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预测,人们对风水一词如何理解的?
风水预测,人们对风水一词如何理解的?
我是老罗说周易,很高兴能够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觉得从古至今,人们对“风水”一词的理解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在此基础上添加延伸罢了。
“风水”一词最先出现在中国古代晋人郭璞所著的文献《葬书》一书里面。“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郭璞简明扼要地说明了“风水”理论的根本。以阴阳为根本,以“生气论”为核心,以藏风、得水为条件,以寻求一个理想的墓葬环境为着眼点,得以福荫子孙为最终的目的。
那么又是如何去界定“风水”的好坏呢,在《葬书》里郭璞的观点认为:“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在后世风水师的主要工作,便是寻求能够藏风、得水、具有生气的吉地了,以用于安葬或是修建住宅,以便人们的发展繁衍。《葬书》为风水建立起一个明确的思想体系,成为风水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到了汉晋时期,人们在有关“阴阳”、“地理”的勘察选址和规划营建等论述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初具框架的风水理论体系。这一时期也是第一次将“风水”与“气”联系在一起,“气”生在“天地之始”,为“万物之母”,至此“风水”也就和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紧密了。
而到了现今,人们的观点认为“气”的本质应该是超微粒子。是一种力、一 种场、一种波,气的存在是不断流动着的。在《风水——中国的方位艺术》一书中说道:“气是风水中最重要的因素”,“认识气,便懂得风水的全部”。
所以总的来说,“风水”可以概括为:考察山向地理环境,包括地质、水文、生 态、小气候及环境景观等,然后择其吉而营筑城郭室舍及陵墓等,使其达到天地人合而为一的至善境界,实为古代的一门实用技术,在当代也是其功用的。
人的命运可以被预测吗?
人的出生时间是一组精确到年月日时分秒,时区,经纬度的数字代码,穷通寿夭、财富婚姻事业六亲相关的定量和变量可以被规划、被赋值、被更改、被编辑或是被干预。基因存在排列组合的规律性,人的命运也存在着相应的规律性和差异性。故而人的命运理论是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预测的。但这并不绝对,给你可能的时间和空间,不断塑造积累积极正向的行为,有可能改变所谓预设固定的命运轨迹。
人人都是无形精神内核和有形物质机体的有机组合。可以说是自己命运的践行者,命运有着质量的差异和多样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自然环境天运、地运影响影响国家、社会、个体。天时、地运、国运制约个体的发展成长。
世间最永恒的事就是时间、空间、环境、物质、场能以及生命体在其中不断地规律性并伴随偶然性地发展变化。
张谷英是谁?
是张姓从江西迁往湖南岳阳的始祖,生活在元末明初的年代,500多年前,风水先生张谷英为了谋生,携一家老小从江西一路西行来到这里,看到这个地方四面环山、层峦叠嶂、茂林修竹、流水潺潺,是一个适宜居住的乐土,便在这里兴建住宅安了家。
后来子孙繁衍生息,便形成了这样一片楼阁参差、路道纵横、屋脊连着屋脊、天井接着天井的大屋场。张家的后世子孙便以其始迁祖的名字命名他们的住地为张谷英村。
扩展资料:张谷英村,属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张谷英镇,位于岳阳县以东的渭洞笔架山下,专家认为,张谷英村建筑规模之大,建筑风格之奇,建筑艺术之美,堪称"天下第一村",至今已存在500多年。保留1700多座明清建筑。
相传明代洪武年间,江西人张谷英沿幕阜山脉西行至渭洞,见这里层山环绕,形成一块盆地,自然环境优美,顿生在此定居的念头。张谷英是位风水先生,他经过细致勘测后,选择了这块宅地,便大兴土木,繁衍生息,张谷英村由此而得名。
张谷英村几经沧桑,基本上保留了原状。比较完整的门庭有“上新层”、“当大门”、“潘家冲”三栋,规格不等而又相连的每栋门庭都由过厅、会面堂层、祖宗堂屋、后厅等“四进”及其与厢房、耳房等形成的三个天井组成。顺着屋脊望去,张谷英村整个建筑就变成了无数个“井”字。厅堂里廊栉比,天井棋布,工整严谨,青砖花岗岩为辅。
张谷英村位于岳阳县以东的龙形山脚下,呈半月形分布。东南西北耸立着四座山峰 ― 旭峰山、笔架山、桃花山、大峰山,山峰环抱着中间的一片丘陵。地势北高而南低,有渭溪河横贯全村。
按照“得水为上”,“得山为势”的传统观念,老屋既“依山傍水”,又“金带环抱”,符合中国传统生存风水学对山水的理解,无疑是一方风水宝地了 张谷英是一个古人的名字 也就是张姓从江西迁往湖南岳阳的始祖,生活在元末明初的年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跟进,人名慢慢地演变成了地名——张谷英村。
整个张谷英村的居民都是张谷英的后代,现在这个村居住着600多户2000多人,这种汉族同姓,单一家族的村落,经历了600多年, 仍然保持这样纯粹,在我们国家是不多见的。
走进张谷英村,你仿佛感觉到历史似乎离我们更近了,而现实似乎离我们更远了,这也许就是张谷英村最大的价值所在。关于这个谷英公的来历,是源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元末明初的时候,有三个人同时从江西那边隐居来湖南。
一个叫刘万福,一个叫李千斤,还有就是张谷英。他们隐居来这里的时候,把挑选风水的任务就交给了谷英公,因为他们三个人中间只有谷英公一个人懂风水。而挑选风水宝地的时候,走了很长的路。
但是,在最后,还是在渭洞山区里面,在湖南省的一个渭洞山区里面找到了三块风水宝地,一块叫人丁兴旺,一块叫禄位高升,一块叫四季发财。
刘万福他自己挑选出一块四季发财,自从他住进去以后,他的子孙后代确实是发了财,财源滚滚而进;李千斤就选择了禄位高升,自从他住进去以后,他的子孙后代官职越做越大,现在逐渐已经搬走了。张谷英选了人丁兴旺,从此以后,张谷英村的房屋不断修建,满足人口繁衍的需要。
中国传统典籍周易道德经等书?
《周易》及《道德经》主要讲什么
如果把中华文化喻作一棵参天大树的话,那么《周易》与《道德经》两部典籍绝对就是大树的根基,唐朝虞世南说:“不读《周易》不可为将相。”,近代文豪鲁迅先生说:“不读《道德经》,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由此可见,两部经书被视作中华文明的文化源头,诸子百家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实在是一点都没有夸张。
易经分《周易》《连山易》及《归藏易》,其中《连山易》及《归藏易》皆已失传,唯《周易》流传了下来,《周易》乃昔日周文王在羑里被囚时所作,继承了上古伏羲的易之大道,演绎发扬了易之大体,所以我们今日所学之易,皆为周文王之易,是为周易。
易经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换句话说,主要讲什么呢?
易经主要讲的就是“易”,也即变化,易经认为宇宙万物,世间万像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
但是易经讲的“变化”不是乱变的,而是有迹可循的,变人有其三原则,即:变易,简易,不易。
所谓变易,就是宇宙万物都在变动之中,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
所谓简易,是说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有其象,必有其理,有这样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
所谓不易,是说万事万物虽时时在变,但总有一项是永远不变的,就是本体不变。
为了说明,演绎,继尔利用这种变化,易经将世间万物高度概括为八个符号,是为八卦,八卦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后,又衍生了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就代表了万事万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任一阶段。
《道德经》主要讲什么呢?
道德经主要讲“道”与“德,其中又以“道”为主,道为德之体,德为道之用,道是根本,道是什么呢,老子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就是说“道”是超乎具体形状的一个主宰,是宇宙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宇宙之间,没在任何一事一物可以逃脱“道”的主宰。
一般来讲,一说中国文化,可能我们马上想到的是儒家学说,孔孟之道,其实孔孟之道只是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属于很小的一个范畴。
基本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如果说《周易》与《道德经》讲的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属于“大道”,那么孔孟之道就是教会我们,生而为人,如何在道德经所述的宇宙规律下为人处世,建功立业,活得更好,此为“小道”。
道德经虽说只有短短五千言,但其“道”的精神,早已渗透在诸子百家每一家的学术里面,涵盖了宗教,哲学,科学诸方面。
乾陵的61尊石像为何都没有脑袋?
我是1984年因获得“科技创造发明奖”而随平凉科技协会组织的旅行团第一次参观乾陵的,当时就被乾陵的气势雄伟和建筑宏大所震撼,但看到两侧雕刻精美的石像没了头部,也深感遗憾。那时候既没有导游,也没有讲解员,这些“丢了脑袋”的石像,只给我留下了无限的猜想和神秘感。后来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才发现这些“无头”石像,至今还是未解之谜。
在乾陵朱雀门外东西两侧,东边肃立29尊石像,西边32尊,总共分布着61尊蕃臣像。史书记载,石像群最初放置于两座大型侧殿之中,后来随着改朝换代和战乱,两座大殿均被毁坏,仅留下了石像。
对于这些蕃臣石像头的毁坏原因,当地流传着多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明末清初,一个外国使臣到乾陵旅游,发现他的祖先在给大唐皇帝守灵,他认为有失其国格,是侮辱他祖先人格的行为,想破坏石像但又无法做到,后来想到一个阴招,于是每天夜里去附近的农田破坏农民庄稼,糟蹋完后就到处散布谣言,说这些石人天长日久成精了,是它们晚上出来破坏庄稼,若要保护粮食,就必须把这些石像的头部敲碎,才能避免它们继续为害当地百姓。农民相信了他的谣言,一气之下聚众把石像的脑袋全部“搬家”了。
第二种传说是八国联军侵华时,看见乾陵前肃立着各国使臣,他们觉得有辱洋人的颜面,于是就把石人的头全部砍掉了。但我查遍史料,发现八国联军当时并没有到达西安,更不要说来过乾陵了,因此这个说法不攻自破。
比较摆谱的是“关中大地震”说。明嘉靖34年,即公元1555年1月23日,陕西华县一带发生了强烈地震,震级达到8至11级。由于地震发生在子夜,人们还在熟睡中,致使80多万人死于这次大地震。华县距乾陵只有100多公里,属于震中地带,乾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关中大地震。
后来专家推断,关中大地震是造成61尊蕃臣像头部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受到破坏的不仅是这61尊蕃臣像,乾陵前其它石像石马毁坏的部分恰好也都是头部。专家分析,石像颈部是最为脆弱之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石像的材质问题。因为当时雕刻采用的石料有一些缺陷,即从石料上可以看到一些浅色的线条。石头受损时,最容易从这些地方开裂。研究人员推断:61尊蕃臣像绝大部分毁于那次大地震。其余的很可能毁于明末清初的战乱或偷盗。埃及境内的很多石像破损或无头,后来证明就是由于地震造成的,因此笔者认为这个说法比较摆谱。
有一个叫足立习六的日本学者在1906年对乾陵进行过实地考察,他回国后著有《长安史迹研究》一书。他通过研究认为,乾陵的61尊蕃臣像是由于嘉靖年间大地震毁坏的,之后有人又将倒下的蕃臣像重新竖立起来了。因为在他考察乾陵时,发现当时仍有20余尊蕃臣像倒在地上。
综合分析各种传说和文字记载,乾陵前的蕃臣石像在元朝以前是完好无损的,并没有被破坏的记录。但自元朝开始,元、明、清三代不仅没有相关文字记录,而且出现的各种版本破坏传说恰恰都在这个时间段,因此笔者认为,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后,曾一度大肆破坏汉文化,妄图从宗教、文化等精神领域征服大汉民族,加之这些蕃臣石像对他们来说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歧视性,因此不能排除是被蒙元或满清政府破坏的可能性。当然这仅仅是笔者个人的一种猜测和假设而已,有待进一步探索。
那么那些失落多年的蕃臣头像又到哪里去了呢?考古人员曾在乾陵周围进行过探寻,但都一无所获。这一切有待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进一步探索,也许有一天,就像当年陕西农民打井发现兵马俑一样,这些消失数百年的头像,会突然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点击右上角关注,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