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相助打一生肖,为什么感觉现在有的城里人?

2024-06-25 17:50:20 132阅读

四九相助打一生肖,为什么感觉现在有的城里人?

生活的现实中确实如此,是因为,有好多城里的中老年人,由于出生在农村,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有一种特别的思念之情;之所以,大都选择回到农村生活。我就是其中的一员,一个地地道道的对农村有着深切眷恋之情的中老年人。

第一,农村环境幽美而宁静:城市与农村很多地方无法比,农村污染少、噪音少、废气少,晚上特别安静。农村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清新的空气,宁静环境下,特别适合中老年人居住,经常一觉睡到大天光,是城里中老年人日思夜想的世外桃源。

四九相助打一生肖,为什么感觉现在有的城里人?

第二,农村基础设施完善而便捷:随着美丽乡村计划的推进,现在交通道路村村通,太阳能路灯照亮整个农村要道,千家万户都有宽带网络,网络基站遍地开花,每个乡镇都有集市、超市,购物、出售快捷又便利,这些和城市相比没有半点差别。

第三,农村地广人稀而清静: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自然风光让人心怡情怡,晩饭后,三五成群散散步、开开心心,每天坚持锻炼锻炼,让你流连忘返。

第四,农村生活成本比较低廉:长期生活在农村,种点蔬菜水果,喂几只鸡鸭,养几条鱼,这种绿色食品是城里人向往的。农村人生活在这个没有任何束缚的人间天堂,怡然自得,不求功名利禄,不想家财万贯,只求身体健康,精神愉悦。

第五,叶落归根的想法吧!古语云,孤死首丘,情何以堪呀!人老了,归心似箭,没有什么别的顾虑,只有回农村,在老家安享晚年,守护着这片生我养我的地方!农村虽然美好,但是并不适合所有的中老年人居住,你要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农村生活的设施是否齐全,生活上是否能够自理,要做出正确的选择,谢谢!

我是青山老胡,如果你喜欢的话,记得点赞加关注,我们共同参与讨论!

为什么不主动放出圈禁的老十三帮助四阿哥稳住局势?

康熙在临终前都没有放出十三阿哥胤祥,其根本目的在于不放十三阿哥要比放出十三阿哥更利于当时的局势。

康熙六十一冬,康熙在经历了最后一个寿诞后就一病不起。一直在畅春园修养。

为了在最后时刻将大位顺利传给四阿哥胤禛,康熙挺着身子利用自己最后的力气写出了传位诏书。诏书写好后,康熙冥冥之中觉得这个诏书一定要让一个可靠的人去负责管理。

这时他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隆科多。因为,隆科多本是微末小吏,幸得皇上赏识才做到了官居从一品的九门提督。如今在这关键时刻,隆科多定可以成为擎天保驾的功臣。

康熙在确定隆科多作为雍正的保驾之臣后还是觉得此人首鼠两端,万一临时出了变故,那自己的心血和安排就都付之东流了。为了以防万一,康熙立即召集张廷玉草拟两份诏书,一份是杀隆科多的,一份是奖励隆科多的。在写好两份诏旨后,康熙就命人将隆科多传到了畅春园。见到隆科多,康熙首先让张廷玉念了第一份杀他的诏旨,里面很清楚的写着如果隆科多如擅自勾结皇八子胤祀他们就立即处死。紧接着又念了第二道,封隆科多上书房大臣一等公兼九门提督领侍卫内大臣等职官居正一品。在两份诏书念完后,隆科多就已经被吓得够呛,可康熙此时又对隆科多打起了感情牌,足见康熙对于隆科多之心防之又防。康熙在让张廷玉去拿诏书的时候专门和隆科多说了说心里话,他告诉隆科多你卖宝剑的事我知道,现在那把宝剑就在我身后,你拿着他记住我说的话,以前是我亏待了你,如今也算对的起你。康熙还没说完,隆科多早已哭的像个泪人,一口一个为皇上肝脑涂地。其实这正是康熙所要的效果。恩威并重才是降服隆科多最好的办法。

在降服了隆科多之后,康熙意识到八爷党定会联合城外的丰台大营发动兵变,如果是这样,紧靠隆科多的兵马还不足以对付丰台大营,为了稳住老八而不打草惊蛇,康熙首先下旨将上书房大臣,三阿哥,四阿哥,八阿哥等人全部免职,造成一种要把皇位传给十四阿哥的假象。这样一来,八阿哥和京城的局面就会稳定下来,以不至于八阿哥他们狗急跳墙。

康熙安排好后事之后,身体就已无法支撑,为了可以尽早将大位传给四阿哥,康熙连夜召集上书房大臣和阿哥们去畅春园见驾。在所有到达畅春园后,康熙语重心长的告诉大家四阿哥人品贵重,将来定是一位好皇上,就在说传位于四阿哥的时候,一口气没上来驾崩了。而此时的八阿哥为了制造混乱以没听清为由拒不承认传位给四阿哥。可康熙早有准备,为了防止发生混乱,张廷玉特命隆科多去正大光明匾后将传位诏书取来。在等待传位诏书的同时,雍正将金牌令箭交给了张五哥,然后让他去找邬先生放出十三阿哥去丰台大营调兵进京勤王护驾。此时的畅春园异常的宁静。大家都在等待着谁的兵马先到,因为谁先到就预示着谁就是下一个皇帝的继位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十三阿哥的声音第一个响彻在了畅春园门外,这时的四阿哥和张廷玉瞬间如释重负瘫做在了板凳上,紧接着隆科多也将传位诏书拿了来并当众宣读了康熙的遗照,至此四阿哥正式在畅春园继位,史称雍正皇帝。

在康熙一系列的安排中,隆科多,张廷玉等大臣都被委以重任来帮助四阿哥,唯独没有安排四阿哥的铁哥们十三阿哥,这是为什么?

其实在这个时候不安排十三阿哥要比安排十三阿哥更利于局势的发展。

首先,十三阿哥是一个带兵的阿哥,年轻时曾笼络了不少将军门人,如今像城外的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建营有一多半将领都和十三爷有来往,可都只是副将或者参将,并不是实际控制着,加上十三阿哥被圈禁了十年,不乏有临阵倒戈的人,所以如果康熙放出十三阿哥不但不会起到控制丰台大营稳定局面的作用,反而还会打草惊蛇导致八阿哥他们狗急跳墙。这样一来,局面立即就会失控。局面稳对四阿哥有利,局面乱对八阿哥有利。康熙不放十三阿哥正是这个道理。

第二,十四阿哥在西北统帅着十万兵马,如果不稳住局面,十四阿哥就有可能率领大军进京逼宫,万一再和老八他们联合,不但康熙自己控制不住局面,四阿哥也有可能落去危险的境地。这对政局和大清的江上是不利的。为了制造出假象误导十四阿哥和八爷他们,康熙不得不将上书大臣三阿哥,四阿哥,八阿哥全部免职,制造出康熙要传位于十四阿哥的假象。这样即有利于局面,又可防止八爷党狗急跳墙。一举两得,所以为了迷惑之计能得以成功,十三阿哥就必须关着,否则康熙的机会就前功尽弃了。

第三,康熙的心中已经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稳操胜券,就不需要再去安排那么多人。尤其十三阿哥,因为十三阿哥的性格太过于鲁莽不知天高地厚,俗话说,偷鸡不成蚀把米,所以放出十三阿哥有可能会正好应了这句好,这样一来,不就适得其反了吗。

总结:康熙在临终前曾告诉四阿哥,十三阿哥性格仗义执言,是一个难得的忠臣,只是碍于他做事鲁莽出言不逊不知道天高地厚,为了不连累你而把你陷进去,我关了他十年,如今十年过去了,我想他的锋芒和性格也磨炼的差不多了,以后也可作为你的帮手辅佐你管理好这个国家。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清楚的明白康熙临终前不放十三阿哥的真正原因就在于此。

喜欢的朋友记得评论➕关注

什么是好男人?

我们单位的办公室主任老马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人。此人是60后,愿意说荤段子,性格幽默,做事圆滑。

丧偶多年,但是据说他身边的女人不断。

单位有一个女会计叫王桂芝,此人也是离婚的。

性格古怪,不愿意说话。

我们单位领导一直要说和两个人,因为两个人都是……家庭条件都差不多。

但是,王桂芝就是一直不同意,就是因为老马的作风不好。

我们对老马也表示理解……身边有个女人也很正常。

单位里,我们经常听到老马给女人打电话:宝贝儿吃了吗?宝贝儿睡了吗?我晚上早点儿回去,给你做饭。

我们感觉老马应该有了女人。

但是我们领导就是不相信,老马自己也不承认,老马说他并没有交往女人。

所以,领导一直坚信老马的为人,一直撮合老马和王桂芝处对象。

王桂芝是一个有非常有洁癖的人。

比如说,我们中午在她的桌子上吃盒饭,如果弄上油渍了,她会拿纸巾擦拭十遍以上。然后拿抹布擦三遍,还要给我们脸色。

有一次,老马一边吃包子一边和王桂芝开玩笑,把包子的油渍不小心喷到王桂芝的呢子大衣上。

据说王桂芝那天哭嚎了一中午。下午在卫生间一直不出来,差点儿没把大衣洗掉色。

老马那天被骂了一天。

王桂芝不光有洁癖,更是一个精神有洁癖的人。

比如说,我们在单位里看一点儿美女小look,或者说一点儿调侃的话。她就嗤之以鼻。

所以,内心上她是无法接受堕落的老马的。

当然,我们领导还是想尽各种方法撮合他俩。

因为老马为我们单位做了很大的贡献。马上要退休了,领导也希望他有一个好的归宿。

一次出差,领导特意安排他俩一起出差,希望他俩之间,能发生点儿什么。

起初,王桂芝不同意,但是迫于领导的压力,她也没有办法。

回来之后,我们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

王桂芝竟然偷偷地背着我们,给老马带饺子吃,而且我们能够从王桂芝的眼神当中,看出她对老马的些许温柔。

而老马在单位也不再那么放肆了,甚至在王桂枝面前还有些害羞。

当时我们就断定了,他俩肯定之间有问题。

没有几个月两个人就宣布结婚了,让我们全单位的人咋舌。

我们领导作为他们的证婚人,婚宴是晚上办的,就我们单位几个人。

那天晚上喝多了。

我们开始逗老马:马哥说一说是怎么追到我们梅超风的!

那时候我们给王桂芝起的外号叫梅超风。

哈哈,老马大乐:哪有哪有?

王桂芝更是满脸通红。

因为老马和王桂芝的亲人都非常少,所以我们晚上决定去他们家闹洞房。

老马有一些犹豫,但我们还是去了。

一进屋,我们我们才发现,原来老马家有一个老母亲。

房间不大,母亲的一张床就占一个客厅。

王桂芝很熟练业务,去厨房直接给我们煮饺子。

老马陪着我们在客厅聊天儿。

饺子煮好了,王桂芝给我们端上来,就去伺候她婆婆了。

老马陪着我们吃饺子,老太太睡着了。

王桂芝才过来,和老马陪我们一起喝一杯。

王桂芝动情地说:这辈子,你们马哥我跟定了。他就是我要想找的男人。

我们一脸懵逼。

出门儿的时候,马主任送我们下楼。

特意跑到卧室房,跟他老母亲喊了一声:宝贝儿,宝贝儿,我先下楼送同事。你先睡觉哦,一会儿记得吃药啊。

我们下楼才知道,原来马主任口中的宝贝儿是他的老母亲。

后来王桂芝的母亲去世,我们单位同事都去了。

王桂芝眼泪飞溅和我们说: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要找老马吗?老马一个非常孝顺的男人,我妈妈得病这几年多亏了他照顾……

将来你们结婚的时候,找对象的时候,也要找这样的男人。油头滑舌不要紧。对老人孝顺的男人,他一定是好男人。

有一种男人不要找!然后王桂芝恶狠狠地瞪着我们领导。

我们领导手足无措。

原来,我们领导是马主任的亲小舅子!马主任是领导的亲姐夫。

那天晚上,我们领导喝多了:当年,我姐姐去世的时候,我姐夫倾家荡产,要不他能住这么小的房子吗!

领导眼泪飞溅,放声哭嚎。

老马给他小舅子递纸巾:都过去这些年了,说这些干啥……

申公豹的间谍行为是双面的吗?

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个沉迷于扯淡的萌妹子。这篇稿子来自于老包杂谈。

在封神之战中,阐教一方有两名弟子的人生轨迹非常奇妙,他们虽然道法低微,但是担负的使命却无比重大。没错,他们就是一出场便注定要分道扬镳、走向对立的姜子牙和申公豹师兄弟。

他们之间的三点不同决定了他们必然会走向截然相反的道路,当然也是元始天尊精心挑选的结果。

一、本领不同——即使同属末流,但申公豹相对更强一些。申公豹会飞头之术,能跨虎而行。姜子牙相对来说差的不是一星半点,申公豹打心底瞧不起姜子牙,特别是申公豹的飞头之术把姜子牙唬的一愣一愣的,没见过多大世面的姜子牙差点因此烧了封神榜。

二、理念不同——姜子牙奉了玉虚符命,一心想要兴周伐纣,虽然下山之后在殷商做过官,但也不过是为投奔西岐做铺垫的。申公豹则想自己下山辅佐成汤纣王,还想通过蛊惑姜子牙烧掉封神榜从而彻底破坏元始天尊等大佬的封神大计。

三、心数不同——不说大佬们封神布局的是是非非,单从姜子牙、申公豹两人行事作风来看,姜子牙更具忠厚长者之风;申公豹则巧舌如簧、内怀奸诈,搬弄是非的本领无人能及。元始天尊之所以能选姜子牙封神,其中一条理由可能是他早就洞悉申公豹的秉性和选择姜子牙之后所能产生的一系列反应。毕竟申公豹在故事里的设定就是拉场子、送人头,收聚三百六十五位正神。

申公豹的性格理念和想要抗争命运和不公平待遇的碎碎念决定了它必然会身兼如此使命,也注定了他这个叛逆者今后的道路。但是作为叛逆者,申公豹到底是和元始天尊的计划在对着干呢还是直接改投别派跟着通天教主混了?很多人都认为申公豹起先是元始天尊的弟子,后来又转拜通天教主为师,这是真的吗?且看书中是如何说的。

《封神演义》中申公豹出场次数大概有十四次(九十九回封神一节除外),分别是三十七回、四十三回、四十九回、五十二回、五十七回、五十八回、五十九回、六十回、六十二回、六十三回、六十四回、七十二回、八十二回、八十四回。

活动轨迹大约如下:

自姜子牙一上昆仑之后,申公豹想要阻挠封神大计,结果自此揭开了“三十六路兵马”来伐西岐的序幕,并且为姜子牙开启了“七死三灾”的闯关之路。接着邀请金鳌岛十天君布下“十绝阵”对阵西岐,引出了阐教十二仙首初次齐聚,同时也自此升级了阐截二教的斗法冲突。

十绝阵失利,赵公明出山,二十四颗定海珠、金蛟剪也没能挽回败局,被陆压道人钉头七箭书拜死,申公豹再次游说赵公明的妹妹——三仙岛“三霄姐妹”。

三霄妹摆下“九曲黄河阵”将十二仙首一锅端,混元金斗收了镇洞之宝,削了顶上三花,消了胸中五气,结果老子、元始坐不住了,带着童儿亲自上阵,风火蒲团、三宝如意、化血宝盒等法宝齐出,三霄面对两大圣人级教主,如何有招架之力,结局免不了身死道消,混元金斗被玉虚宫收缴。

三霄妹身死、闻仲兵败,申公豹又撺掇夹龙山飞龙洞衢留孙的弟子土行孙出山辅佐邓九公伐西岐,结果是邓九公一家集体投向西岐。邓九公归降西岐之后,冀州侯苏护领命再伐西岐,申公豹又邀请九龙岛声名山炼气士吕岳出山帮忙,瘟部正神首出场。

吕岳毫无悬念的再次失败,申公豹又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反了殷洪(赤精子弟子,持阴阳镜),致使殷洪最终被太极图化为飞灰;邀请一气仙马元相助殷洪,却不想马元被准提道人度走;刺激羽翼仙帮助张山,结果羽翼仙又被燃灯道人收为门徒;张山失败之后申公豹又以殷洪身死等理由说反殷郊(广成子弟子,持翻天印等众多法宝),致使殷郊身受犁头之刑。其间,燃灯道人的琉璃灯灯头马善下山,也疑似是申公豹所邀;火龙岛焰中仙罗宣受申公豹邀请来助殷郊,火部正神登场。

七十二回时,姜子牙被火灵圣母所伤,广成子打死火灵圣母、三谒碧游宫,申公豹借机欲杀姜子牙,被衢留孙奉命阻止,并发誓如果再犯就以身塞北海眼。此一回,阐截二教彻底撕破脸皮。

再到万仙阵时,申公豹已经成了万仙阵里的重要人物,“八虎车中坐申公豹,总督万仙”,地位着实不低。等到三教会破万仙阵,申公豹跨虎逃窜,被元始天尊依其誓言塞了北海眼,封神时封为分水将军。

以上就是申公豹一生的轨迹,狡诈也罢、无信也罢,但他的一生中只有对抗,没有背叛。书中没有一笔提及申公豹转拜通天教主为师,即使申公豹在截教最后的万仙阵中地位不低,也不能说明什么。就像接引、准提帮着对付截教,总不能说他二人拜了鸿钧为师吧。

再说,书中最后明确承认申公豹从头到尾都是阐教弟子这一事实:

堪笑阐教申公豹,要保成汤灭武王。 今日谁知身塞海,不知红日映苍桑。

很多人说的拜通天教主为师这个情节其实出现在电视剧《封神榜之凤鸣岐山》里,影视剧的随意改编对观众的误导不可谓不深。

版权申明:本文系山海经解密小七独家邀约稿件,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盗用以及洗稿,未经同意擅自盗用,将追究到底。

历史上朱元璋的童年都经历过什么?

1344年,朱元璋家里半月里死了三个人,父亲朱五四,母亲陈大娘,大哥朱重四。这一年,朱元璋才16岁。朱元璋和二哥朱重六抱头痛哭,家里没有任何的积蓄,买不了棺木,也买不了墓地。

想想,人生还有什么比这更惨的。

到处都是田地,但是没有一处属于农民的,所以在死后连墓地都需要找田主买。这是当时农民的现状,活不起,也死不起。

朱元璋的父亲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辛苦了一辈子,搬了一辈子的家。

从这个县搬到那个县,四年前才搬到孤庄村。为什么要频繁搬家呢?因为活不下去,十个田主就有十个黑心的。每次说尽好话,租了几亩地,从早到晚在田里忙忙碌碌。出力气,流汗水,忙碌一年终于有了收成。但是这收成要拿六成给田主。

当时朱元璋的父亲在田里是往死里干,既然给田主的比例是没有办法改变的,那就把田地侍候得肥一些,收成好了,到手的粮食就多了。可是,农民哪里算得过田主的心思,这收成一好又要加租。仔细一算,觉得划不来。于是搬家,换一田主,又把荒地开垦了,几年光景又被赶走。父亲一辈子出苦力,一辈子受欺辱。

这一年,淮河流域旱灾,蝗灾,还有瘟疫,百姓们痛苦不堪。几个月不下雨,大地都裂开了,庄稼都枯萎了。蝗虫又跑来把仅有的粟粒吃得精光。大家都开始吃起草根树皮,身体的抵抗力也越来越差。接二连三就有人病倒了。这病来得突然,开始就觉得浑身无力气,大家还以为是因为肚子吃不饱的原因。接着就上吐下泻,不到一天一夜就断气了。

起初大家都没有放在心里,哪个村一年到头不死几个人呢!年景不好的时候,一天死几个人也正常。后面一个村子一天死去几十个人,天天有死人,家家有死人,大家才慌了,觉得这情况特殊,不得不重视起来。怎么重视呢?就是逃!大家携儿带女想要逃离这个是非之地,有亲戚的投奔亲戚。家里的病人也顾不上,带不走了。

太平乡的十几个村子顿时人烟稀少,一片暗淡。朱元璋家本来就是从外地过来的,又能逃到哪里呢!只能听天由命吧!就这样,父母都死了,大哥也死。朱元璋和二哥去找田主要块地来安葬父母,田主不理睬,还埋怨了一番。邻居们看着都觉得难受,同样是苦难之人,想伸援手也无能为力。

同村子的刘继祖不忍心,就慷然舍了一块地,两兄弟感激涕零。后来在朱元璋称帝后,刘继祖就被封为异姓侯,子孙后代都享福不尽。这是后来的故事。

墓地是解决了,但是寿衣是没有的。父母活着的时候都没能穿上一件好衣裳,这去世了也只能用几件破衣裳裹一裹。两兄弟一面抬,一面哭,好不容易送到了,正准备挖坑。突然间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两兄弟只能找个地方躲起来避雨。

好一会儿天才放晴,他们到墓地一看,尸首都不见了。原来山脚下的土松了,大雨一冲,把山坡上的土冲下来,把尸首埋了,形成一个薄薄的土堆。在几十年后,回忆这个情景,朱元璋仍然觉得伤心难过。

父母的丧事解决后,朱元璋就开始打算自己的下一步。

这是一个一贫如洗的家庭,父母没有留下一粒米,一淀银子。此时,大户人家都在逃瘟疫了,朱元璋根本找不到活做,经常饿得睡不着觉。

当时大哥和二哥都已经娶媳妇了,三哥则去给别人当上门女婿。大哥有两个小孩,二哥也有一个小孩子。大姐和二姐也都出嫁了,就朱元璋还没有成家。如果岁月静好,国泰民安,一家人人勤勤恳恳,男耕女织,不说大富大贵,至少肚子是可以填饱的。

但是时运不济,二嫂和三嫂先后病死,大侄儿和二房的孩子都夭折了。二姐也死了,二姐夫带着外甥也逃荒了。瘟疫又带走了一家三口。偌大的一个家,如今只剩下大嫂王大娘和二侄文正,二哥和朱元璋。一家四口,家里一颗粮食都没有,只能吃草根树皮,最后连草根树皮也找不到了。大嫂可以投靠娘家。二哥脸色越来越差了,估计情况不太好。

朱元璋小时候也曾经上过几个月学,但是一来贪玩,二来农忙的时候就得下田帮忙,根本没有好好念过一天书,也就认识几百个字。他食量大,力气大,但是年荒时节有力气没有地方使。文化低,又做不了其他工作。父母搬到这村子,当时主要是看这里地广人稀,只要努力奋斗,日子还是能过得下去的。谁知道落得现在这个情景。

朱元璋想想有没有地方可投奔!

朱元璋有一个伯父在泗州盱眙县,伯父名下有四房。这些年也衰败不成样,哥哥和侄儿都去世了,就一个四嫂在守寡。伯父这边也是投靠不得。

在往上捋一捋。祖父在元朝还是个淘金户,后来本地不出金子。但是官府就是要你按照每年的数目要金子,只能拿谷子去换钱,然后再去买金子缴纳。最后,实在也赔不起了,土地都不要了,才跑到盱眙县来垦荒。祖父在往上的亲戚,想都别想,根本就是你不认识我,不认识你。估计有人比你还穷,还等着你来接济。

父亲这边是没有亲人可以投靠了。母亲这边呢?朱元璋连自己外公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只记得母亲说外公死的时候已经99岁了。外公曾经在张世杰手下当过兵,鞑子打进来后宋朝的地方全被占了。这中间外公可是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活了下来。外公只生了两个女儿,大的嫁给季家,小的就是朱元璋的母亲。外公死后,他们跟季家也好多年不往来了。如今的情况,季家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

朱元璋想来想去,天地虽宽,但是无处投奔。他吃草根,树皮,连土也吃上,肚子始终是半饥半饱的。一家四口都饿,却一筹莫展。大嫂带着侄儿回娘家。二哥也没有其他主意。那些比自己年纪大的伙伴,周德兴和汤和都外出谋生了。朱元璋也找不到一个可以商量的人。从父母去世,一直在家待了半年,想破头,也找不到一条路。

干旱一直持续中,蝗虫越来越多。草根树皮也没得吃了,实在支撑不下去了。二哥急得直跺脚,想想只能各奔东西去找活路。不知道未来怎么样,也不敢一起走,只能分开走。兄弟依依不舍,痛哭流涕。

邻居汪大娘看着难过,就想起了当年朱元璋的父亲曾经在皇觉寺许愿,要让朱元璋给高彬法师当徒弟。

如今,不如直接去皇觉寺,一来还愿,二来总有粗茶淡饭可吃,怎么都比饿死强。二哥觉得也只有这样了。汪大娘和儿子汪文替朱元璋准备了香烛,一点礼物,拜托了高彬法师。在朱元璋当皇帝以后,一直都念着汪大娘的大恩大德,还认她为干娘,汪文本来也不姓汪,这也是后来朱元璋让他和汪大娘同姓。这些都是后来的故事。

朱元璋在皇觉寺是没有受戒的,不是真和尚,当时成为小沙弥。在朱元璋进入皇觉寺后,二哥就逃荒了,实在是混不下去,一对难兄难弟就这样分道扬镳。碰到不好的光景,连和尚也是不好过的。平时就靠常住的田租米,加上替本地人念经,做佛事,多少得一些钱。寺庙里多的是有钱人舍的田地,正是需要人力。朱元璋年轻气壮,正是使力气的时候,所以高彬法师才会收留他。多一张嘴也是无所谓的。

在家里,朱元璋是小儿子,凡事都有父母和哥嫂宠着。到了皇觉寺他就是一个打下手的,大家一什么事就喜欢吆喝他。朱元璋总是憋着一肚子的火气,但是为了填饱肚子,他也只能隐忍下来。自尊有时候并不值钱,能活下去才是最根本的。

本以为可以在皇觉寺好好过日子。但是灾情越来越严重了。田地没有收成,寺里就收不到租。师父师叔天天跟佃户吵架,可是也没有办法,田里就是现在粮食了。农民也无能为力啊!几百年的大古寺第一回闹饥荒。只能裁员了。朱元璋这是编制外的,第一个就被裁掉了。他到皇觉寺才五十天,不得不另谋出路。

朱元璋学着和尚的装扮就出门去化缘了。说得好听就是化缘,其实就是沿街乞讨。在大户人家门口,使劲敲着木鱼。那个时候,越有钱的人家越信佛,他们觉得和尚是离佛最近的人,给和尚一点米,一点钱,和尚会在佛面前替他们说好话。

虽然在皇觉寺时间不长,但是朱元璋平时也有留意和尚们的一套说辞。比如,不要告诉别人自己是从皇觉寺来的,这里名声不够大,必须得说自己从峨眉山金顶寺,还是普陀山哪里来的。接着说寺里大殿要翻新,佛萨要开光什么的,还得准备上化缘簿。一路走来,走个上千家,积少成多,多少可以度日。

朱元璋走遍了淮西一带,专挑富裕的地方走。一路上尝遍酸甜苦辣,人间冷暖。同时也丰富了他的阅历,锻炼了他的意志。就是在那几年里,朱元璋对世界有了新的看法,也有了更广阔的理想。后来回到皇觉寺后,朱元璋变了一个人,他开始结交朋友,开始找机会多读书,多识字。

后来的故事,大家就很清楚了,朱元璋一路闯关,逆袭成为一代帝王。

结语:

如果不是他后来当上皇帝,单看他年少的这段时光,真的挺惨的。

父母兄弟都去世,吃树皮草根,还去当和尚,最后还沿街乞讨。当时能活命就了不起了。即使在成家后,他的日子也不是很顺利,中年的时候发妻去世,老的时候儿子去世。当然,老婆和儿子他都有好多。但是,人生中那些苦难朱元璋都常了和遍。即使在死后,他更是没有一想到儿子会造孙子的反,几年里家里朝廷乌烟瘴气。

在自己当上皇帝后,朱元璋对于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比如刘继祖和汪大娘都进行了回报。雪中送炭总是比锦上添花更让人感动。那个时候,其实大家都苦,乱世出英雄,朱元璋从食不果腹的农民,磨砺成为一代帝王,除了他具有一定的能力,更多的还是运气。而运气往往是留给那些不向命运低头的人!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