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突围,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周秦汉隋唐全部开创于陕西关中?
太行山突围,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周秦汉隋唐全部开创于陕西关中?
《国语 晋语》: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根据考证,姬水是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境内的漆水河,这是黄帝出生的地方,姜水是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的清姜河,这里是炎帝出生的地方,黄帝与炎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始祖,他们的后代就是炎黄子孙。
黄帝与炎帝出生的地方都在今陕西省境内,从陕西的地形来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陕北高原、关中平原、陕南山地,而黄帝与炎帝出生在关中平原一带,这里也成为华夏族最早的活动区域之一。
陕西关中平原不仅孕育了黄帝与炎帝这样的人文始祖,而且有不少大一统的朝代开创于此,比如周朝、秦朝、西汉、隋朝、唐朝,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强盛的朝代为何都开创于陕西关中之地呢?
黄帝出生于姬水
一、周朝周人很早就生活在陕西境内,根据《史记》的记载,周人的祖先后稷是五帝之一的帝喾的儿子,后稷的特长是农业与种植,被帝尧任命为农师,教天下百姓种植庄稼,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到了帝舜朝代,后稷被帝舜分封在邰地。
邰地在今陕西省武功县的西南一带,这里离姬水很近,当时有用地名作姓的习俗,于是周人姓姬,这既是黄帝的姓,也是华夏最古老的姓之一,后稷于是开始在陕西关中一带生活,他的子孙后代也是如此。
后稷的第十五世孙姬发在公元前1046年发动了牧野之战,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国内的考古学家开始对西周都城丰镐遗址进行考古,并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周人祖先后稷被封在关中
如果从后稷被封在邰地开始算起,到周平王迁都洛邑(河南洛阳)为止,周人在陕西关中平原居住了1600多年,如果从周武王姬发灭亡商朝开始算起,周人在陕西关中平原居住了276年。
周人开创于陕西关中主要有两个原因:
1、祖先被分封在陕西关中。
后稷是黄帝的四世孙,标准的炎黄子孙,祖先被分封关中,如果没有特别重大的变故或者自然灾害,后世子孙当然也会生活在此。
2、地理因素。
水是生命的来源,几乎所有的人类文明都是在水边诞生的,比如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当然还有长江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
关中平原就有很多河流,比如渭水、泾水、沣水、潏水、滈水、涝水、浐水、灞水,其中姬水是渭河支流石川河的支流,而渭河又是黄河的支流,水源充足是周人生活在此的原因之一。
位于关中平原的丰镐遗址
有了水就能大规模种植庄稼、养殖牲畜,再加上关中平原肥沃的土地,周人当然要居住在此了,有了这些硬件,周人慢慢强大起来,最终取代了商朝。
二、秦朝秦人的祖先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帝女儿女修的后代,女修有个孙子叫大费,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给他一块黑色的玉圭和一副黑色的旌旗垂饰。
大费的后世子孙中有一个叫中潏的,居住在西戎地区,负责保卫西垂,也就是陕西关中一带,此时已经是商朝了,中潏有个儿子叫蜚廉,有两个孙子一个叫恶来,另一个叫季胜。
其后世子孙中有一个非子的人,居住在犬丘,其地据考证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与咸阳市之间的沣西新城一带,非子善于养马,为周孝王养马有功,周孝王把秦地赐给非子,秦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
秦人祖先非子被封在秦地
非子的三世孙秦仲被周天子封为西垂大夫,到了西周晚期,秦仲的后裔秦襄公因为发兵救援周平王和护送周平王迁都有功,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并把岐山以西的土地都赐给了秦襄公,岐山以西包括陕西省西部宝鸡市以及甘肃省南部的天水市。
这就是秦国作为诸侯国的最初封地,从这之后,秦人一直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奋斗,直到秦始皇嬴政时期,也就是公元前221年才统一了整个天下,建立了大一统的秦朝。
为什么秦人开创于陕西关中?
1、历史原因,秦人生活的足迹主要在关中一带。
根据史书的记载,秦人一直生活在周朝的西垂地区,所谓的西垂指的就是西部边境,周朝当时最西边的疆土就是秦人的封地,也就是今天甘肃省的天水市,然后在长达上千年的历史中,秦人一直向东边发展。
秦国成为诸侯国的封在岐山以西
秦国作为诸侯国的封地就是在岐山以西,这里算是半个关中,秦人的周围居住着大量的戎人,与秦人在长达上千年的历史中,不断进行战争与融合,这也造就了秦人骁勇善战的风格,也是中原诸侯国眼中的蛮夷。
即使是到了春秋与战国时期,秦人最主要的战略仍然是东出函谷,进入中原,这是秦人在上千年历史中形成的发展方向,但他们生活的核心区域仍然是陕西关中。
2、地理原因,关中易守难攻。
关中既是平原,又是盆地,四面都有雄关,北有萧关,南有武关,东有函谷关,西边有大散关,秦人只需要守住四个关口,外敌就很难进来,这是防守的风水宝地。
秦人只需要发展生产,对内发展经济,鼓励耕种,就能强大起来,同时还能主动出击,反正敌人很难打进关中,整个春秋战国长达800多年时期,函谷关只被攻破过一次,还是秦人面临内忧患的情况下被攻破的。
关中易守难攻
这样的地理位置对于秦人来说,是发展的风水宝地,也是秦人开创于陕西关中的原因之一。
三、西汉秦末天下大乱,刘邦与项羽联手灭亡秦朝,刘邦被项羽分封在汉中,同时还拥有巴地与蜀地,刘邦趁项羽陷于齐地,还定三秦,并灭亡了项羽分封的三秦王,占据了关中,并且东出函谷关与项羽争夺天下。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的地盘与当年的秦国一模一样,其中的陕西关中是刘邦主要的大后方之一,即使刘邦在前线把军队打光了,后方的萧何坐镇关中,也会马上给刘邦送来一批新兵,这也是刘邦打败项羽的主要原因。
说刘邦建立的西汉开创于陕西关中也是说得过去的,之所以如此,有以下几个原因:
1、项羽的分封。
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汉中的汉,核心封地在陕西汉中,这里离关中只隔着一个秦岭,非常近,如果项羽把刘邦分封在关东,那么刘邦就很难在关中开创西汉。
项羽把刘邦封在了陕西汉中
2、关中平原是粮仓。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春秋战国800多年的乱世中,经常发生战争,越往后,战争越惨烈,到了战国时期,基本上就是灭国之战了。
想要在战争中赢得胜利,最主要一条就是要有大量的粮食,而关中平原当时是著名的粮仓,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合农业生产,还有秦国修建的郑国渠等水利设施,直到今天还存在,关中为秦国输送了大量的粮食,是秦国统一天下的硬性条件。
2、关中平原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刘邦想要统一天下,唯一的出路就是北上夺取关中,再东出函谷关,夺取天下。就像当年的秦国统一六国一样,所以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的第一战就是夺取关中,收复三秦之地。
刘邦有了关中,就有统一天下的根基,再加上关中平原易守难攻,可以有效抵御敌人的袭击,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也就是说关中平原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这也是张良、娄敬劝刘邦迁都的原因。
项羽分封天下图
四、隋朝隋朝是杨坚篡夺了北周的政权建立的,北周是鲜卑人政权,北周的前身是西魏,西魏的前身是北魏,北魏是拓跋氏鲜卑人建立的,鼎盛时期统一了中国北方,都城在洛阳。
北魏衰弱后,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北周取代了西魏,北齐取代了东魏,北周灭亡了北齐统一了北方,公元581年,杨坚接收了北周静帝的禅让,称帝建立隋朝,定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
为何隋朝也开创于陕西关中?
1、历史原因。
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后,西魏实权由宇文泰掌控,并且定都陕西西安,宇文泰是鲜卑宇文部,生活在内蒙古武川一带,宇文泰参与了六镇流民起义,跟随贺拔岳驻防陇西一带,后来贺拔岳被杀,其手下群龙无首,宇文泰挺身而出接手了贺拔岳的军队。
北周、北齐与南朝对峙
不久,宇文泰攻占了关中,并且迎立了孝武帝,建立了西魏,与高迎建立的东魏对峙,宇文泰形成了自己的政权基础,并以关中作为大本营,宇文泰的后人取代了西魏建立了北周,仍然以关中为核心,并定都西安。
杨坚取代了北周之后,继承了北周的政治遗产,仍然以关中为核心区,并定都于此,所以隋朝就开创于关中。
2、家族势力。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东汉太尉杨震的后人,杨忠跟随过尔朱氏与独孤信,后来又跟随宇文泰,在军队中立下了不少战功,并一路升迁,最终被封为随国公。
西魏的统治阶层主要是八大柱国与十二大将军,这是后来关陇贵族集团的前身,杨忠就是西魏大将军之一,妥妥地勋贵阶层,杨忠去世后,杨坚继承了随国公的爵位,到了北周后期,人才凋零,杨坚作为新一代的领军人才,逐渐成为北周的大丞相,并控制了朝政。
隋文帝杨坚
杨坚还是北周武帝的岳父,贵族阶层再加上外戚的身份,使得杨坚地位超然,再加上杨坚有能力,有作为,有野心,很快掌控了北周政权,逼迫北周静帝禅让帝位。
由于家族的势力强大,所以杨坚才能步步高升,杨坚的爵位是随国公,随字不好听,建立政权后,杨坚将随改为隋,由于杨坚家族的势力来源于陕西关中,当然会开创于关中了。
五、唐朝唐朝的创始人是李渊,李渊是陕西成纪人,他的祖先是五胡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虽然西凉早就灭亡了,但是李渊的家族一直很强。
李渊的家族比杨坚的家族还要强大,杨坚的父亲只是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但李渊的祖父李虎直接是八柱国之一,后来李渊袭承了祖父唐国公的爵位,李渊的家族也同属关陇贵族集团,这个集团是西魏到北周时期的顶级统治集团。
隋末农民起义
李渊的母亲与杨坚的皇后独孤伽㑩是亲姐妹,算起来杨坚是李渊的姨父,所以李渊也是隋朝的外戚,凭借家族的荣耀,李渊身居高位。
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利用家族地位很容易就一呼百应,拉起了一支队伍,再加上他有李世民这个天才儿子,在隋末天下大乱之时,李渊集团很快崛起并成功统一天下,建立了唐朝。
由于李渊的家族世代居住在关中、陇右,其势力根基也在关中、陇右,虽然他被任命为太原留守,但是起兵反隋后,李渊仍然要回到他的势力范围,也就是关中,才能发展壮大,李渊建立的政权仍然定都陕西西安,开创于关中。
太行山上耿富贵回来了是多少集?
太行山上耿富贵回来是第26集
耿富贵得到英子爹救助,养好伤,带英子回到129师。日军偷袭冀南六分区,突围中刘志坚负伤被日军抓去。
陈再道巧妙部署,解救了刘志坚,还端掉日军炮楼。
日军重兵扫荡岳北,侵占沁源。陈赓组织群众转移、坚壁清野,指挥沁源围困战。
处于防守状态下的日军的一个步兵大队的战斗力有多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10,555 条回答
日军在二战中,大体是以大队作为基本的战术作战单位。
日军大队有1100人,随着编制的区别,人数可能在800到1500人浮动,大体相当于国军一个团。
日军的一个大队,一般下辖4个步兵中队(中队有180多人)、1个机枪中队(一般配备12挺重机枪,170多人)和1个炮兵小队(2门步兵炮,55人),这是主要的作战力量。
除此以外,大队一般下辖110人的运输中队,负责后勤物资的补充,另外还有一个大队指挥部(30多人)。
显然,大队不但有充足的后勤补给能力,也有大量轻重机枪以及火炮,以及900多一线作战的官兵,实力不弱。
实际上,大队在负责进攻或者防御任务时,往往还会得到一些增强部队。
比如进攻时可能会得到山炮小队(2门山炮),步兵炮中队(4门步兵炮),反坦克小队或者中队(装备各种反坦克武器)。
也就是说,日军大队是可以独立活动的,可以远离己方据点或者援军。
尤其在中国战场,日军进攻正面战场的国军,多是以联队作为单位,但实际上使用兵力时仍然是一个大队一个大队的投入。
而对付八路军和新四军时,即便是深入重兵部署的后方,也是以大队为单位。
为什么在百团大战期间,彭德怀要不惜代价歼灭关家垴的冈崎大队500多人?
虽然冈崎大队严格来说只是半个大队,但日军在扫荡中时当作一个大队来使用的。
而在这一系列扫荡中,日军都以大队为单位部署军队作战,以冈崎大队为例,区区500多人就敢深入10万八路军的根据地后方。
彭德怀认为必须歼灭冈崎大队,这样一来日军以后就不敢随便使用大队至少也是半个大队的兵力扫荡,在八路军控制区到处乱窜了。
此战结果,大家也知道了。
八路军出动1万多兵力,将冈崎大队500多人包围在关家垴2天,从10月29日晚上开始进攻,打到31日整整2天2夜无法吃掉。
此时日军增援部队2000多人已经赶到附近,八路军被迫放弃围攻撤退。
此战,以往公布日军死伤600多人,八路军死伤600多人。
但日军死伤600多人,包括增援的2000多人日军,并不是冈崎大队那500多人伤亡这么多。
战后,日本的战史公布冈崎大队伤亡150多人。就算日本人吹牛逼,将数字翻一倍为300多人,也没什么。等于2天之内,以绝对兵力优势反复猛攻,仅仅吃掉了日军百分之六十的兵力。
而八路军伤亡数字,一般认为是战时为了宣传而故意减少的。
因为直接参加猛攻冈崎大队的八路军,就有7个主力团,几乎都是兵力2000人以上的大团。
如果每个团平均伤亡不到100人,是无论如何不会将一个个团撤下,换新的团接替进攻的。
以772团为例,打到最后,团长说没兵了,已经组织排以上干部和团部人员冲锋。
可见,772团肯定是基本拼光了,不然团长也不会这么做。
其他几个团,战后都说伤了元气,短时间内难以恢复。
而最早发动进攻的总部特务团,本来是精锐的精锐,兵力就有3000多人,下辖14个连,每个连200多人。此战以后,特务团缩编到9个连,少了5个连。也就是说,特务团最少损失了1000人。
至于决死一纵就更公开的说明了伤亡,此战伤亡总数为2100人,其中牺牲600人。
由此可见,此战八路军是吃了大亏的,伤亡数千人之众,也是冈崎大队的很多倍。
彭德怀在回忆录中,将此战称为一生的四大败仗之一。
毕竟双方兵力悬殊,差距在20倍以上,而关家垴也不是什么极为险峻的地形,只是一个有些陡峭的山村而已。
你要说双方武器装备有差距,但冈崎大队严格来说只是一个支队500多人,一个山炮小队仅有2门山炮,另外就是3挺重机枪,18挺轻机枪和18具掷弹筒。
这种火力配备,也不能说有什么了不起。
此战八路军也使用了大量迫击炮甚至6门山炮,就火力来说并不弱。
为什么打成这样?
很简单,各方面都有差距。
就日军方面,冈崎大队其实远不是什么精锐,而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他的步兵小队、山炮部队和工兵部队,都分属不同部队,临时聚集在一起执行任务。
而冈崎中佐本人似乎也没什么了不起,他是第37师团226联队副联队长,平时只负责训练和后勤,几乎没有独自带兵打仗的经验。
总之,这些看起来属于三流日军的部队,实战中却给当时的八路军好好上了一课。
在冈崎中佐指挥部队一把火烧了黄崖洞兵工厂,随后撤退时很快发现异常。
在29日白天,冈崎大队受到较为猛烈的狙击,尤其挨了一些精准的迫击炮弹。
冈崎中佐虽然带兵很少,但战场经验是丰富的,立即判断这是八路军主力部队。因为只有八路军主力部队才有这么多迫击炮,还能打的这么准。
这种情况下,冈崎中佐非常务实的以一部在侧翼掩护,一部殿后,掩护大部队全力突围行军。
侧翼掩护在我们看来似乎没有必要,都全力突围了,赶快加快速度逃走啊。
实际上,如果不是侧翼掩护的日军,冈崎大队可能在半路就遭遇伏击,或者被拦阻,或者伤亡巨大了。
白天虽然快速行军,但晚上冈崎中佐发现八路军部队越来越多,加上日军并不擅长夜战,就果断选择占据关家垴村。因为该村是附近地形相对险要的地方,可以以此作为阵地固守待援。
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如果冈崎大队连夜撤退,基本难逃被歼灭的命运。
一来八路军擅长夜战,夜间突袭尤其是常用战术,日军在黑夜中无法发挥自己的火力优势;二来日军就无法修建坚固工事,遭遇八路军合围以后就没有工事可以凭借,一顿迫击炮下去估计就伤亡不轻。
更重要的是,冈崎中佐指挥部队急行军一整天,到了关家垴以后应该官兵是非常疲劳的。
但是,日军并没有贪图安逸直接休息,而是顶住疲劳连夜进行艰苦的土木作业,依靠村子的地形和建筑修建了大量非常巧妙的工事,尤其重要的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一说冈崎中佐是工兵出身,这些工事修建的很有水平且实用。
当时关家垴东西两面是峭壁,难以攀爬,只能从南北两侧进攻。
关家垴北面地形比较陡峭,首先是一个20米高的大陡坡,接近于悬崖,随后又是几十米的陡坡,虽然坡度较小,也是不容易前进的。
这里属于易守难攻的地形,八路军如果从这里进攻会有很大难度。日军在这里设置了很多机枪火力点,配合部分步兵防御。
而南面地形较为平缓,也是村民平时进出的山路。日军认为这里肯定是本来军主攻方向,精心修筑了三层防御工事。首先是山脚下,有数百个散兵坑,部署一些士兵在这里驻守;
然后是山腰的主阵地,这里是50多户人家的窑洞。日军将窑洞全部改造成明暗碉堡,碉堡外设置防弹工事,里面则配属轻重机枪,封锁八路军可能攻上来的山路。碉堡之间可以互相呼应和救援,除非全部占领这些碉堡,不然就无法突破山腰方向;
最后就是山顶的核心阵地,这里本来是一个几百平方米的平地,日军在这里修建了大量野战土木工事,部署了山炮、重机枪,工事之间用深深的交通壕沟相连,壕沟里面还有不少防炮工事。
而且日军还出人预料的分兵,占领了距离不远处,位置更高的柳树垴。柳树垴和关家垴的机枪火力可以互相支援,即便八路军能够压制住关家垴正面日军炮火,柳树垴也可以从侧面射击封锁道路。
但柳树垴也修建不少工事,同样也不容易攻下,这些都给八路军造成巨大的麻烦。
另外,关家垴也好,柳树垴也罢,都是小山村。这里的山路都非常狭窄,窄不过0.3米,勉强走过一个人,骡马是过不去的。款的地方不过1米,勉强可以走过骡马。
由于南坡只有一条山路,北坡甚至只有一条羊肠小路,都是利于日军防御,不适合八路军进攻。
此战中,日军官兵表现的也是不错。虽然这些人是穷凶极恶的野蛮军人,比如战斗开始前他们就杀光了裹挟的300中国民夫,唯恐他们走漏消息 ,但军事素养还是过硬的。
他们除了在几个小时内,修建了水平高超的工事以外,此次防御作战不但意志顽强,多次敢于近距离肉搏,在射击、投弹都比较精确,作战技巧比较高明。
比如最早占领柳树垴的日军,其实八路军2营已经抢先占领。但日军发现2营阵地上乱哄哄的,认为2营轻视日军,认为区区500日军不可能分兵攻打柳树垴,并没有戒备。结果日军区区七八十人从侧面小路摸上来,一次冲锋就把2营冲垮了。
防御期间,日军射击和投弹都颇为有水平。2营后来立即反攻柳树垴,没想到日军居高临下投弹,2营伤亡很大,却怎么也上不去。
至于射击上,日军几挺轻机枪交叉射击封锁南坡山路。八路军精锐772团在山炮和迫击炮掩护下,采用波浪式冲锋。但敌人机枪封锁仅仅1米宽度的道路,怎么冲也上不去,没多久1营拼光了。1营1连从70多人拼到3个人,3连剩3个人,4连剩4个人。全营下来后,没带伤的仅有10人。
当时八路军认为日军火力交叉射击,前进和后退都有火力拦阻。而且日军机枪射击精度,几乎乜有射击死角,即便卧倒在地也会中弹,所以伤亡才如此之大。
另外,日军作战意识很顽强。第一天的激战中,冈崎中佐胸部中弹而死,但余部没有惊慌,仍然在其他军官指挥下坚持作战到援军赶到。
第二天的进攻中,八路军付出重大代价,突破山腰窑洞工事。当时八路军回忆,每一个窑洞都是敌人的火力点,互相还可以呼应射击。当八路军付出很大伤亡占领一个窑洞后,日军立即从其他窑洞射来火力袭击,并且组织士兵进展肉搏反击。
为了攻下这50多个窑洞,花费很多时间和巨大代价。
到了第三天,八路军已经攻入山顶核心阵地。但剩余数百日军在这里死守,连伤兵挂彩也坚持作战,甚至多次主动刺刀肉搏,毫不示弱。
实际上,冈崎大队大部分官兵在当时,并不认为自己还有生存的机会,只是坚持作战决不投降罢了。
相反,此战八路军打的很差。当时八路军扩军速度很快,部队里面新兵太多,老兵很少,经验严重不足。而且一直都在打游击,军官和班长往往也不知道怎么打这种正规的阵地攻防战。
在战斗初期,八路军并没有能够将冈崎大队阻击在野外,也没有使用擅长的运动战对运动战的方法,而是让他们进入易守难攻的关家垴和柳树垴。
发现日军进入关家垴以后,明明已经有部队赶到,唯恐兵力不足,没有主动进攻日军。这让日军有了数个小时时间,从容修建好了防御工事。
对于侧翼重要的柳树垴,八路军明明已经占领了却不重视,想当然的认为日军数量太少,不可能进攻这里。结果柳树垴被日军突袭占领,随后成为正面进攻关家垴八路军的重大隐患,不知道为此牺牲了多少战士。
而全面进攻开始,各方面组织都很差。实际上,早在红军时代就明白一个道理,如果火力上不能取得至少局部优势,兵力再多往往也难以获得胜利。
此战八路军虽然数量是冈崎大队20多倍,但就局部火力来说,仍然是日军占优。
在这种地形和工事下,八路军的轻重机枪数量占优,却难以进行反压制,反而被日军压制的很惨。
而火炮本来应该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尤其山炮是攻坚利器。但山炮部队水平很低,炮弹没有准头,反而落到自己进攻部队头上,只能草草撤走。
相比起来,迫击炮更为厉害,赵章成一人操作三门炮,6分钟打出240发炮弹。没想到,日军竟然修建了防炮工事,所以造成的伤亡有限,更难以摧毁坚固工事。
此战结束以后,八路军特别组织干部来学习冈崎大队修建的防炮工事。
由于炮兵发挥不了作用,火力又被压制,这种情况下采用人海战硬上当然不会有好结果。
此战中,八路军769团1营曾通过土木作业,挖了一条小路从北坡上山,绕过日军正面防御阵地,冲上去3个连,有了一定进展。
但其他部队就再也没有用过任何土木作业,而是沿着区区1米宽度的山路硬上,结果在暴风雨一样的弹雨中一个个倒下。
如果说,冈崎大队只是日军半个大队,又是日军三流部队,尚且如此难打,一个大队1100人就可想而知。
李云龙要真跟旅长干一架?
为啥叫《亮剑》?为啥李云龙在自己的毕业论文里重点探讨军人的意志精神,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个只佩服强者的悍将!
尽管常乃超是他的老师,但在两个人没有真正交心之前,李云龙从来看不起他,甚至更敢跑到他的课堂上去胡闹。敢做出这些出格的行为,无外乎是因为在李云龙的眼里,他常乃超就是个软柿子!
谁让你整整一个师竟然被李云龙的一个连给击垮了!李云龙又怎么能瞧得起你?
攻打万家镇的伪军骑兵营,李云龙说抢就抢,因为在他的眼里,这是一支连三流军队都不如的货色。攻打黑云寨,被俘虏的土匪李云龙更是说杀就杀,虽然有替魏和尚报仇的因素,但追寻根本原因,瞧不起这些欺软怕硬的土匪,才是李云龙大开杀戒的实质!
那么我们再回到问题的起点,倘若李云龙跟旅长干一架,甭管是吵架打仗还是打架,李云龙有胜算的可能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不用过多犹豫,倘若李云龙有胜算,又怎么可能每次都会被旅长损地跟孙子一样而不敢还嘴?
因为旅长,才是更牛叉的强者!
这个旅长是谁?其实根本不用过多介绍,当日军扫荡部队的装甲车上写着“专打386旅”,就可见这个旅给日军造成的伤害是何等之大,而这个旅长就是大名鼎鼎的陈赓!
众所周知,李云龙是一个非常喜欢讲资历的人,当年的丁伟只比他晚参军十个月,结果就被李云龙笑话了整整几十年,直言他就是个新兵蛋子。可李云龙倘若去跟陈赓比资历,那简直就是幼儿园的孩子去找重量级选手去打拳击——完全是班门弄斧,不知天高地厚!
学历大比拼淮海战役结束后,李云龙在拜见岳父田墨轩的时候,曾经简单介绍过自己的学历:只念过一年私塾,以及赵刚这些年断断续续教他的一些文化,但总结起来仍旧是三个字——大老粗!
而陈赓是啥学历?从1906年到1913年参军之前,陈赓一直在私塾和小学中度过,纵然由于辗转学校的缘故,陈赓在参军前未完成小学毕业,但他的学历文化已经达到了小学水平。
可千万不要小看这个所谓的小学学历,在民国初年那个受教育率极低的年代,能简单念过几年书,甚至能把常用的汉字写全,那这样的学生在当时都可以被称得上是知识分子。
1921年,陈赓脱离了民国军队,在工作的同时也寻找各种机会在当地的中学进行学习。1922年,陈赓加入了共产党,也成为了我党创立初期的早期参与者。更重要的是,由于多年的自学成才,陈赓的学习成绩早已经不容小视,因为就在同年,他甚至得到了上海大学旁听的资格,这也就意味着,陈赓几乎已经等同于一个标准的大学生。
这在那个年代,更是牛气得不得了!这还没算他后来进入黄埔一期,成为了正宗的军事学院科班毕业生。要知道,即便是李云龙无比看得上的楚云飞,也只不过是黄埔五期。
一个大老粗面对一个大学生,到底是谁说话有底气?
军事履历大较量前面说到过,陈赓早在1913年就已经参加民国军队,而李云龙是什么时候?他只是在1927年10月的黄麻大暴动里才正式拿起武器,跟老旅长相比,他的参军时间晚了将近15年。
他敢笑话丁伟是个新兵蛋子,但在陈赓面前,要是没有旅长同意,他恐怕连说话的资格都没有吧?
因为陈赓参加过护国战役和讨伐吴佩孚的战役,黄埔军校毕业后更参加过平定商团叛乱,和著名的北伐战争,最后更以营长的身份参加过南昌起义。而几个月后,作为新兵蛋子的李云龙才成为一个红军士兵,话说李云龙还敢拿资格说事吗?
当然,李云龙曾经也打开过一个思路,倘若谁的军事技能能够强过他,例如摔跤能将他撂倒,投手榴弹能投得比他准,对于这一类的人才,李云龙照样能将他们当成苗子来重点培养,也不会在他们的身上过多的探讨资历问题。但即便是这样的标准,陈赓照样也是秒杀李云龙。
1、比李云龙多当了将近15年的兵,陈赓的个人军事素养当然会完爆李云龙。
2、更值得强调的是,李云龙的军事生涯里,他最擅长的就是偷袭。可这点功夫在陈赓旅长的面前,那简直就是班门弄斧。因为在20世纪30年代初,陈赓任职于上海红队,相信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当年地下党时期,这可是让国民党闻风丧胆的暗杀组织。
玩偷袭?在李云龙的面前,旅长那可是祖师爷的身份!正因为如此,李云龙与旅长的每一次对决,李云龙的开门第一招永远都是相同的——赶紧认怂!这是为数不多可以让李云龙不敢亮剑的人!
山西吕梁是一个怎样的城市?
2015年山西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2802.58亿元,
但是比上年增长3.1%,
还是有进步的嘛
那么问题来了!
山西省一共11个市,
山西哪个市最穷,哪个市最富呢?
(数据来自中国排行榜)
所以答案是
.
.
TOP1:太原市
2015年山西GDP排名第1
2735.34亿元
2015年山西人均GDP排名第1
63628.84元
在经济上,太原确实是山西最拽的城市。太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国际交流中心,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历史,2500多年建城史。
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是中国北方军事、文化重镇,世界晋商都会,中国能源、重工业基地之一。太原市境总面积6988平方千米,总人口429.89万。
TOP2:运城市
2015年山西GDP排名第2
1173.54亿元
2015年山西人均GDP排名第10
22343.35元
运城古称河东,三国蜀汉名将关羽的故乡,运城是"华夏之根"、"诚信之邦",史称"盐务专城"、"盐运之城",素有"五千年文明看运城"的说法。
近年来,运城市发展势头迅猛,按照“一产调优,二产调强,三产调大”的发展思路,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大有赶超太原之势。
TOP3:临汾市
2015年山西GDP排名第3
1161.1亿元
2015年山西人均GDP排名第8
26301.36元
临汾是晋南经济重镇,经济总量位居山西省第三。临汾地处太原、郑州、西安三个省会城市连接中点,区位优势突出,交通通讯便捷。该市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有“华夏第一都”之称。
临汾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盛产小麦、棉花等,素有“棉麦之乡”和“膏腴之地”美誉;该市已形成多元产业体系,是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市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三大优质主焦煤基地之一。
TOP4:长治市
2015年山西GDP排名第4
1137.1亿元
2015年山西人均GDP排名第5
31506.79元
长治古称上党、潞州,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现辖10个县2个区1个县级市,资源丰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
长治是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中国曲艺名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
TOP5:大同市
2015年山西GDP排名第5
1060亿元
2015年山西人均GDP排名第7
31250.92元
大同,山西省省辖市,是中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首批13个较大的市之一、中国九大古都之一、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大同是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
大同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神府、准格尔新兴能源区与京津唐发达工业区的中点。素有“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
TOP6:晋中市
2015年山西GDP排名第6
1046.12亿元
2015年山西人均GDP排名第6
31506.79元
晋中是晋商故里,纵横商界600年,曾经创造过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西方学者把山西商人同犹太商人相媲美。晋中文物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自然和人文景观星罗棋布,可开发的旅游景点约占山西省的十分之一。
晋中是山西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是山西省的铁路、公路枢纽之一,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古老而活跃的现代化城市。
TOP7:晋城市
2015年山西GDP排名第7
1040.2亿元
2015年山西人均GDP排名第3
45051.76元
晋城市,古称建兴,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豫两省接壤处,全境居于晋城盆地,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晋城市是华夏文化发祥地之一,全市现有文物总量6767处,其中国家重点文保单位66处。
该市古为冶炼之都,有“九头十八匠”之称。该市是中原经济区城市、全国中高档铸件和华北蚕桑丝绸基地。晋焦、晋济、阳翼、陵沁、高新、环城高速与207国道交织成网,太焦、侯月及嘉南铁路贯穿全境,拥有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多项荣誉。
TOP8:吕梁市
2015年山西GDP排名第8
955.8亿元
2015年山西人均GDP排名第9
25066.22元
吕梁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因吕梁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吕梁是革命老区,革命战争时期是红军东征主战场。
吕梁是发展新区,于2003年撤地设市,是山西省最年轻的地级市,下辖的孝义市和柳林县是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TOP9:朔州市
2015年山西GDP排名第9
910亿元
2015年山西人均GDP排名第2
51884.37元
朔州,人均GDP排全省第二,位于中国山西省西北部,桑干河上游,西北毗邻内蒙古自治区,南扼雁门关隘,是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省辖地级市。
朔州是中国新型的以煤电为主导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中国农区最大的奶源基地和北方重要的日用陶瓷生产基地。
TOP10:忻州市
2015年山西GDP排名第10
680亿元
2015年山西人均GDP排名第11
21735.66
忻州古称“秀容”,简称“忻”,别称“欣”,素有“晋北锁钥”之称,为山西省省辖市。
忻州是旅游热区,拥有佛教圣地五台山,“九塞尊崇第一关”的雁门关等著名景点;拥有“摔跤之乡”、“中国杂粮之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县”、“中国智慧城市”等城市名片。
TOP11:阳泉市
2015年山西GDP排名第11
598.85亿元
2015年山西人均GDP排名第4
42999.21元
阳泉市,是山西省地级市,位于山西省东部,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阳泉市是山西省第三大城市。
阳泉市区桃河横贯,境内山川叠翠,矿藏资源丰富,是中国著名的无烟煤产地。是中国重要的矿产集中区,境内矿藏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素有“煤铁之乡”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