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猎犬,对于鳌拜你怎么评价?

2023-07-02 03:10:03 51阅读

康熙猎犬,对于鳌拜你怎么评价?

鳌拜一辈子,成在忠勇二字,也死在忠勇二字,对康熙或者对孝庄来说,他是一把刀,一把排除异己、收拢权利的刀,而且死后多年,还能用的刀

其勇,就不用说了,大清第一巴图鲁,战功赫赫

康熙猎犬,对于鳌拜你怎么评价?

鳌拜对皇太极忠心耿耿,又因战功加持升任镶黄旗统领,皇太极死后,兵逼多尔衮,一句非皇太极子孙不能继承皇位,把六岁福临推上了帝王宝座,手中有兵的大清第一巴图鲁,还是很有威慑力的。有勇无忠,就算鳌拜背景再硬,也混不到辅政大臣,费英东虽然是开国五大臣之一,鳌拜毕竟也只是他的侄子

福临病死,8岁的康熙即位,临死前立下四大辅政臣子,索尼、苏克萨哈、阿必隆,以及鳌拜。一个正黄旗赫舍里氏,两个镶黄旗,一个正白旗,都是皇帝直接掌管的上三旗,把爱新觉罗的贝子贝勒等排除在外,避免了皇家内部多尔衮式的篡位可能。但皇帝毕竟年幼,三旗能掌控稳么?

正白旗是多尔衮的,掌旗人苏克萨哈,为多尔衮侍从,虽然背板多尔衮投靠了福临,但毕竟忠心难测,皇帝不放心,又不能直接下手,吃相难看了,人心会散。这里,又到了鳌拜表现忠心的时候,找个黄白置地借口,弄死了户部尚书苏纳海(正白旗)、直隶总督朱昌祚(镶白旗)、巡抚王登联(镶红旗),剪除苏克萨哈羽翼

苏克萨哈知道这是为亲政铺路,争抢不得。他也聪明,在康熙亲政第一年,上折,退休守皇陵去。可惜,人不死,心不安。康熙和鳌拜打了个配合:皇帝以这个折子为借口,下个批示“兹苏克萨哈奏请守陵,如线余息、得以生全。不识有何逼迫之处?在此何以不得生?守陵何以得生?朕所不解。着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具奏”;鳌拜以大臣会议具奏批示为托词,将苏克萨哈、及伊子孙、并本旗下弟兄,俱拏问。定罪二十四条,判全家凌迟!

呵呵,然后在朝堂上演一出权臣跋扈,君上无奈的把戏,改成了绞刑,还是把苏克萨哈给除去了……坏人鳌拜做,好人康熙做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四大辅佐大臣,索尼病死,就死在康熙亲政前,正黄旗归位;苏克萨哈死全家,正白旗归位;就剩下鳌拜和阿必隆了,他们掌控着镶黄旗

两年后,康熙八年,鳌拜被一帮布库娃给逮了,经审判,定罪三十条,全家处斩。但康熙或许不忍太过,法外开恩,以“效力年久,不忍加诛,但褫职籍没”由头监禁了事,鳌拜病死后,鳌拜儿子也就放了阿必隆也被拿下,罚一圈了事。倒霉的是宗室子孙班布尔善,不仅被杀,还全家遭宗室除名

至此,镶黄旗也收入囊中,宗室也稳当……

至于朝廷内外大臣,也以此为由头,该撤的撤,该平反的平反,康熙彻底掌控朝堂

事情过来四十多年,康熙52年时,玄烨说,有些事情除了我自己,你们都不敢说,比如鳌拜,对朝廷是有功勋的,世袭一等男爵吧

到雍正时,赐祭葬,复一等公,予世袭,加封号曰超武

乾隆四十五年,追覈鼇拜功罪,命停袭公爵,仍袭一等男;并命当时为鼇拜诬害诸臣有褫夺世职者,各旗察奏,录其子孙

百多年,五代皇帝折腾,这鳌拜死也死的不安稳,无论是后来雍正的封赏,还是乾隆的追回封赏,估计都有时代原因,不过皇家也算对得起他的忠与勇了

其人也就像前文说的,就是一把刀,或者叫猎犬,据说是孝庄评价的,康熙本来不想对付鳌拜,孝庄用狗来比喻,说皇帝成年,必须杀自家最厉害的狗……

为什么雍正只杀了年羹尧?

因为年羹尧死在了岳钟琪前面,他以身给岳钟琪做了一个鲜活的案例,所以岳钟琪当然要吸取年羹尧的错误和教训了,外加岳钟琪本身非常谦谨低调,与嚣张跋扈的年羹尧形成鲜明对比。

年羹尧与岳钟琪仕途成长轨迹完全不同

虽然年羹尧和岳钟琪都是汉人,但年羹尧家族是世代汉八旗的人,而岳钟琪则是地地道道没有旗籍的汉人。

年羹尧家族世代都是镶白旗包衣奴才(后来年羹尧家族因为其妹是雍正最宠爱的年妃被雍正抬籍到了镶黄旗),年羹尧的祖父年仲隆在顺治时期考中了进士,才使得年氏家族摆脱了包衣奴才的身份。

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也很厉害,在康熙朝曾经官至工部左侍郎兼湖广巡抚(清初时期官职名号,就是清朝中后期的湖北巡抚)。

就是在这种官宦世家出身,使得年羹尧自幼就受到熏陶,聪慧好学。年羹尧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21岁的时候就考中了进士,可谓是春风得意。

年羹尧在考中进士之后一直在中央任职,出任庶吉士这类文秘性质的官职,虽然这些官职官级并不高,但是其职责主要是替皇帝起草诏书,经常出现在皇帝眼前,自然容易施展才华得到皇帝喜爱,所以官职虽不高却易于升迁。

也因此年羹尧很早就获得了康熙的赏识,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年仅30岁的年羹尧就被康熙任命为四川巡抚,这可是二品的封疆大吏啊,是地方高官之一,而年羹尧也是当时最年轻的巡抚。这时的年羹尧步入仕途还不到10年,就已经坐到了其他人可能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位置。

在四川巡抚任上这时候年羹尧是一名十分有作为的官员,清廉正直,勤勉任事,为四川百姓做了不少实事,所以康熙对年羹尧的能力更进一步得到了认可。

之后康熙提升年羹尧为四川总督,还亲自为他的妹妹赐婚,将他的妹妹嫁给了还是皇子的雍正做侧福晋,可以说康熙对年羹尧是十分器重和喜爱,也因为如此,年羹尧的政治生涯从此和妹夫雍正绑在了一起。

后来西北爆发了准葛尔部策妄阿拉布坦反叛清政府,攻占了拉萨,杀害了亲清政府一派的拉藏汗,囚禁了达赖和班禅。

于是震怒之下的康熙派出了十四子胤禵代替自己出征西北平定策妄阿拉布坦叛乱,作为四川总督的年羹尧则是负责胤禵的后勤补给,为他提供军需。

结果在胤禵即将平定准葛尔部,策妄阿拉布坦已经被胤禵逼在老巢伊利龟缩不出了,只差一步就可以彻底歼灭准葛尔部,这时候康熙却驾崩了。

胤禵的同母哥哥雍正继位,但是雍正对这个在外统率重兵的弟弟胤禵很不放心,因为胤禵是雍正的政敌弟弟老八胤禩一伙,所以雍正不可能让胤禵手握重兵。

这时候狡猾的策妄阿拉布坦也趁机求和,雍正只得暂时同意了策妄阿拉布坦的求和,而策妄阿拉布坦一面向雍正求和,一面又煽动青海的罗卜藏丹津反叛。这头雍正刚从前线召回了胤禵,那头青海罗卜藏丹津发动叛乱,雍正在果断的用自己的心腹四川总督年羹尧替代了胤禵,出任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出征西北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

之后年羹尧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被雍正视为“恩人”,受到了雍正非常高的礼遇。

年羹尧的仕途脚步简直是一帆风顺,从少年得志到后来平步青云,手握川陕甘三省军政大权,巅峰时期雍正让他参与军国大事决策,连西北官员人选都要由年羹尧点头才能出任,可以说年羹尧是当时封疆大吏第一人。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想一想人很难不飘起来,年羹尧就是飘起来了,他真把自己当成了雍正的“恩人”,他居功自傲,不知天高地厚,因此他的下场也很不好。

再说说岳钟琪,他其实也是出身官宦世家,他的父亲岳升龙在康熙时期的官级要比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还大,岳升龙曾经跟随康熙亲征准葛尔部噶尔丹,立下赫赫战功,被康熙册封为四川提督兼议政大臣,这个官职也是武官中的高官了。

岳升龙和年羹尧还曾共事过一段时间,虽然年羹尧的四川巡抚属于文职官员,而岳升龙提督属于武官,互相之间并不相统属,但岳升龙在中央兼任议政大臣,这是涉及到政治方面的权力,所以在这上来说巡抚还确实是要归属于议政大臣管辖,所以年羹尧也曾经算是岳升龙的下属。

虽然有老爹岳升龙罩着,但岳钟琪的仕途却并不像年羹尧那么顺利,岳钟琪自幼喜好武功,所以文学不显,他走科举肯定是走不通的,于是他老爹岳升龙就动用关系花钱给他捐了一个候补知府。

到了策妄阿拉布坦爆发叛乱时,不安分的岳钟琪早从后补知府这个文职转到了游击这个武职上了,所以当胤禵奉康熙之命平定策妄阿拉布坦时,岳钟琪主动请缨上前线,以游击的官职来到了胤禵军中。

岳钟琪非常有军事才华,他在平定策妄阿拉布坦之战时屡屡给胤禵进献良策,获得了胤禵的重视和喜爱,被胤禵提拔为副将,这时期的岳钟琪才算是步入高级武将行列中。

到了年羹尧出任抚远大将军时代,岳钟琪依旧是年羹尧的副将,帮助年羹尧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曾经岳钟琪和年羹尧同时给雍正献上了平叛策略,最终雍正选择了岳钟琪的策略,年羹尧与岳钟琪的关系也还算不错,他也全力配合岳钟琪的策略,所以罗卜藏丹津叛乱很快得到平定,这其中岳钟琪立有大功,也使得雍正发现了西北军中除了年羹尧还有岳钟琪这样的人才。

雍正赐死年羹尧之后就以岳钟琪替代了年羹尧,岳钟琪的权力盛极一时,但岳钟琪和年羹尧不一样,年羹尧仕途太一帆风顺春风得意了,所以当年羹尧大权在握时,他就飘飘然,开始狂妄无忌起来,而岳钟琪是从低级武官摸爬滚打一步一步熬上来的,所以他知道收敛和低调,这就是岳钟琪和年羹尧仕途成长轨迹不同,也造成了二人在官场上的风格不同。

岳钟琪不结党不营私与年羹尧大不相同

其实岳钟琪与年羹尧受宠程度完全不一样,所以二人虽然官职相同,但是雍正赋予他们的权力确实天壤之别。

年羹尧因为妹妹年妃极得雍正喜爱的原因以及自身与雍正关系非常好,所以雍正曾经赋予了年羹尧超出他川陕总督的权力,年羹尧权势巅峰时期可以参与议政还有西北军政官员的人事任免权,这些都是岳钟琪在接替年羹尧职位之后所没有的权力。

因此权力越大摔得下来的时候就会越惨,所以年羹尧失势之后下场非常惨。

再有就是岳钟琪不结党不营私与年羹尧所为既然不同,岳钟琪在接替年羹尧之后兢兢业业,勤勉任事,唯恐出一点小差错。

不结党不营私是雍正喜爱和重用岳钟琪的原因,也是岳钟琪这样的性格使得后来他保住了性命。

岳钟琪在朝廷中从来很中立,不结党营私,不偏不倚。胤禵对岳钟琪有提拔知遇之恩,但是岳钟琪在雍正登基前依旧与胤禵保持了界限关系,后来年羹尧也对他有提拔的之情,可岳钟琪依旧没有与年羹尧有什么特殊交往,只是上下级关系,因此岳钟琪先后与两任权力极盛的上司即保持了良好关系又和他们划清了界限。

曾有落魄秀才曾静想劝岳钟琪举兵反清,曾静对外称岳钟琪是岳飞后人,将带领大家恢复汉人江山,这使得岳钟琪非常害怕谨慎,岳钟琪诱捕了曾静师徒之后将他送往京城交给雍正以示自身清白。

虽然曾静劝岳钟琪反清的事让雍正对岳钟琪有些不爽,但是雍正还是通过此事发现了岳钟琪不结党营私的好处,因为曾静事件除了岳钟琪自白之外,朝廷上下没人为岳钟琪上书保他,所以雍正也从中看出岳钟琪平日并不在于结党营私拉拢朝臣。

而年羹尧则不同,年羹尧在拥有西北军政人事任免权之后,他就开始大肆安插亲信和卖官敛财,从原来干实事的好官变成了贪官。

除了安插亲信卖官敛财之外,年羹尧还与雍正时期另一大宠臣隆科多内外勾结,隆科多与年羹尧互相贿赂对方,互相安排自己的亲信任职,这也使得雍正对他们是俩越来越警惕,所以最终雍正后来很快就除掉了他们俩。

年羹尧是汉军旗的人,至少还算是八旗子弟,而岳钟琪则完完全全是汉人,不在旗籍之内,所以岳钟琪也是饱受不信任。年羹尧被雍正收拾之后,当时朝廷的满洲贵戚都不建议雍正再启用汉人接替年羹尧出任川陕总督了。

因为川陕总督这个职务在康熙时期一直是由满洲贵族出任,好不容易启用了汉将年羹尧出任这个职务,结果年羹尧还如此嚣张跋扈,结党营私,所以满洲贵族开始不在信任汉将,建议雍正从满洲贵族中选取出任这个职务。

这时候是雍正最喜爱和信任的十三弟胤祥力挺岳钟琪,而雍正也极力支持胤祥的想法,因为他们兄弟二人都知道岳钟琪不善于结党营私,是值得重用的人。所以说岳钟琪不善于结党营私成就了岳钟琪也保住了他的性命。

雍正留岳钟琪一命也是为了留待日后需要

岳钟琪接替年羹尧之后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岳钟琪变得越发谨慎谦恭,唯恐出现错误。但即便如此岳钟琪后来也险些被雍正杀掉。

策妄阿拉布坦病逝后,其子噶尔丹策零又继续反叛清政府,于是雍正派川陕总督岳钟琪署抚远大将军统率满八旗和汉八旗军队从西路进军剿灭准葛尔叛军;派黑龙江将军傅尔丹署靖边大将军,统率满八旗和蒙八旗军队从北路攻打葛尔丹策零。

这一仗傅尔丹率先几乎全军覆没,岳钟琪最终独立难支也败在了葛尔丹策零手中,所以康熙震怒,将二人召回京城下兵部问罪。

兵部揣摩雍正意图,以为雍正想往死了整岳钟琪,于是给出了将岳钟琪罢官夺爵判斩立决的,但是雍正念在岳钟琪之前的军功,以及岳钟琪确实是难得将才,所以担心日后还有需要他的地方,于是将岳钟琪改为斩监候,并罚的岳钟琪倾家荡产。

岳钟琪由此从仕途巅峰跌落到险些身死,而雍正没杀岳钟琪就是因为上面说过的这些原因,以及为日后真有战事好留下人才,而且岳钟琪本身罪过并不是很大,所以岳钟琪侥幸没死。

当时八旗精锐战斗力大不如前,满洲贵族入关之后也开始逐渐堕落变懒,所以雍正时期清朝能征善战的满洲贵族并不多,因此像岳钟琪这样能征善战的大将之才雍正也不舍得随意杀害,谁也不敢保证日后就在无战事。

雍正没杀岳钟琪也确实做对了,他给他儿子乾隆留下了一位能征善战的大将之材。雍正去世后,他儿子乾隆继位就赦免了岳钟琪,将他从斩监候中释放,之后岳钟琪一直赋闲在家。

后来乾隆第一次平定大小金川叛乱时,用兵多年无果,乾隆想起了赋闲在家的岳钟琪,于是乾隆再度启用已经62岁的岳钟琪出任四川提督前去平定大小金川叛乱。

乾隆之前对大小金川用兵1年多无果,岳钟琪开赴前线之后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平定了大小金川之乱,因此这也让乾隆非常惊喜,乾隆都感叹老爹雍正幸好没杀了岳钟琪。于是乾隆开始重用岳钟琪,而岳钟琪也恢复了原来的爵位和官位。

岳钟琪复职之后,又帮助乾隆平定了西藏珠尔墨特叛乱,平定了重庆农民起义。岳钟琪于乾隆十九年(1754)在平定重庆农民起义之后回军途中病逝,享年68岁,乾隆亲自赐谥号为“襄勤”。

岳钟琪为乾隆初期的十全武功也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乾隆盛赞他为“三朝武臣巨擘”,并将他列为“十全武功”里的五大功臣之一。

写在最后

所以说雍正能赐死年羹尧是因为年羹尧居功自傲,得意忘形,真的拿自己当成雍正的“恩人”了,所以年羹尧之死是咎由自取。

而岳钟琪为人和年羹尧完全不同,他低调谦谨,不结党不营私,都使得雍正非常满意,外加当时没有太多良将之才,而岳钟琪所犯罪过不过是战败而已,并不是不可宽恕的重罪,所以雍正也要给日后留下将才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岳钟琪没有被杀。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年羹尧和雍正皇帝的相互利用?

真实历史上的年羹尧并不像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所说的那样,是清世宗(雍正帝)潜邸时期的“家奴”,而是妥妥的“官二代”!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官居湖广巡抚、署理湖广总督,位列封疆。实际上,年羹尧并不是真“奴才”、更不是包衣出身。康熙年间,年氏家族隶属汉军镶白旗,之所以说年羹尧是清世宗的“奴才”,仅仅是因为年氏家族所在的牛录恰好是清世宗潜邸时期所领的旗份,名义上清世宗与年羹尧之间有主奴关系,仅此而已!而这个“奴”和包衣的那个“奴”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这一点从年羹尧的妹妹敦肃皇贵妃年氏当初是以侧福晋的身份进入清世宗潜邸也能看得出。如果是包衣出身,基本上不太可能直接被册封为侧福晋。

自幼生长在官宦家庭的年羹尧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二十一岁便考中了进士。看清楚,是考中的进士,并不是走的“父荫”这条路!可见,年羹尧的文化功底还是相当扎实的。考中进士之后的年羹尧基本上也是遵循了进士们的老路,先是进翰林院镀金,授庶吉士。之后任翰林院检讨、四川和广东乡试考官。一圈下来,熬到了内阁学士的职位。康熙四十八年,年羹尧正式外放四川巡抚。换句话说,康熙四十八年之前,年羹尧基本上就是在京官圈子里熬资格,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当然,九年时间从一名普通进士升为巡抚,这里面有没有他父亲年遐龄和妹夫清世宗的原因?应当说,多少还是有的。但是,作用也谈不上有多大。

不过,升任四川巡抚一职,恐怕就离不开他的妹夫清世宗了。看看时间节点,康熙四十八年,前一年皇太子胤礽被废,当年胤礽又被清圣祖(康熙帝)复立为皇太子。同年,年羹尧的妹夫清世宗被正式册封为雍亲王。彼时,“九子夺嫡”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这个时候让清世宗的大舅哥出任封疆大吏,很显然,清圣祖是刻意为之,不说是心中内定了清世宗为继承人,起码也是在给清世宗加码,不是吗?如果是清世宗和年羹尧是相互利用关系,那么这时候才算正式开始“相互利用”了。

在出任四川巡抚之后,年羹尧文武双全的能力才真正获得了发挥的舞台,在“剿匪”和保障西北大军后勤补给的工作中,年羹尧的军事才能发挥得玲离尽致,这也为他后来能够出任抚远大将军埋下了伏笔。康熙五十八年,年羹尧升任四川总督。康熙六十年,又升任川陕总督。虽然说这里面有清世宗的因素,但是毕竟清世宗彼时仅仅是亲王而不是皇帝,其对父亲清圣祖的影响力又能有多大?可见,年羹尧的步步高升与其自身的能力的出众还是有些很大关联的,并不完全是因为裙带关系。

康熙六十一年,清圣祖驾崩,清世宗即位。这时候,年羹尧的作用凸显。因为大将军王允禵手握重兵在外,而大军的后勤补给都必须经过年羹尧的辖区运送,年羹尧立时成为了扼制允禵咽喉的一把例刃,使得允禵无法、也不敢孤注一掷、挥师夺权,年羹尧为清世宗即位之初稳定政局立下了汗马功劳。不仅如此,清世宗即位伊始便以奔丧为由命允禵回京,同时以肃武亲王豪格的孙子延信换下了允禵。但是,清世宗并不放心这位与允禵关系融洽的堂兄,在用延信替换允禵的同时便命年羹尧星夜赶往西北军营,与“护抚远大将军印”的延信共同管事。自此,延信也被架空了,年羹尧正式控制了原允禵麾下的军队,清世宗这才真的“高枕无忧”了。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年羹尧,清世宗的皇帝能不能坐稳,还真得两说。

雍正元年,清世宗以战事吃紧为由,正式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自此,年羹尧成为了手握重兵、节制数省的实权人物。同时,也为他后来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年羹尧的确是文武双全,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很快便平定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但是,年羹尧这个人性格颇为高调、张扬,为此也得罪了不少中央、地方官员。而且,年羹尧这个人仗着妹夫清世宗的重用,渐渐开始拉帮结派并插手中央的人事任免等一系列事务,甚至还出现了所谓“年选”官员之说。同时,因为居功自傲,年羹尧对妹夫清世宗似乎也没之前那么恭顺了。手握重兵的将领自古就是皇帝最为忌惮的对象,而这位将领还在结党干政,加之清世宗渐渐觉得有些用不动这位大舅哥了,其结局可想而知。雍正二年开始,在清世宗的授意或默许之下,弹劾年羹尧的奏折像雪片一样飞向了紫禁城。雍正三年,清世宗对年羹尧的不满近乎公开化了,实际上清世宗已经准备处置这位大舅哥了。

就在这个时候,年羹尧的妹妹年氏病重,为了能让年氏顺心的离世,清世宗刻意压后了对她哥哥年羹尧的处置,直到年氏去世之后,清世宗才开始正式处置年羹尧。有人说,清世宗和年氏是政治婚姻,为的就是拉拢年羹尧。实际上不然,年氏嫁给清世宗之时,年羹尧尚为发迹。而且,即便是在清世宗已经着手处置年羹尧的雍正三年,清世宗依然在年氏临终前晋封其为皇贵妃,以宽其心。年氏去世之后,谥“敦肃”,入葬泰陵地宫。可见,清世宗还是真心喜欢年氏的。否则,他大可不必如此,不因为年羹尧迁怒于年氏,已经算是开了天恩了,不是吗?而且在年羹尧倒台后,因为年氏的关系,清世宗点到即止,仅仅处置了年羹尧一脉,并没有将年氏家族连根拔起,这一点也能看得出清世宗对年氏的态度。

敦肃皇贵妃年氏去世之后,清世宗罗列了年羹尧九十二条罪状,赐其狱中自尽。看清楚,是赐自尽,并不是什么年羹尧自杀谢罪!或许年羹尧到死也没觉得自己错了。有人说清世宗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个人倒觉得未必。年羹尧之所以落得个自尽的下场,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作的。从清世宗对待怡贤亲王胤祥的态度来看,如果年羹尧能够像卫青那般低调和主动示弱,加之敦肃皇贵妃年氏这层关系,很可能还是会得以善终的,毕竟身为亲兄弟胤祥对于清世宗为威胁要远比年羹尧大得多,不是吗?平心而论,清世宗对年羹尧还是不错的。就在处置完年羹尧之后的雍正五年,清世宗便将流放边疆的年羹尧的儿子们全部赦回,交给自己的岳父年遐龄管束,并没有对年羹尧一脉赶尽杀绝。

为什么当年三藩之乱中?

谢邀,1673年吴三桂反清的时候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因为四年前的清庭刚刚发生了一件大事,少年康熙用权谋除掉了鳌拜,收回军政大权,正式亲政。四年时间对于小皇帝来说,虽然才能尽显,但是处理国事的时候因为缺乏经验,很多问题没有考虑周全。

比如康熙预料到撤藩问题撤亦反,不撤亦反。秉着先发制人的思想,坚决撤藩。可以说对于这个问题康熙帝有先见之明,对三藩的本质看得很透彻。与其养虎为患,不如流血放毒。果然撤藩令下,朝廷任命的云南巡抚就被吴三桂杀害,吴三桂也顺势开始了长达五年的造反历程。吴三桂在云贵经营多年,为造反准备多多,战争开始的时候兵马粮草充足。其势力范围北达陕甘,东与耿精忠尚可喜势力遥相呼应。而清庭对于吴三桂的发难明显准备不足,无论是兵力配置,粮草供给还是战略部署都很被动。

清庭在鳌拜这个巴图鲁被除掉之后,没有能统兵驭将的帅才。入关几十年,八旗兵承平日久,战斗力开始下降。除精锐之外,很多八旗兵的战斗水平远不如汉兵。但是战争之初,重满抑汉的这种思想还在主导着清朝统治者的决策。而吴三桂的大军到云贵之后,一直和地方各种势力,如叛乱土司,南明残军,缅军进行征战,长期的历练使经验丰富的叛军势如破竹,攻陷了半壁江上。加上清朝前期汉人复国势力依然有很强大的市场和力量,吴三桂再不济也是汉人,就算不支持他,趁火打劫,恢复汉家王朝也是可以的。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也就产生了题主所说的大好形势。

为什这样的形势会戛然而止,最终导致吴三桂落败呢?

首先是格局,吴三桂的格局还是太小,视野还停留在藩王的视野上,缺乏战略意识,以及成为皇帝的大局观和资质。本来形势大好,应该乘胜追击的他却打算和清庭妥协,划长江而治。这一犹豫给了清庭缓冲的时间,最终康熙得以调整战略部署,开始放手让汉兵平叛。而清庭也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泰然处之。康熙面向全国调集粮草兵源,调派得力的统兵将领,优化军事方略,开始慢慢的转守为攻。吴三桂则因为只能依靠滇黔几个省份,所以兵源,粮草都受到极大挑战,后勤供给困难,无力以区区几个边疆省份来对抗朝廷。

其次,以吴三桂为中心的叛军是一个松散的利益集团。和吴三桂一起造反的都是些什么人呢?大多都是降而复叛的投机者罢了,当吴三桂势强的时候他们也想分一杯羹。当吴三桂进攻受挫的时候又树倒猢狲散,投降清庭以此保命。如首鼠两端的王辅臣,因为利益之争和清庭闹翻,又因为图海兵临城下而投降。所以,这些人参与三藩之乱,完全就不是衷心拥护,而是政治和利益投机。特别是吴三桂称帝之后,这些投机者的本性更是暴露无遗。对很多跟随他的人来说造反就是为了自己当皇帝的,你吴三桂当了皇帝我还是臣子,谁愿意。给的还不如满清多,那效忠康熙岂不是更好?

再次,吴三桂的名声已经很臭,引清军入关本就让天下汉人,特别是有实权的士大夫阶层对其无比唾弃。在昆明杀死永历帝更是彻底激怒了整个明朝的遗老遗少,恨不得食其肉饮其血。所以这些人宁愿投降清朝,相信外族的康熙,也不愿再相信吴三桂,渴望吴三桂战败的决心怕是比康熙还强。

最后,清朝立足中原已经数十载,经过顺治康熙两朝的经营,天下和平,政治稳定。普通百姓好不容易才从明末的连年战争和灾祸中走出来,过上安定的生活,没人愿意再起战端,而吴三桂本身已经年迈,相比日渐成熟的康熙,精力和身体都已支撑不起。

包衣奴才在清朝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其他答主把包衣奴才是什么讲的很清楚了,我就来说说包衣奴才的来源。

一、被掳掠的汉族百姓,被迫成为奴才

在很多人眼里,汉人成为包衣奴才都是被迫的,不情愿的,这句话在明清战争的初期基本正确,那时候的包衣奴才主要是满清掳掠来的人口,根据史料记载,清朝在1635年-1643年光是被俘获的百姓就多达92万。这些被掳掠来的汉族百姓被分发给满洲贵族和战士,充当仆役和随从,这批人就成了第一批包衣奴才。这批包衣奴才在初期过的相当痛苦,但久而久之,主人对奴仆也有了感情,因此,这批最初的包衣奴才在清朝中期已经是鲤鱼跃龙门,成为正儿八经的旗人了。比如曹雪芹他们家最初就是包衣奴才,但到了他这一辈,已经成为旗人很久,是有名的达官显贵。

(曹雪芹的家族最初就是包衣奴才出身,到了清中期已是达官显贵)

二、为了生存主动投充为奴

在明清战争的初期,包衣奴才多是被俘获的汉族百姓,但到了清朝入关后,情况却大为改观。入关后,清朝为了扩大自己的统治阶层,主动放开旗籍,招纳包衣奴才。最初颁布政策时,满清贵族从未奢望能有人前来,但是实际情况却让人大跌眼镜,前来主动投充为奴的汉族百姓络绎不绝,数量之多逼得满清贵族不得不停止原先的政策。

那么汉族百姓为何会主动投充为奴呢?这和明朝末年北方的饥荒与贫困不无关系。

虽然只是伺候人的包衣奴才,但由于北方饥民遍地,长年食不果腹,所以一听到有此政策,大批的汉族饥民便如潮水般涌入,争相入籍,成为八旗统御下的奴才。《清世祖章皇帝实录》记载:“汉人投充旗下,原令穷民藉以资生,又恐多投,以致冒槛,是以定有额数;乃睿王所收人数已足,又指伊子多尔博名下亦应投充,遂滥收至八百名之多。这段记载中记到,光是睿王手底下已经多收了800名包衣奴才,人数已经过度膨胀。

如果说这些饥民为了吃饭主动投充为奴还情有可原,那么另一批人的加入就是十恶不赦的贱骨头了。

三、为了获得特权、鱼肉乡里而投充为奴

如果说民为了吃饭主动投充为奴还情有可原,那么另一批人的加入就是十恶不赦的贱骨头了。

有些投靠满人的包衣奴才,虽然在主子面前唯唯诺诺、胆小怕事,但是一到了外面,便借着旗人的身份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清世祖章皇帝实录》记到:“近闻汉人不贫富,相率充,甚至投充满洲之后,横行乡里,抗拒官府,大非亦恤,穷民初意。自今以后,投充一 事,著永行停止”这段话的意思是很多入旗籍的汉族奴才平日为祸乡里,鱼肉普通百姓,甚至抗拒官府,公然违法乱纪,因此汉人投旗一事,从此彻底禁止。可见,一些汉人包衣奴才行为之恶劣,连满清贵族都看不下去了。

包衣奴才的这三种来源,第一种我们要报以最深厚的同情,第二种我们应给予理解,而第三种则是不折不扣的小人,对于第三种投身为奴的人,我们应该永远把他们钉在耻辱柱上。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