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二节,祖冲之到底是如何计算圆周率的?
六二节,祖冲之到底是如何计算圆周率的?
古代没有数字,祖冲之到底是如何计算圆周率的?
审题首先要仔细,我看到好多朋友都把题目给看错了,说了半天都跑题了。人家题目是说古代没有“数字”,而不是说古代没有“数学”。
当然,这两种说法其实都是伪命题。中国古代既有数学,也有数字的。而且数字产生的时间远在祖冲之之前。
中国的数字和文字基本上是同时出现的,甚至比文字还要更早一些。在还没有文字的时代,古人早就已经开始使用结绳计数的方法了,所以首先数字的意识和概念就要比文字早很多。
在甲骨文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数学的“数”字右边是一只手的样子,而左边则是两根打了许多绳结的绳子。这也印证了结绳计数是在文字发明之前的事情。
所以猜也猜的到,随着文字的出现,数字当然是不可能被忽视掉的。所以古代有数字,这是丝毫不用怀疑的,只是和阿拉伯数字的写法不同而已。
从甲骨文起数字就已经有了统一而规范的书写方法,后来还又历经过算筹计数等方式的演变。中国的数字这也是经过了一个相当繁而长的演化过程,才最终成为了当今的一、二、三、四这套。再后来才出现了壹、貮、叁、肆的大写数字,据说是武则天和朱元璋干的事情。
这既是文字,也是数字。
所以题主是犯了一个非常搞笑的小错误,并不是只有阿拉伯数字才叫数字的,比如希腊的这套I、II、Ⅲ、Ⅳ不也是数字的嘛。
阿拉伯数字其实是印度发明的。在这个世界上很多国家起初都不是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包括阿拉伯。而且大部分国家也都是先产生了数字才产生了文字。
阿拉伯数字进入中国更是一件非常艰难而迂回的事情,事实上阿拉伯数字在我们中国流行的时间并不长,也就百十年的历史。
公元8世纪左右,阿拉伯数字随着佛学的东渐曾传入过中国,但没能成什么气候;
公元13到14世纪之间,阿拉伯数字又由伊斯兰教徒带入中国,但再次失败;
明末清初,中国学者开始大量翻译西方的数学著作,但是书中的阿拉伯数字都被翻译成了我们的汉字数字。也就是说阿拉伯数字依然不被认可和使用;
一直到光绪元年(1875年),原始版本《笔算数学》对引进的阿拉伯数字作了介绍以及使用,这才算正式在中国安家落户了。
所以,一直算到今年的话,阿拉伯数字在我们中国才只有145年的历史。就别说祖冲之的时代了。
中国的古代文明是世界领先的,这也包括了数学领域。只是中国的数学不太成理论体系,所以近代数学中的很多定理什么的看起来好像都跟中国没什么关系。
解决了数字的问题,至于圆周率是怎么算的就不是什么问题了,这大概是初中的时候就接触到的知识了。
现在计算圆周率的方法是不止一种的,但在祖冲之时代用的是割圆术,这个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很难。
人们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一个比较固定的常数,可以通过用圆的直径直接乘上这个常数就能求得圆的周长。当然这个常数就是圆周率π了,但这个圆周率的数值当初是非常不精确的,到底是多少呢?这就需要用周长去比直径来计算。
而在圆周率未知的情况下圆的周长怎么得到呢?简单原理就是在圆里面做内接正多边形,计算出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也就约等于圆的周长。然后用周长除以直径,就得到了圆周率的值。
所以当初这个圆周率的误差是很大的,因为这是用圆的周长除以直径逆推出来的,而最初推算圆周率所使用的圆的周长本身就误差很大。祖冲之们做的就是这个工作,就是不断的把圆周率的数值推算的更精确,也就是说要把圆的周长计算的更精确。
要想把圆的周长计算的更精确,就需要让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尽可能的更多。所以说,在那个时代,谁能在保证数字精准的情况下把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做的更多,也就意味着谁能把圆周率计算的更加精确。
这是一件相当艰难的工作,祖冲之推算出来的圆周率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
祖冲之还给出了圆周率的两个分数形式:22/7(约率)和355/113(密率)。密率精确到了小数第7位,而我们常听到的“祖率”其实是指的22/7这个约率。
华罗庚评价祖冲之:不仅是一位数学家,同时还通晓天文历法、机械制造、音乐,并且还是一位文学家。
所以,中国古代既有数字也有数学的,而且还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是指哪六大顺?
我们逢年过节相互祝福时经常会用到“六六大顺”这个祝福语,用来表示未来一切顺利,万事顺心。虽然经常使用这个词,但是你真的知道六六大顺是哪六大顺吗?相信很多朋友并不是很清楚。
起源一:《左传》。六六大顺,最早源于《左传》: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此数者累谓六顺也。
一顺是“君义”。君指帝王,国君,君义就是说帝王对待臣下十分任意,在君为臣纲的古代,臣下能得到帝王厚待肯定是一桩顺心的事情。
二顺是“臣行”。臣即是臣下、下级,在古代君臣团结,上行下效,臣下忠诚对上级来说自然是一件顺心的事情。
三顺是“父慈”。父慈很好理解,在古代儿女能遇到一个慈祥仁爱的父亲,对于儿女来说也是一件顺心的事情。
四顺是“子孝”。和“父慈”对应的即为子孝,子即是儿女,对父母来讲,有一个有孝心的子女也是一件顺心的事情。
五顺是“兄爱”。古代人往往兄弟姐妹众多,对于弟弟妹妹来讲,有兄长的爱护自然也是一桩顺心之事。
六顺是“弟敬”。和“兄爱”相对应的便是“弟敬”,对家里的兄长来说,有弟弟妹妹的尊敬也是一件顺心的事情。
古代重视礼教文化,自古我们就强调“君令不违,臣共而不二,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夫治家莫如礼。”六六大顺,自然体现的也是一种古代的礼节和礼仪。
可以看出,“六顺”当中前两顺“君义”、“臣行”指的是工作方面领导下级的工作顺利,后四顺的“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皆指家庭关系和睦,相处融洽。所以现在“六六大顺”多用来形容家庭和谐幸福,工作顺利有序,事业顺风顺水,身体健康如意。
说法二:《易经》。《易经》作为古代文化经典,解释了很多有关天、地、人的问题。《易经》中的重点说的是天道、人道和地道,天地人也叫三才,又因为天地人又各有其两面性,比如《易经》中说天道为阴阳,人道为仁义,地道为柔刚,这六个两面性相互组合则构成六十四卦。
说到六六大顺,自然离不开“六”字。在《易经.系辞下》中对“六”这样解读: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也就是说六指的是上文中提到的天地人对应的阴阳、仁义和柔刚,自然六六大顺指的就是人生于天地间一切顺利了。
另外六代表阴爻,指代阴柔,柔顺,相比“九”字的刚强之极,讲的就是一种以退为进,以后为先,方可长治久安,得以大顺。
说法三:古代人的空间感。古代人认为宇宙有六个面组成,除了我们常说的东南西北四面,还有天地两面。如果人处于这六面之中,能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这自然是最顺心的一件事,自然是“六六大顺”!
说法四:农历六月初六。古代认为六月初六是一个好日子,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在这一天都会举行很多庆祝活动。古代农历五月经常是容易出现洪水的月份,五月一过,到了六月初,往往水位就会下降,人们也就不用担心洪水了,所以人们在六月初六这天便会庆祝,希望来年继续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宋代,农历六月初六被称为“天贶(kuàng,赠、赐)节”。此前地里小麦已经收了,百姓在这个时候相对清闲,人们在六月六这天便开始走亲串友,好吃好喝,自然人们这天心情极佳,一切顺利,也就有了六六大顺的说法。
说法五:古代谐音。古代有很多指代或者通假字,比如有人说“六”通“路”或者“陆”,是道路的意思。六六大顺其实是“陆陆大顺”或者“路路大顺”。也有说法称“六”通“溜”,也就是顺溜之意,一六为顺,二六即是大顺,所以称六六大顺。
以上就是日常科普君的回答,如有不同观点,还请及时批评指正,谢谢!
胡适是如何发现红楼梦前后非一人写的?
胡适自己的看法,在《红楼梦考证》里说的很清楚了:
现在我们可以研究《红楼梦》的“本子”问题。现今市上通行的《红楼梦》虽有无数版本,然细细考较去,除了有正书局一本外,都是从一种底本出来的。
这种底本是乾隆末年间程伟元的百二十回全本,我们叫他做“程本”。
这个程本有两种本子,一种是乾隆五十七年壬子(一七九二)的第一次活字排本,可叫做“程甲本”。一种也是乾隆五十七年壬子程家排本,是用“程甲本”来校改修正的,这个本子可叫做“程乙本”。“程甲本”我的朋友马幼渔教授藏有一部,“程乙本”我自己藏有一部。
乙本远胜于甲本,但我仔细审察,不能不承认“程甲本”为外间各种《红楼梦》的底本。各本的错误矛盾,都是根据于“程甲本”的,这是《红楼梦》版本史上一件最不幸的事。
此外,上海有正书局石印的一部八十回本的《红楼梦》,前面有一篇德清戚蓼生的序,我们可叫他做“戚本”。有正书局的老板在这部书的封面上题着“国初钞本《红楼梦》”,又在首页题着“原本《红楼梦》”。那“国初钞本”四个字自然是大错的。那“原本”两字也不妥当。这本已有总评,有夹评,有韵文的评赞,又往往有“题”诗,有时又将评语钞入正文(如第二回),可见已是很晚的钞本,决不是“原本”了。
但自程氏两种百二十回本出版以后,八十回本已不可多见。戚本大概是乾隆时无数展转传钞本之中幸而保存的一种,可以用来参校程本,故自有他的相当价值,正不必假托“国初钞本”。《红楼梦》最初只有八十回,直至乾隆五十六年以后始有百二十回的《红楼梦》,这是无可疑的。程本有程伟元的序,序中说: 《石头记》是此书原名。……好事者每传钞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然原本目录一百二十卷,今所藏只八十卷,殊非全本。即间有称全部者,及检阅仍只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憾。不佞以是书既有百二十卷之目,岂无全壁?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
数年以来,仅积有二十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榫. (榫音笋,削木入窍名榫,又名榫头。)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扬,截长补短,钞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石头记》全书至是始告成矣。……小泉程伟元识。我自己的程乙本还有高鹗的一篇序,中说:予闻《红楼梦》脍炙人口者,几廿余年,然无全璧,无定本。……今年春,友人程子小泉过予,以其所购全书见示,且曰:“此仆数年铢积寸累之苦心,将付剞劂,公同好。子闲且惫矣,盍分任之?”
予以是书虽稗官野史之流,然尚不谬于名教,欣然拜诺,正以波斯奴见宝为幸,遂襄其役。工既竣,并识端末,以告阅者。时乾隆辛亥(一七九一),冬至后五日铁岭高鹗叙并书。 此序所谓“工既竣”,即是程序说的“同友人细加厘扬,截长补短”的整理工夫,并非指刻板的工程。我这部程乙本还有七条“引言”,比两序更重要,今节钞几条于下:
(一)是书前八十回,藏书家抄录传阅几三十年矣。今得后四十回合成完璧。缘友人借抄争睹者甚伙,抄录固难,刊板亦需时日,姑集活字刷印。因急欲公诸同好,故初印时不及细校,间有纰缪。今复聚集各原本,详加校阅,改订无讹。惟阅者谅之。
(一)书中前八十回,抄本各家互异,今广集核勘,准情酌理,补遗订讹。其间或有增损数字处,意在便于披阅,非敢争胜前人也。
(一)是书沿传既久,坊间缮本及诸家秘稿,繁简歧出,前后错见。即如六十七回此有彼无,题同文异,燕石莫辨。兹惟择其情理较协者,取为定本。
(一)书中后四十回系就历年所得,集腋成裘,更无他本可考,惟按其前后关照者,略为修辑,使其有应接而无矛盾。至其原文,未敢臆改。俟再得善本,更为厘定,旦不欲尽掩其本来面目也。引言之末,有“壬子花朝后一日,小泉兰墅又识”一行。兰墅即高鹗。我们看上文引的两序与引言,有应该注意的几点:
(1)高序说“闻《红楼梦》脍炙人口者,几廿余年”。引言说“前八十回,藏书家抄录传阅,几三十年”。从乾隆壬子上数三十年,为乾隆二十七年壬午(一七六二),今知乾隆三十年间此书已流行,可证我上文推测曹雪芹死于乾隆三十年左右之说大概无大差错。
(2)前八十回,各本互有异同。例如引言第三条说“六十七回此有彼无,题同文异”。我们试用戚本六十七回与程本及市上各本的六十七回互校,果有许多异同之处,程本所改的似胜于戚本。大概程本当日确曾经过一番“广集各本核勘,准情酌理,补遗订讹”的工夫,故程本一出即成为定本,其余各钞本多被淘汰了。
(3)程伟元的序里说,《红楼梦》当日虽只有八十回,但原本却有一百二十卷的目录。这话可惜无从考证。(戚本目录并无后四十回。)我从前想当时各钞本中大概有些是有后四十回目录的,但我现在对于这一层很有点怀疑了。(说详下。)
(4)八十回以后的四十回,据高程两人的话,是程伟元历年杂凑起来的--先得二十余卷,又在鼓担上得十余卷,又经高鹗费了几个月整理修辑的工夫,方才有这部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他们自己说这四十回“更无他本可考”:但他们又说:“至其原文,未敢臆改。”
(5)《红楼梦》直到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始有一百二十回的全本出世。
(6)这个百二十回的全本最初用活字版排印,是为乾隆五十七年壬子(一七九二)的程本。这本又有两种小不同的印本:(一)初印本(即程甲本)“不及细校,间有纰缪。”此本我近来见过,果然有许多纰缪矛盾的地方。(二)校正印本,即我上文说的程乙本。
(7)程伟元的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即是这一百三十年来的一切印本《红楼梦》的老祖宗。后来的翻本,多经过南方人的批注,书中京话的特别俗语往往稍有改换,但没有一种翻本(除了戚本)不是从程本出来的。 这是我们现有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的历史。这段历史里有一个大可研究的问题,就是“后四十回的著者究竟是谁?”俞樾的《小浮梅闲话》里考证《红楼梦》的一条说:
《船山诗草》有“赠高兰墅鹗同年”一首云:“艳情人自说《红楼》。”注云:“《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 然则此书非出一手。
按乡会试增五言八韵诗,始乾隆朝。而书中叙科场事已有诗,则其为高君所补,可证矣。俞氏这一段话极重要。他不但证明了程排本作序的高鹗是实有其人,还使我们知道《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补的。船山即是张船山,名问陶,是乾隆嘉庆时代的一个大诗人。
他于乾隆五十三年戊申(一七八八)中顺天乡试举人,五十五年庚戌(一七九○)成进士,选庶吉士。他称高鹗为同年,他们不是庚戌同年,便是戊申同年。但高鹗若是庚戌的新进士,次年辛亥他作《红楼梦》序不会有“闲且惫矣”的话,故我推测他们是戊申乡试的同年。后来我又在《郎潜纪闻二笔》卷一里发见一条关于高鹗的事实:嘉庆辛酉京师大水,科场改九月,诗题“百川赴巨海”……闱中罕得解。前十本将进呈,韩城王文端公以通场无知出处为憾。房考高侍读鹗搜遗卷,得定远陈黻卷,亟呈荐,遂得南元。辛酉(一八零一)为嘉庆六年。
据此,我们可知高鹗后来曾中进士,为侍读,且曾做嘉庆六年顺天乡试的同考官。我想高鹗既中进士,就有法子考查他的籍贯和中进士的年份了。果然我的朋友顾颉刚先生替我在《进士题名碑》上查出高鹗是镶黄旗汉军人,乾隆六十年乙卯(一七九五)科的进士,殿试第三甲第一名。这一件引起我注意《题名录》一类的工具,我就发愤搜求这一类的书。果然我又在清代《御史题名录》里,嘉庆十四年(一八零九)下,寻得一条:高鹗,镶黄旗汉军人,乾隆乙卯进士,由内阁侍读考选江南道御史,刑科给事中。 又《八旗文经》二十三有高鹗的《操缦堂诗稿跋》一篇,未署乾隆四十七年壬寅(一七八二)小阳月。我们可以总合上文所得关于高鹗的材料,作一个简单的《高鹗年谱》如下:
乾隆四七(一七八二),高鹗作《操缦堂诗稿跋》。
乾隆五三(一七八八),中举人。乾隆五六-五七(一七九一--一七九二),补作《红楼梦》后四十回,并作序例。
《红楼梦》百廿回全本排印成。乾隆六零(一七九五),中进士,殿试三甲一名。嘉庆六(一八零一),高鹗以内阁侍读为顺天乡试的同考官,闱中与张问陶相遇,张作诗送他,有“艳情人自说《红楼》”之句;又有诗注,使后世知《红楼梦》八十回以后是他补的。嘉庆一四(一八零九),考选江南道御史,刑科给事中。--自乾隆四七至此,凡二十七年。大概他此时已近六十岁了。
后四十回是高鹗补的,这话自无可疑。
我们可约举几层证据如下:第一,张问陶的诗及注,此为最明白的证据。
第二,俞樾举的“乡会试增五言八韵诗始乾隆朝,而书中叙科场事已有诗”一项,这一项不十分可靠,因为乡会试用律诗,起于乾隆二十一二年,也许那时《红楼梦》前八十回还没有做成呢。
第三,程序说先得二十余卷,后又在鼓担上得十余卷。此话便是作伪的铁证,因为世间没有这样奇巧的事!第四,高鹗自己的序,说的很含糊,字里行间都使人生疑。大概他不愿完全埋没他补作的苦心,故引言第六条说:“是书开卷略志数语,非云弁首,实因残缺有年,一旦颠末毕具,大快人心,欣然题名,聊以记成书之幸。”因为高鹗不讳他补作的事,故张船山赠诗直说他补作后四十回的事。但这些证据固然重要,总不如内容的研究更可以证明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决不是一个人作的。我的朋友俞平伯先生曾举出三个理由来证明后四十回的回目也是高鹗补作的。
他的三个理由是
(1)和第一回自叙的话都不合;
(2)史湘云的丢开;
(3)不合作 文时的程序。这三层之中,第三层姑且不论。第一层是很明显《红楼梦》的开端明说“一技无成,半生潦倒”;明说“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岂有到了末尾说宝玉出家成仙之理?第二层也很可注意。第三十一回的回目“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确是可怪!依此句看来,史湘云后来似乎应该与宝玉做夫妇,不应该此话全无照应。以此看来,我们可以推想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做的了。
其实何止史湘云一个人?即如小红,曹雪芹在前八十回里极力描写这个攀高好胜的丫头;好容易他得着了凤姐的赏识,把他提拔上去了;但这样一个重要人才,岂可没有下场?况且小红同贾芸的感情,前面既经曹雪芹那样郑重描写,岂有完全没有结果之理?又如香菱的结果也决不是曹雪芹的本意,第五回的“十二钗副册”上写香菱结局道: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芳魂返故乡。两地生孤木,合成”桂”字。
此明说香菱死于夏金桂之手,故第八十回说香菱“血分中有病,加以气怨伤肝,内外挫折不堪,竟酿成乾血之症,日渐羸瘦,饮食懒进,请医服药无效”。
可见八十回的作者明明的要香菱被金桂磨折死。
后四十回里却是金桂死了,香菱扶正:这岂是作者的本意吗?
此外,又如第五回“十二钗”册上说凤姐的结局道:“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个谜竟无人猜得出,许多批《红楼梦》的人也都不敢下注解。所以后四十回里写凤姐的下场竟完全与这“二令三人木”无关,这个谜只好等上海灵学会把曹雪芹先生请来降坛时再来解决了。此外,又如写和尚送玉一段,文字的笨拙,令人读了作呕。又如写贾宝玉忽然肯做八股文,忽然肯去考举人,也没有道理。高鹗补《红搂梦》时,正当他中举人之后,还没有中进士。如果他补《红楼梦》在乾隆六十年之后,贾宝玉大概非中进士不可了!
以上所说,只是要证明《红楼梦》的后四十回确然不是曹雪芹做的。
但我们平心而论,高鹗补的四十回,虽然比不上前八十回,也确然有不可埋没的好处。他写司棋之死,写鸳鸯之死,写妙玉的遭劫,写凤姐的死,写袭人的嫁,都是很有精采的小品文字。最可注意的是这些人都写作悲剧的下场。还有那最重要的“木石前盟”一件公案,高鹗居然忍心害理的教黛玉病死,教宝玉出家,作一个大悲剧的结束,打破中国小说的团圆迷信。这一点悲剧的眼光,不能不令人佩服。我们试看高鹗以后,那许多续《红楼梦》和《补红楼梦》的人,那一人不是想把黛玉晴雯都从棺村里扶出来,重新配给宝玉?那一个不是想做一部“团圆”的《红楼梦》的?我们这样退一步想,就不能不佩服高鹗的补本了。我们不但佩服,还应该感谢他,因为他这部悲剧的补本,靠着那个“鼓担”的神话,居然打倒了后来无数的团圆《红楼梦》,居然替中国文字保存了一部有悲剧下场的小说!
鸿渐于天的意思?
应为:鸿渐于干,
汉语成语,拼音是hóng jiàn yú gàn,指始入仕途。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成语出处
《易·渐》:“初六,鸿渐于干”,“六二,鸿渐于磐”,“九三,鸿渐于陆”。
例句
回思子平日节概,痴人说梦,尚是鸿渐于干而已,无足为异。 ★明·海瑞《与博白大尹林仲和书》
中国的皇帝被称为九五之尊?
九五之尊,一般是对古代皇帝称的尊称,九五是最高的位置。
九五之尊,这个称呼大约来自五经之首的易经,以及古代的五德思想。
《易经》六十四卦,第一卦是乾,为全阳卦,也就是六个爻都是阳爻,没有阴爻,乾为天,在家里代表了父亲,在一国之中代表了国君。
国不可一日无君,地球没有了天,大约只能变成流浪地球了。
乾这个卦很重要,这个卦象的变化才繁衍出了六十四卦,古人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乾卦就是那个一。
乾卦从下往上数,六个爻位分别命名为初,二,三,四,五,上。所以乾卦的第一个卦位不能叫九一,而应该叫初九,第六个爻位不能叫九六,而应该是上九。
为什么皇帝要称九五之尊,而不是最高的九六或者上九呢?
因为古人认为做事不能做绝,刚易折,出头的椽子易烂。
就像这两天翟天临的事,因为他太喜欢出头了显摆自己的学霸人设了,太刚了,优点缺点都被放在放大镜下观察,所以有一点瑕疵就被群嘲。
人设崩塌。
而且上九这个位置也有问题,这是阴位,所谓阴位就是偶数,乾卦六个爻,一三五为阳爻,二四六为阴爻,上九这个位置是第六的,为阴位。
阳爻占阴位意思是得位不正。
古代的皇帝大多懂得易经的道理,都很自觉的认为自己是老天的代表,天的代表自然是得位很正的。所以,他们怎么会选择得位不正的第六爻来代表自己呢。
易经九五的卦辞和上九的卦辞也很好的证明了这点。
九五的卦辞是: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龙在天上飞,见到了贵人,这是最好的吉兆,皇帝是龙,他们见到的贵人自然就是让他们下届的天帝了。
而上九的爻辞是:亢龙,有悔。
亢龙有悔,龙肥的太高了,后悔了,《象》的解释是:盈不可久也。
郭靖降龙十八有这招武功,很厉害,但是皇帝们希望千秋万载永远富贵,不想有悔啊。
九是阳气最足的一个数,五是五行中最大的一个数。
古代王朝传承的五德始终说,其实就是五行学说。
五是五行中最大的一个数,在传统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中,五代表的是土,土其实不是一种物质,而是其他四种的合气,所以土中有金木水火四种物质。
土居中央,调和其他四种物质。
这其实和皇帝的人设一样,位居中宫,调和天下。
所以乾代表了皇帝,九五代表了最大,古代王朝最大的当然是皇帝。明清皇帝居住的宫殿都叫乾清宫。
与之相对应的皇后住的宫殿叫坤宁宫,乾卦是阳气最足的卦,坤卦则是阴气最盛的卦,坤卦六爻都是阴爻,可谓一阴到底。
这俩宫殿的名字来自《道德经》: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皇帝大约也希望自己的天下清明,后院安宁吧。
不过我们看看《延禧攻略》《甄嬛传》等电视剧发现,皇帝后院没有一天安宁过。
皇帝的后院除了女人就是阴人的阴气太盛了,阴风惨惨,同性相斥,自然斗的阴风飒飒的。
=============
文:薛白袍
欢迎点赞,欢迎讨论,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