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官与风水,农村老人去世有什么样习俗?
高官与风水,农村老人去世有什么样习俗?
我是黑嫂,我来回答。
农村丧葬规矩各地都不相同,这里的不相同指的是细节上有出入,大规矩上还都是差不多的。
这主要是因为各地的风俗习惯不一样,比如说有的地方停灵三天,有的地方停灵五天,有的则是七天,这些就是细节上的不同。大致相同的地方则是都会守孝,比如我们常说的“伏三”、“四七”、“百天”、“周年”、“三周年”。
但是,守孝也是稍有区别的,大方向相同,可小细节总有出入,这主要是我国地大物博,所谓十里改规矩,百里不同俗,都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在老人去世已经下葬后,还有什么规矩是需要注意的呢?
黑嫂个人对于农村丧葬习俗非常有兴趣,所以了解的也比较多,在这里说一下自己的看法。但由于各地规矩有出入,所以黑嫂所说仅代表我们这里,黑嫂坐标在豫北。(图片也是我自己拍的)
一、关于过“七”人去世下葬后,头一个需要纪念的是日子是“伏三”,也叫“复三”,也就是出殡后的第三天,在过去,这一天是需要动亲戚的,亲戚都来,大家去坟上上坟,然后回来吃顿饭,这就结束了。
伏三过后就是四七,所谓四七,就是四个七天,也就是二十八天,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不是从出殡后开始算的,是从人去世那一天开始算的。这一天,也是亲戚要来,过程和伏三都差不多,上坟和吃饭。
由于伏三和四七相差的天数并不多,而且过程也差不多,所以现代人将这两个规矩给简化了,就是伏三和四七集中在一天给办了。选的日子就是伏三这一天,也就是人出殡后第三天,亲戚来了后,上坟吃完饭回去,到了四七时就不用来了,等于两个日子一起过了。
这是去世头一个月需要办的,后面还有无数的日子要办。主要是办“七”,比如五七,比如七七。
就是以七天为间隔,但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伏三和四七,剩下的办七并不用亲戚再来,就是老人的儿子、儿媳妇、孙子、女儿、女婿,这些亲近的人一起到坟上给老人上坟就可以了。
当这些七办完好,就要进入“办年”了。
二、关于办“年”古代人讲老人去世,儿子要守孝三年。清朝官员父母去世,儿子要丁优三年,其实也就是守孝。
在农村,老人去世后,办完七七,就不再办七了,剩下的就是办年,啥是办年呢?就是逢年纪念。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办年不是以我们常常过的年为单位的,是以老人去世那一天为起点开始算起的。
比如说老人三月初五去世,那到来年三月初五就是一年,以此类推。
一般情况下,农村对于一年和二年是不会大操办的,一年和两年时,但这里面也有区别。
一年时,是需要动亲戚的,也就是亲戚要来,过程仍然是上坟和吃饭。而二年时则不动亲戚,就是儿子女儿们上下坟就可以了。
到了三年时,则又要隆重许多,其实这个办三年是远古流传下来的,因为古代讲究守孝三年,三年过后才算出孝,所以,这个三年要大办一年。
这年三年的过程,其实跟老人去世时要操办的流程是差不多的,唯一不同的是,这已经是半喜丧了,大家没有那么悲伤,毕竟已经三年了,守孝三年期满。过后,家里过年时也能贴对联了,也没有别的忌讳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农村人忌讳闰月,比如说老人三周年的这一年有闰月,那么就会提前到二年把三周年给办了。
三周年结束,守孝完毕。
最后:最后黑嫂仍然要说,这只是我们这里的规矩,由于各地的风俗不同,所以没有代表性,只代表我们这里。另外,这个丧葬习俗,个人认为是纪念老人的一种特殊风俗习惯,这跟迷信完全无关,我们中国人讲究个孝,而这也是体现孝的一部分。所以,一些人认为这是糟粕需要抛弃时,黑嫂是不赞同的,流传下来的,的确有糟粕,但对于孝这件事,永远都不会成为糟粕,您认为呢?
我是黑嫂,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再见。
外国人常说的中国三大殿?
外国人常说的中国三大殿,指的是故宫的三大殿。下面我们具体来说说故宫的三大殿。
故宫宫殿的建筑布局有外朝、内廷之分。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
太和门内,在3万多平方米开阔的庭院中,是外朝的中心: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明朝称: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嘉靖时改名: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现名为清朝时名称)。这3座大殿是故宫中的主要建筑,它们高矮造型不同,屋顶形式也不同,显得丰富多样而不呆板。
太和殿(明朝称奉天殿、皇极殿),俗称“金銮殿”太和殿高35.05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面积约2380多平方米。面积是紫禁城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形制也是最高规格,最富丽堂皇的建筑。太和殿是五脊四坡大殿,从东到西有一条长脊,前后各有斜行垂脊两条,这样就构成五脊四坡的屋面,建筑术语上叫庑殿式。檐角有10个走兽,为中国古建筑之特例。大约从14世纪明代起,垂檐庑殿是封建王朝宫殿等级最高的形式。太和殿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7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殿中间是封建皇权的象征——金漆雕龙宝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御座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背后是雕龙屏。太和殿是故宫中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中国最大的木构殿宇。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太和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即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元旦等都在这里庆祝。
中和殿(明朝称华盖殿、中极殿)是故宫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后。中和殿高29米,平面呈方形,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屋顶正中有一条正脊,前后各有2条垂脊,在各条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条岔脊,连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条,建筑术语上叫歇山式。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内阁大臣和礼部官员行礼,然后进太和殿举行仪式。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庙之前,也要先在这里审阅一下写有祭文的“祝版”;在到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这里审视一下耕具。
保和殿(明朝称谨身殿、建极殿)也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后。保和殿高27米,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平面长方形,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屋顶有4条垂脊的亭子形的方殿。四脊顶端聚成尖状,上安铜胎鎏金球形的宝顶,建筑术语上叫四角攒尖式。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保和殿也是科举考试举行殿试的地方。
工字形基台太和殿和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工字形基台上,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后。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基台三层重迭,每层台上边缘都装饰有汉白玉雕刻的栏板、望柱和龙头,三台当中有三层石阶雕有蟠龙,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在25000平方米的台面上有透雕栏板1415块,雕刻云龙翔凤的望柱1460个,龙头1138个。用这样多的汉白玉装饰的三台,造型重迭起伏,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上具有独特风格的装饰艺术。而这种装饰在结构功能上,又是台面的排水管道。在栏板地栿石下,刻有小洞口;在望柱下伸出的龙头也刻出小洞口。每到雨季,3台雨水逐层由各小洞口下泄,水由龙头流出,千龙喷水,蔚为壮观。这是科学而又艺术的设计。
三大殿悬挂的匾额三大殿正中都悬挂着匾额:太和殿为“建极绥猷”匾;中和殿额题“允执厥中”;保和殿的匾额写的是“皇建有极”。由于三大殿在紫禁城中占主要地位,因此这三块匾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级别最高的匾额。与其他宫殿匾额上正大光明、勤政亲贤等比较好理解的词汇相比,三大殿的匾额就不太好懂了,今天咱们就来解释一下,故宫三大殿的匾额都是什么意思!太和殿“建极绥猷”匾建:即创建、建立之意;极:原指房屋中脊之栋梁,在此引申为治理国家的最高准则;绥(suí):原义是古代的旌旗或上车时绳索制成的拉手儿,后来也有安抚、顺应的意思;猷 (yóu):既有谋划、功绩的意思,也指道和法则。“建极”二字出自《尚书·周书·洪范》中的:“皇建其有极”。商朝末年,纣王之叔箕子为中华第一哲人,可是被纣王囚禁。后来武王伐纣,纣王自焚而死,周朝建立。箕子重获自由,武王求教于箕子,箕子为其讲解 “洪范大法”,即天地间宏大的法则,其中第五条即为“皇极”,意思就是说君王为万民之主,应当自己建立宏大中正之道,然后才能教化臣民。
“绥猷”同样出自《尚书》,夏朝末年,夏桀王残暴不仁,汤顺应民意讨伐夏桀,建立大商。然后将伐桀的大义诰示天下,即是《汤诰》。《商书·汤诰》所载:“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意思就是天帝将善道赋予世人,使人们有常性,能顺乎其道的则为天子。因此“建极绥猷”的意思就是:身为皇帝,肩负着上对苍天、下对黎民的双重使命,既要顺承天意建立宏大中正的法则,又要顺应大道安抚天下万民。
中和殿“允执厥中”匾允:既有同意、答应之意,也指公平、诚信;执:含义很多,在这里指遵守、坚持;厥( jué):在这儿没有昏厥的意思,而是代表乃、其、于是;中:即指中正。允执厥中出自《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舜为上古时期“五帝”之一,他的王位是尧禅让的,尧禅让王位时传给舜四个字,即“允执厥中”;后来舜将王位禅让给了大禹,并告诫了他十六个字,便是刚才提到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十六个字被尊为中华心法,是中华民族的至高文化理论,意思是:“人心危险难安,道心幽微难明,只有精心一意,诚恳地秉执中正之道,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所以中和殿“允执厥中”匾的意思就是:皇帝的言行需要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这是治理国家最好的方法。
保和殿“皇建有极”匾
皇建有极与建极绥猷一样,同是出自《尚书·周书·洪范》:“皇建其有极”。此乃箕子为周武王讲解 “洪范大法”时提到的,别看短短五个字,其中包含着五行、五福、五祀、三德、八政等等诸多信息,是帝王治理天下之根本。
总结起来,意思就是:“天子的训导,可以作为百姓永远的行为准则”。因此,“皇建有极”匾代表不偏不倚,取中庸之意,告诉世人,由天子来制定中正的法则,是天下最高准则,在这里有强调皇权的意思。
三大殿的匾额,都是包含强调皇权、和治理天下的大道理,这与三大殿的作用和地位有关,三大殿是紫禁城外朝的核心,也是级别最高的建筑,其中又以太和殿为最,太和殿就是俗称的金銮殿,是举行重大朝会和盛大典礼的地方,如皇帝登基、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中和殿居中,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的地方;皇帝参加亲祭仪式,会在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视祝文;皇太后上徽号,玉牒也存放在中和殿,并举行隆重的存放仪式。保和殿在最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册立皇后、太子时,皇帝在此殿受贺;到了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就在保和殿。
所以说三大殿是过去紫禁城最重要的场所,匾额所蕴含的意义,自然也要“高大上”,集中体现封建帝王治理天下的理想,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此三块匾额,全部由乾隆皇帝御笔亲题,只不过现在悬挂的,都是在故宫为恢复“康乾盛世”风貌,维修时的复制品。
三大殿因为是故宫的核心地位,也就常被外国人提起。这就是故宫三大殿的特色。喜欢的朋友别忘点赞啊
你听过的最吓人的民间传说鬼故事是什么?
外婆住的村子旁边有一个没有人住的小村子,以前人丁兴旺,后来一夜之间几乎全部死光,之后再也没有人来村里居住。那个地方叫唐五村,现在公交车还有“唐五村”这一站,这一站除了一个沙场以外,没有人居住,附近的每一个车站都有大大小小的村子,唐五村变成荒村得从百年前说起。
有一天晚上,有一个姓赵的少妇去隔壁村一个亲戚家里喝喜酒,一时高兴多饮了几杯,喝完酒天已经黑了,赵氏洗把脸准备回家,主人家见天色已晚想留赵氏在家里住一晚,明早再回去,赵氏不肯,执意要回去,问她为何急着回去,赵氏只说非走不可。
主人家苦劝不住,准备找个人把她送回去,两村隔着几里地,担心路上不太平,赵氏拒绝了主人家的好意,只找主人家要了一个灯笼上路了。
赵氏拿着灯笼离开亲戚家,她必须在亥时之前赶回家里,否则她的丈夫可能会有危险。
赵氏拿着灯笼在黑夜里摸索着,乡村土路夜里几乎没有人,当夜静得可怕,没有鸟叫虫鸣,只有阵阵阴风,赵氏不免有些害怕,总感觉身后有人跟着她,回头去看什么也没有。
次日一早,赵氏的丈夫田力来到隔壁村的亲戚家寻找妻子,亲戚告诉田力,昨晚赵氏就回去了。田力大惊,赶紧和亲戚沿着回去的路寻找,在唐五村村口附近找到了赵氏的灯笼,赵氏却不见踪影,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田力回到家中,他感觉非常不安,倒在床上睡了一觉。田力是一个阴差,每天夜里都要去阴司帮鬼差勾魂,灵魂出窍的田力跟一具尸体一般,一点儿温度也没有,为了不让人知道田力阴差的身份,赵氏需要陪在他身边,应付突如其来的事件,如果让人知道田力的身份就是泄露天机是要受罚的。
赵氏失踪的那天夜里急着回家,是想赶在田力“睡觉”之前回家。
为了寻找妻子的下落,田力决定去阴司打听,发现她的妻子已于昨夜被人杀害,由于天色太黑,赵氏并没有看清楚是何人行凶,只知道行凶的是五个人,他们把赵氏拖进唐五村,轮流将她占有以后将她杀死,把尸体丢弃在一个隐蔽的地窖里,然后扬长而去。
田力根据妻子的描述知道尸体就藏在唐五村,唐五村民风彪悍,常因为小事跟附近的村子发生摩擦,为了保险起见,田力报了官带着捕快来到唐五村,唐五村的村长唐有时听说有捕快要进村,赶紧带着村里的青壮年赶来,唐有时根本不把县里的捕快放在眼里。
经过一番交涉,田力肯定自己的妻子就是被唐五村的村民给害了,尸体就在村里的一个地窖里。
唐有时大怒,质问田力凭什么这么肯定,田力不敢说出自己阴差的身份,只是肯定妻子的尸体就在村子里。
唐有时同意田力进村,但是如果在村里找不到赵氏的尸体就要让他好看。
田力顺着妻子告诉他的路找到了地窖,赵氏的尸体果然就在地窖里。
捕快将赵氏捞上来,一时难办了,抓唐有时他们不敢,凶手是谁又不知道,村里百十户人家查起来没那么方便,而且作案的人到底是不是唐五村人也没法确定。
这时,唐有时发话了,质问田力道:“你怎么知道妻子的尸体就在我们村里,莫不是想要陷害我们村?你今天要不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就别想走出去。”
田力指责唐有时恶人先告状,唐有时大怒指使村里的年轻人将田力揍了一顿,随行的捕快站在旁边动也不敢动,揍完田力反告他诬陷唐五村。
捕快将被打得鼻青脸肿的田力带回县衙,知县也有些畏忌唐五村,再加上跟唐有时还有些私交,让田力去找证据,如果找不到证据,县衙也无能为力。
田力找不到证据,只能去阴司找阎王求情,阎王听说此事后,告诉田力阳间的事不归他管,让田力另想他法。
田力只能自己去唐五村调查,白天去调查,村里人不让他进村,他只能夜里去查,一天晚上田力来到唐五村看到村口有五个人影鬼鬼祟祟地在附近徘徊,田力想起妻子对他说的话,这五个人很有可能就是杀害妻子的凶手,想起这几日不幸遭遇,田力怒从心头起,就算自己把这五人抓住,也没办法治他们的罪,想到自己的妻子死得这么冤,田力就恨得牙痒痒,既然阳间的王法管不了他们,就用阴间的法。
还有几日就是中元节,那一天鬼门关大开,正是报仇的好机会。
田力不再调查妻子的事,又干起了勾魂引鬼的活,在阴司他贿赂小鬼,打算在中元节实施报复。
中元节这一天,田力早早来到阴司,这一天是阴差最忙的时候,他们要协助鬼差把小鬼都按时送回阴司,田力带着很多冤死的小鬼来到唐五村,这些小鬼怨念重,田力本想把蹲在村口那五个人杀死,可是这一天他们并没有出现,可能是因为鬼节,所以才不敢出门,眼看时间不多,鬼门关就要关了,田力不想错过这次机会,他思来想去决定屠村,他把怨鬼赶进村里,让他们见人就杀,代价是放他们离开,不用再受阴司的禁锢。
这一夜,唐五村的村民几乎被屠尽。
到了鬼门关关闭的时间,田力还没有回来,鬼差赶紧来找,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唐五村血流成河,肇事的小鬼全都不知去向。
当天夜里,田力死在家中,死因不明。第二天一早消息传到县衙,知县看出事关重大,赶紧命人封锁了进唐五村的路,对外宣称唐五村发生瘟疫,村里的人都病死了。
周围的村子连续几日一到夜里就有奇怪的事情发生,附近流传一种说法:“这种情况叫闹鬼,有的怨鬼从鬼门关跑出来没有回去,会留在人间为祸,直到被鬼差抓回去,每年的中元节后三天晚上最好都不要出门。”
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唐五村的人死得太多,所以才会闹鬼。
“闹鬼”直到第七天晚上才停止,从那以后唐五村依然在那里,但没有人愿意来这里居住。
后来,说起唐五村没人居住的原因,就连附近村子的年轻人也不知道具体是怎么回事,村里的老人只说是——闹鬼。
坟墓什么叫做龙虎?
那是指风水穴,如果先人逝世后,能点上龙虎穴位,晚辈就会一生发达做高官。
抬棺材的杠夫虽是个低贱职业?
导语:时代发展淘汰了无数的传统职业。早在晚清民国时,北京城因为是帝都,各种各样的职业就尤其多。有一些特殊职业,因为服务对象可能皇家,便更是为京城所独有了。这其中一个有最特别的职业,就是被称为“杠夫”的人,他们是专门负责出殡抬棺材的。
杠夫旧时称殡葬时抬棺的工人。 王统照 《生与死的一行列》:"一群乞丐似的杠夫,束了草绳,戴了穿洞毡帽……大家预备到 北长街 为一个医生抬棺材去。"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那是 杜 家派的杠夫,抬寿木来啦。"
为何皇家都不敢得罪他们?1、皇帝的葬礼:帝国最重要的国事
在集权帝制之下,一国之要事,恐怕没有比皇帝出殡更大的了。
先从皇帝的陵墓说起,这皇陵是皇帝日后归天的“万年吉地”,岂可有半点马虎?
一般来说,皇帝的登基之日,就是他的陵墓开工之日。
以乾隆为例,他的皇帝当了60年,退位后又做了3年太上皇才归天,他的裕陵就这么修了63年,没有一天敢停工。
想象一下,一项持续63年的工程,需要有多少民脂民膏填进去啊!
再想象一下,一项持续63年的工程,有多少人能够从中中饱私囊,吃回扣捞油水啊?
按照清朝官场做工程的潜规则,实际工程款能达到总预算的20%,就可以算是良心工程了。
一个皇陵可以养肥多少人啊?这笔账要是仔细算,绝对是笔大账!
一座陵墓尚且如此,一场葬礼就更是可以想象了!
2、主持皇帝的葬礼:一人入土,百人升官
不是随便谁都能获得主持皇帝葬礼的资格,能获得这个资格,本身就是对其政治身份的认可和尊崇。
还记得隔壁曹县的上任县长过世,8位扶灵乡干部吗?
把这种事要是办好,好处大大的,大到什么程度,慢慢叙来:
在官制相对正规的清朝,官员的晋升是需要经过吏部议核的,即使是皇帝钦点。
但有一个例外,就是“保案”。
何谓保案?就是凡是皇家的红白事,负责办理的大臣一旦办的妥帖,让皇家满意了,事后必有重赏。
赏什么?不是银子,而是官位;不是一个人的官位,而是一群人的官位。
具体来说,就是由主办大臣列个名单出来,凡是名单中的人,经皇帝同意后,全部升官。
这种晋升是条直升通道,不需要经过吏部的议核。因为这是皇帝家的私事。
一张保案名单会有多少人?至少百人以上。
明白了这个保案晋升制度,就应该可以理解主持皇帝葬礼的人,为何会甘心被杠夫们所敲诈了吧?
把一个死人安全顺利地送进坟墓,就有数百人可以飞黄腾达,这笔帐如何用心计算,都不为过吧?
3、杠夫敲诈的手段
话说咸丰归天后,主持葬礼的大臣有些小气,不想出这个钱。
杠房先是来诉苦,说些生意不太好做,养那么杠夫不容易之类的话。
见主管大臣不表态,就摊底牌了,说:
——出殡路上,万一出点小差错,岂不坏了大人你的锦绣前程?
主管大臣却是打定主意不吃这一套,于是第二天在探路预演时,就上演了这样一幕:
128名杠夫抬着咸丰的空灵柩,主管大臣摆张椅子坐在杠上,要亲自己体验一下,第二天的皇帝正式出殡时的路线。
最后一次演练也是极正规的,满朝大臣都要恭立两旁,主管大臣端坐杠上,八面威风。
当128名杠夫起杠之后,健步如飞之际,主管大臣突然觉得身下椅子一滑……
正当惊疑之际,又恢复了正常,继续快步前行,行云流水而去。
却见在他前方的一个杠夫,手里举着一块小瓦片,在他面前晃一晃,低声说道:
——大人,你没把这路清理干净啊!
主管大臣心里顿时明白过来:
——杠夫虽然有这一晃,但他们完全可以把责任推的干干净净。
——不是他们抬的不好,而是你主管大人没有把路清理干净。
他赶紧伸出一只手来,五指张开。
于是,在咸丰皇帝出殡的前一夜,杠房的账房来到主管大臣家,欢欢喜喜地领走了5000两银子。
那些怀疑杠夫不敢做这种事的读者,试问:
——这主管大臣要换作是你,这钱,你敢不出吗?
总结:所以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不是说不敢得罪杠夫,只是很多时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毕竟谁也不想在自己或者亲人的葬礼上出个什么岔子,更何况是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