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背后打一生肖,水浒传里的打虎将李忠真的打过老虎吗?

2024-06-26 12:47:57 46阅读

阴山背后打一生肖,水浒传里的打虎将李忠真的打过老虎吗?

鲁智深在拳打镇关西之前,为了救金老汉、金翠莲父女,自己掏了五两银子。但是他觉得不够,所以就问史进和李忠借钱。史进很豪爽,一出手就是十两银子。但是李忠没这么大方,抠抠索索摸出来二两,鲁智深很嫌弃,说他“不爽利”。

这其实不能怪李忠,因为他的生活也不容易,跟鲁智深喝酒前,还在大街上卖药呢。

阴山背后打一生肖,水浒传里的打虎将李忠真的打过老虎吗?

有趣的是,在桃花山上,李忠那时候已经和周通落草。鲁智深上山时,两人宁可用金饮酒器给鲁智深喝酒,也不肯给他钱,只说把下山劫掠来的钱财,不管多少都给鲁智深。气得鲁智深踏扁酒器,从山上滚了下去,离开了桃花山。

这种“小气劲儿”,应该也是李忠性格使然,也可能因为山寨不是他一人的,还有周通呢。

李忠还有一点常为人吐槽,那就是他的绰号。

李忠绰号打虎将,但从水浒一书来看,李忠从未打过老虎,所以他的绰号是名不副实。真正的打虎将,应该是武松,他才是真正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人,可惜他的绰号叫行者。

甚至,连作者也“承认”,李忠是因为身材壮硕,才有此绰号。

原来李忠祖贯濠州定远人氏,家中祖传靠使枪棒为生,人见他身材壮健,因此呼他做“打虎将”。——《水浒传》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李忠之所以绰号打虎将,是因为乃祖曾经打虎。

水浒第五十七回,说到时迁盗甲,徐宁上山,宋江大破连环马,三山好汉同上梁山时,作者写了李忠的出场诗,最后两句是“打虎将军心胆大,李忠祖是霸陵生”。

从赞诗中可以知道,李忠就是打虎将军,不过更重要的是,他的祖上是“霸陵生”。这个霸陵生是谁呢?答案是李广。

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史记·李广传》

意思是说,李广曾经罢职赋闲在家,有一次在田间和别人喝酒,晚上回来时经过霸陵亭,霸陵尉阻止了他,李广只好宿于霸陵。但是,后来李广重新做将军后,就把霸陵尉调到了军中,并杀了他。其实霸陵尉没错,只是李广记仇,借机杀了他,但是,霸陵生是指李广,这是可以肯定的。

所以说,李忠的祖上是李广。

李广结局虽惨,但是他曾经有过射死老虎的壮举,所以他可以叫“打虎将”。李忠的绰号,其实就是承继祖上而来,这也是最初的作者意思。不过,水浒并非只有一位作者,前后有很多人参与,只是后来的作者不懂,所以就用李忠身材,来解释他的绰号了。

李忠祖上是李广,所以他也是将门之后。所以,严格来说,水浒中并非只有杨志和呼延灼是将门之后,关胜也算,李忠也是。而且李忠祖上李广,比关胜之祖关羽还早上几百年。

可能是不想辱没先人,或者有损祖上名声,又或者相隔太远,所以李忠也没有说过自己是李广之后,他一直很低调。

昱岭关之战时,朱武没有事先派人侦查,史进、石秀、李忠等六人又很冒失,结果几人中了庞万春的计策,史进被庞万春一箭射死,另外五人则被乱箭射死。

吉尔吉斯斯坦的祖先竟然是汉朝名将李陵?

在汉匈战史上,李陵是一位最具争议的人物。他和被匈奴人流放至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的苏武一样,都是抗匈名将的后裔。苏武之父苏建以校尉身份从大将军卫青奋击匈奴,积功被攫为将军,封平陵侯;而李陵的祖父就是威震塞北、被匈奴人敬畏的称作“飞将军”的大汉名将李广。自元狩四年李广被迫挥剑自杀后,这一世代行伍的军人家族就流年不利、时蹇运乖,好似被施了魔咒一般。

李广死后第二年,他的堂弟、当朝丞相、乐安侯李蔡因窃夺官地,被逮捕下狱后畏罪自杀。李广的三个儿子,长子李当户、次子李椒都死在老爹的前头,幼子李敢骁勇善战,在诸子中最酷肖李广,他曾以校尉之职随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塞征伐匈奴,斩获无数,勇夺匈奴左贤王旗鼓,赐爵关内侯,承袭父职为郎中令。

李敢对大将军卫青逼迫其父李广自尽(此事不能全怪卫青)一事一直耿耿于怀,在一次围猎活动中,他伺机击伤卫青。或许卫青对李广之死心怀愧疚,抑或是他一向宽仁大度,就将此事遮掩起来。但卫青外甥霍去病年轻气盛,对此事愤恨难消,遂趁与李敢同陪武帝在甘泉宫行猎时一箭将他射死。彼时霍去病奋击匈奴屡建奇功,且从无败绩,深得武帝宠爱,所以武帝极力掩盖事情真相,对外说李敢在围猎时被一头惊慌失措的雄鹿撞死,一个朝廷高官、忠烈之后就这样无声无息的人间消失了。

李敢被霍去病击杀后,李氏一族人丁凋零,更加衰落了。李敢之子李禹颇有勇力,卫太子刘据宠信他,但他没有继承祖父李广仗义疏财的优秀品质,只是个贪财好利的匹夫。李广长子当户的遗腹子李陵成年后,这一日渐衰落的军人世家才渐渐恢复了往日的荣光。

《史记》载,李陵步入仕途后,任侍中,建章监。由于家风熏陶,李陵自幼习武,骑射皆精,而且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谦让真诚,声名远播。汉武帝认为李陵最具“飞将军” 李广遗风,曾命他率八百骁骑过居延(今内蒙额济纳旗),深入匈奴腹地二千余里侦察地形。回来后官拜骑都尉,负责训练酒泉、张掖的戍卒练习骑射,以防备匈奴袭扰。

公元前99年夏,汉武帝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将士出酒泉,长途跋涉攻击盘踞天山的匈奴右贤王部,李广利以伤亡两万人的惨重代价,才歼灭右贤王部一万多人,随后被匈奴骑兵包围,差一点全军覆没。

还在大军出征前,汉武帝为了保障汉军的后勤运输安全,特召李陵入朝,命他为李广利护送辎重、粮草。李广利是武帝宠姬李夫人的兄长,因远征大宛(今乌兹别克费尔干纳)取汗血马有功,被封为海西侯,荣宠正盛,炙手可热。李陵是军人之后,一向只信奉凭军功晋升入仕的法则,鄙视凭裙带关系而飞黄腾达的李广利,不愿意为他护送辎重,所以婉言推脱。

他对武帝说,自己麾下的戍边将士都是“荆楚勇士”、“奇材剑客”(《史记》),剽悍勇猛,自己愿带领他们单独出击,使匈奴人无法集中力量对付李广利所率的汉军主力。汉武帝从这番冠冕堂皇的说辞中嗅出了李陵不愿意为自己大舅哥李广利殿后的意思,心中有些不快,然而又非常赞许他的勇气,于是说:“将军们从来不愿听命于他人!可如今大军已出发,已经没有骑兵可供你调遣了” 。李陵信心满满的答道:“没有骑兵也可以。臣愿以寡击众,率五千步卒横击匈奴”!汉武帝答应了李陵的请求。

李陵出兵后进展颇顺,很快抵达东浚稽山下扎营,并将沿途所经的山川地貌绘成地图,命骑士陈步乐飞报武帝。

陈步乐回朝不久,匈奴且鞮侯单于率三万大军似从天而降,将李陵的五千步卒围得水泄不通,形势瞬间变得严峻起来。汉军驻扎在两山之间,以大车环绕为营。李陵见四面皆是匈奴骑兵,立刻引军出营,排兵布阵,准备迎敌。

前排士卒紧握盾牌长戟,防止敌骑突袭;后排士卒手持强弓硬弩,准备阻击敌骑逼近。李陵命将士们闻鼓声奋击杀敌,鸣金立刻收兵,停止追击。且鞮侯单于见汉军只有区区数千人,而且战马很少,于是有些轻敌,下令全军冲击汉营。一声令下,匈奴铁骑犹如疾风暴雨般卷将过来,凶恶的喊杀声中夹杂着刺耳的胡笳声,但匈奴人的战马冲不破汉军用长戟构筑的坚固防线,如飞蝗般射来的箭矢又被盾牌遮挡,毫无遮护的骑兵反而成了汉军弓弩手的活靶子。李陵令旗一挥,万箭齐发,冲在前面的匈奴骑士人仰马翻,后面的被吓得魂不附体,急忙拨转马头,落荒而逃。汉军乘胜追击,歼敌数千。

然而汉军只有五千人,不敢恋战,在挫败匈奴人的第一波冲击后立刻南撤。且鞮侯单于吃了大亏,又惊又怒,急忙召集左、右贤王的兵马前来助战,随后纠集左右地共八万余骑一同追击汉军。

李陵率部边战边走,往南走了数日后,进入一处山谷中;经几日血战,汉军伤亡惨重。李陵下令:负伤三处者可乘马车南行,负两处伤者可扶车而走,一处伤者继续坚持作战。冲出山谷后,汉军又击杀三千余匈奴追兵。李陵带领汉军残余将士沿龙城故道向东南方向退却,几天后进入大泽(湖泊,浚稽山以南 )的一片芦苇丛中。匈奴人从上风处纵火焚烧,汉军则抢先冲出大泽,前方不远处就是群山连绵的汉朝边境了。匈奴人仍紧追不舍,汉军以树林作掩护,又射杀数千追兵。匈奴人有些畏惧,皆瑟缩不前。

且鞮侯单于见李陵昼夜兼程往南撤,怀疑汉军早已在边塞设伏,以这支孤军做诱饵,企图引诱匈奴骑兵近塞一鼓聚歼,于是和部将商议,想停止追击,退回漠北。大家都认为,单于亲率近十万骁骑,竟然消灭不了数千饥疲不堪的汉军步卒,撤退后岂不令汉人愈加轻视匈奴。他们建议道,如果在前面的山岳地带消灭不了汉军,四、五十里外就是一马平川之地,到那时再退兵也不迟。

实际上,此时汉军残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在李陵的激励下,将士们凭意志力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宁死不降,一日内竟与匈奴追兵交锋十多次,又击杀二千余敌兵。单于见损兵折将太甚,又想撤兵。就在这生死关头,汉军军侯管敢因受校尉欺辱,乘夜逃出投降匈奴,将汉军孤立无援,箭矢粮草即将用尽的底细全部告诉了且鞮侯单于。单于大喜,命令全军急攻汉军。

李陵率众撤退到靬汗山(居延海以北)附近时,距离边境不足百里,幸存将士还有三千余,但箭矢用尽,兵器损毁严重,不得已将大车丢弃,取下车幅当武器,进入一条狭窄的山谷后,匈奴兵早已抢先占据险要,投掷石块,箭如飞蝗,凶猛攻击,汉军遭受了自出兵以来最严重的伤亡,再也无力前进一步了。

天黑后,李陵独自一人提刀摸黑出营,查看敌情,只见周围都是熊熊篝火,人语马嘶,己方显然已被匈奴兵死死困住。

李陵回营后,对左右感叹道:“只要再有数十支箭,就可以压制住追兵,虎口脱险了,只可惜一支都没有了!天亮后,只能束手就擒了”。他哪甘心坐以待毙,令士卒每人携带两升干粮、一块冰,分散突围,约好到遮虏障会合。半夜,李陵和校尉韩延年上马突围,只有数十勇士跟随。数千匈奴骑兵发觉后聒噪追击,韩延年被射死。李陵眼睁睁看着全军尽没,长叹一声道:“再也无颜回报陛下了” !于是下马投降了匈奴。残军分散突围,大部战死,只有四百余壮士侥幸逃归汉塞。

李陵投降匈奴后,单于钦佩其勇壮,将女儿嫁给了他,还立其为右校王。汉武帝误信流言,怒不可遏,竟将李陵全家抄斩。他还将与李陵并无深交却为其辩冤的史官司马迁处以残酷的腐刑。从此,李陵就生活在匈奴中,直到二十多年后病殁,终身再也未踏上中原故土一步。传说李陵被匈奴单于招婿后,封为右校王,长期生活在被匈奴征服的西域坚昆(今天的中亚吉尔吉斯斯坦)地区,而坚昆正是黠戛斯之古称。 黠戛斯人是突厥蒙古人种,黑发黑眼黄肤,与当地主流人种、金发碧眼的高加索人种在外貌上有明显不同。史载,唐朝时,黠戛斯部落酋长失钵曲阿赞率领一支使团从西域叶尼塞河流域入华朝贡,抵达长安后, 黠戛斯酋长失钵曲阿赞自称是汉将李陵之后,要和李唐皇室认亲。此事见诸史册,有一定可信度,但因年深日久,史料缺乏,已无法考证其真伪。

参考《史记》、《旧唐书》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搬运)

蒙古人是古代匈奴人的后裔吗?

有部分学者认为,蒙古人确属于古代匈奴人的后裔,比如已故著名作家柏阳(郭定生)先生在其著作中就曾用只言片语阐述出这个观点。而支持他这个观点的理由可能有二:

一、由于匈奴是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雄霸草原数百年,形形色色的小部落都对其俯首帖耳司空见惯。所以,蒙古人的祖先有可能先是依附匈奴,或是被匈奴同化,亦或是一直保持自己部族的特征和独立,当匈奴衰落的时候他们趁机脱离匈奴的统治,最后逐渐壮大,发展起来。

二、蒙古人本身就属于匈奴人的后裔,因为历史上许多古老民族都经历了从兴起到落没而不断演化或是重复繁荣的过程。好比一粒种子,从生根发芽到开花结果,再到枝干枯萎,然后成熟的种子又会落入泥土,随着季节重复着生命的渴望与精彩。

而事实上,如果我们理清匈奴人的起源、发展与衰落过程,就会发现蒙古人与其并不存直接的联系。

匈奴人演化的简单历程

远古时期的匈奴人被史书称为“荤粥”,因越界劫掠被黄帝赶到了满目萧然的草原深处,所以到了商代他们又被称为“鬼方”。到了西周时期,史学家又称匈奴为“猃狁”。当周武王率军挺进朝歌的时候,猃狁趁机侵占关中,直到周宣王时期大将尹吉甫才将猃狁人走。之后,猃狁与狄、羌等民族统称为“戎狄”。战国时期,匈奴以一个独立强大的民族出现,“匈奴”这个名称也一直被沿用。

就在秦始皇统兼并六国的同时,匈奴的第一代单于诞生,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挛鞮头曼。秦始皇去世后,头曼单于修筑王城,建立政权。当头曼之子冒顿夺取单于之位后,匈奴帝国发展到了鼎盛。此后,匈奴与中原王朝一直纷争不断。西汉末年,匈奴走向衰落,并最终分裂为南北两部。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南匈奴归顺汉朝。东汉和帝刘肇永元五年(公元93年),北匈奴被彻底击败,其中一部分并入鲜卑,另一部分残余势力长途跋涉、踽踽西行,进入欧洲建立匈奴帝国,最终融入今匈牙利。

东汉末年,南匈奴分化成屠各匈奴、卢水胡、铁弗匈奴及稽胡四部。东晋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人既迎来了新的机遇,也被历史洗牌。其中,屠各匈奴先后建立北汉、前赵政权,后被后赵所灭,最终融入汉族;卢水胡建立北凉政权,公元439年被北魏所灭,余部流亡高昌,后来又遭柔然攻击,最终与当地民族融合;铁弗匈奴建立大夏政权,同样被北魏所灭,最后与汉族融合;稽胡经历五胡十六国乱世的洗礼,部族延续到了唐朝,后归附唐朝,并融入汉族。

综上所述,我们很难从蒙古人与匈奴人之间找到蛛丝马迹般的联系。不过,目前还有另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蒙古人是鲜卑人的旁支,而鲜卑的祖先就是东胡,因此可将蒙古人视为是东胡余脉,而这个被称为鲜卑旁支的部族叫做“室韦”。实事上,室韦是一个生活在额尔古纳河边丛林之中的古老渔猎民族,与女真人的祖先肃慎(后来的靺鞨)一样长期保持着自己特有的民族特性。所以,我们有必要寻本求源,再次探寻蒙古人的兴起历程。

蒙古人的起源

蒙古人的祖先叫做室韦,汉语的意思就是森林。显然,室韦人在额尔古纳河畔的丛林度过了漫长的繁衍生息期。公七世纪,室韦的一个分支——蒙兀室韦在孛儿帖赤那(铁木真先祖)的率领下,离开世代生活的额尔古纳河流域西迁到今蒙古的鄂嫩河、克鲁伦河及土拉河源头的不儿罕山放牧。不儿罕山就是如今的肯特山。(额尔古纳河)

然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为了生存,但凡走出来的人们都要另一番的披荆斩棘,方能争取到一方立锥之地。但是当时的蒙兀室韦很弱小,远没有强大到纵横捭阖、所向披靡的地步。因此,在不得已之下,他们被迫接受了一个又一个草原帝国的号令,先后成为突厥、回纥、黠戛斯、契丹的附庸,如一颗小草一样,只能听从大风的招唤,并得到了一个“蒙古”的名称。“蒙古”在突厥语中意思是“天”,蒙古语解释为永恒之火,当然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是“银”及“勇士”的喻意。勇士的命运就是在战斗中现实自我的价值,恰如英勇无畏的蒙古人一样,并不是一味的逆来顺受、抱残守缺,只要给他们机会,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

蒙古人的发展与崛起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但人类繁衍生息的节奏不会被打乱。公元10世纪时,蒙古部衍生出乞颜、扎答兰、泰赤乌等比较强大的氏族。而其周围也是部落林立,诸如塔塔儿部、翁吉剌部、汪古部、三姓蔑儿乞部、斡亦剌惕部、克烈部、乃蛮部等如雨后春笋一般爆发出勃勃生机。其中,塔塔儿部分布在今黑龙江省呼伦贝尔市南部及锡林郭勒盟北部一带;翁吉剌部分布于呼伦池东南、贝尔湖至哈拉哈河一带;汪古部靠近长城脚下;三姓蔑儿乞部分布于色楞格河下游、贝加尔湖以南;斡亦剌惕部分布于中尼塞河上游;克烈部则分布在杭爱山与肯特山之间;最后靠近泰山的是乃蛮部。

此时,蒙古诸部虽声势赫奕,但仍是群龙无首、一盘散沙,各自为战。公元11世纪时,为了对抗辽国的压制,各部建立了一个以塔塔儿为首的“反辽联盟”。塔塔儿的别称是鞑靼,所以鞑靼又成为草原各部的统称。公元12世纪,反辽联盟土崩瓦解,蒙古部在合不勒(铁木真曾祖父)的带领下异军突起,并使用“可汗”尊称,号令所有蒙古人。当时金国已经取代了辽国草原霸主的地位,金国当然不会坐视蒙古的崛起,于是采取“以夷伐夷”策略,在塔塔儿部与蒙古部之间煽风点火,横挑事端。所以,蒙古部当下并没有剑指金国,而是扫除顽强的塔塔儿。

合不勒去世后,其弟俺巴孩继承汗位。后来,俺巴孩在与塔塔儿部的战斗中被俘,并被对方献由金国,最终被金国钉死在木驴之上。之后,俺巴孩侄子忽图剌也在对塔塔儿的战斗中牺牲。此时,蒙古部如一片秋天的树叶,随时可能凋零而逝,整个部族都在祈祷出现一位真正的英雄。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秋,蒙古孛儿只斤部乞颜氏族诞生了一个男孩,父亲也速该为其取名“铁木真”,意为精刚。1206年,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帝国,称成吉思汗。从此,蒙古铁骑开启了纵横天下的征程。

结语:如果说蒙古人是古代匈奴人的后裔,势必有些牵引,好比将柔然、突厥、契丹、女真、回鹘、鞑靼等游牧民族一样,他们虽然都曾在茫茫草原上赫炟一时,也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般的杂糅融合,但各自之间又都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征。更何况,一部分游牧或渔猎民族至少是在其童年时期一直过着怡然自若的生活而不被外面的世界所干扰,蒙古人的祖先室韦就是这样一个“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古老部族。沧海桑田,弹指千年,如今的蒙古族同汉族一样,是一个抛弃狭隘自我、主动拥抱世界的伟大民族,相信各兄弟民族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其他看法!

京剧净脸和花脸区别?

京剧净脸都是大花脸,看起来很不干净,不干净的反面就是干净,因而名“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为以主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

京剧花脸是其它角色不能替代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戏曲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谱式,是从唐代乐舞“代面”所戴的面具逐渐演变而来。

演员用各种色彩在面部勾画成一定的图案,借以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其它特点。

一般以红色代表忠勇,如“关羽”;黑色代表粗犷、耿直,如“张飞”;白色代表奸邪,如“曹操”。

各种特定的脸谱,观众一看脸谱,即知其为何人,脸谱是塑造人物的特殊手段。脸谱是学习花脸行当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勾脸也是一功,要用画笔蘸色,对镜勾勒,首先勾画眉,次勾画眼窝、鼻窝、嘴角脸膛及全部,然后勾画脸纹。

在脸谱中还有一种化妆方法,叫揉脸,将选择的油彩放在手中,揉搓均匀,在脸上拍均匀后,再用笔在管理权限部位,进行勾画,像《四杰村》的余千、《野猪林》的卖刀人、包公戏中的赵虎……都是这样画法。

脸谱中,又分多种谱式画法,像三块瓦、元宝脸、整脸、碎脸、老脸、破脸、油白脸、粉白脸、六分脸、歪脸、象形脸、妖魔鬼怪脸等。

在学习花脸专业课中,脸谱也要与课程同步,要结合剧中人物的脸谱、特征、勾法进行教学,之人物更加完美。

脸谱是花脸表演的重要部分。脸谱是人物内心的外化,是人物内心的表达,脸谱不是死的面具,他是人物外部特征和内心情感最具代表的表现形式。可见脸谱在授课中的京剧花脸位置有多么的重要。



花脸分类

京剧花脸一般分为铜锤花脸和架子花脸。铜锤花脸一般以唱功为主。比如《探阴山》、《二进宫》等剧目都是以唱功为主的大戏。众所周知的裘盛戎先生创立的裘派艺术就是铜锤花脸中的佼佼者。有十净九裘之说。

架子花脸一般以做工为主,其代表是袁世海先生所创立的袁派艺术。代表剧目有《盗御马》《九江口》等。架子花脸对演员的要求比较高,不仅做功要好,而且嗓音也要出色。

另外就是武花脸了,顾名思义就是以武功武打为主。京剧行当中有一个行当,相对比较正式的称呼是净,净行,净角。登台表演时一般脸上都画有脸谱,主要扮演雄浑、刚毅、粗犷、豪放、诡秘、孟浪、奸诈等性格的男性,也称花脸。

净(花脸)又分正净、副净、武净及红净数种.

正净又名铜锤、黑头、大花脸、大面。

副净又名架子花脸、二花脸。

花脸审美标准

花脸要美不要媚

“花脸要美不要媚”是京剧界中流传的一句俗语。美,是对一切行当的要求,“走如龙,站如虎,轻如蝶,美如风”就是京剧舞台艺术的写照。

然,各行之美的标准也是不同的,如旦角就要“媚”,此行是寓媚于美。而花脸行体现的是一种粗犷美,不能媚气。特别是在身段表演方面,一举手一投足,哪怕是一个“抖袖”、一个“云手”、一个“山膀”都有美的规范。

什么是美?一句话,观众看着好看就是美。像《芦花荡》之张飞、《嫁妹》之钟馗、《青石山》之周仓、《通天犀》之青面虎等的表演身段都有粗犷与玲珑相合之美。

花脸要撑”老生弓,花脸撑,武生在当中,小生、旦角松“是京剧表演的标准。就是说同一个身段,如”山膀“,各行当的标准和劲头是不一样的。”撑“是撑起来的意思,花脸行的表演,以”起霸“为例,前胸不能空,后背不能贴,而两只胳膊却要撑圆了。不仅是”起霸“,任何动作都要撑圆了,绝不见棱见角,否则就不美了。

生旦净丑来源京剧的行当名称都是用的反意。生行主要指成熟男性,取名却用稚嫩之意的“生”;“旦”的原意是指朝气蓬勃的太阳,这里却被用为女子行当的称呼;用“净”称呼大花脸,也是反意。“净”,即清洁干净。而净角都是满脸涂彩的大花脸。看起来很不干净,不干净的反意就是净,因而得名。“净”有“花脸”、“架子花脸”、“小花脸”、“二类花脸”、“铜锤花脸”、“黑头”等。

“丑”行的人物大多是活泼、好动之人,这里的“丑”是谐指属相中的木呐之物——“牛”。

分类花脸里又分大花脸、铜锤花脸、架子花脸、武花脸、摔花花脸……大花脸是正净的俗称,过去讲大花脸多以铜锤花脸指代,唱功较多,重头戏较多,过去的架子花脸的地位偏低,由于几代花脸艺术家的努力推进,花脸老前辈穆凤山、刘永春、钱金福、特别是黄润甫、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袁世海等诸位前辈的努力,已经把架子花脸的地位提高了,袁世海先生不懈努力,与京剧大师李少春先后合演《将相和》、《野猪林》、《响马传》,更以架子花脸为主戏的全部《黑旋风李逵》、全部《李逵探母》、全部《九江口》等一系列主戏,确定了大花脸的正净地位。

架子花脸铜锤唱,是郝派艺术形成并传授下来的。他多年的经验总结—架子花脸铜锤唱体现在我的学习中。《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遇皇后》、《打龙袍》、《御果园》、《沙陀国》、《断密涧》等戏的铜锤基础,为着架子戏中的架子花,张飞《瓦口关》、牛皋《牛皋下书》、焦赞《穆柯寨》、曹操《捉放曹》、窦尔墩《盗御马》等人物的表演打下了基础,丰富、完善了架子花脸艺术。

四功五法,是京剧行当必修的程式课,花脸行当也是一样,训练是一样的,但使用处理是不一样的。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