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利贞 六爻,易经中的潜龙勿用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元亨利贞 六爻,易经中的潜龙勿用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周易》乾卦有六爻,每一爻代表人生发展的一个阶段。“潜龙勿用”说的是刚开始的阶段,也就是乾卦最底下的那一爻,我们称之为“初九”。
“潜”代表这个人的地位低、能力弱,这时候的策略是“勿用!”——
勿用就是不要用,现阶段不要想着有啥作为,因为能力不足,成不了事。
不过若是我们仅仅如此粗浅地来理解“潜龙勿用”,那就把古人的智慧想得太简单了。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龙”变化莫测,搅动风云,神秘,无所不能。“鱼跃龙门”“乘龙快婿”“人中龙凤”这些与“龙”相关的词,也多用于形容那些出类拔萃的人物。
所以,“潜龙”所代表的从来都不是泛泛之辈,它代表的是那些有理想、有志向的人,说得再准确一点,“潜龙”所代表的是一拨没有实力的野心家。
早年的刘备就是一条“潜龙”,他有复兴汉室、问鼎中原的野心,但是军事实力和威望都不足以支撑他的梦想。
不仅仅是刘备,现如今怀揣着梦想的创业者都是“潜龙”,那些经验和能力都不足但总想着大展拳脚的职场小白也都是“潜龙”。
那对于实力尚且支撑不了野心的潜龙来说,当下该怎么做呢?
勿用!
“勿用”不仅仅是不要有所作为那么简单,它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智慧。
这里的“勿用”有“藏”的意思,在“初九”这个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吵嚷着梦想,就等于将梦想提前曝光了。
俗话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当自己的实力不足时,暴露梦想会给自己招来祸患,此时就要学会“藏”,把自己的野心藏起来:
《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说刘备是当今英雄,刘备惊恐,闻声失箸,多亏雷声响起才让刘备找到托词隐藏了自己与曹操争夺天下的野心,否则必然会招致杀身之祸。
可以说,刘备在这里恰好做到了“勿用”,侥幸地将梦想藏了起来。
再来谈谈那些被领导“特殊照顾”的职场小白吧,新人被打压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企业文化不佳,“生态环境”恶劣,领导有意磨练……
但是小白们是不是也该琢磨琢磨自己的原因,比如锋芒太盛了,让别人有危机感了?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言,“女无美恶,居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
女子无论美丑,一入王宫必然遭人嫉妒,士人不论优劣,一入朝廷必定遭人嫉恨。
谁都知道新人被打压是不该有的潜规则,嫉妒是人性的黑暗面,但多数时候这是单薄的个体无法改变的,对他们来说最好的策略就是“勿用”。
作为一条“潜龙”,除了隐藏自己的梦想之外还能做什么呢?
让我们看看孔子在《文言》中是怎么说的——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
大概意思就是“不要因为短时期内的名利诱惑而放弃自己的志向;不要因为外界的压力而改变自己的理想;当志向无法实现时不要苦闷,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简言之,孔子这几句话只说了一个意思——不忘初心。
潜龙勿用,不忘初心,厚积薄发,方得始终!
元朝的元怎么来的?
元朝,其国号应为“大元”,“元”只是其简称,后世称其为元朝。1271年十一月,忽必烈颁发《建国号诏》,全文共两段,第一段回顾了汉民族以往国号的产生意义,第二段则着重解释为何现在国号命名为“大元”:“我太祖圣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图,四震天声,大恢土宇,舆图之广,历古所无。顷者耆宿诣庭,奏章申请,谓既成于大业,宜早定于鸿名。在古制以当然,于朕心乎何有。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
元朝的元,取用《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易经》中乾卦讲,“乾:元亨 利 贞。《彖》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文言》「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 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 云行雨施,天下平也。”总起来解释,乾为八卦之首,乾代表天,也是六十四卦之一,代表阳刚健硕,也和蒙古族敬天尚武相暗合。元是乾卦里元亨利贞四德之首,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天德的主宰,万物的生长由元开始,这是汉文化尤其是儒家所能接受的。
你认为易经是科学还是迷信?
《易经》是记录天地世间万象周期性变化的工具。一般包括炎帝时期的《连山》,黄帝时期《归藏》,周文王推演的《周易》。一般认为《连山》《归藏》已经失传,实际上民间仍有流传。现在仍传于世的是《周易》。
《易经》就是原始社会伏羲氏开始,上古先民根据对天文地理方位日月星辰四季变化观察后,代代相传总结记录的系统性符号体系。最早可追溯到结绳记事,先天八卦。
《易经》确实起源于上古部落首领组织的“卜筮”活动。具有客观记录和取象预测两种功能。按照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逻辑,根据阴阳磨荡,生成宇宙,万物演变,天地山水火风雷泽,组合成六十四卦,三百六十四爻(基本对应一年),经过长期记录,取象观测,归纳演绎,与时空关系对应,天干地支,五行生克,形成了先天后天对应,比较准确的客观记录和取象预测的符号体系。
上古先民看到自然界的某种景象,识别,记忆,思维,抽象之主要特征,用卦象概括性地加以表现。八卦的发明尤其如此。这时卦象已不是简单的记忆复制,而是有了想象,有了创造,包罗万象。卦象又引起了人们的无限联想,丰富想象-图象思维。图象思维必然会加入人的再创造,再想象,观象系辞,看图说话是必然结果。易辞是诗性般的对卦象所表现出来的“道”的描述,这种描述已经有了逻辑思维和哲理总结。周易思维更多的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先得有"象",象有自然现象,即“天垂象",古人认为在天垂之象中,可以窥视天道。天象显示天道,提示风险,所以古人特别注重观察天象。卦辞是用来解释现象。六十四卦就是象的描述,三百六十四爻,同时得到正卦,还可阴阳爻变动,反转等推出综卦、互卦、错卦、变卦,获得更多辩证观象的丰富信息,可以说易经推演信息是“包罗万象"“变化无穷”。
《易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亦是文字产生的起点,其原理广泛推导用于道德修养、政治、生活、军事,医学,器物发明等诸多领域。
易者变化也,亦有简易之意。上天于大一宇宙(乾)-纯阳之象征,下地于八卦之宫(坤-纯阴之象征)。《易:大传》曰:易不见则乾坤几乎息,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易经》之义乃历代先人观察自然现象,人的现象,总结记录的,人与自然,天地万物周期性变化规律。秦皇焚书,只因为认为《易经》并非迷信之书,才免于火焚之灾,而列于六经之一,才传流至今。在实践中,易经系统原理实际已经解决了体与用,道与器,形而上者为理,形而下者为人与万物等两方面的问题,并构成了一个逻辑完整,不断趋于精密的推演系统。
《易经》是中华文明原生性的有力证明。因为它的天地的方位时空定位正是我们中国的天下地理山川。中国位于东半球之东部,八卦方位以中国而定,乾在西北,坤在西南,古人论北极标天,以昆仑标地,北极在中国西北,故乾卦位于西北。昆仑位于中国的西南,故坤卦在西南,正南为离卦即赤道,正北为坎卦即瀚海。观天地之象,以中国之地为本,八卦方位如此。
在易经体系的基础上发展出二十八星宿,所以后世发明的罗盘具有方位指示和预测天文,确定历法,推理人事等诸多功能。
综上,易经是中华原生的科学工具系统,是中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的重要工具。就取象预测而言,宇宙是一个全息系统,卦象提供的信息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向价值。就客观记录而言,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斗转星移,世界万物具有鲜明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基本通过各类易学书籍留下了大量客观记录。所以运用易经的高级阶段是“善易者不卜”,能够灵活运用,妙用于心。《易经》中包含的道理和智慧,从几千年诞生到现在,他的作用依然没有枯竭,包罗万象,揭示了人类社会各种人类的规律和现象,告诉我们如何做事,如何规避风险。冯友兰教授之所说:“易经是宇宙的代数。”
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科学观测手段,易经独特的体系和整体性周期性原理仍然具有巨大发展空间,将推动中国科学和社会向前发展。
你是如何解读天行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语出《易.乾.象》。
本意不难理解。是说——乾天运行,强健不止;君子当法,自奋不息。
需要说的是,这句话,不属于《易》或曰《周易》“本体”,而属于解释《易》或《周易》卦辞、爻辞的《象传》。
《乾》卦里,“乾:元、亨、利、贞”,是卦辞;随后的“初九”至“上九”,是六条爻辞。
最后的“用九”,是对《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中的一百九十二个阳爻的“用刚”之旨要;如同《坤》卦中之“用六”,是对一百九十二个阴爻的“用柔”之旨要。
传于后世的《易》或曰《周易》文本中,插有《彖》《象》《文言》,还附有《系辞上》《系辞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统称《十翼》,或曰为孔子解《易》而作,亦有异见,但属儒学之言当无疑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易.乾》的《象传》之语,亦即孔子或后学对《乾》的解读。
应该说,这个解读,是很精准且有非常重要意义的。
唐初,孔子三十一世孙孔颖达奉太宗之命主编《五经正义》,排于之首的,是《周易正义》。
《正义》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句下注曰:“此‘大象’也,《十翼》之中第三翼,总象一卦,故谓之‘大象’。但万物之体自然各有形象,圣人设卦以写万物之象。今夫子释此卦之所象,故言象曰:天有纯刚,故有健用。”
《十翼》中的《象传》,分《大象传》《小象传》。《大象传》解释每一卦总的“形象”“象征”;《小象传》解释具体爻辞的“形象”“象征”。
孔颖达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大象”,专门解释“纯刚”乾天的“形象”“象征”
《正义》又曰:“天行健者,行者,运动之称;健者,强壮之名。乾是众健之训,今‘大象’不取余健为释,偏说天者。万物壮健皆有衰怠,唯天运动,日过一度,盖运转混没未曾休息,故云‘天行健’。……‘天行健’者,谓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无时亏退,……此谓天之自然之象。‘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以人事法天所行,言君子之人用此卦象自强勉励,不有止息。”
这段话,把“天行健”以及“君子自强不息”,都解释的很清楚了——万物都有壮健发展的“形象”“象征”,但也皆有衰落倦怠之时刻,唯有天体运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无时亏退,这是“天行健”的本义。君子自强不息,就是讲,君子应当效法“天道”,不知倦怠地自强不息。
还需要说的是,孔子或后学在《象传》中所说“君子”,指的是当时的贵族。
《周易正义》云:“言君子者,谓君临上位、子爱下民,通天子、诸侯,兼公卿大夫有地者。凡言君子,义皆然也。”
这件事,不能苛求孔子或其后学——他们生活的就是那么个年代。
但无论如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确包含着一种积极正面的“天人观”,极具中国特点的“人文精神”,蕴含强大的激励作用。
这个题目就是这样了。
再多说几句。
《易.乾》卦,讲了“潜龙。勿用”“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等有关“龙”的“形象”“象征”。
实际上,这些讲的都是“龙星”的星象。
“东方苍龙”,孔颖达《正义》曰:“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共为苍龙之体,南首北尾,角即龙角,(尾)即龙尾。”
最早,“箕星”并不在苍龙“龙体”之内,后来才被归入其中。《乾.彖》云:“时乘六龙以御天”,即言此意。
《乾》卦关于“龙”的表述,记载的,是古人对“角宿”至“尾宿”这一“龙体” 的长期观测;从而发现在不同季节不同天空位置所呈现的六种显著天象。
“潜龙”,是“龙星”回归运行至太阳附近,古人称作“日躔(chan)”,因阳光强烈而“龙星”不可目见。
“见龙在田”,是一段时间后,“龙星”与“天田星”同时出现于东方地平线上。
“或跃在渊”,是再过一段时间,“龙星”全部跃出于地平线上。
“飞龙在天”,是继续过一段时间后,完全升起的“龙星”逐渐出于南中天的位置。
“亢龙”,是“龙星”运行过中天,“龙体”西斜。
“群龙无首”,是“龙星”组成“龙首”的角、亢、氐等星又运行到太阳附近,与太阳同出入,人们看不见“龙首”了。
这六种“龙星”天象,是一个完整的周期,根本原因,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结果。
(1-9,甲骨文、金文“龙”字;10-12,“龙宿”图形)
但古代的人们,尚不知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道理,只能以“龙星”运行,来表述“天行健”的认知。
古人“龙”之概念,与实践的动物无关,而至于天上的“龙星”有关。甲骨文中的“龙”字,即为“龙星”六宿之象形。其稳定运转,与太阳分分合合,是古人“观象授时”的基本星宿之一,这也是产生“龙”之崇拜的重要原因。
“龙”兼阴阳,“潜龙”为阴,“见龙”为阳,在地为阴,在天为阳。“龙星”,是古人“阴阳转圜”哲学的重要来源。
《易.乾》卦,记载的,就是古人对“龙星”重要天象的观测结果和哲学思考。
周易是用占筮的形式写作的吗?
文献记载,孔子晚年酷爱读《易》,下的工夫很大致于韦编三绝(这里“三”恐是“多”之意)
。
显然,这不是仅止于学而知之,而是融会贯通,探索隐,略其占筮形式,着重钻研《易》理,揭发并发扬其内在的哲学本性。终于继三圣(伏羲,文王,周公)之后,使周易成为一部光辉的哲学包括道德哲学、政治哲学、人生哲学著作。
但自古以来,学术界就有一种看法,认为孔子曾经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而在六经之中,只对周易,未敢改动一字。似乎孔子对高深的周易,只是被动地学习,而未能以超越的积极态度来对待,实际上当然并非如此。先不说孔子通过赞《易》进行哲学化,仅就应用问题来说,孔子对周易的占筮亦持保留态度。
只说自己多学几年周易可以“无大过”,却未说可以预测祸福。《论语》记载,他曾引用周易《恒》卦的爻辞,赞扬守恒精神,并说过“不占而已矣”这样的话,和战国末季儒学大师荀子所说的“善为易者不占”(《荀子·大略篇》),意思相通。就是说,精通周易是通其义理,用之于人事。至于其占筮,则知之而已,无需深入。荀子是号召“制天而用之”(《荀子·天论》)的唯物哲人,不屑“鬼谋”(卜筮之术),是理所当然。
他的先师孔子,向来“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对周易取其义理而“不占”,亦无足怪。这样,孔子以不事占筮的态度对待占筮书,等从占筮书中去掉占筮之用,只取其奥义,发挥哲理以进德修业。这应该说是对周易的改造与提高。
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可以说是孔子对周易的删节这篇读《易》的感想文,不可能全面论述孔子如何将周易哲学化。不过,单提一个大问题来证实一下孔子在这方面的表现,却很有必要。对周易原来是什么性质的书,《易》学界是有歧见的。有的说纯是占筮书,有的说不完全是,有的甚至说,其实质内容根本不是。
究竟如何,姑置不论。单说主张周易为占筮书的,宋代的朱熹之外,明代来之德也持此说,他在《易经集注》《乾》卦的注解中讲了何谓《彖辞》,说:“《乾》,卦名,元亨利贞者,文王所系之辞,以断一卦吉凶,所谓《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