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头小野猪微博,为什么东丹王的自画像高鼻深目?
黄头小野猪微博,为什么东丹王的自画像高鼻深目?
引言
公元926年,契丹英雄耶律阿保机东征渤海国胜利,完成了其收复祖地的毕生心愿。之后废渤海国号,将其改名为“东丹国”,册封太子耶律倍为“人皇王”,并赐予其“天子冠冕”,这已经明确表示要让耶律倍继承其皇位。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耶律阿保机班师回朝途中突发疾病,竟连后事没有交待便驾崩于扶余。按照常理,耶律阿保机曾学汉人立长子耶律倍为太子,这就表明皇位非他莫属,但对于当时还处于奴隶制末期、思想制度都比较混乱的契丹人来说,无论是耶律倍的太子头衔和所谓的“人皇王”并不能对契丹人形成震慑,故而皇位继承形势瞬间陷入了僵局。
这时,一个女人毅然决然站了出来,她表示“皇子年幼,主少必致国疑”,自己可以效仿吕后“称制,摄军国事”,于是这个女人面不改色地掌控了朝政大权,心安理得做起了契丹“掌舵人”,这个女人就是耶律阿保机的表妹、太子耶律倍的母亲、契丹国皇后述律平。
那么,为什么述律平不直接将长子拥立成皇帝呢?依照现在东丹王传下来的自画像,为什么其高鼻深目类似外国人呢?一切都要从这个契丹人的开国皇后述律平说起。
契丹开国皇后述律平述律平,在其氏族内部被唤作“月理朵”,是当时述律家族的长女,按照氏族传统,耶律和述律是通婚的两个部落,故而在十四岁时,述律平便嫁给了大她六岁的表兄耶律阿保机为妻。
述律平不像普通女子一样柔弱,相反她绝对算得上是个狠角色,其眼光犀利、手段毒辣,并且精于骑射,具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堪称耶律阿保机的左膀右臂,而且契丹人当时并没有限制女性参政,所以她的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史书称其“勇决多权变”。
述律平第一次展现其不凡的政治军事才能是在耶律阿保机攻打党项时,当时的述律平被丈夫留在后方,不料室韦人趁虚而入大肆劫掠,述律平率老弱残兵出征,智计频出,以弱势兵力大破室韦人,其威名传遍北方。
耶律阿保机被迫辞去可汗时,述律平帮助丈夫将迭剌部治理得井井有条,为其东山再起奠定基础。更狠的是,这个女人居然亲自策划了一场“鸿门宴”,将其他七部的首领一网打尽,为丈夫统一契丹、登上皇位扫清了障碍。
如此英明果决的女人,自然不可能事事听从耶律阿保机的安排,即便他是自己的丈夫,所以当她亲自将丈夫的三百多名嫔妃送进陵墓中为阿保机陪葬时,自己却拒绝按习俗陪葬,她宣称幼小的儿子还需要自己来调教。
当朝臣们反对她主政时,述律平直接将属于自己的二十万骑兵陈兵于野,直接让群臣闭上了嘴。
述律平就是这样一个强势的女人,所以谁来继承皇位,她同样也要干涉一番。
左右皇位,逼走耶律倍述律平和丈夫一共生育三子一女,大儿子就是太子耶律倍,二儿子是兵马大元帅耶律德光,小儿子是耶律李胡。耶律阿保机死后,皇位本应毫无争议地传给耶律倍才对,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其母亲强势介入了皇位非传承。
在述律平看来,自己这个大儿子是个汉文化狂热分子,敬仰孔子和儒学,治国理政张口闭口都是儒家那套仁义道德,与契丹的传统有些格格不入,虽然她明知道丈夫需要需要一个宽厚仁慈之君来守江山,但从她内心却并不认同这个大儿子真能守住这个江山。
相反,她认为二儿子耶律德光才是皇位继承人的真正人选。耶律德光虽然文采稍比耶律倍稍逊,但像极了自己和耶律阿保机,精于骑射、武略出色,拥有一颗强大的军事头脑,这才是她心目中草原帝王最完美的形象。而更重要的是,耶律德光的妻子是女儿质古与弟弟室鲁之女萧温,也就是说萧温是她的外孙女兼内侄女,在述律平看来,耶律德光继承皇位会对萧家作最大的保护,恐怕这才是述律平想让耶律德光继承皇位的原始初衷。
我们说过述律平非常有头脑的政治家,她知道就算自己挺耶律德光做皇帝,但无法阻止耶律阿保机留的老臣们以及汉臣们对耶律倍的支持,而契丹不可能因为选皇位继承人一事分裂,所以她决定孤注一掷,先下手为强。
于是在耶律阿保机大祭奠之日,述律平召集耶律倍的支持者们问道:“你们想念先帝吗?”这些大臣绝大多数是耶律阿保机的老臣,他们听到皇后有此一问,这些人便纷纷表达了对先帝的思念之情。
述律平听后微笑道:“既然你们这么想念先帝,那我允许你们生生死死陪伴先帝,以解你们的思念之情!”然后让兵丁将这些大臣押进帝陵陪葬耶律阿保机。
汉人大臣赵思温不服怒怼述律平道:“说起先帝最为亲近之人,非皇后莫属,既让我们这些老臣侍奉先帝,皇后为何不以身殉葬,以慰先帝在天之灵呢?”
述律平大概早有准备,面对赵思温的反驳她面不改色道:“幼子尚未成人,且国不可一日无主,所以我暂时不能随先帝而去!”说完竟取出一把佩刀,毫不迟疑地剁下自己的右手,命人将手送入帝陵中,代自己殉葬,这样一来老臣们再也无话可说,乖乖地接受了殉葬的命运。
述律平以强势手段镇压了耶律倍的支持者,耶律倍无奈之下决定主动辞去太子之位,并带着群臣向述律平请命,希望弟弟耶律德光继承大统。
述律平见目的已经达到,但为了平息舆论还是让自己两个儿子骑马并立,对大臣们道:“我两个儿子都很优秀,但按照我们契丹人的规矩,应该贤者举之,现在将选举皇帝的的决定权给你们,你们拥护谁,现在就为谁牵马吧!”
述律平说得认真,但大臣们却知道不能当真,之前数十位老臣已经进了帝陵陪葬,谁还看不清楚形势?结果拥有法定继承权的太子耶律倍被冷落,大家纷纷走到耶律德光的马前牵起了缰绳,就这样述律平“顺应民意”让耶律德光继承了皇位,是为辽太宗。
意外当上皇帝的耶律德光为报答母亲的拥立之功,尊其为“应天皇太后”,并在述律平断腕处盖起了“断腕楼”,定太后生日为“永宁节”,并承诺此后契丹皇帝一概要娶萧氏为后,这一切让述律平非常满意。
但是在怎样处理耶律倍的问题上,耶律德光犯了难,述律平虽然让其不准手足相残,但是相到这个兄长做太子多年,朝中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一旦处理不好,自己也将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最终在述律平的建议下,耶律德光还是放耶律倍回了东丹国。
但是耶律倍是东丹王,在其属地内可穿天子冠服,设置百官,有着极大的自主权,放耶律倍回去,让其养精蓄锐,多年以后会不会威胁到自己呢?耶律德光越想越害怕,于是绞尽脑汁想了一个办法:将东丹国迁往辽阳东平郡。这样一来,将耶律倍置于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其东丹王的封号也就名存实亡了。
其实耶律倍对于皇位早已没有想法了,相到母亲对待老臣的残酷,他早已不敢对皇位有任何想法了,于是在失去皇位以及东丹国搬迁,都没有什么太大反应,完全一副既来之则安之的样子。
可恰恰这样平淡无奇的生活又引起了耶律德光的怀疑,于是有事没事将耶律倍召回皇都嘘寒问暖,甚至隔三差五亲自带兵去东丹国看望耶律倍,甚至还想方设法拉拢收买耶律倍的手下,监视着耶律倍的一举一动。
这样一来,耶律倍为开始害怕起来。自己皇位也让出去了,东丹国也无所谓了,就想安安心心做个富贵闲人也不让,这是真要置自己于死地吗?
就在他们兄弟二人互相猜忌之时,后唐皇帝李嗣源听说了耶律倍的遭遇,遂给耶律倍写了一封信邀请其去中原住上一段时间。耶律倍相到自己的遭遇,又害怕耶律德光真的赶尽杀绝,于是答应了李嗣源的邀请前往中原。
此行注定是一辈子的背井离乡,临行之际耶律倍感慨万千,于是找来一块木板在上面刻下了著名的《海上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然后带着爱姬高美人投奔后唐而去。
耶律倍的悲催结局耶律倍投唐受到李嗣源的高规格接待,不仅以天子礼仪迎接了了他,更是将唐庄宗李存勖的妃子夏氏嫁给了他,同时还赐姓名为李赞华、拜其为怀化军节度使,可谓是荣宠至极。
但是李嗣源死后,耶律倍的待遇便明显低了不少,尤其是李从厚即位后,不仅对耶律倍这个契丹人疑神疑鬼,更是觉得掌握兵权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凤翔节度使李从珂皆有谋反之意,结果一番自杀式的操弄后终逼的二人造反将其击杀,李从珂自己以李嗣源义子的身份登上皇位。
然而,李从珂这个皇位继承的名不正言不顺,拥有更强大实力的石敬瑭作为李克用的正牌孙女婿,不由地对皇位开始觊觎起来。于是他向耶律德光开出了三个令所有契丹人都难以拒绝的条件求援:第一、向契丹称臣,以父之礼对待契丹皇帝;第二、把卢龙一道以及雁门关以北的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这就是宋王朝历代皇帝念念不忘的“幽云十六州”;第三、每年进贡“岁币”若干。
这三个条件深深打动了耶律德光,但是真正打动耶律德光的是耶律倍送来的密信。耶律倍称此时是千载难逢的南下良机,希望契丹趁唐国内乱之际,南下攻伐中原。
于是得到契丹确定答复的石敬瑭马上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晋王朝,同时派人送上“幽云十六州”的图籍,承诺每年孝敬“父皇帝”三十万匹布帛。
耶律德光收了这么一个听话的“儿子”,还轻而易举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幽云十六州”,龙颜大悦之下遂挥军南下。李从珂闻之惊惧不已,便要求耶律倍与自己自焚殉国。
耶律倍自是不愿意,李从珂恼羞成怒派出刺客李彦绅将之刺杀。
耶律倍死后,被一名僧人草草收尸,后来石敬瑭找到其坟茔亲自为其服丧,以汉人王爷的礼仪为其重新下葬。后来在耶律德光的要求下,耶律倍的尸体再次被起来出运回契丹,耶律德光将其改葬至医巫闾山,赐谥号“文武元皇王”。
其实耶律倍死的一点也不冤,且不说他的确背叛了待他恩重如山的李嗣源,还勾结契丹谋图中原,这种背信弃义之徒如何死也不为过。况且耶律倍来了中原之后,原本一个儒雅之人竟变得无比残忍,经常以折磨小妾为乐,曾对着夏氏挖出小妾眼睛,并生吞入肚,夏氏竟被他吓的出家为尼。他还在家中常年养着大批歌舞姬,目的竟然是在其手臂上刺洞吸血,其残忍性可见一斑,所以说耶律倍之死一点也不值得同情。
耶律倍自画像之谜,高鼻深目的契丹人究竟是什么民族?虽然耶律倍到了中原之后一改在契丹时的儒雅变得残暴无比,但是儒家文化还是深深刻入了他的骨子里,作为草原出身的文人,他在后唐期间画下了大量的画作,我们熟知的《射鹿图》、《番骑图》等就是他亲手所绘,被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东丹王出行图》更是描绘了自己游骑射猎的情景,而在这副画作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东丹王的本人长相,高鼻深目与我们印象中的契丹人有着显著区别,我们不仅会有这样的疑问——契丹族究竟什么民族?东丹王疑似欧洲人这又是为何?
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契丹究竟是什么民族?据史学家考证,契丹、乌桓和鲜卑应该是同一个祖先,即战国时期在辽河流域崛起的东胡,有名的历史事件是燕昭王将心腹大将秦开作为人质送到东胡,后来窥视了东胡军事秘密的秦开率燕军击溃东胡千里,此后长城边上再无东胡马队的出现。
历史中再次出现东胡的身影已经是汉朝时期了,当时的匈奴单于冒顿于公元前206年袭击了“东胡大人”,这位东胡领袖的头颅最后被镶上牛皮,成为冒顿的专用尿壶,东胡部族也被冒顿赶至乌桓山和鲜卑山,这就是后来的乌桓族和鲜卑族的由来。漏网之鱼的东胡部族继续在辽河流域繁衍生息,成为后来的契丹族,他们可以做到自给自足,虽然多次躲避了战乱,但同时也给限制了部族的发展,当时有一首诗描述了契丹的生活场景。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中原经历了“五胡乱华”之后,鲜卑人迅速崛起统一了北方,契丹族看着同一个祖先的鲜卑族如今成为中原之主,着实眼热得不行,于是经过内部讨论之后,决定向鲜卑人进贡,从而也想从中原分一杯羹。
当契丹人进贡途中看到北魏兴盛富庶的景象后,他们不由对中原产生了空前的仰慕之情,更是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巨大兴趣。而在学习中原王朝的文化时,契丹内部的文化、经济、军事各方面都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和提高。
当时的契丹,夹在西部的柔然和中原的北魏之间,生存压力还是非常大的,他们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部族与这两个庞然大物之间的差距,于是一忍再忍,慢慢积蓄力量。
中间虽一度经历了北齐、突厥的入侵导致契丹八部分化成三个部分,但在唐太宗时期他们终于迎来了重新聚合的机会,契丹八部分而后立,并得到了大唐赐予其真正的根据地——松漠都督府,这为后来契丹的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欧亚草原上的回纥民族灭掉突厥之后,契丹人在其首领阻午可汗的带领下又叛唐投降回纥,契丹人与回纥人的关系就固定下来,回纥述律部世代与契丹迭剌部通婚,形成了坚不可摧了部落政治联盟,这种情况一直维系到契丹灭国。
契丹灭火之后,契丹人的辉煌被金人以及蒙古人对历史的恶意篡改下,永远尘封在历史中,14世纪之后世间再无契丹族,它就像黄河中的一滴水最终融入无边的黄河中,再也不可见,你以为这就是契丹人的整个历史吗?答案是否定的!
清顺治七年,俄国哥萨克骑兵占领了雅克萨城,达斡尔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斗争,他们正是当年契丹族的后裔,清政府为了表彰其功劳,特意将其编入索伦部落,契丹人再次拿起武器为国作战。清乾坤二十九年,索伦兵随大军远征并驻防在伊犁,从此达斡尔人在伊犁也有了分支。
更令人惊喜的是,如今在云南也发现了契丹人的后裔,这支契丹人分支是辽国天祚帝的八弟阿育及其士兵的后代,他们当年转战云贵川地区,还没来得及回朝复命,辽国便灭亡,为了躲避金、宋、蒙古人的追杀,他们将自己的姓氏改为莽、蒋等,现在约有十万左右的人口,经过基因比对,达斡尔人与云南蒋姓契丹人有着相似的父系起源。
契丹人的后裔终于被找到!
所以,追溯历史来看契丹的种族,它应该是战国时期的东胡人无疑,但是在长达千年的演变,契丹人在辽河流域繁衍生息,已经成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民族,其文化、生活习惯皆学自中原汉族,所以以“汉文化催生的民族”称之更为合适。而其后人并非完全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只不过变了一个身份仍然参与着历史而已!
再来分析东丹王高鼻深目之谜。
有人认为契丹人属于鲜卑族。这种说法的由来是慕容鲜卑与羌人融合诞生了吐谷浑,而吐谷浑就是典型的高鼻深目,故而东丹王有着鲜卑血统,所以会有契丹族其实就是鲜卑人之说。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真实的历史中契丹人和慕容鲜卑中间隔着柔然和拓跋鲜卑,二者不可能有真正的接触,而拓跋鲜卑一向被认为是汉化最为彻底的鲜卑部落,其容貌长相几乎与汉人无异,所以“契丹即鲜卑说”是不成立的。
既然契丹自身的血统没问题,而基因突变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所以只好从其母亲一系来寻找原因了。
我们之前说契丹迭剌部与回纥人述律部世代通婚,而回纥的祖先是高车国,也是当今维吾尔人的祖先,另外一个回纥人的大部在蒙古九条河地区,我们称之为“乌古斯”,是当今土库曼人的祖先。无论土库曼人也好,还是我们的维吾尔人也罢,其面部特征与汉人、辽河流域诞生的契丹人以及蒙古人都有着明显区别,其典型特征就是“高鼻深目”。
而述律部作为回纥人流传下来的部落,虽被当时的契丹人所征服,但其血统还是保留下来,而且只与契丹贵族通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回纥人的纯正血统。另外根据如今的维吾尔族来看,回纥人也是“高鼻深目”的人无疑,所以东丹王带有这种特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结语耶律倍被母亲剥夺了皇位继承权,即便有着与母亲一样“高鼻深目”的特征仍难以幸免,其实这完全可以理解,翻开历史就可发现,有建树的古代政治家手段都比较恶劣,如刘邦、吕雉、李世民、武则天等等,这是因为“封建时代最肮脏的政治需要更肮脏的心灵去周旋”……
从战国时期的“东胡”到唐宋时期的“契丹”,抑或是普及的“达斡尔人”、“云南蒋姓人”,其实契丹人从未远离历史,他们一直在融合,可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为国家的缔造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这是“和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得个性生存,所以对于“华夏”这个大家庭而言,无论哪个时期,“契丹人”同样功不可没。
参考资料:《契丹史》、《逝去的帝国》、《契丹简史》等
龙文鞭影译文?
粗成四字,诲尔童蒙。
译文:这本书每句有四个字,我学问粗浅,这些文字就用来教育小孩子,起到启蒙作用吧。
经书暇日,子史须通。
译文:那些儒家的经典书记一定要每日必看,而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前人的各种历史著作也都要熟悉。
重华大孝,武穆精忠。
译文:上古帝舜又叫重华,他的母亲早亡;父娶后母生弟名象。三人合谋屡次害舜,舜逃生后仍然孝顺父母亲爱兄弟。所以孔子和孟子都称他为“大孝”的表率。南宋爱国名将岳飞的溢号是武穆精忠,他少年便立志抗金。十八岁从军,立战功,背上刺有“精忠报国”四字,后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
尧眉八彩,舜目重瞳。
译文:尧是上古五帝之一,传说他的眉毛由八种颜色组成,而舜帝的眼睛是两个瞳孔的。
商王祷雨,汉祖歌风。
译文:成汤的君王叫子履,他统治期间有七年大旱,朝廷的太史占专管占卜的,预言要有人求雨才行,于是君王就亲自求雨。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击败项羽后建立汉朝,做了皇帝位。汉高祖即位后回到家乡,宴请父老,歌唱到:“大风起今云飞扬,威加海内今归故乡,安得猛士今守四方?”
秀巡河北,策据江东。
译文: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是刘秀。公元6年汉朝被当时的王莽篡位,天下大乱。刘秀于公元22年起兵,第二年皇族刘玄称帝,刘玄派刘秀以大司马身份,巡行河北,除莽苛政,为中兴汉代奠定基础。孙策是三国时期吴郡人,吴郡的首领孙坚的长子,当时占据着江东,孙策临死时,将事业托付给弟弟孙权。孙权后来攻破荆州,做了皇帝。
太宗怀鹞,桓典乘骢。
译文:唐太宗李世民是个好皇帝,但是有时候也会贪玩。有一次他曾得到一只鸦鸟,正玩得高兴,看见魏征来了,魏征是宰相,这个人及其正直,是个敢于说实话的贤臣,太宗从心里害怕他,于是就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早看到了,就故意长时间奏事,结果鸦乌闷死在怀中。
桓典是东汉时朝廷的任御史,常乘着骢马出游办事。京城中的人惧怕他,说:“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
嘉宾赋雪,圣祖吟虹。
译文:明太祖朱元璋也就是圣祖,有一次微服出行,信口做了一首《虹霓》诗:“谁把青红线两条,和风甘雨系天腰。”在一旁的彭友信恰好听到,随口把诗续上了:“玉皇昨夜銮舆出,万里长空架彩桥。”皇帝大为高兴,次日任命他为布政使。
吕注:嘉宾赋雪,谢惠连《雪赋》:“岁将暮,时既昏,寒风积,愁云繁。梁王不悦,游于兔园。乃置旨酒,命宾友,召邹生,延枚叟,相如末至,居客之右。俄而微霰零密雪下,王乃歌北风于卫诗,咏南山于周雅,授简于司马大夫。曰:‘抽子秘思,骋子研辞,佯色揣称,为寡人岍之。’相如于是避席而起……”遂成白雪歌。
邺仙秋水,宣圣春风。
译文:唐朝的李泌七岁就能做文章,当时的文学家张九龄称他是自己的小友。诗人贺之章见到他说:“此稚子目如秋水,必拜卿相。”唐玄宗听说后急忙召见他,并命令他与大臣张说观棋。张说试探他说:“方若棋局,圆如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李泌即答道:“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皇帝大为高兴。命李沁的家人“善视养之”。后来他官至宰相,封为邺侯。因他生前好仙术,故称为邺仙。孔子也叫宣圣,是春秋时鲁国人,西汉平帝时追尊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后人也称孔子为宣圣
恺崇斗富,浑濬争功。
译文:晋代将军有叫王恺的,散骑常侍是叫石崇的人,这两个人常常比富,王恺用糖刷锅,石崇就用蜡烛作柴火做饭;王恺做了紫丝布步障,长度有四十里,石祟就作锦步障,大约长五十里,并用这个和王恺比较。晋武帝曾经赐给王恺一株珊瑚树,高三尺左右,枝干交错,世上罕见,王恺拿给石崇看,石祟便用铁如意把珊瑚树砸碎了。并且说:“不足多恨,今还卿。”于是命令下人取出好几株珊瑚树,都有三四尺,让王恺挑选,算是赔偿他的。王浑是晋武帝的女婿,王濬的小字叫阿童。公元279年他们一同率军攻吴王孙皓。王濬作战英勇果断,从武昌顺流而下,一举收复吴都建康,吴主孙皓归降。第二日,王浑才渡江,反而状告王濬不受节制。皇帝偏袒女婿,没有赏赐王濬。以后二人一直争功不止。
王伦使虏,魏绛和戎
译文:王伦,字正道,是北宋的一名官员。后来南宋绍兴七年二月,王伦被派往金国议和,往来数次,曾议成收回河南、接回被金国软禁的先帝之约,但因金国兀术政变这个商议也废止了,王伦因而回国后被皇帝囚禁,九年后被勒死。春秋时鲁襄公四年,戎狄侵略晋国,晋侯将要出兵讨伐,大臣魏绛极力反对,他主张和戎,并提出和戎的五个好处,晋侯终于采纳了他的意见。
恂留河内,何守关中。
译文:汉代人寇恂,曾在刘秀手下为官。后来刘秀欲北上,大臣邓禹推荐让寇恂留守军营,用来巩固后方。于是刘秀就封拜寇恂为河内太守。寇恂一面筹饷支前,一面御敌来犯,为刘秀立下大功。萧何是西汉时沛人,做官到了丞相。楚汉相争的时候,萧何被刘邦留下镇守关中,并负责转给馈饷,萧何做的很好,刘邦的前线部队的军需丝毫没有缺乏。天下平定后,封萧何为酂侯。
曾除丁谓,皓折贾充。
译文:王曾是宋朝直言敢谏的大臣,居宰相多年。丁谓为人奸滑诡诈,也在朝廷做官。宋真宗死后,仁宗继位,民谣说:“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欲得天下宁,拔去眼前丁。”王曾指出:“权柄归宦官,祸端兆矣!”后丁谓与雷宦,擅自转移皇陵,并隐情不报,经王曾察明真相,雷宦被处死,丁谓获罪。孙皓是三国时吴国的末代皇帝,吴国在公元280年为晋所灭。贾充开始在魏国做官后来又去晋国做官。孙皓降晋后,贾充指责孙皓在吴国曾对人用酷刑,孙皓说那是对待奸诈不忠的人的,贾充很惭愧。
田骄贫贱,赵别雌雄。
译文:周田字子方,曾在魏文侯手下为军师。一次太子击与他在路上相遇,太子下车很恭敬的问候,子方却不还礼,太子击生气的说:“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说:“亦贫贱者骄入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安往而不得贫贱哉!东汉时期的赵温,做京兆郡丞的官职,曾经感叹说:“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所以就辞去安逸的官职,自己闯荡去了。
王戎简要,裴楷清通。
译文:王戎是晋代的官员,晋武帝时选拔吏部尚书,征询大臣钟会的意见。钟会说:“王戎简要,裴楷清通。可当此任。”所以就以王戎和裴楷二人为吏部郎。
子尼名士,少逸神童。
译文:子尼是晋代陈国留考城人,有一次王澄路过陈留,打听这个地方的名士有哪些人,官吏说:“有蔡子尼、江应元。”当时郡人中有很多居高位的人,王澄问:“为什么说只有此二人?”官吏说:“君侯问人,不谓问位。” 刘少逸是北宋人,十一岁的时候,写文章就文辞精敏。他的老师潘阆带领他拜见大文人王元之、罗思纯。两位文人就做对联试探他。罗思纯说:“无风烟焰直。”少逸对道:“有月竹陰寒。”又出题说:“日移竹影侵棋局。”少逸说:“风送花香入酒卮。”元之曰:“风雨江城暮。”少逸曰:“波涛海寺秋。”又曰:“一回酒渴思吞海。”少逸曰:“几度诗狂欲上天。”两个人很惊讶。于是报告朝廷,朝廷赐少逸为进士。
巨伯高谊,许叔陰功。
译文:汉代人荀巨伯探望生病的友人,碰上有强盗攻打他友人的城郡,朋友说:“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于今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者!”这时,强盗看到了他们,说:“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愿以身代其死。”强盗说:“我辈无义而害有义,不可。”然后就离开了。宋代有个叫许叔微的人,对儒家典籍和历史著作很精通,并精通医术,建炎初年,瘟疫流行,许叔微走街串巷,治好不少人。梦神特别感动,说;“上帝以汝陰功,赐汝以官。”所以就留下这样的语句:“药市收功,陈楼间阻。堂上呼卢,喝六作五。”后来许叔微考科举中了第六名,皇帝见到那句话将他改为第五名。
代雨李靖,止雹王崇。
译文:唐代人李靖,以前特别穷,曾在山林中狩猎为生,一次回去晚了,夜晚到达一扇大红门前借宿。夜半听见叫门甚急,一位老太太告诉李靖说:“这里是龙宫,上天命令下雨,可是两位太子都不在,你可以麻烦代劳吗?”于是李靖戴上黄头披,骑上青骢马,并被告知说“马鸣叫的时候,取瓶水一滴滴在马鬃上,平地就能水深三尺。”李靖见本乡旱极,就连下三十余滴,回来告诉老人这件事,老人说:“你现在肯定找不到家了。”
汉代人王崇,父亲去世只剩下母亲,他很痛苦,整天哀号痛苦,曾经夏天天降冰雹,禽兽草木都被摧残死亡,冰雹下到王崇田边,就忽然停止了。庄稼菽麦十顷,没有一丝损坏。
和凝衣钵,仁杰药笼。
译文:和凝是五代时著名的一个人物,他年轻时考中第十三名进士,仕途上披荆斩棘也一晃数年过去,后来他当了考官,有个叫范质的人也名列第十三,于是和凝说:他将接受我的衣钵。后来范质也成为一个名官。狄仁杰是唐朝人,做官到风阁鸾台平章事。元行冲博学多才,狄仁杰很器重他,他曾对仁杰说:“下官侍奉上官,就像富贵人家中储存的好食品一样,精美的食物用来补充体力;人参灵芝这些珍贵的补品,用来防止疾病。可以想象天下的谋士能够符合上官口味的有很多了,我愿意成为您的一剂小小的药石可以吗?”仁杰笑着说;“你就是我的药箱中那剂好药,一天也不可缺少啊。”后来元行冲升迁至陕州刺史。
义伦清节,展获和风。
译文:沈伦是宋代人,宋太祖令他随军入蜀,他常常一个人居住并使用普通蔬菜。等到从东方回来时,他筐中只有图书数卷而已。皇帝询问大臣曹彬,才知道沈伦是个清廉的人,提升为抠密副史。展获是春秋时鲁国大夫,在柳树下居住,令他去世后,他的门生打算很排场的祭祀一回,但他的妻子说:“你们谁能比我更了解你们的恩师呢?你们只听过他谆谆教诲可否见过他的内心世界。他从来都是不肯与人交恶,从来都是以诚挚待人,从来没有一个私下的敌人连一直对峙的敌人都很尊敬他,他性情和顺内藏坚毅,刚柔并济又炉火纯青,侥幸有机会拯救黎民于水火便不顾自己得失安危。虽然曾经三次遭到罢黜,却从不自甘堕落。”
占风令尹,辩日儿童。
译文:老子西游到函谷关时,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在关上,仔细看老子果然乘青牛而过。孔子东游时,见两个小孩在争辩。就文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日出时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令一个小孩说:“日出时离人远,而日中近也。”第一个小孩说:“日初出大如车盖,日中则如盘子一样,这不就说明远者小而近者大吗?”第二个小孩说:“日初出感觉特别凉快,及其日中如在热汤中一样,这不就说明近者热而远者凉吗?”孔子不能回答。两儿笑曰:“谁说你多智?”
敝履东郭,粗服张融。
译文:汉武帝时有个东郭先生,等待公车很久了还在坚持,贫困饥寒,在雪中行走,鞋只有帮而没有鞋底,脚踏在地上。路人笑之,他自己却逍遥自如。张融是南齐吴郡吴县人。齐高帝曾下诏赐衣服给他,说:“见卿衣服粗敝,诚乃素怀有本。过尔褴褛,也让朝廷颜面不好。今送一身旧衣服,意思是说虽然旧却必新的还好。因为这是我穿过的,现在已经让人按你的身材缝改好了。”
卢杞除患,彭宠言功。
译文:卢杞是唐代人。为虢州刺史时,上疏称:虢州有官家野猪三千,是百姓生活的隐患。德宗说:“把他们赶往其他地方。”杞曰:“其他地方也有皇上的百姓啊,我的意思是这些猪吃了最方便。”皇帝说:“守着自己的城池,同时也考虑其他的人,他是个宰相的材料。”就下旨将猪送给当地百姓吃。但事实上卢杞为人极坏。所以新旧《唐书》皆列入奸臣传。彭宠是东汉人,担任滏陽太守。当年光帝武伐讨王郎的时候,彭宠负责为军队运粮,而且做的很好,他就自负有功,特别得意。大臣朱浮就写信给他说“辽东的猪,自古都是黑色的.一次居然产下一头白猪头,人们感到惊奇,就打算献给上面的官员。到了河东,才发现那里成群的猪全市白色的,于是人们又怀惭的回来了。如果以你的功劳与朝廷相比较,就好像辽东的白猪与成群的白猪比较。”
放歌渔者,鼓枻诗翁。
译文:唐朝时有叫崔铉的,是江陵守官,有个楚江钓鱼的人,人们不知道他的姓氏,曾垂钓于楚江,得渔就换酒,而且特别爱大声唱歌。人们问他:“你是钓鱼的隐士吗?”回答说:“姜子牙、严子陵是隐者,殊不知他们钓的是名利。”然后就离开了。宋朝的卓彦恭曾经路过洞庭,在月下泛舟,一个老翁把船靠在他旁边,卓彦恭问有鱼没有,老翁答:“无鱼有诗。”于是就以敲船舷为节拍歌唱道:“八十沧浪一老翁,芦花江上水连空。世间多少乘除事,良夜月明收钓筒。” 彦恭问老人的姓名,老人不回答自己离开了。
韦文朱武,陽孝尊忠。
译文:前秦苻坚巡视太学,见《周礼》没有人讲授,太常博士卢壶就推荐韦逞的母亲宋氏来讲。苻坚答应了,当时女子不适合出头露面,于是宋氏就在家中建立讲堂,招收学生一百三十人,隔着绛纱帐讲课。宋氏被称为文君。晋代时朱序镇守襄陽,遇苻坚派苻丕来进攻,朱序的母亲韩氏亲自登城巡视,告诫说西北角当先受敌,就率领百余婢女及城中的女丁,在西北角筑新城二十余丈。贼人进攻西北角朱序部众据新城坚守,贼人溃退,襄人称此城为夫人城。汉代王陽担任益州刺史,走到九折坂险道,说:“我的身体是祖先给我的怎么能经过这么危险的地方呢?”于是返回。后来,王尊担任益州刺史,办理公务走到九折坂时,说:“这里不是王陽所惧怕的险道吗”呵斥车马冲过去。后世人称王陽为孝子,王尊忠为忠臣。
倚闾贾母,投阁扬雄。
译文:战国时齐国王孙贾的母亲,人称贾母。王孙贾侍奉齐缗王,齐国被淖齿这个人祸乱,国王出逃。王孙贾不知国王在哪里,贾母说:“你早晨出去晚上回来我会靠在门口张望你,你晚上出去不回来,我也会爬在窗户上张望你,现在国王逃走了,你不知道他去了哪里,怎么能回家?”王孙贾于是率国人杀掉淖齿,立缗王的儿子,齐国得到了安定。扬雄是西汉文学家。王莽时扬雄的门人刘芬因符命获罪,被流放,扬雄正在天禄阁校书,怕被株连,就从阁上跳下,几乎摔死。当时人说他:“惟寂寞自投阁。”
梁姬值虎,冯後当熊。
译文:梁姬是宋代大将韩世忠的夫人梁氏,末出嫁时,一次在自家房屋看见老虎蹲卧廊间,觉得特别害怕,就奔跑出去不敢言语。不久众人来到,看到她这个样子就跑回去观看,原来卧虎的地方睡着一个士兵,就问他的姓名,叫韩世忠。梁姬心中感到很惊异,回家告诉母亲,她的就备酒邀请韩世忠,让二人结为夫妇,后来韩世忠果然富贵,梁氏被封为梁国夫人。冯后是汉元帝的妃子,汗元帝喜欢游虎圈,冯婕妤(也就是冯后)、傅婕妤相随。突然跑出一头熊,傅婕妤惊走,而冯婕妤用身体挡住熊,皇帝问她为什么不怕,她说:“妾恐熊至御座,故以身挡之。”由此得宠。
罗敷陌上,通德宫中。
译文:罗敷是汉代王仁的妻子秦罗敷,她原是邯郸的美女。王仁为赵王家令,罗敷在山野采桑,赵王登台看见她,想占有她,罗敷作《陌上桑》以自明,后来嫁给王仁。樊通德是汉成帝宫人赵飞燕的使役之妄,知道很多通德宫中皇家的事情,每与其夫谈及宫中发生在飞燕身上的惨事,就凄然泪下。后他的丈夫据她所述,写成《飞燕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