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苦功高打一生肖,而不支持汉人正统的东晋王朝?
劳苦功高打一生肖,而不支持汉人正统的东晋王朝?
王猛有多“猛”,我们先看看他取得的一些荣誉。唐朝有个古代六十四将祭庙,王猛位列其中;宋朝的七十二将飨庙,也包括王猛;北宋《十七史百将传》,王猛单独立传。
以上是王猛的武功,事实上王猛是文武全才,国之重器。前秦皇帝苻坚把王猛比作两位古人,一位是姜太公,一位是诸葛亮。苻坚说,有了你,我“优游以卒岁”,当个木头人皇帝就可以了。
可是著名史学家柏杨,觉得苻坚对王猛的评价还不够,他说诸葛亮的军事成就,都不配给王猛拎草鞋。
总之王猛够“猛”,其才独行史册,其德光照日月。
唯一比较遗憾的是,他所效劳的,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氐族政权——前秦,而不是正朔王朝东晋。
那么,作为汉人中的佼佼者,王猛为何不为自己的民族效力,甘当“二鬼子”呢?
出生:王猛的家乡已经不是汉人统治区王猛的家乡在北海郡剧县,即今天的山东寿光,地地道道的汉人。可惜的是,他出生时西晋早已灭亡,东晋政权在与北方胡人政权的战斗中节节败退,不光收复不了北方,连中原大半土地都丧失了。
按“国籍”说,王猛是“后赵”人,在他出生前两年,他的家乡被羯族政权后赵占领。王猛出身寒门,一家人在战火中颠沛流离,流浪到河北魏郡谋生。
所以,王猛一生都没有踏进东晋地盘,这种天然的割裂,让他很难有机会效力于汉政权。类似的情况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比如元朝的张弘范,很多人说他是汉奸,可事实上他父亲就已经是金国人,他本人出生于元朝,如此切责张弘范,多少有点不公平。
出生地让王猛失去了,为本民族政权服务的先天条件,实在是一个遗憾。
出身:王猛融不进东晋门阀士族集团事实上,王猛还是有机会效力于东晋的。在他29岁那年,桓温北伐攻克关中。长期远离汉政权的关中百姓,夹道相迎,酒肉相奉。
王猛也很高兴,他急匆匆来到桓温大营求见。会面的场景很特别,王猛一边侃侃而谈,一边不停抓虱子挠痒痒,把桓温看得目瞪口呆。
桓温被王猛的才学所折服,他说,纵观南朝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你。桓温当场拍板,“赐猛车马,拜高官督护,请与俱南。”然而,王猛却犹豫了,思虑再三,他决定放弃了这个机会。
王猛为何放弃难得的机遇?说起来也不复杂,因为出身问题。
王猛出身寒门士族,没有家族根基,而东晋正是门阀士族集团的天下。像王猛这种身份的人,在东晋只能依附于桓氏、王氏、谢氏、司马氏这样的门阀集团,依靠这些集团的赏拔,当个中高级官员,基本就是他的上限,想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那是天方夜谭。
人是没办法战胜环境的,王猛很睿智地看出了自己的短板,他只能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
环境:选择东晋王猛只能做桓温的爪牙王猛拜见桓温,可以说是兴冲冲去,孤单单回,这个孤单是指他的心灵。通过和桓温的会谈,王猛敏锐地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桓温在南朝的地位难以撼动;二是桓温心怀异志。
桓温问王猛,为什么关中的豪杰,只有你一个人来见我?王猛不客气地说:您已经攻克关中,长安就在眼前,却停止攻伐,大家都不知道你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桓温回报以长时间的沉默,他被王猛戳中了要害。
什么要害?桓温就是故意放缓军事行动,目的就是养寇自重,与朝廷分庭抗礼!这个复杂的局面,让王猛迟疑了,他决定咨询自己的老师,再作定夺。
王猛一生很传奇,早年他在嵩山就遇到过世外高人点化,后来又隐居华山,他的这位老师,应该就是一位隐居的世外高人。老师的话,坚定了王猛放弃效力于东晋的机会:
“卿与桓温岂并世哉!在此自可富贵,何为远乎!”
如果你愿意给桓温当马仔,你就去,否则何必舍近求远?
机遇:王猛遇上了赏识他的明君苻坚果然,第二年就有人找上门来,请王猛出山——东海王苻坚。
苻坚是前秦开国皇帝苻建的弟弟,前秦二世苻生的叔叔。前秦二世伏生,比秦二世胡亥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能徒手与猛兽格斗,战场上把晋军士兵吓破胆,估计项羽见到他也要矮三分。苻生在位期间凶残好杀,荼毒百姓,把父亲留下的辅政大臣杀得光光,凿穿劝谏他的亲舅舅的颅顶,活活吓死生母。
出于忌惮,苻生又把魔掌伸向了亲叔叔苻坚和苻法。苻坚当然不能束手待毙,他其实早就在暗中筹划,干掉苻生抢班夺权的计划。也就是在此时,王猛经人推荐,走进了苻坚的生活圈。
很有可能,王猛也参与了苻坚弑杀苻生夺权的计划。苻坚对王猛一见倾心,任命他为中书侍郎,职掌国家机要。此后王猛的职务不断升迁,从一名白丁,到位列三公,仅用了五年时间。
王猛积极推进中央集权制,强力打压氐族权贵势力,因此他遭遇了权贵势力的围追堵截。苻坚为了支持王猛,不惜对亲旧势力大开杀戒,甚至当众鞭打羞辱。正是苻坚这个强大的后盾,给王猛施展个人才华,创造了条件,也缔造了十六国时期,唯一的治世。
一个人想有所成就,有一个懂自己的领导很重要;懂自己且从无疑心地支持自己的领导,更是可遇不可求;能劈山开海为自己保驾护航的领导,翻翻史书,恐怕也仅有秦孝公、汉昭帝、苻坚等极少数几位。
如果你是王猛,你可能选择抛弃苻坚,转投东晋吗?
现实:汉文化远比汉政权更重要说到这里,估计会有少数喷子,会指责我为王猛描红。其实不是我为王猛描红,而是王猛的心本就是红的!
王猛与苻坚的惺惺相惜,有一个前提条件——他们都是在奉行汉文化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社会改革和国家统一。
苻坚虽是氐人,他自幼酷爱汉文化,常年的文化熏陶,让他早成了戎狄的皮囊汉人的内核,这就是他能与王猛形成共鸣的基本条件。
苻坚当政期间,亲自耕种,兴修水利,鼓励农业生产,又严厉打压权贵集团,抚恤老弱,致力于多民族和平。他治下的关中地区,被史书誉为“关陇清晏,百姓丰乐”。
对王猛来说,汉家文化中个人的最高理想,不正是“治国平天下”嘛,苻坚所践行的,不正是自己所追求的嘛?
前秦政权上层旧贵族,虽然充斥着大量氐族人,可是治下的百姓不还是汉人为主吗?苻坚积极推进政治制度的汉化改革,甚至竭力消除胡汉之间的差异,这些举措至少起到了抚慰王猛的“红心”作用。
即便如此,王猛的心中始终没有抹去“中原正朔”的思想,他在临终前告诫苻坚:
“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这段话清晰地表露了王猛的政治倾向,他希望苻坚不要与东晋正朔为敌,要以剪除周边羌虏为己任。剪除羌虏之后呢?王猛没说,我替他说:归政于正朔!
与身为“羌虏”的苻坚,毫不忌讳地说出这种话,可见在王猛的内心世界里,其实一直没有脱离“汉家天下”,这几个沉重的字眼。
难道夏侯渊真的那么不堪一击吗?
夏侯渊被杀既是一场预谋已久的战术击杀,也是夏侯渊性格使然。因此,夏侯渊被黄忠所杀,并非他不堪一击。
一、夏侯渊的致命缺陷是什么?
夏侯渊被杀之后,曹操愤怒地说了一句,这句话可谓一语中的,什么话呢?夏侯渊,你就是一个白地将军!什么是白地?就是这块地方啥也没有,一块白板,综合起来就是说夏侯渊啥也不是,打了这么多年仗,居然啥也不是,就是说夏侯渊完全不会带兵。
夏侯渊不是大将,做大将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那个时候追随曹操左右,为曹操冲锋陷阵。可是随着曹操事业日趋庞大,夏侯渊作为曹操的亲密战友,其地位也水涨船高,当然个人能力在某些方面得到了提高。关中之战后,曹操放心的将经略关中的事情交给了夏侯渊,让他独自统领一个方面军。
然后,夏侯渊虽然在成长,而是以前的惯性依然存在,一直把自己当做一个冲锋陷阵的将领,而不是一个方面军的统帅。
作为将军,或者先登,你确实应该带着士卒冲杀在前,给所有人做好表率。将军是士卒的楷模,将军尚且不畏死,后面的士卒胆气必然高涨。
战场之上,将军的胆气就是士卒的胆气,胆气高涨,这场仗十有八九就会赢,因此夏侯渊凭借这个方式赢得了不少战役。
可是等到夏侯渊荣登统帅之位,统领千军万马的时候,这个惯性依然存在。一打起仗来,不顾自己的帅位,地位颠倒了。本该在帅位上指挥的他却跑去冲锋了,这在关键时刻会带来颠覆性的危险。
兵有兵的位置,将有将的位置,而统帅又统帅的位置,搞错了位置,就颠倒了职能,在关键时刻就容易犯错。
二、夏侯渊是如何被击杀的?
公元219年,刘备率军屯守定军山,占据了战略高地,曹魏统帅夏侯渊统领大军来争这个地方。
刘备和法正等人为了击败夏侯渊军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先是将一万余精锐士卒分成十部轮番进攻张郃。刘备为何要将一万人分成十部轮番进攻呢?这里大概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疲敌。分成十部轮番进攻,一部进攻,其他部休息,这样周而复始的攻打张郃部,时间一长,张郃虽然每次都能够击退刘备军,可是长期下去,必然疲惫不堪。在精神上和体力上必然难以长期坚持下去。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山地作战无法摆开大部队进攻,只能小股部队如千人队在前线阵地进攻。
张郃在面对刘备的车轮战下终于不支,于是派人向统帅夏侯渊求救。
那么夏侯渊该不该救呢?
从道义和情理上讲,夏侯渊应该去救。张郃是下属,不救难道看着张郃被刘备杀死?但是去救了,就不能说夏侯渊是中了刘备调虎离山之计,这个是阳谋不是阴谋。
夏侯渊分了一半的兵马去援救张郃,这样,张郃那边的阵线稳住了,危险也解除了。
在这个关键时刻,刘备嗅到了一丝战机。我们可以认为是刘备和法正一直筹划着这个战术阳谋,也可以说是刘备临机嗅到了这个机会。
如果是全盘谋划,那么只能说法正用兵确实厉害;如果是临机嗅到了这个机会,也说明了法正对于战场敏感性非常强,善于抓住战机。
总而言之,刘备在这个千钧一发之际,派兵围攻夏侯渊,并且还焚烧了夏侯渊军前的鹿角。
这个时候,夏侯渊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这个错误导致他万劫不辜复。他犯了一个什么错误呢?他亲自带400精锐士卒去扑灭被刘备点的火,还去修补被焚烧的鹿角。
最为关键的问题是这个鹿角距离他的大本营有五十里之远!
是偶然还是必然?刘备怎么知道夏侯渊作为统帅亲自去干这个事呢?修补鹿角的事情,夏侯渊只需要派一个部将去干就是了,难道他麾下的部将已经全部派出去了?
我想应该不会,最起码可以派亲兵队长或者他儿子去也可以吧?可是,夏侯渊居然亲自去干一位部将该干的事情。
远处的刘备看到夏侯渊居然亲自去灭火修补鹿角,心里不知道甭提多高兴,于是下令先登黄忠居高临下率领精锐士卒不顾一切的冲向夏侯渊。
一番激战之后,夏侯渊被黄忠当场斩杀,连他13岁的儿子夏侯荣以及益州刺史赵颙一同被杀,从而在汉中之战中占据了战略主动权。
至于,夏侯渊是不是被黄忠一刀斩杀的,这就无从考究,毕竟当时都在山上作战,骑马应该是不太可能,近身搏战应该是可能的。
这个时候黄忠率领的兵马应该不少,而夏侯渊身边也就只有400余人,而这些士兵也是分散开来的,毕竟他们是来修补鹿角的而不是专门来打仗的,因此很快就被分散包围。一部分士卒不知道主帅已经被包围就撤回大营,而夏侯渊已经被团团包围。
从外围杀进去,或者是从里面杀出去,在这个时候已经非常困难了,毕竟刘备那是卯着劲,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干掉夏侯渊。
夏侯渊犯了这样一个错误,从而导致阵前被杀。
三、总结。
自公元189年,曹操陈留起兵,夏侯渊就追随左右,一直到公元219年战死定军山,夏侯渊南征北战,已经过去了三十年。
从一个小小的别部司马、骑都尉职追随曹操,到征西将军,假节,大小征战不计其数,为曹魏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如果说他是一个白地将军确实有失公允。
毕竟,夏侯渊如果真的只是一个白地将军,他能够在战事如此频繁的时代,安然度过三十余年吗?坦率地说,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既然是打仗,负伤甚至阵亡总有难免的事情。
真正的白地将军早已战死沙场,还不到定军山吧。
这次定军山之战,刘备抱着必须争斗的决心和夏侯渊发起了悍死的决斗,这个大概是夏侯渊没有料到的,也是曹操没有料到的。
关羽荆州败死就否定了他的功绩和战斗力了吗?不,胜败乃兵家常事,只是有的人一次败死再也没有重启的机会而已。这个对于夏侯渊也是如此,这次定军山之败固然有他领兵作战的重大失误,可是无法掩盖他曾经辉煌的战绩吧。
曹操说这话其实也是气话,有恨铁不成钢的意思,也有叹息悔恨的感叹。
有没有和我一样怕过母亲节?
很高兴邀请回答这个问题。
怕过是正常的,因为有太多原因导致的了,但还是要去面对吧。活着太不容易了,哪里有什么怕的,怕见父母?不是,是怕遇见自己的心。
现在工作在外面都不容易,而不容易的背后都是背负着压力:
没挣到钱,不敢回家。没男女朋友,父母给的压力太大了,催的紧。背负着各种债款,让自己的生活忙碌到忘记自己,甚至都不敢放松自己。对这种节日的文化底蕴不够,没这种观念。不管是当下还是未来,我们都应该好好珍惜彼此,活在当下珍惜,不在的日子里只有想念。一生一辈子都只有父母陪伴自己最长的时间,最长的日子里,他们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路的陪伴,还有一辈子的回忆,不要因为一丝丝的原因,让你去逃避现实,那样是不理智的,不懂事的表现。珍惜他们活在当下,珍惜他们活着的日子里,节日算什么,节日只是在不停的提醒你要多爱他们一些,而我们应该更用心的去对待他们,特别是他们年老时。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怕才是心里最不够成熟的表现。
父母活着,我们笑口常开,父母离开,不留遗憾,活着的时候好好陪爸妈,没有他们的日子里,就要好好度过自己的余生,因为你也会成为孩子的父母,那个时候你会思绪万千,会感觉自己曾经是那么的不懂事。抓住生命的开始,父母给予了我们的生命,生命赋予我们要好好珍惜,抓住生命的过程,因为父母老了,你大了,当你老了,你孩子也该叫你爸妈了,那个时候我们是不是榜样就体现出来了。
不管是纪念过去还是展望未来,一定要好好珍惜,不要去逃避,至于节日不节日,我觉得心在哪里都是爱!
有没有身边人突然离世?
有没有身边的人突然离世,改变了你对生命的看法?
有啊!年初我堂侄媳妇、我堂弟先后相距三天去世。对我打击和影响很大。看来,人生在世都是瞎懵的,拼搏奋斗都是为了家人过得更幸福。结果,不注意劳逸结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了!
侄子、侄媳妇,个体经营大客车营运,跑大客运营是非常辛苦的,光仗着年轻,只想着打拼挣钱了,对身体健康没当回事,小病不看,侄媳妇最终引发多种肾脏综合并发症,回天乏术,不治而亡。逝年46岁。
四堂弟搞了个什么家禽养殖公司,也就是鼓捣贩卖鸡的事情,他家里并没有养殖鸡。反正是整天全国各地买卖鸡,拉货送货,从中赚取点利润吧!
经常一个人四处开车拉货送货,也挺不容易的。在连夜往山东送了一趟鸡,返回家后发病去世,连叫医生及去医院的机会都来不及了。实际他有冠心病,一直不当回事,应该是突发心肌梗死而亡,逝年49岁。
三天我们家逝去两个人,对我们家人,及乡亲们触动很大。看来这人哪!为了生活,干是必须的,但也要注意身体健康,谁也挡不住闹个毛病,有病就需早发现早治疗和预防,除了不可预知的突发情况,起码能对一些常见病早些得到治疗吧!
生活要过,钱也是挣不完的,也不能说不干,要劳逸结合,适可而止,钱多钱少没尽,能凑合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生活即可。拼搏精神是不错,但健康最重要!人都拼没了,还有啥意思呢!只给家人留下无限的悲伤!
所以,我现在把土地流转了以后也不干活了,我本身也是冠心病,经常用着药呢!每天愿意上头条玩会,一般是上午写会作业,下午就去随便遛弯玩去了!活一天说一天吧,活好当下,且行且珍惜吧!
女娲为何会是人首蛇身?
女娲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人类之母,但她好端端一个人,为什么会是人首蛇身呢?首先,要从原始崇拜说起。
蛇的崇拜除了中国以外,还有许多古代文明都有蛇崇拜,比如印度,他们把蛇当做神灵一样膜拜,再如意大利,有神秘的游蛇节,尼泊尔人把认为蛇可以驱逐妖魔鬼怪,等等。那么,为什么人类会有社崇拜呢?
蜕皮蛇会蜕皮,在古人看来,这是一种重生的象征,好像会死而复活,生生不息一般,这种“再生”力量,被看做是生命的延续,因此被人们崇拜。
水生蛇是水生动物,在古代,许多水生动物都被人类与繁衍相联系,比如青蛙。而人出生之前,就浸泡在母体中的羊水里面的,因此,水孕育万物,也是人类的共识。
多子既然水孕育万物,又被人类与繁衍关联起来,那么蛇自然就成了多子的象征,同理,青蛙、鱼等水生动物,一样有多子多福的象征。而女娲造人,这是她最大的功劳和特征,被塑造成蛇身人首,也就不奇怪了。
肠状蛇弯弯扭扭的样子,就像人的肠子一样,胎儿孕育在母体的腹部,肠子也在人的腹部,因此,肠也被古人与生殖繁衍关联起来了。《山海经·大荒西经》就明确记载了:“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足见先秦乃至上古时期,人们对肠的重视。
实际上,以上四种特点,都可以归纳为人类最原始的生殖崇拜。
女娲真的是蛇吗?《山海经》中虽然有“女娲之肠”的说法,但并没有明确说女娲是人首蛇身——这一说法,是东晋郭璞为《山海经》注的时候补充的:
“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
再说女娲造人的传说,最早也是在东汉出现的,在此之前,我没有找到相关的记载:
“女娲搏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东汉《风俗志》
也有人说,女娲人首蛇身的最早出差是西汉司马迁作《史记》,因为《史记·三皇本纪》有记载:
“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牺立,号曰女希女。”
因此,人们也认为女娲和伏羲是兄妹,但是,《三皇本纪》是唐朝人司马贞为了补全《史记》而作,并非司马迁所作。
很明显,东汉和唐朝,距离传说的时代已经太远了,郭璞的注和造人传说,以及司马贞的补写,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定论。
女娲其实是女蛙?易中天先生著《易中天中华史》,说女娲其实是女蛙,就是青蛙。因为在远古时代,青蛙是比蛇更能代表多子多孙的动物,所以在母系氏族社会,青蛙更受人类的崇拜。
后来人类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蛇和龟这两种男性象征的动物,超越了青蛙的地位,女娲才成了人首蛇身的样子。
再后来,女娲和人皇伏羲,被塑造成了兄妹(或夫妻),他们是一男一女两条蛇,交缠在一起,同样象征着生命的繁衍。
至于女娲到底是人首蛇身,还是出于原始的青蛙崇拜,这都不重要,我们只需要记住,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的神话传说,这是人类祖先共同的智慧,是对未知的探索,对自然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