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髻高的人,颧骨高宽的人适合什么样的刘海?

2024-09-22 18:25:37 90阅读

发髻高的人,颧骨高宽的人适合什么样的刘海?

偏长分刘海。对于颧骨高的妹子来说,如果全部把头发扎起来,颧骨的缺陷更是一览无遗。所以这时候就需要用长长的偏分刘海来自然下垂于脸侧,这样就能起到很好的修饰效果。

偏长分刘海并不是梳不起来的碎发,而是根据自己的脸型特点,以脸侧最宽位置来确定刘海的长度。太短不能修饰脸型,太长又会显得不利索。

发髻高的人,颧骨高宽的人适合什么样的刘海?

过渡型长刘海。过渡型长刘海通常是把头发剪出整体由短到长的层次后,自然出现的刘海,它从中间的两侧延伸,比偏分长刘海的发量要多,比八字刘海的长度长,适合平时喜欢散着头发或者扎低发髻的女生。

过渡型长刘海的宽度刚好能够遮盖颧骨的位置,同时又能够露出下巴的线条,将最瘦的地方展现,最宽的地方遮盖,扬长避短,能够很好地修饰脸型。将脸型衬托的更加立体。

其实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型,需要多多地尝试,因为每个人的脸型。气质。五官都是不同的,好看。流行的发型不一定适合自己,别放弃尝试的机会。

有的饱满有的斜坡?

各位帮忙看一下谢谢!男91年8月26日10多出生,感觉从小到大没有快乐过,尤其是感情,从来没谈过恋爱。

大领口的衣服配什么发型?

大领口的衣服可搭配多种发型,视个人喜好和场合而定。高马尾和盘发都是很好的选择,能够展示出颈部和肩部的线条,并与大领口形成一种协调的整体感。

也可以选择自然的披肩发或简单的发髻,营造出不同的风格。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脸型和发质选择适合的发型,达到最佳的搭配效果。

古代男士发型?

中国古代男子的发型是四方髻,不同朝代有所不同(满清除外)。战国、秦、西汉是前面类似中分,头上的发髻略向左偏。再就是不同的时期可能有些人上面的发髻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有的包块麻布,有的系条布带,还有时什么也没有,或者散成马尾辩状(一般是囚徒或者市井乞丐,绝非大侠、公子帅哥的发型)。

大多数正常男子,都应该是束起来的,无论贵族、官吏,还是良民。

下葬时还要以发遮面用糠塞口?

魏文帝黄初三年,魏国陈思王曹植途径洛川,得遇洛水女神宓妃,有感所遇,才高八斗的曹子建挥笔写下名动千古的《洛神赋》。

翩若惊鸿,矫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子建在全文的最后毫不避讳地直言“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而就在曹植对洛神写下浓墨重彩的前一年,也即黄初二年,他的哥哥魏文帝曹丕刚刚将文昭甄皇后,也就是艳绝天下的甄宓赐死。

世人都说,曹植是因情生幻,他看到的洛水之神宓妃,其实是嫂子甄宓的倩影,又或者说,他是借用此种文学创作手法,来悼念那个死于非命的他的一生挚爱。

传说曹丕将甄宓赐死时,命人将甄宓弄成以发遮面、以糠塞口的样子,致使甄宓死状凄惨,毫无一代大魏皇后的高贵端庄。可是最初对甄宓一见钟情的子桓,又为什么最后对甄宓这般薄情甚至恨之入骨呢?我们首先来看,曹丕和甄宓的初遇。

结合《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共同来看,乃是在曹操征伐袁绍攻破冀州时,世子曹丕最先进入袁绍的府邸,看到甄宓伏在袁绍之妻刘氏的膝上,吓得瑟瑟发抖,曹丕很客气地说道,你们不必如此,老刘太太你膝盖上趴着这位是何许人呀?

刘氏,回答,是次子袁熙新娶的媳妇刘氏,回答,是次子袁熙新娶的媳妇甄氏,由于袁熙出镇幽州,甄氏不肯远行,所以和婆婆留守在家。

子桓见状便命甄氏将头抬起,这惊鸿一瞥可了不得,《三国志》中说甄宓“姿貌绝伦”,《三国演义》中说甄宓“玉肌花貌,有倾国之色”,总之当世美女,就算是江东二乔也未必能比得过。曹丕把一双眼睛看得直了,后来曹操得知此事,便允诺了曹丕和甄宓的婚事。

然而《世说新语·惑溺篇》开篇就有如此的记载:“魏甄后惠而有色,先为袁熙妻,甚获宠。曹公之屠邺也,令疾召甄,左右白:‘五官中郎已将去。’公曰:‘今年破贼正为奴。’”曹操对美貌的人妻是没有抵抗力的,他之前霸占过张绣的寡婶邹氏,结果间接导致了典韦战死。后来又在下邳看上了秦宜禄的妻子。所以根据他的爱好来判断,虽然事实不一定像《世说新语》所记载的“今年破贼正为奴”那么夸张,但是曹操对甄宓垂涎已久倒是确有可能的。

那么我们就此可以分析出第一层原因了,由于曹丕实际上可能抢了他老子的女人,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极有可能在面对曹操时感觉自己理亏,或者即便是他没有感觉理亏,当时是故意先一步进入袁府的,那这件事也一定多少会影响他面对曹操时的心理状态,对之后与曹植关于继承王位的争夺有一定的不利影响。长此以往,他也许会后悔当初自己年轻气盛的选择,对甄宓的感情也越来越淡薄,甚至由宠爱转为厌烦和责怪。

而通过《洛神赋》中曹植对洛神的描而通过《洛神赋》中曹植对洛神的描写,我们确实会有疑问。首先,曹植不可能真的遇到了什么仙女。这个“洛神”一定是有原型的,再加上《洛神赋》原名《感鄄赋》,而在诸如《战国策》、《史记》以及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等不少典籍中,“鄄”和“甄”这两个字都是通用的,再加上后人的牵强附会,就把《洛神赋》和甄宓联系在了一起,认为洛神的原型就是甄宓。那么曹植甄宓死后的第二年,写下了感情如此真挚饱满的《感鄄赋》,难道不能说明,曹植对嫂子甄宓一直都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愫吗?或者说,是不是二人的感情很早就开始了呢?曹丕对甄宓最后的恨意,是不是也和此有关呢?

我的看法是,应该不能。因为“鄄”多用于地名,严格来讲和“甄”字并无太大的联系。而且关键在于,甄宓生于公元183年,曹植生于公元192年,甄宓比曹植在年龄上整整大了九岁,再者,曹军攻下邺城是在公元204年,这时曹植不过十一二岁,而我们假设曹植和甄宓是旧相识,那这相识也只能是发生在曹丕娶甄宓之前,曹植作为一个书生型的王子,是不太可能明目张胆地给亲哥哥戴绿帽子的,但是公元204年曹植不过十一二岁岁,发育可能还没有成熟,不太可能对甄宓产生什么想法。所以这一切的一切,不过是后人的臆想罢了。

那么曹丕最后如此对待甄宓,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我们仍然可以从时间上来推测。这里最有趣的事实是,甄宓的长子,也即后来的魏明帝曹叡,恰恰也出生在公元204年。我们来罗列几条事件:公元204年,本来已经和袁熙成婚的甄宓嫁给了曹丕;公元204年,曹叡出生;女人怀胎十月方能一朝分娩;三国时期主要使用的历法为《太初历》,和现在一样一年仅有十二个月。。。

答案显而易见,曹叡的出生太快,这答案显而易见,曹叡的出生太快,这个男孩很有可能不是曹丕的亲生儿子,反而极有可能是曹丕娶甄氏的时候,甄氏已经怀有了袁熙的骨肉!可是在技术落后的古代三国时期,即便曹丕心有所疑,也并没有什么完全准确摆谱的办法可以验证这件事情(滴血认亲是谣传,不准的),再加上历史中记载甄氏因为曹丕移情别恋而又怨言,那么曹丕在赐死甄宓时对她加以报复,也就多少可以理解了。

最后讲一个故事吧,唐代李善在对《昭明文选》中《洛神赋》的注解中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魏东阿王,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忘食。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时甄后已为郭后谗死,帝意亦寻悟。因令太子留饮,仍以枕赍植。植还,少许时,将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见女来。自云: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遂用荐枕席,欢情交集,岂常情能具。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发,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尔!言迄,遂不复见所在。遣人献珠于王,王答以玉佩,悲喜不能自胜,遂作《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

简单来说就是,是曹植先看上的甄宓,但是被哥哥抢了先,之后便陷入了深深的四年,后来有一次上朝,曹丕给他看了甄宓用过的枕头,表示自己后悔处死了甄宓,曹植很伤心,结果曹叡在宴请曹植的时候,干脆把枕头送给了曹植。后来曹植在洛水之畔休息,见到了甄宓之灵,甄宓还跟他表白了,并且告知了赠枕的深意,曹植因此写下了《感甄赋》(《洛神赋》)。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时至今日,“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时至今日,“一女乱三曹”的往事已经随风而逝,甄宓与曹家父子三人的情感纠葛也经过了无数次的加工和讹传成为人们口中的谈资,河南省安阳市柏庄镇里,甄宓之墓也已经荒草萋萋,我们作为后人最该做的,就是还先人一份安静,在现实生活里,不要做有违人伦之事罢了。

还是以义山的一首《无题》作结: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有趣历史,喜欢我请关注唯恋无名。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