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古都打一生肖,最忆是洛阳?
六朝古都打一生肖,最忆是洛阳?
洛河以北 盛世洛阳
千年帝都 牡丹花城
洛阳 古称雒阳、豫州,位于河南西部、黄河中游,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
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 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枢纽。
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史学考证知,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圣贤云集,人文荟萃。洛阳还是姓氏主根、客家之根 。
慈禧太后为何恨儿媳妇阿鲁特氏?
阿鲁特氏即历史上的孝哲毅皇后,她是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蒙古皇后,是同治皇帝的结发妻子,也是其唯一的一位皇后。阿鲁特氏与同治皇帝虽为包办婚姻,然而大婚之后的帝后感情十分亲密,同治皇帝虽然有一后四妃,却单单独宠皇后阿鲁特氏,因此引起了其生母慈禧太后的嫉恨,儿子媳妇感情亲密,通常情况下, 作为母亲应该深感欣慰,然而慈禧太后却十分嫉恨阿鲁特氏,这是为什么呢?
慈安太后中意的皇后人选:同治十一年,两宫皇太后为业已十七岁的同治皇帝举行了选后大典 ,按照清朝祖制,皇帝十三、四随便可举行大婚,然而作为同治皇帝生母的慈禧太后却始终以“典学未成”为借口,拖延同治皇帝的大婚。慈禧之所以拖延同治皇帝大婚,实际上有着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根据清朝祖制,皇帝大婚预示着年幼的皇帝已经长大成人,既然皇帝已经长大成人,那么在皇帝大婚之后便会举行亲政大典,这也就意味着以皇帝年幼无法理政为由临朝称制的两宫皇太后再无垂帘听政的必要和理由,这是嗜权如命的慈禧太后无论如何不愿接受的。因此慈禧太后对与同治皇帝的大婚,始终消极拖延。
然而同治十一年时,已经十七岁的同治皇帝无论如何也要举行大婚了。因此两宫皇太后开始为年轻的小皇帝张罗起了婚事。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桩原本普天同庆皆大欢喜的皇帝大婚,却在皇后人选的定立上出现了问题。同治皇帝的嫡母慈安皇太后认为阿鲁特氏端庄秀丽,颇有母仪风范,因此坚持立阿鲁特氏为皇后,而同治皇帝生母慈禧太后则坚持立风流俏丽的富察氏为后。
两位皇太后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眼见皇帝大婚日期即将来临,可是皇后的人选却迟迟无法定下来,最终,两位皇太后各让一步,决定由同治皇帝自己挑选。让慈禧太后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的亲儿子竟然站在了慈安太后的一边,选了阿鲁特氏为皇后。颜面尽失的慈禧太后无法公开反对同治皇帝的决定,因此将怒火发在了皇后阿鲁特氏的身上。
政敌郑亲王的外孙女:阿鲁特氏遭到慈禧太后的嫉恨还有一个政治方面的原因,这与阿鲁特氏的出身有关。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阿鲁特氏的父亲崇琦,娶了郑亲王端华的女儿为福晋,因此阿鲁特氏是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这位郑亲王端华不是别人,正是咸丰皇帝临终前遗命的顾命八大臣之一,也就是在辛酉政变中被慈禧太后赐死的郑亲王端华。
阿鲁特氏是自己政敌亲外孙女这样的身份,让慈禧太后愤恨不已。除此之外,阿鲁特氏与慈安太后也有亲戚,她是慈安太后的姑表外甥女。同治一朝后期,原本在辛酉政变中亲密合作的两宫皇太后因为权力分配和朝政处理的问题上,渐渐产生了嫌隙和矛盾,两位皇太后都希望通过皇帝来强化稳固自己在宫中特别是垂帘听政中的地位,这也是两位皇太后当初在皇后人选上互不相让的原因。皇后与慈安太后的这层关系,不仅让慈禧太后嫉恨,更让她十分忌惮。
阿鲁特氏一句话刺痛慈禧内心:出于以上两种原因,阿鲁特氏在大婚之后便不为慈禧太后所喜,皇后每天向慈禧请安时,慈禧也从不给阿鲁特氏好脸色,然而大婚之后,同治皇帝独宠皇后阿鲁特氏,反而将慈禧太后原本中意为皇后人选的慧妃丢在一边,不闻不问。这让慈禧太后怒不可遏,有着寡母心态的慈禧太后对于儿子和儿媳的异常恩爱十分眼红,嫉妒不已。
一次皇后向同治皇帝哭诉自己遭受婆婆慈禧太后虐待之事,年轻的同治皇帝也无可奈何,只能安慰皇后,因此随口说了一句:“忍忍吧,早晚能熬出头的。”恰巧这句话被在窗外探听的慈禧太后听到。怒火中烧的慈禧太后闯进屋内抬手便要打皇后阿鲁特氏,阿鲁特氏一世情急,脱口便说了一句:“请皇额娘给儿臣留点脸面吧,儿臣好歹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
阿鲁特氏说出这样的话,无非是想说明自己是中宫皇后,希望慈禧给自己留点颜面。可是皇后阿鲁特氏这句话却让慈禧勃然大怒,在慈禧看来,阿鲁特氏是在讽刺自己并非从大清门抬入皇宫的中宫皇后,慈禧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做过皇后,即便她生下了儿子,做了皇太后,也不得不因为妃妾的身份而处处对嫡出的慈安太后退让三分。阿鲁特氏这一句话,深深的刺痛了慈禧的自尊心,也正是因为这一句话,注定了同治皇帝死后皇后阿鲁特氏被逼自尽的不幸结局。
光绪元年二月二十日,公元1875年3月27日,已经被光绪皇帝尊为嘉顺皇后的阿鲁特氏崩逝世于储秀宫,年仅二十二岁。此时距离同治皇帝驾崩仅过去七十二天时间。帝后在相距百日之内相继去世,一时之间让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很多人认为阿鲁特氏的死是早了慈禧对的毒手,这种说法实际上毫无历史依据,人们在将阿鲁特氏之死归咎于慈禧的同时实际上忽略了十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作为母后皇太后的慈安太后此时尚在世慈安太后无论如何不会对慈禧害死阿鲁特氏而置若罔闻。
根据清朝太医院现存的档案可以发现,实际上阿鲁特氏是患病去世的,并且阿鲁特氏的病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而这个发展过程恰好是在同治皇帝驾崩前后。名门出身,性格刚烈的阿鲁特氏很有可能是因为丈夫同治皇帝的绝望厌世。无儿无女,又无法成为皇太后的阿鲁特氏极有可能是抑郁发病,最终拒绝治疗而身亡。无论如何,对于阿鲁特氏的死,慈禧是富有间接责任的。
中医文化何时复兴?
这个问题很大,畅读小编试图从几个具象来详解,毕竟,当中医都拍出了豆瓣9.0的纪录片,我觉得这事儿也不远了。
先说说你身边日益疯涨的养生人群。
你爸:喝酒抽烟打麻将
你妈:吃饭逛街ktv
你:喝咖啡都恨不得加枸杞,还是那种宁夏正宗新鲜特级农家免洗优罐装黑枸杞。
你下班回家拖着疲惫的身躯开了一局王者DDT,结果对面是小学生。
也对,现在连小学生都开始学中医了,90后拿什么跟00后比?
再加上日本韩国对中医的继承发扬,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怎能让韩国人称之为“韩医”?
畅读小娱不服!养生这种从娃娃抓起、能让本宫益寿延年又Fashion的习惯,怎么可能落下我?
一说到养生,就免不了要与另外两个字发生关系,中医。
别说你用不着中医,脖子疼的时候去马杀鸡,连按摩都属于中医。还有拔罐啊中成感冒药啊,畅读小娱一样也都离不开。所以,中医已经渗透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好多“中医黑”抓住“不符合科学”的这点一直不承认中医有效。其实,中医的经络阴阳,和西方的“科学”一词完全就不是一个体系,怎能用科学解释?
而且,中医大部分要依赖中药,而现在的中药由于黑心商家的炒作、层层压榨,成效大不如前——所以,中药的不管用不能说明中医无用。
反正,病中的畅读小娱亲身去了中医院,喝中药痊愈了,然后,爱上中医的我发现了这么一部神奇纪录片。
《本草中华》就是这样一部不管你有没有中医基础,点进去看就会被我国源远流长的国医文化吸引,被精良的品质惊艳到的纪录片。
仅这一部纪录片,就等于姐妹篇《本草中国》+《舌尖上的中国》+《人与自然》。
豆瓣评分一路飙高
《本草纲目》大家都听过,“本草”就是中药的统称,也指记载中药的书籍。
像什么拔丝山药啊,桂圆枸杞茶啊,本草也是跟我们密不可分。
虽然片子在讲本草,但并不刻板,而是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
整个纪录片共分为6个小片,每集30分钟左右,主题分别是“相传”、“五味”、“步履”、“奇遇”、“功夫”、“容颜”。光听名字就很想看了好吗?尤其是畅读小娱这种小女生,咳咳,第六集“容颜”简直不要太实用。
整部片子用镜头全方位呈现了药材的一生——
从生长,到采摘,从储藏到炮制入药,例如“荷叶炭”的制作过程:一池碧翠,莲叶接天,王春才夫妇泛舟到湖中进行荷叶的采摘。
采摘的荷叶,经过晾晒后,除了制作药材“荷叶炭”,或做一道油炸荷叶卷的小吃,或泡一杯舒爽的荷叶茶,都是劳作之后的享受。
《本草中华》瞬间跑偏为“舌尖上的本草”。
“荷叶炭”的的制作方式颇为考究,称之为“煅炭”。这个古老的制药技术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出生医药世家的姜保生已经七十多岁,锻炭也有四十多年了。
将荷叶均匀叠放入锅内,盖上封闭的锅盖,四面用黄泥封口,开火煅烧。
锅盖上之后,看不见里面的情况。火候、时间、受热、碳化的程度,全靠姜保生的手艺和经验。
多一分少一分,都会影响药材的药性,甚至前功尽弃,全部作废。他稳稳坐着,像是战场上挥斥方遒,胜券在握的老将。
每一个环节都展现时间赋予生命的不同涵义,暗含着华人千百年的经验智慧。
《本草中华》不仅关注中药和传统文化,更关注自然和生命。剧组跑遍了全国30多个省,全程采用4K高清技术,拍摄了中草药所生长的山川湖海:
内蒙古的沙漠、吉林的森林、西藏那曲的河流、辽东半岛的海洋……
一部旨在探索中草药的纪录片,在摄影和美术上竟然也不亚于风光纪录片。
你以为中药全是苦的?
第二集《百味》,就打破了大家对于中药味苦的成见。“药食同源”可不是闹着玩的。
肉桂:既是中药又是五大香料之一,捞火锅,炖红烧肉的一把好手。
昆布:就是海带,其实也是一味中医药材。进可凉拌上餐桌;退可入药化痰,利水消肿。
青梅:可以糖腌了做蜜饯,也可以熏制成乌梅。乌梅生津敛肺,不仅是零食也是药材。梅子绿茶敲好喝哒~
百合:做成金菊百合和百合糕,既养阴润肺又清心安神。
哎?怎么感觉说着说着又跑偏到“舌尖上的百草”去了?
“药的本意就是让你快乐。”容颜易老,唯本草与爱不可辜负。
貌不惊人的茯苓,可以令人蜕变。 北京的名小吃“茯苓饼”就是畅读小娱的最爱。
茯苓不仅能除湿,还有着美白的功效,是著名美白方“七子白”的一员:以“七白”磨粉做成面膜,被本草滋养的容颜,有着天然去雕饰的美。
大地,以不同的面貌伸展着;本草,也玲珑成万千形态。或开成一朵花,或燃成一缕烟,或捧出一盏巢,或融为一片甜。
这也恰是人们抵达时的样子。生命的容颜,早不在一二三四个春夏秋冬。岁月改变了人们的容颜,模糊了他们的记忆,但本草所带来的快乐却一如既往,不可忘却。
同时,人们又保有对自然敬畏的态度,这就是中医说的“天人合一”。比如植物专业毕业的路君荣和经验丰富的寻参人王亚军去长白山寻找野生人参。
进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祭拜山神、祭拜祖先。传说中人参会跑,为了不惊扰人参,他们用吹口哨的方式传递信号。
看到红色浆果就是找到了人参,这时王亚军大喊一声“棒槌”,以防人参“跑走”。
再用红绳拴住人参,双膝跪地,执鹿骨签子开始挖掘,不能挖断哪怕一根参须。挖掘出人参后还有一件事必须要做,把参籽再给埋上,这就是不放绝山。
这样一部科普、传承又暖心的《本草中华》,岂能不爱?
如果这两部纪录片还不能让你过瘾,在畅读APP里搜索“畅朴书院”,里面有畅读特约御医传人的精彩中医直播,在等着你。
古代中国没有狮子?
中国没有野生狮子,为什么遍地都是守大门的石狮子呢。大部分传统建筑门前,无论是各地的王府、衙署、宅第、陵墓等等我们都能见到一对石狮子的身影,它们伫立于门外两边,雄狮居左,雌狮居右,侧首蹲坐,凌厉地注视着前方过往的每一个人,俨然威震八方的守门神。
下面我们就来扒一扒:
一、真实的狮子都是进口货,物以稀为贵!
根据史书记载,狮子是从西亚传入中原的,古代称为「狻猊」。因最早是由印度南方的狮子国传入所以才称为「狮子」。唐代高僧慧琳说:“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
两汉时期,狮子以“进贡”的方式传入中国,司马彪《续汉书》记载:“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国遣使献狮子、符拔。”;另外《后汉书·章帝纪》记载,章和元年“月氏国遣使献符拔、师子”。
东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把一头金毛狮子作为礼物进贡给中国的皇帝。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即“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国与中亚各地的友好关系,原为“殊方异物” 的狮子才正式被中国人所认知。《汉书·西域传》“乌弋”条说明乌弋(乌弋山离国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位于西亚伊朗高原东部古国)有“师子”,颜师古注:“师子即《尔雅》所谓狻猊也。”
到了唐代时期,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西域狮子更多地入贡中国。
根据《旧唐书.西戎传》,中亚康国“贞观九年,又遣使贡狮子,太宗嘉其远至,命秘书监虞世南为之赋”,这便是《狮子赋》。
二、狮子在佛教中有独特地位,代表最高威望!
狮子随着佛教的传入,而成为一种赋予了神力的灵兽。由于中国没有狮子,所以神化了它的威力及形象。在中国的文化中,狮子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神话中的动物,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和麒麟一起成为中国的灵兽。
佛教中的狮文化 其实,佛典中有关狮子的说法可谓俯拾皆是,《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载:“佛初生时,有五百狮子从雪山来,待列门侧”。 狮子在佛教文化中地位非常高,常用来比喻最有威望的人,譬如《大智度论》曰:“佛为人中狮子, 佛所坐处若床若地, 皆名狮子座。” 此外,还有著名的“狮子吼”,《传灯录》记载“释迦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地下, 唯我独尊。”《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也提到,佛家诵法时“ 演法无畏, 犹狮子吼, 其所讲说, 乃如雷震。” 另外,狮子还是文殊菩萨的坐骑。
中国人认为狻猊爱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两侧;又说它好坐,所以不妨让它坐在寺庙门口。寺庙或衙署的门前通常都置放石狮一对,左边是雄狮,右边是雌狮。雄狮前脚踩著绣球或拨弄双钱;雌狮前脚和小狮戏耍,摇头摆尾,欢迎访客。
三、作为百兽之王,狮子被认为能够驱邪御凶、守护安全!
狮子作为百兽之王,《坤舆图说》描绘:“狮为百兽王,诸兽见皆匿影,性最傲,遇者急俯伏,虽饿食不噬。”人们见识到狮子王者的威仪、加上狮子在佛教中的文化含义,无不象征着威望与力量,因此普遍认为狮子能够驱邪御凶、守护人们的安全。
狮子也被认为具有辟邪的效用,这可能与汉魏六朝盛行辟邪趋福有关。南朝的贵族墓前有一种「翼狮」,这种肩上长著翅膀的狮子,在古代埃及和西亚诸国很普遍,人们将它安置在陵墓前,以守护地下的亡魂。
于是,狮子逐渐和中国文化相融合,成为了看守门户的吉祥物了。
四、石狮的造型具有时代和地域特征!
狮子的造型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征,汉唐时通常强悍威猛,元朝时,身躯瘦长有力,明清时,较为温顺。清代,狮子的雕刻已基本定型,《扬州画舫录》(1795年作)中规定:“狮子分头、脸、身、腿、牙、胯、绣带、铃铛、旋螺纹、滚凿绣珠、出凿崽子。”
石狮不仅有不同的时代特点,还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总体上,北方的石狮子外观大器,雕琢质朴;南方的石狮更为灵气,造型活泼,雕饰繁多,小狮子也不仅在母狮手掌下,有的爬上狮背,活泼可爱。
结语:
客以外来为贵,物以外来为稀!狮子地位比老虎高,有舞龙舞狮,没有舞老虎的,看门的是石狮子,不是石老虎。老虎只能关家里,不适合显摆,不适合作朋友圈封面。历史上有哪些奇葩人物?
有这么个人,他是最崇拜毛泽东的国民党将领,不过他崇拜的理由非常奇葩;
他打赢了淮海战役以来,国军唯一一场胜战,气的林彪咬牙切齿,一手把四野悍将钟伟的中将给打成了少将。
他是桂系一员骁将,他打仗方式非常奇葩,人送外号罗盘将军。
他是《特赦1959》里干啥都先摇一卦的那个蔡守元的历史原型。
他就是张淦!
准备好了吗,最奇葩最匪夷所思的将军张淦,现在奉上。
01、桂系骁将桂系是指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军阀一大派系,首领主要是广西籍或者以广西为地盘而发家,因为广西简称桂,故得名桂系军阀。
桂系军阀分新旧两派,旧桂系首领是北洋军阀类型的旧军阀陆荣廷、谭浩明,统治广西时间是1912年到1924年,有十二年之久。
新桂系的首领是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黄旭初等国民党新军阀系统。
新桂系三巨头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
而张淦就是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麾下一员骁将。
张淦(1897年-1959年),字洁斋,号济公(就是济公),广西桂林人。
张淦毕业于广西陆军速成学校,与李宗仁是同学,后来在广西陆军模范营与白崇禧、黄绍竑一起担任排长。
但是,后来桂系军阀分裂,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形成新桂系,而张淦还在陆荣廷手下任差。
1923年在陆荣廷部队任少校副官,陆荣廷失败后,所率部众被李宗仁收编,任营长。
1926年,张淦后历任第7军中校副官、上校副官长。
第7军是新桂系的王牌主力部队,北伐战争中,第7军被誉为钢七军(叶挺所在的第4军被称为铁军),是桂系王牌部队。
1928年,张淦从陆军大学毕业后,任第8军参谋长。
张淦
1938年,张淦成为第7军军长(前几任分别是李宗仁、夏威、李明瑞、杨腾辉、廖磊、周祖晃)。
当时第7军下辖三个师,第170师,师长徐启明;第171师,师长杨俊昌;第172师,师长程树芬。
李宗仁、白崇禧能够将第七军交给张淦,说明张淦并非常人。
张淦与李品仙、廖磊、夏威并称新桂系四大骁将。
算是新桂系仅次于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黄旭初等首脑之下的第二档大将。
张淦和李宗仁
张淦接任第7军军长之际,正值第七军打完徐州会战,李宗仁成功指挥60多万大军有条不紊安然突围。
1938年7月,张淦率部参加武汉会战。
8月4日,张淦率第7军与桂系主力第48军、第84军与日军第六师团展开黄广会战。
武汉会战失败后,张淦率军随第21集团军留守大别山进行游击作战。
1939年至1941年间,张淦率部相继参加了随枣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枣宜会战、豫南会战、第2次长沙会战。
可以说,在抗日战场,张淦战绩彪炳,是名副其实的抗战名将。1939年,张淦任第二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七绥靖区副司令官,军衔是中将。
1947年,解放战争期间,张淦任第三纵队司令。
1948年8月任第三兵团司令官,并率部参加长江防御战。
第三兵团整体是由桂系兵马组建的,其中包含了本身就很精锐的钢七军,另外还有48军两个军共计6万多人,后来还加上了126军。
第三兵团的人数大致在7万多人左右,而且在广西战役之前,由于钢七军实力未损,因此战斗力很强,一度在我军的进攻下跳出包围圈从湖南突围到了广西。
02、青树坪之战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一败涂地,尤其是淮海战役后,兵败如山倒,一触即溃。
但是张淦的第三兵团是个例外。
1949年8月,张淦打赢了李宗仁所说的——
“徐蚌会战以来,国军所打的唯一胜仗”。
这就是青树坪之战。
渡江战役之后,二野,三野,四野先遣兵团横渡长江天堑,一举击破国民党军重兵防守的长江防线。
1949年5月,军委命令将四野1949年度作战任务扩大为进军并经营中南地区豫湘鄂赣粤桂六省。
而在当时的中国各省中,实力最强悍的就是白崇禧的桂军。
白崇禧
渡江战役之后,四野的进攻方向刚好也是桂军的老巢。
当时四野最先进入中南地区的是钟伟率领的四野第13兵团49军。
49军下辖第145、第146、第147、第162师,第145师师长温玉成(开国中将),第146师师长王奎先(开国少将),第147师师长沈启贤(开国少将),第162师师长张万春(后王兆相,都是开国少将)。
钟伟
军长钟伟是《亮剑》丁伟原型,是一位军政素质都很高的人才。
解放战争时期,担任东北野战军二纵五师师长的钟伟率领这支部队打出了东北野战军所有师级单位都难以相比的战绩。
钟伟与韩先楚并称为四野两大好战分子,是四野悍将。
渡江战役后,49军当时是四野深入敌后最远的部队,49军军长钟伟向第13兵团提出了向永丰、界岭、宝庆追击的作战方案。
13兵团司令员程子华觉得此举过于冒险,不敢怠慢,一边研究一边及时上报四野司令部。
当时林彪接到情报,张淦率领桂系精锐第三兵团正进至永丰、界岭,正在49军追击线路上,便令程子华通知49军切实查清情况不得盲目前进。
但是钟伟这人作风非常大胆,在三下江南战役中,钟伟就敢抗命坚持己见,使林彪改变原定作战计划,取得了靠山屯战役全歼国民党军87师的胜利,指挥才干为林彪所赏识。
林彪想升他做纵队副司令,钟伟居然回答道,要升就升司令,要么就还当师长!
后来林彪还是将他直接从师长升为十二纵队司令。
钟伟由此成为整个四野唯一一位直接从师长升为纵队司令的将领。
林彪命令还没到达前线,钟伟见程子华一直不回复,以为程子华是同意了,便率部继续向前挺进,49军的先头部队146师已经过了永丰,到达青树坪。
青树坪在湖南双峰县境西部,西接邵东县,东邻印塘镇,南与花门、锁石两镇毗邻,北与三塘铺镇相接。
146师到了青树坪后,当时由于部队官兵大都是南方人,水土不服,中暑的现象也很多,所以先头营的营长没有派部队抢占两侧的高地,大部队在山谷通行。
孤军深入、大意轻敌、不明敌情、松懈麻痹,钟伟把犯的都是兵家之大忌。
经过三天血战,49军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败仗。
146师阵亡877人,伤2000余人,前来接应的145师也有470人的伤亡,146师元气大伤,在之后的战役中几乎都是作为预备队,再没机会冲锋在前了。
这一仗打完,直接惊动了毛泽东,雷霆震怒,林彪气得直跺脚,对张淦恨之入骨,后来张淦被俘,报了青树坪之役的一箭之仇,素来持重的林彪喜不自禁,竟然高兴得像个孩子,足见林彪是恨极了张淦。
钟伟更是对张淦恨得咬牙切齿。
钟伟很郁闷,1955年授衔,他只被授予了少将军衔,和这次战斗关系很大。
张淦一仗把钟伟到手的中将给打成了少将!
03、罗盘将军但是,张淦这哥们奇葩的地方,不是因为他的长相(他是个秃头),也不是因为他能打仗,而是因为他极度迷信风水。
张淦自幼熟读《周易》,喜欢算卦。
最早的时候,他打算开个算卦铺子谋生。
后来在他即将进入军营的第一天,他还在犹豫是参军入伍还是开算命辅子。
左右为难的他,又算便一卦。
结果从军是连三个都是巽卦,从商则反之,
张淦大喜,道:
三卦皆吉,日后必发
于是,带上罗盘参加了桂军。
《特赦1959》张淦剧照
入伍后,张淦连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也要算卦,走到哪算到哪。
1936年起,广西党政军中心逐步从南宁回迁桂林后,桂系高层人士防空公馆区在伏波山、叠彩山与铁封山之间的鹭鸶洲。
张淦一来,就测风水,连测好几次,终于满意了,他再一看,鹭鸶洲名字不太好,改名“伏龙洲”。
武汉会战时期第七军的军部在泗洲山,张淦一来到这里,发现泗洲山谐音“死走散”,很不吉利,于是决定改名为“笑狮山”。
还写诗一首,
瑞狮踞重台,沙河会玉阶。
丛巅镇江夏,峻岭接仙岩。
金龟锁西隅,木马守东斋。
青天现白日。仰笑何壮哉。
开会就坐前,事先他也要看看罗盘,以确定座位朝向一旦不吉利的“煞位”,他坚决不坐,弄得大家哭笑不得。
打仗也不例外,每次他打仗,都会拿上罗盘测下凶吉。
打了胜仗后,别人夸他这一仗打得可以,他总是谦虚地说:
“我打仗不行,要是说能打些胜仗,主要是我能用罗盘测风水。”
他还曾得意洋洋地吹嘘道:
“我从排长到兵团司令,行动办事完全是依靠卜卦的指示,无一不灵!”
是的,张淦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打胜仗,并不是将士勇敢,也不是指挥得当,而是在于风水,在于玄学。
因此他身穿一身戎装,但是手中总要拿一个罗盘,在行军作战和布防的时候,都要用罗盘,遇事必卜卦,知道的他是在打仗,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在选墓地呢!
据说,后来给他背罗盘的大兵,后来被提拔至少校军官。
白崇禧赠了他这个绰号——罗盘将军。
这个外号一出来,全军都觉得很贴切,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制。
《特赦1959》张淦剧照在衡宝战役之前,张淦觉得解放军之所以战无不胜,是因为毛泽东祖坟风水好,于是他还派人去挖毛泽东的祖坟,破坏风水。
最终,第三兵团在该衡宝战役中一败涂地,并且损失将近五万余人。
张淦最后败退到博白,企图沿南流江出逃北部湾,但是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博白包围。
参谋长告诉他,自己已经被解放军重重包围。
张淦不慌不忙又来了一卦,然后笑道:“这个司令部的方位很好,定可逢凶化吉,马上就有援军来解救。”
大家伙一听这话,瞬间晕倒,都什么时候了,还玩这套?
众人大惊失色,纷纷夺路而逃!
但张淦是真不慌,他抱着罗盘,算了一卦,卦象显示,解放军还有三天才能追到。
于是,他只带兵团部一个特务营,和一个炮兵营,还有几个连2000多人,入驻在一个图书馆。
但是,解放军一天之内就打到了他的指挥部。
经过半小时激战,解放军将其警卫部队歼灭。
都火烧眉毛了,张淦还不慌,又算了一卦,然后笑容满面地告诉部下:
根据司令部的方位和卦象显示,咱们必然逢凶化吉,马上就有援军解围,咱们根本就不用跑,我绝不干那丢人的事儿!
很好,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真是有大将风度。
但是,打脸来得太快!
张淦话还没说完,解放军就冲了司令部,张淦赶紧躲到床底。
当时解放军战士也不知道张淦长什么样子,只知道他是秃头,并且脑袋上有一块大疤,结果三百多名俘虏,没有一个是。
后来,才床底下把张淦揪了出来。
被俘虏后,张淦还说,千算万算没有预计到贵军行动如此神速,如从天降。
为了保住性命,张淦还说:
“周恩来先生和我相熟,请长官把我送到他那里去。”
04、功德林张淦被俘后,他被关押进了功德林战犯管理所。
关押期间,他的狱友沈醉问他:
既然你如此相信风水占卜,占卜又如此灵验,为何还会被俘?
张淦叹口气,无奈地说:
这是天意,非人力可挽回。遥想当年,文王善卜,尚被囚百日,何况我辈哉!
《特赦1959》张淦剧照在功德林,张淦不改本色,每天都会拿着罗盘算卦,罗盘从来都不会离身。
沈醉回忆道:
“张淦依旧像京剧中的蒋干一样,走路跷着脚,一摇一晃地过来了……他走得那样从容,不会忘了对罗盘,他的罗盘随身放在裤袋里,他手插袋底,悄悄将指针拨弄了两次……”
张淦成为功德林一个另类,每天都闹出不少笑话。
其实,在功德林,按规定,《易经》、罗盘这些封建迷信都要被没收的。
还别说,张淦真有辙。
一天张淦要求买本易经,并神秘地告诉管理人员:
这本书在当今中国只有两个奇人读过。
管理员一听,兴趣来了,赶紧问是哪两个人。
张淦指着自己鼻子说:“我!”
管理员又问:另外一个呢。
张淦一脸虔诚地说:毛泽东。
张淦坦诚,他最崇拜的不是李宗仁,不是白崇禧,更不是蒋介石,而是毛泽东。
原因只有一个——
毛泽东是读过易经的,否则,他就写不出矛盾论来。
后来,公安部长罗瑞卿和周恩来、毛泽东汇报时,罗瑞卿专门转述了张淦的话。
毛泽东听完之后,哈哈大笑后说:
这位广西才子抬举我了。可以给张淦买本易经。不过这本书啊,历来版本较多,较杂,还多有谬误。请转告,毛泽东建议他,要买就买乾隆版本。
当毛泽东这话传到张淦耳中时,他高兴得跳了起来,连呼,知音、知音!
毛泽东和周恩来
后来有一次,毛泽东和周恩来、傅作义聊天。毛泽东饶有兴致地问道:
张淦的易经读得怎么样。
傅作义接话说:
认得张淦,整天拿着罗盘,说起话来摇头摆尾。
周恩来说:
其他战犯在讨论时对张淦进行了批判。
毛泽东回答道:
改造是指思想立场,管人家的爱好干什么呀。易经没被没收吧。
周恩来回答:
书没有没收,但大家说他是谣言诡辩,并要处罚他。
毛泽东当场就说:胡来。
于是,在毛泽东的默许下,张淦在功德林一直拿着罗盘,读着易经算了一辈子。
1959年,张淦在功德林病逝,这个奇葩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传奇搞笑的一生。
张淦奇葩的迷信之举,让他成为历史上的笑柄,可他在抗日战争中立下的功劳却是不容抹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