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财宝是什么生肖,为什么中国失落文物多在英法美?
金银财宝是什么生肖,为什么中国失落文物多在英法美?
我是沧海拾珠录,我来回答。
首先,我必须说明一下,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最多的应该在日本。只是我们不太听闻而已。
中国流失在海外的文物非常之多,几乎遍布世界各国。但是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国家,一定是日本,没有之一。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是日本文明的“母体”。按照中国的历史时代计算,隋、唐以来,日本人逐渐摆脱蒙昧野蛮,正式进入文明大发展时期。而这时的中国就是日本最好的学习对象,于是自隋、唐以来中国文物开始大量流入日本。直到后来的宋、元、明时期中国文物向日本流入从未中断。清末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再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宝级文物被日本大量掠夺。也就是说,清末以前中国的文物是通过海外贸易、民间文化交流等途径流入日本。而清末以后,则是以掠夺为主要途径流入日本。在这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中,日本收获了大量的中国文物,无论是门类、数量、还是文化价值都是欧美各国所不能比拟的。
日本富士山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东洋馆”,是日本博物馆中展出中国文物最多的博物馆。其收藏的中国文物达1万多件。另外,在日本民间还有大量的中国文物收藏。尤其是各个文化研究机构和私人收藏家手中的藏品,堪称巨大。究竟日本到底收藏了多少中国文物大概没人可以说得清楚,因为毕竟时间跨度太长了。再加上日本人天生的不喜欢“扔东西”,对保留旧物件有特殊的嗜好,所以各种文物只要流入日本,就很难再公诸于世了,都被日本的各种藏家珍藏起来。有些极具文化价值的藏品甚至都不会被公开展出。再加上日本人天生内敛、低调的民族性格,不喜欢张扬,这也导致日本藏品不太被听闻。(我觉得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做贼心虚,毕竟有许多文物不是正道来的[酷拽][酷拽][酷拽])
另外,日本是对中国文化学习、了解、掌握最透彻的国家,所有的来自中国的文物都被日本人高度重视,作为本民族的文化来源的象征。整个大和民族的文明塑造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哺育,所以日本人在收集中国文物时更侧重于收集古籍善本、书法绘画。而这些藏品并不是国际古董拍卖市场的热门品,所以也不为人所知。例如,日本收藏的王羲之的《丧乱贴》。书圣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不必多说,此《丧乱贴》被认为是最接近真迹的唐代摹本。虽然是摹本,但也极为珍贵。此文物与台北的《快雪时晴帖》和故宫的《神龙本兰亭序》一起,并称王羲之书法3大珍宝,也是日本的国宝,极少展出。据说,《丧乱贴》由鉴真和尚带到日本,后被日本天皇收藏,现存于日本宫内厅。像这样重量级的文物,欧美各国不但没有,也不可能被轻易展出,所以大家对此知之甚少也不足为奇了。
《丧乱帖》
日本的传世三国宝,很明显来自中国
再比如说日本的传世三国宝,天丛云剑、八呎镜和八尺琼勾玉。这三件被日本人视为国宝。历代天皇继位时必须出示此三件国宝作为新天皇血统纯正,合法继承法统的凭证。我们分别看看这三件国宝在神道教中的象征意义吧。
1·天丛云剑又叫草薙剑,最开始出现在神话中,据说天丛云剑每一次出现都是须佐之男消灭八歧大蛇的危机时刻;
2·八咫镜、中的“八咫”二字意有大或美的意思,听说当时日本将镜子视为神圣贵重物品,一般用于挂在胸前可以驱鬼辟邪。八咫镜又叫真经津之镜,现在被供奉在伊势神宫,是日本神器之一。
3·八尺琼勾玉也被叫做八尺琼曲玉,“八尺”二字意有大或串起曲玉的绳较长的意思。八尺琼勾玉是日本专门用来祭祀的器具和常用装饰品,在古坟时代十分流行。八尺琼勾玉现被供奉在热田神宫中,是日本三大神器之一。
下面是我国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铜镜和战国时期的铜剑。
有没有发现无论是器型还是纹饰,都是非常相似?他们的宝物从何而来?反正我是不相信古坟时代的日本人拥有制造青铜器和玉器的技术水平。
这三件文物由中国流入日本以后不下千年了,如果媒体不报道我们国人谁知道?它们默默的躺在日本的神宫里接受日本人的膜拜和供奉,不到特殊场合也不轻示于人。至于在日本民间还有多少类似于这样的中国文物,真的是一个谜。
所以,日本才是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国家,并且不被世人所知。
小时候感觉有哪些年味?
时间过得真快呀!一瞬间就2020年了,年龄也过半了;我家座落在渝东南的边远山村,四面环山,夏季雾大,早上在八、九点钟才见太阳,所以山城是雾都;冬季也看不出去,灰蒙蒙的;想起我那时候的年味真是美美的:父母们在年前就开始准备年货,每家每户都要杀两头猪过年请客,做腊肉;上街买点过年吃的瓜子、花生、糖、给我们买新衣服等等,到了腊月二十八、九就开始推石磨做汤圆、豆腐,一个大院子你帮我,我帮你那场面真热闹;除夕早上父母就把猪头给洗好了(农村风俗除夕吃猪头肉),早早就把干大树的头给烧起来烤火熏腊肉(农村风俗除夕这天要把火烧大来年就旺),在吃年夜饭前要先给祖先们吃(给他她们摆上、酒也倒上、再把香点上、纸钱烧起来、再给祖先们扣头)这就是孝;吃好年夜饭一家人就围坐在火旁吃瓜子、花生、糖,聊聊天,看看电视(春节联欢晚会)谈谈心,总结一下年前的收成,来年的打算;年初一:父母提前就把新衣服给我们准备好在床边了,穿着新衣服高高兴兴的吃汤圆了(农村风俗年初一吃汤圆),吃好汤圆穿着衣服就去外婆家拜年了(有压岁钱);年初二,吃面条🍜(农村风俗年初二吃面条,像面条那样长长久久),父母提前就把猪蹄给炖好了,开吃香喷喷的猪蹄面条🍜了,(那年代只有吃这些)可以上街看花灯了;这就是我小时候的年味。
你们呢?
圆明园若不烧毁会有多少景点?
都说故宫大,然而圆明园的陆上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10000平方米,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总面积等于8.5个紫禁城。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共有150多个景点。图为电脑复原的景点。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图为电脑复原的景点。
园中建筑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150多个景点,有“万园之园”之称。图为电脑复原的景点。圆明园曾以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图为电脑复原的景点。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图为电脑复原的景点。
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图为电脑复原的景点。圆明园其盛时的建筑样式,既有常见的单檐卷棚灰筒瓦屋面,朴素淡雅;又有宫殿式重檐琉璃彩瓦覆顶,金碧辉煌。图为电脑复原的景点。
晚清慈禧太后为什么痴迷于看戏?
看书?太累!看巜今曰头条》?那时还没有这玩艺!打麻将啊?嘻嘻,赢个球!老娘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大清都是她的,还用得着一块一块地搬砖?旅游啊?才不干那吃力不讨好的事呢!找小鲜肉啊?不行!老娘好歹是一国之母,得注意影响,搞好安定团结最重要。
国家杂事有人管着,吃喝拉撒有人侍侯着。这一天到晚无事可干---闷得慌,到底干什么好呢?噫,看戏好!看戏有趣,解闷,有品位,还挺享受。
要问慈禧为什么痴迷看戏?看看慈禧喜欢看什么戏就知道了。慈禧最喜欢看情爱戏,例如有潘巧云偷情故事的《翠屏山》,色情戏份很重的《双瑶会》、《盘丝洞》、《思凡》、《捉奷》、《合欢图》、《狐狸缘》等等。为什么慈禧喜欢看情爱戏呢?这得从慈禧的个人情况谈起,慈禧虽然贵为一国之主,锦衣玉食,养尊处优,但是由于咸丰皇帝早逝,她26岁便开始守寡。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漫漫长夜中,她有着普通人的七情六欲。高贵的身份,使她不敢明目张胆地恣意妄为;大众的非议,使她不能冒天下之大不违。然而,追求情爱的种子,不处不在生根发芽,这些种子必须找到寄托,而最好的寄托,便是对情爱之戏的观赏。
慈禧爱看情爱戏,儿子同治皇帝没少跟她闹别扭。慈禧点名要看《翠屏山》,同治亲自上台演角,遇到难堪的场景就减,遇到不雅的台词就删。删删减减下来,一台戏成了清汤寡水的味,一点意思也没有了。慈禧不甘心,第二天令演《双瑶会》。同治故使重演,又上台搅局,并编一句台词劝戒慈禧:“都一把年纪的人了,凡事讲究点,别闹笑话给年青人看!”,慈禧听了,只微微一笑,以后依然我行我素。同治帝无法,不可能场场搞破坏,只能由着她。
慈禧对看戏情有独钟,不仅看戏,而且编戏。史书记载,“慈禧工书画,知音律,修改《四面观音》”。她常常自扮观音,令宫女和太监扮作童子和其它人等,所需服装、道具不惜重金从江南采购。内廷剧目看腻之后,又将宫廷外面的名班名角招进来,如谭鑫培,杨小楼等等。
慈禧喜欢看谭鑫培演的老生戏,其人念白抑扬顿挫,唱功深厚,做打扎实。对于听腻了奉承话,厌倦了奴才相的慈禧来说,无疑如沐春风。有一回谭鑫培大病一场,很久没来唱戏。慈禧感觉很不习惯,由此埋悠道:“既使病了不能唱戏,也应该来请个安啦”。手下人赶紧传旨,谭鑫培不敢怠慢,令儿子将他背进宫。慈禧当面训斥:“我不许你死,好好活着给我当差!”,一面又令御医赏珍贵药材,让他早日康复。说也奇怪,经慈禧一番折腾,谭鑫培的病居然好了。后来他更卖力地唱戏,由于有太后老佛爷抬举,一时身价倍增。
慈禧也爱看杨小楼演的戏,每次演完必令太监将杨小楼传至她的寝宫,赏赐异常丰厚,有一次还赏了只有二品以上官员才能得到的御笔“福”字。在演出中,杨小楼不慎撞倒台角的檀木架子,惊了太后老佛爷的驾。换作别人必然是死罪,可慈禧不但没发脾气,反而关切地问:“三元(杨小楼小名),你这是怎么啦?”。杨小楼早已吓得胆颤心惊,连忙叩头解释:“连演了四场《挑滑车》,实在体力不支,失控撞倒”。慈禧安慰道:“下次注意休息,别急着赶场”,说完又赏了他20两银子。
有个演奷戏的李溜子,看到慈禧赏了杨小楼,便使出浑身功夫,卖力地演完全场。台下掌声一片,李溜子满心欢喜,只等老佛爷打赏。却不料慈禧不但不赏一块钱,反而令人将他打了40大板。众人不解,慈禧解释道:“我最恨不忠,象这种奷佞小人着实该打!”。可怜一个戏子,被慈禧当作杀鸡儆猴的样板,冤死人也!
慈禧看戏有很多禁忌,不能说“死、亡”等不吉利的字,不能犯她的属相“羊”,不能说“最毒妇人心”。著名老生王福寿与人合伙开了一家羊肉铺。虽说他戏唱得好,但慈禧吩咐,任何人不准给他打赏,她说:“他天天剐我,我还赏他?”。唱青衣角色的孙怡云,照本宣科唱了一句:“羊入虎口有去无回”,被慈禧认为是咒她,遭到驱逐,下令永远不准他登台唱戏。
在过去,唱戏之前演员要拜台;唱完之后演员要谢幕,这一拜一谢对慈禧极为受用。戏剧挑她喜欢的点,听之看之,何等心旷神怡;戏词可以随心所欲地改,既能体现自已的水平,又能满足自已的喜好,何等惬意!看戏中间可以随时叫停,想赏就赏,想罚就罚,这是何等好玩,又能体现尊崇的美事!这慈禧就是会享受,难怪她会痴迷于看戏!(图片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哪些你以为是神话的历史故事其实是真的?
神话故事是源于人类的生活时代,对于大自然的认知和了解。当然不同时期人类生产生活水平不一样,决定了人们对大自然的认知自然就不一样。加上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也产生了不同的神话体系,诸多神话故事就在人类生活中流传。
很多神话故事都是有历史依据,甚至有一些神话故事就是真实的记载。下面的回答是根据史料文献记载,也纯属个人的想象。
我今天主要是想说后羿的故事。众所周知的神话叫后羿射日。这毕竟是个神话故事,这个事情都不可能是真实事件。考察关于后羿的生平事迹的史料文献记载,我们大概可以理解这个故事。
夏朝开国君主启以后的第五位国君太康,他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荒于政务,整天沉溺与游玩嬉戏中。各个诸侯国互相征伐,中央无法有效的控制,从而天下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这时东方蛮夷有有穷国,有穷国的国君后羿起兵攻破国都,杀掉了太康之后立他的弟弟仲康为天子,后羿掌握了朝廷实权,他掌握了整个夏启王朝。
因为他是通过造反夺得天下,所以很多诸侯国以及太康的子孙后代都反对他,群起而攻之。这是虽然成为夏朝实权掌控者,但在那个诸侯大分封的时代,后羿面对来自各地诸侯国的反抗。因此各诸侯国打着勤王的口号组成了联军,共同讨伐后羿。
我们知道,有穷国是一个善射的国家。那时对于军队来说,弓箭可是远程进攻的重装备,具有先发制人的巨大优势。因此后羿组织了一支携带远程进攻武器弓箭的军队,让诸侯联军损失惨重。在这场战争中,诸侯联军大部分被消灭,而后羿赢得战争,稳固了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天下诸侯从此都臣服于后羿。
所以“后羿射日”的传说,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后羿带领善射的有穷国军队逐一打败诸侯国,控制征服天下,也为百姓带去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可是后羿拥有了如此地位之后,他对于治理国家并不在行,所以只能依靠亲信“寒浞”。他立寒浞为相治理国家,自己沉迷于射箭狩猎。而且他也非常注重军队的建设,维持了一个规模强大的军队,四处征伐反对他的诸侯。
但是寒浞却不是一个值得信任的臣子,没有治理这个国家的政治能力,所以他相期间政治上做的一塌糊涂,导致天下诸侯都不服气,天下又将陷入混乱。
同时对于寒浞的过分信任,让他丢掉了性命。后羿被杀,寒浞自立为夏朝的王,统治者天下。直夏启的孙子少康,发奋图强,在不断的努力下终于灭掉寒浞,有穷国也被灭,实现了夏朝的中兴,这才延续了夏朝的国运和夏启的血脉。
本文参考:《百家姓.戈》《百家姓.寒》《水经注.卷十五》《左传 襄公四年》《论语·宪问》《夏训》《左传》《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水经注.卷十五》《宋史本纪 卷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