行动如飞打一生肖,王贵为什么要背叛岳飞?

2024-06-28 19:02:02 40阅读

行动如飞打一生肖,王贵为什么要背叛岳飞?

我是梁一杂说,我来回答!

与其说王贵投靠了秦桧,不如说王贵选择了朝廷!

行动如飞打一生肖,王贵为什么要背叛岳飞?

秦桧不过是在“莫须有”冤杀岳飞的一枚棋子而已,而真正的主谋是赵构!所以,王贵背叛岳飞是铁板钉钉的事实,但投靠的却是赵构!

咱有一说一,岳飞对于当时的宋国人民来说,是大英雄,对于朝廷来说,是将帅;可对于当时的皇帝赵构来说,岳飞是一个该死的人,不忠不孝,一点都不体恤他。

“靖康之耻”后,宋微宗,宋钦宗都被金国抓住了,赵构只好南迁,建立了所谓的“南宋王朝”,其实就是怕死,为了躲避金人的攻击,与金国划江而治。

岳飞的口号有两个:

一,迎二帝;

二,收复失地;

这两个口号,都不是赵构愿意看到的!早已被金军吓破胆的赵构,心中只要能保住长江以南就很高兴了,舒服过完醉生梦死的一生,岂不快哉?

所以,收复失地,不是赵构想要的!

再看,迎二帝,对于赵构来说,更是开玩笑!自己的皇帝来的是名不正、言不顺,自己的父亲、哥哥做了俘虏,岳飞若真的“迎回二帝”,那置赵构于何地?

他们若回来,就出现三帝并存,到底由谁来做皇帝?在权力面前,赵构是绝对不希望能“迎回二帝”的,这样他就能稳坐南宋王朝的皇帝。

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解读,岳飞死的不冤,因为他没有读懂政治。

同时,王贵则比岳飞政治觉悟高,因为他懂,岳飞必死无疑,他肯定不能随岳飞而去,只能选择背叛岳飞!

秦桧作为赵构的最佳打手,他必然知道要想弄死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岳飞,必须得有岳飞最亲近的人检举他,那么王贵则是最佳选择!

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

王贵作为岳飞的左膀右臂,深知岳飞的思想与作战计划,对岳飞的行动可谓了如指掌,这也就是为什么岳飞及其核心团队成员纷纷被处死,而王贵则一路升官,一路封赏,能安度晚年,这无疑证明了王贵就是叛徒!

那么,王贵为什么会选择背叛自己的主帅岳飞呢?

很多人说,王贵最终选择背叛是因为秦桧抓住了他的隐私,从而胁迫王贵揭发岳飞,成为攻破岳飞“堡垒”的内部引子。

其实,你查遍所有的史书,你并不能查阅到有关于王贵的任何隐私被秦桧抓住,王贵背叛岳飞,不过是为了前程、金钱而已。

因为作为一名军人,常年作战在外,又怎么会有多少隐私呢?从这点看来,王贵选择了贪生怕死,背主求荣,贪图富贵这条路了。

据《宋史》记载,岳飞和王贵并不是铁通一般的团结,皇帝赵构选择和、降决策后,朝廷一直以来是主降派占据上风,而主战派岳飞一直想再次手握兵权,走上战场。

于是,就与部下张宪,王贵有书信来往,其中张宪有一个部下叫张俊,因为被张宪处罚过,就怀恨在心。

秦桧了解到这种情况后,便找到张俊,让张俊诬告张宪,王贵,岳飞等人互通书信,密谋军变反叛。

张俊本来就是一个无赖,贪图富贵的人,便与秦桧一拍即合,便写了诬告信,主要表达两个意思:

一,岳飞以主帅名义,写信给王贵、张宪,三人密谋政变,抢夺兵权;

二,三人串通一气,期满朝廷,谎报军情,借此来抢夺兵权;

赵构、秦桧立马顺坡而下,抓捕了岳飞一干人等,可是没收到任何所谓的信件,而此时的张俊便说,那些信件都烧毁了,因为里面有见不得人的秘密。

王贵、张宪最后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对待这件诬告事件:

张宪致死也没有承认有烧毁信件这件事情,更没有承认有谋反的事情;

王贵则承认了有烧毁书信,但不承认自己有谋反的事情,认为自己只是下属,没有权力拒绝上书的书信来往。这无疑间接承认了张俊的诬告,坐实了岳飞书信意图谋反的事实。

正是因为王贵的变节,才让秦桧有机可乘,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岳飞!

所以说,王贵哪里有什么隐私呀,只是贪图富贵而已,关键时刻投靠了秦桧,投靠了朝廷,选择了荣华富贵,选择了遗臭万年。

王贵没有金国的铁骑吓破胆,反而被酷刑吓破胆,最终选择贪生,怕死的王贵知道,只有将自己憋清楚,承认有这种事情,但自己只是胁迫、胁从。

所以,作为岳飞的主要将领,要么跟着岳飞一块慷慨赴就,如张宪,要么选择告发岳飞,与赵构、秦桧站在一起,阻止“迎回二帝”的计划。

显然,王贵选择了后者,与秦桧狼狈为奸,帮助赵构陷害一代忠良岳飞,就这样,因为王贵的反水,让英雄式人物岳飞惨死。而王贵则得到了荣华富贵,职位升迁。

综上所述,王贵之所以背叛岳飞,投靠秦桧,不如说王贵背叛岳飞,是选择了朝廷,是晋升路上给赵构纳的一个“投名状”。

所以,王贵背叛岳飞,其根本原因就是王贵贪生怕死,贪恋荣华富贵,所以最终选择出卖自己的领导。

您同意此观点吗?

请点个赞,以资鼓励!谢谢

滑雪的成语?

形容滑雪的词语有哪些

一泻千里、风驰电掣、义无反顾、功败垂成、失之交臂、独占鳌头

1、一泻千里,拼音是yí xiè qiān lǐ,意思是形容水往下直注流下,流得又快又远。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

出处:唐·李白《赠从弟宣州长史昭》诗:“长川豁中流,千里泻吴会。”

翻译:长江豁然中间奔流,奔腾千里直泻江南。

2、风驰电掣,读音是fēng chí diàn chè,意思是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闪电一样。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六十回:“黄飞虎枪法如风驰电掣,往来如飞。”

3、义无反顾,意思是做正当合理的事;只有上前的事;绝不回头。义:道义;反顾:回头看。指为了正义而勇往直前,绝不退缩。

出处: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

翻译:触利刃,冒着飞箭,义不回头,计算不退缩。

4、功败垂成,意思是指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却遭到了失败。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一回:“况且十二道金牌,他未必不知道是假的,何必就班师回去,以致功败垂成。”

5、失之交臂,拼音是 shī zhī jiāo bì,意思交臂:胳膊碰胳膊,指擦肩而过。形容当面错过。

为何走30里后才解释8字的意思?

我是二公子扶苏,我来回答。

说到这八个字,就不得不提起《曹娥碑》,读懂了《曹娥碑》,你就知道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了。

在中国的灯谜史上,东汉末曹娥碑阴的“黄绢幼妇、外 孙齑臼”隐“绝妙好辞”,是一条划时代的谜语,因为后世 许多人都认为它是文艺谜的鼻祖。从此以后,民间谜语和文 义谜便分道扬镳,两者遂成为我国谜史上的春兰秋菊,竟相成秀。

曹娥碑谜的最早出处常见的有二,一般认为较可靠的是 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里的记载:

魏武(曹操)尝过曹娥碑下,杨修见碑背有“黄绢幼妇 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 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 三 十 里,魏 武 曰: “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 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 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辤)辞。所谓‘绝妙好辞’也。” 魏武亦记之,与 修 同。乃 叹 曰:“吾 才不及卿,乃觉三十 里。”

至于另一出处,见于南朝宋时人刘敬叔的《异苑》,其 故事情节已纯属荒诞无稽,但却指出了“黄绢”辞的作者, 云:“陈留 蔡 邕 避 难 过吴,读(曹娥)碑文,以为诗人之 作,无诡妄也,因刻石作“黄绢……”八字。《后汉书·列女传》注引《 会 稽 典 录 》亦云:“其后蔡邕又题八 字”云云。

以上第一则故事写得非常生动,内中却有漏洞, 在南朝梁时,刘孝标注解《世说新语》就指出:“曹 娥碑在会稽中,而魏武未尝过江也”是首先指出不合 史实之处。明代 的 王 三 史 在《山志·曹娥碑辨》一 文,不但认为曹、杨未曾见碑,而且“中郎亦避难在 吴,未至越也。”从根本上否定了蔡邕在曹娥碑上题 辞的可能性。

为了澄清这条“鼻祖”是史实还是子虚,就有必 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一、蔡邕是否到过会稽?他是否在曹娥碑上题过 “黄绢”辞?

二、曹操是否见过蔡邕的题辞?是否与杨修共同 猜过谜语?

三、谁是真正的猜谜人?

四、“绢黄”辞是否是最早的文义谜?

要说清以上问题还必须从曹娥碑的年代和渊源说 起:

故事发生在公元 143 年,据南 朝 梁 刘 孝 标注引 《会稽典录》云:“孝女曹娥者上虞人,父盱,能抚 节按歌,婆娑乐神。汉安二年,于县江迎伍君神,溯 涛而上,为 水 所 淹,不 得 其尸。娥年十四,号慕思 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 父尸出……”最后在第十七天投江得父尸而死。

元嘉元年,(公元 151 年)县 长 度 尚 “悲 怜 其 义”,改葬娥墓于江南,立石碑于道左,碑文为20岁 青年邯郸淳所撰。事见《三国志·王粲传》注引《魏 略》。

光和元年七月,(公元 178 年)蔡邕被宦官程璜 中伤几死,旋流放朔方,时年四十六岁,九个月后遇 赦,却不敢归。“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往来 依太 山 杨 氏,积 十 二 年。”事 见《后 汉 书·蔡 邕 传》,如果他能在碑上题辞,也只能在“远迹吴会” 之时。

故事情节大抵如此,现在就将所提问题谈一下自 己的看法。

一、蔡邕是否到过会稽?是否题过“黄绢” 辞?

这一问题应当是肯定的,王三史只是因为《后汉 书》有“远迹吴会”一语,而肯定“中 郎 亦 避 难 在 吴,未至越也”是过于武断。《后汉书》记载的仅是 蔡邕到过的一部分地方,并不是说他在吴会的某一地方定居,不能越此雷池,否则后文的“往来依太山杨 氏”一语,就难以理解。另外,《后汉书》“远迹吴 会”之下,还记有蔡邕“告吴人曰:吾尝经会稽高迁 亭,见屋椽竹东间第十六可以为笛”之语,成语“柯 亭之竹”就是由此而来,可见蔡邕到过会稽是根本不 成问题的。

这里还要说明一点,蔡邕的“远迹吴会”本来就 是指现在的江、浙一带,包括现在苏州以及绍兴、上 虞等地。为了说明详情现就“吴会”大概介绍于次:

吴会的说法有三:其一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 下为三十六郡, 内中就有会(读 kuaì)稽郡,其属 地在今江苏南部及浙江北部一带,郡府就设在吴县, 因为当时有郡县连称的习俗,故称“吴会”。如《史 记·项羽本记》载:项羽杀会稽太守却举吴中及“下 县”(即下属各县)兵八千人,就是因为会稽郡的郡 址在吴县的原因。

第二种说法是在东汉时期,当时从会稽郡中又分 出吴郡,但人们仍然连称为吴会,如《三国·吴志· 孙贲传》云:“时(孙)策已平吴、会二郡”,另如 同书的《孙策传》云:“策自领会稽太守,以朱治为 吴郡太守”就是如此,至于“邕虑足不免,乃亡命江 海,远迹吴会”也是对两郡的合称,从而也证明蔡邕 到过会稽是一无可辩驳的事实。

第三种说法始于唐以后,以平江府(即苏州)为 吴会(读huì),元吴友会《吴中旧事》解释称吴会 的原因,是“府署之南有吴会坊”。清 人 纳 兰 性 德 《渌水亭杂识》云:“世多称平江为吴会,意为吴乃 东南一都会也,自唐以来如此,今郡中有吴会亭,府 治前有吴会坊”。这一种说法已经与蔡邕故事毫无关系。

至于曹娥的碑刻,度尚是在“葬娥墓于江南,立 石碑于道左。”显而易见,他的如此作法是让万民瞻 仰的,喜欢舞弄文墨的蔡邕,肯定不会视而不见,所 以在碑上题写“黄绢”辞便是顺理成章的事。其次, 《会稽典录》是东晋虞预撰,预字叔宁,馀姚人,本 名茂,因犯明帝穆皇后讳,遂改名。曾任秘书监著作 郎、散骑常侍等职,爵至平康县侯。曾著有《晋书》 40卷,《会稽典录》20篇,该书的《曹娥》条下云: “其后蔡邕又题八字曰:‘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他以秘书监著作郎的身分记其事肯定是有可靠的历史 根据的。

二、曹操是否知道“黄绢”辞?

知道,但不一定见过。因为曹娥碑在上虞,而曹操的一生是没有过江的机会的。远在兴平二年(公元 195年)曹 操 在北方翦灭异己之时,孙策已定江南, 与北方形成对峙局面,会稽乃江南腹地,无论如何, 曹操也不会如此轻举妄动,为了看一块无足轻重的碑 刻,而去冒生命危险。

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将曹操猜谜情节安排 在蓝田蔡文姬家中,使地域畛畦得以合理,而答案却 仍得不到解决,虽然小说情节可以虚构,但从史实角 度却难说通。

这里还要有一点说明的是,刘义庆《世说新语》 所载的曹、杨猜谜的故事是录自前代的《裴子语林》 一书。并不是他所作,其 书 的 作 者 据《续晋阳秋》 载,是“晋隆和中(362—363 ),河东裴启撰。汉、魏 以来,迄于 今 时,言 语 应 对 之 可 称 者,谓 之《语 林》。”此书原有十卷,因记录 不 避 当 世 而触怒谢 安,竟一度将其废止,因之,该书全豹至隋代已成绝 响,部分内容散见于古籍中,宋、元以后有辑佚本流 行,其中收集内容最多的要属鲁迅先生的《古小说钩 沉》一书。

裴子《语林》中,有一条曹、杨猜谜的资料,基本与《世说》相同,文云:

杨修字德祖,魏初弘农人也,为曹操主簿。曹公 至江南,读曹娥碑文,背上别有八字,其辞云:“黄 绢幼妇、外孙蒜臼。”(亦有写作齑字者)曹公见之 不解,而谓德祖曰:“ 卿 知 之 不?”德 祖曰:“知 之。”曹公曰:“卿且 勿 言,待 我 思 之。”行三十 里,曹公始得,令祖先说,祖曰:“黄绢,色丝,绝 字也;幼妇,少女,妙字也;外孙,女子,好字也; 蒜臼,受辛,辞 字 也。谓‘绝 妙 好 辞’。 ”曹公笑 曰:“实如孤意。”俗云:有智无智,隔三十里,此 之谓也。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名气很大,但其中很多的 条文,却是杂采于前人故书,由 上 条 可 见 ,最早的 曹、杨至江南猜谜说,却是出自裴启的《语林》,此 书要比《世说》早一百多年,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 史略》中说:“然《世说》文字,间或与裴(启)、 郭(澄)二 家 所 记 相 同,殆亦犹《幽明录》《宣验 记》然,乃纂集旧文,非由自造。”由此可见,刘义 庆的曹杨猜谜是抄自《语林》一书中。但他俩之间也 有一些不同,如裴启文中的曹操三十里后只说了一句 “实如孤意”他并未写出谜底,而是活脱脱地刻划了 不如杨修的机智,却有争强好胜不服人的心理,文之 后有“俗云:有智无智,隔三十里,此之谓也。”本来是裴启的评语,而在刘义庆的文中却变成了“魏武 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吾才不及卿,乃觉三十 里。’”显然是对曹操进行了粉饰。

曹操如何知道碑刻上的谜语,我以为应与同时代 人邯郸淳有关。蔡邕与邯郸淳是同龄人,皆出生于公 元132年,但 邯 郸 淳 撰 文 时年仅 20 岁,而蔡邕书写 “黄绢”辞时已近50岁,且蔡 邕 之 名 已 闻遐迩,因 之,邯郸淳不可能不知道蔡邕对他碑文的誉词。

至于曹操与邯 郸 淳 的 关 系渊源,也有案可查。 《后汉书·王粲传》注引《魏略》说,他曾在“初平 时(公元190—193年)客荆州,曹操素闻其名,召与 相见,甚敬异之。”这时候,他是由于京城的混乱, 由“三辅”而去荆州的,曹操能见到他,定是得荆州 以后短暂时期内的事。

曹操对蔡邕又非常推崇,他用重金从匈奴赎回蔡 文姬就是出于这个原因。鉴于曹操 对 他 俩 的 深厚情 谊,所以对他们之间的文学逸事是肯定会知道的。至 于《世说新语》里的曹、杨猜谜故事,显然是经过文 学加工后戏剧化的产物。

三、谁是真正的猜谜人?

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历史上与“黄绢幼妇、外 孙齑臼”辞有关的人除了蔡邕以外,还有曹操、杨修 和祢衡。刘敬叔《异苑》所记祢衡猜谜事已涉曹娥幽 灵,附会之迹很明显,难作凭据,兼之祢衡为人“尚 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动辄“以 杖 捶 地 大 骂”他 人,这种性格,很难成为猜谜的个中人。因此,如果 真正有一个猜射过“黄绢”辞的人,最可能的只有杨 修。

杨修字德祖,曾 为 曹 操 主 簿,平生喜欢猜谜, 《世说新语》里记录了他许多猜谜的故事。他博学能 文,聪明机智,与曹植相友善,因此屡触曹操忌讳, 又怕他助曹植争太子位,遂借故杀掉。

至于杨修猜谜在何时何地,由于《世说新语》与 《语林》两书的记录都不能作为依据,好在还有其它 资料可作参考。

鱼豢,三国时京兆(陕西西安)人。曾作魏之郎 中,撰有《典略》38卷,此书为记传体,内中所记最 晚是魏明帝时事,材料丰富,典故详实。其书已佚, 部分内容残留于某些类书。《三国志》注里留下他的 一条资料,是:

“魏文为 世 子,经(陈留)陈 太 丘 墓,见碑题 曰:‘黄绢幼妇,外甥(孙)齑臼’,思之不解。杨 德祖答曰:“陈实之墓、蔡邕之辞、钟繇之书,‘绝妙好辞’也。”以 上 的 记 载,少 说也早于《世说新 语》200年左右,应该说是记录“黄绢” 辞的嚆矢, 所记故事也符合历史情节。

陈实,东汉时颖川许人,曾为太丘长,公元187 年卒,送葬者达三万余人,碑文为蔡邕所撰,史书曾 有记载,撰文的时间正是他“亡命江海,远迹吴会” 之时,蔡邕也是陈留人,与陈实为同乡,因之题碑是 很自然的事,这也证明蔡邕 在 流 亡 期 间,并非安于 “吴会”一隅,许地也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许昌,自公元193年以后,成为北方的政治中心。

公元 217 年,汉献帝晋封曹操为魏王,操立曹丕 为世子,三年后称帝。他与杨修观碑,当在此两年多 的时间里(杨修被杀于公元 219 年)。陈留在许昌之 东,相距不远, 因之曹丕与杨修见到陈实墓碑是很正 常的事。至于曹娥碑上的“黄绢” 辞如何能到这里? 我想“好事者”将蔡邕的 谜 语 移 在 他撰写的三绝碑 上,也是顺理成章的事。由以上原因可见,杨修猜射 “黄绢”辞是最为可能的。

四、 “黄绢”辞是否为最早的文义谜?

文义谜最早出现于东汉之末,这 一 点 已 毫 无疑义,但“黄绢”辞是否“独占鳌头”还值得商榷。

明人杨慎曾说:“东 汉 人 好 作 隐语。”颇有道 理,隐语已成为汉末文人的一种时 尚,根 据 现 有 记 载,当时流传至今的文义谜尚有四条:

1.蔡邕的“黄绢”辞;

2.孔融《郡姓诗》;

3.魏伯阳《参同契》“隐名诗”;

4.袁康、吴平《越绝书》“隐名诗”。

他们孰先孰后仍然难以作定论,因为“黄绢”辞 虽是蔡邕在公元 179 年后 流 浪 期 间 的作品,但孔融 (生于公元 153 年)《郡姓诗》的年代也在此前后, 如果此诗是他青年时期的作品,很有可能会早于“黄 绢”辞。魏伯阳《参同契》“隐名诗”和袁康、吴平 《越绝书》“隐名诗”没有年代,谜底还是后人猜出 来的,它们的产生年代,都有可能早于“黄绢”辞, 因之以“黄绢辞”为文义谜的滥觞还有极大的疑问。 其中的真谛还待有心者细加考证。

如何写出一篇美文?

我来浅谈一下如何写好美文,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定义一下有关美文的范畴,

即,何为美文,其实美文的定义有很多异议,也有很多种解释,有关文学,诗歌艺术,修辞。

随着现代文学的发展,体现各种多样性。美文的概念也是随着时代在发展。

我们广义上的定义应该是指:不带有实用目的,具有直觉欣赏性的作品。类似于散文,诗歌,杂文的体现形式。

对于我自己来说平时我是喜好写作的,就是常说的散文的形式,刚开始的时候不需要有多么生动地句子,多么优美的词汇,我们需要的是去营造一个氛围的框架。

比如,我们去写爬山游记,

首先把整个过程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爬山前,山脚下,半山腰,山顶之上,然后在每一个阶段插入你的行为感受,周边的环境体现,和人物特征,产生一些人物的互动,动静结合的方式会更生动一些,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把静的事务去写活起来,产生空间的立体感。

让读者读了后立马会跟谁着你的描述代入进去,产生共鸣。

最后就是平时多阅读这方面的美文,有更多更优质的输入,才能有好的输出。

如果你是一个新手,那么可以从你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开始写起,慢慢积累写作经验,另外有很多美文会加很多晦涩难懂的词汇,觉得很高级,但我觉得那就是在自嗨,你的读者有很多是理解不了的,简单的,生动的去写,去描述,才是上策。这是我的浅显分析,谢谢!

有哪些好看到让人无法自拔久久不忘的电影?

久久不忘的电影🎬:

1⃣️

《纵横四海》是吴宇森执导的枪战片,由周润发、张国荣、钟楚红主演,于1991年2月2日在中国香港上映。

该片讲述了阿海、阿占和红豆在养父的安排下盗得一幅名画,之后三人因被人设下陷阱追杀而失散的故事。1991年,该片以3339万港币的票房位列香港年度票房排行榜第4名。

2⃣️

《功夫》是由周星驰执导,周星驰、曾谨昌、霍昕、陈文强编剧,周星驰、梁小龙、元华等主演的动作喜剧类电影,于2004年12月23日在中国上映。

影片讲述了一个街头混混变成一代武术家,一个本性善良的黑帮流氓改邪归正的故事。

3⃣️

《夏洛特烦恼》是开心麻花2012年首度推出的话剧,由闫非和彭大魔联合编剧、执导。2013、2014、2015年仍在上演。该作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穿越重回到高中校园并实现了种种梦想的不可思议的经历。

夏洛前去参加自己曾经暗恋的校花秋雅在豪华酒店隆重举行的婚礼,为她祝酒时夏洛面对周围事业成功的老同学,发现只有自己一事无成,心中泛酸,借着几分酒意大闹婚礼现场,甚至惊动了110。而他发泄过后却在马桶上睡着了,梦里重回高中,报复了羞辱过他的老师、追求到心爱的女孩、让失望的母亲重展笑颜,甚至成为知名作家、音乐人、网络红人,一连串事件在不可思议中火速发生。沉醉于这样奢靡生活的夏洛内心一直觉得少了些什么,却无论如何也无法追寻,直到他遇到了一个人......

4⃣️

影片《唐山大地震》是根据张翎的小说《余震》改编而成,由导演冯小刚执导。徐帆、张静初、李晨、陈道明、陆毅、张国强和陈瑾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10年7月12日在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举行全球首映式。

电影描述1976年发生在中国唐山的7.8级大地震中,一位母亲只能选择救姐弟之一。母亲最终选择救了弟弟,但姐姐却奇迹生还,后被解放军收养,32年后家人意外重逢,心中的裂痕等待他们去修补的悲感情节,再一次勾起了当代人们对那一段惨痛灾难的回忆。

5⃣️

《归来》是2014年张艺谋导演拍摄的剧情文艺电影,改编自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的尾点,由邹静之编剧,陈道明、巩俐、张慧雯等主演。

该片主要讲述了知识分子陆焉识与妻子冯婉瑜的在大时代际遇下的情感变迁故事。该片于2014年5月16日在全国上映并入选为第6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影片,截止到6月30日该片在中国内地收获2.95亿票房,刷新国产文艺片票房纪录;10月8日该片在韩国上映。

另外该片是张艺谋时隔多年回归文艺风格的作品并是国内首次采用了4K高视效制作技术、中国电影史上首部IMAX文艺片。2015年4月19日,获得第3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

6⃣️

《三毛流浪记》是上海昆仑影业公司摄制的喜剧片,由赵明、严恭执导,阳翰笙编剧,王龙基主演,于1949年12月上映,2019年6月18日,该片的4K修复版在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光影记忆·时代经典: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影展”首次展映。

该片根据张乐平创作的同名漫画改编,通过孤儿三毛在旧上海的种种遭遇,展现了旧社会广大城市流浪儿童的不幸命运。

剧情简介

三毛是旧上海的一名流浪儿童,他没有家,没有亲人,吃贴广告用的浆糊,睡在垃圾车里,冬天就以破麻袋披在身上御寒。他做过各种各样的事情;卖报、拣拉圾、帮别人推三轮车,但他挣到的钱连吃顿饱饭都不够。

一天,他在路旁拾到一个钱夹,好心的三毛把它交还了失主,而失主反诬他是扒手,打了他一顿。流氓爷叔见三毛年少不懂事,便利用他做坏事。等三毛明白自己受了爷叔利用时,宁可饿肚子,也不再乾爷叔教他的坏事。

一个有钱的贵妇人收养了三毛,给他穿上皮鞋,对他进行管束,天性散漫的三毛不愿在富人家过寄生虫般的生活,在一次为他举行酒会的时候,他捣乱酒会,撕破华服,和往日一起讨饭的小伴一起,走向属于他们的流浪生活。解放后,他结束了流浪,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