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势测试,高中怎样学数学?

2024-07-29 18:11:16 53阅读

运势测试,高中怎样学数学?

学好高中数学对于每一个高中学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数学好的学生真的能够考高分,数学差的学生真的一点都写不出来,名次也瞬间被落下一大截,下面我就介绍一下高中到底该怎么样学数学。

第一:不落课。

众所周知高中的数学连贯性是非常强的。一节课不听,以后要花费多倍的时间去追赶,如果你一直不在乎,用不来一星期时间,你的数学成绩会一落千丈,这也就是数学难的原因。假如在高中时期,你因为心态不好或者其他原因导致某一个章节的知识点落下,切记一定在课下时间找老师或者同学补过来,否则对你以后的学习将会特别的吃力,学习新课的时候一定不要走神。

运势测试,高中怎样学数学?

第二:多练习。

数学是系统性知识点,上课期间,跟着老师的步骤我们只是学习了数学知识点的理论知识,并没有算是很好的掌握,课堂跟着老师思路学会了,你只是学会了数学的百分之五十,课下的结合题型练习也一定要进行,因为很多人都说眼高手低的,看似会了,实际一做题就会错。所以课下老师留的作业一定保质保量的完成,不能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看答案完成。即使老师没有留下习题练习,自己也要找资料多做一些相关的习题。

第三:多思考

数学的学习完全不像语文,只要死记硬背就行了。数学固然也有需要背诵的知识点。但是不仅要背,一定要学会思考,学会理解。真正懂得某一个知识点的核心内容。学会多途径记忆法,你可以画图,你也可以列表格,无论你用什么方式,一定要有思考的去记忆。

第四:勤摘抄

整理摘抄数学的知识点,是学习数学的一个很有效的习惯。平常遇到不会做的题型,遇到不明白的知识点。一定用一个专门的错题集记录整理下来。不会的题型,不管是题目还是答案以及考察的知识点,一定要用不同颜色的比摘抄下来,抽空找老师弄明白,虽然过程比较繁琐,但是后期复习起来却是非常有效的。特别是对于高三前的数学复习,你只要拿出自己的数学错题本去复习就可以了,不仅效果好,并且具有针对性还能节约一定的时间。

很多学生认为数学没有做题技巧,会的话就写的出来,不会的话就不得分。其实你错了,任何一科都有做题技巧,很多时候某一道题我们并不一定会,但是我们肯定也能得一部分分数。下面我就科普几个高中数学做题小技巧。

第一:对待压轴题。每次考试,数学的最后一道题都是压轴题。它一般有三问,很多同学都是做完第一问就不再看了,因为明明知道自己做不出来,再看完全是浪费时间。其实你错了,第二问即使你不会,写一句考察的知识点,也是会有分的。还有就是压轴题的计算也许是复杂的,你完全可以列好式子放那,不用写结果,改写的步骤写好也是有分的。

第二:重视基础题。数学高考中基础题的占比70%,较难题占比20%,压轴题占比10%,如果你把基础题掌握的很好的话,你可以抽出足够的时间去攻克较难题型,其实数学对时间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做题的时候一定要先易后难,把基础题的分值拿到手,剩下的慢慢攻克,所以数学做题顺序很重要。

真实案例:

我高中的时候数学成绩一般,但是我听学长说摘抄错题集很有效,我高一下学期就可以整理错题,不管是知识点还是题型,遇到不会的直接就摘抄下来,等到有空的时候慢慢的去解答,不仅有答案,并且详细的标准每一步的详细步骤,由于在收集错题方面浪费了很多时间,很多时候我数学成绩并不太好,老师也经常说我做一些无用功。但是我自己知道我需要的是高考后的分数,不是现在的短暂的成绩。老师让我们去做试卷的时候,我经常把前面几道简单的选择题忽略掉,直接做后面较难的题型,因为我不按时做完试卷,曾经还被请过家长。高三一轮复习结束,我收集了整整两大本错题集,于是决定一百天时间内全部复习一遍,随着复习节奏的加快,我发现自己的数学成绩提高很快,高考前第一次模拟考试中,也是我把错题集复习一遍的时候,我的数学成绩高达130多分。顿时有了信心,高考成绩下来后,我数学由高一时的不到一百分到128分,我还是挺知足的,毕竟我高考那年数学普遍比较难,128分已经很高了。

学习数学不是短时间就有效果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对于数学基础差的学生来说想要做题去提高数学成绩肯定有一些难度,你必须深入课本,从基础知识入手。学习数学就像建房子,想要提高,必须从基础开始学习,发现自己的弱势记录下来,以后再慢慢攻克。然后再跟着老师做一些习题,数学肯定会提高上来的,对于现在数学差的成绩来说,你只需要按照我的方法重头复习100天,数学成绩肯定会有明显进步。但是对于今年高考的学生来说,再系统的复习时间可能已经来不及了,你可以边做题便走进课本,顺便学习一些做题技巧,数学提高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你可以给初二的我一些建议吗?

初一跟住,初二稳住,初三冲刺,这是很多初中老师对学生的三个要求,为什么初二要“稳住”呢?因为初二学完了初中2/3的课程,所以初二你能考多少分,中考分数也会趋于多少分,初二成绩基本定型尘埃落定,要做到这几点

一、有落后的科目一定要早点补上,这样才能稳住成绩,才不会下滑太多,如果初二好几门功课落后于别人,那么到了初三就没法冲刺,初三几个月的时间能把初三新知识学懂就已经很不错了,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让你补初二落后的科目,导致落后的科目成绩上不去只能被分流

二、有些学生到了初二以后成绩稳不住,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初一就没有跟住,基础上和其他的学生拉下了一大截,结果到了初二以后要学八门功课知识,难度加深了,他们的成绩一直稳不住,一直在下滑,因此还需要把初一落下的功课补回来。

三、课堂是提升成绩的地方,也是拉开差距的地方

专心听课的学霸跟着老师学到了知识和学习方法,那么他就会提高成绩,没有听老师课的学生什么也没学到,那么他就会和其他学生拉开差距,而没有学懂的知识,老师不会再讲第二遍,只能靠自己学,这对于本身成绩就差的学生很难做到,所以一定要专心听课

四、全身心进入学习状态,消除自己身上贪玩不自律,偷懒不勤奋的坏习惯,开始努力学习。

千万不要有再玩几个月,到了初三再努力学习的错误想法,这种想法非常不切实际,因为大部分初一初二贪玩偷懒,吃不了初二学习苦的人,到了初三更吃不了这种苦,他们在初三仍然会沉迷手机和游戏,所以要下定决心努力学习才能让初二成绩稳住,初三有实力冲刺理想高中

以上就是初二学生这一年要努力做好的四件事情,把这四件事情都做好了,那么中考就成功了一半

以上内容和图片选摘自《赢在终点家庭教育实操手册》

国考应该怎么准备?

须臾间,国考已经过去一年。然而备战国考的时光仍然历历在目,犹如昨夕。备考之路或许有些孤独艰辛,越是艰辛,收获时才越是喜悦。下面笔者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备考行测时一些小小的经验,希望能有些许帮助,预祝各位笑傲考场,无往不利!

行测之言语理解

行测中言语理解与其他模块相比难度较低,分值偏高,虽然相对简单但是想要拿高分却颇为不易。

坚持阅读,保持语感

很多情况下,我们读完题的时候就能得出正确的选项,甚至于自己都说不出原因,但是却非常坚信我们所选的答案,这就是语感的作用。良好的语感可以让我们用最短的时间得出最正确的选项,同时还可以提高我们答题时的信心。培养语感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在于坚持阅读,阅读一些官方的权威的新闻稿,杂志期刊等等,阅读是润物无声的过程,它能在不知不觉中强化我们队一些语境、语意、措辞的理解。

积微成大,陟遐自迩

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特别是选词填空中,各省市历年的高频考点反复出现,多积累一个,就意味着少一分障碍,多一分保障。所以,在练习完之后不能一扫而过,而是要不断积累新的知识点,否则练习就毫无意义。

强化记忆,改变惯性思维

相信不少考生在平时练习中都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相近的知识点,反复出错,甚至一个完全相同的题都会反复错,特别是很多情况下排除了两个,最后总与正确答案擦肩而过。这就是惯性思维在作祟。这就需要我们去总结,改变思维方法而不是仅仅记住正确答案,对照答案解析去理解答题时应该从哪个角度去考虑,怎样去排除,能理解和运用这种思考的方法就能顺流而下找到答案。所以,可以每天预留一点点时间,重温一下之前做过的错题,这比不断的刷新题来得更轻松,也更有效果。

行测之资料分析

相信很多考生对于资料分析都是相当头疼的,难点之一在于数据多而杂,很难快速准确的找到相应的数据。难点之二在于计算过程,教学方法中的各种速算方法非常花哨,但是每种速算方法适用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经常让考生绕晕。难点之三在于,耐心细致,经常会出现看错题,找错数据等情况,让人心生浮躁。

结构阅读

在读题过程中,将每组关键信息和数据用不用的符号做好标记,这样在读题之后就能快速锁定相关数据,防止混乱。同时能了解每段资料给出的是哪些数据资料,有一个粗略的分类。这样既准确又清晰。

速算方法中

直除法虽然比较“笨”但是适用范围非常广,在读题之后可以直接运用,这样比花时间去想应该用哪个速算法更省时省力来得更快更准确。带入法在很多情况下也非常适用。当然这里只是笔者的个人建议,相信每个考生都有自己的理解较为熟悉的方法。

上面几张图片是我的公考笔记截图,笔记页数太多了,没法全部上传,需要完整笔记的同学,关注公务员考试吧(gwyksb)这个公众微信,回复:笔记,就可以怎么玩了。

平心静气,戒骄戒躁

资料分析非常考验考生的细心与耐心,很多时候我们越烦躁越容易出错,越出错越烦躁,陷入一个怪圈。前期可以不考虑做题的速度,按照结构阅读法,准确找出每一个相应数据,提高做题的准确率,在养成习惯之后往往能提高效率。细心与耐心同样可以通过锻炼得到提高!

常见的专业人格测试有哪些?

人格测验(personality test)也称个性测验。测量个体行为独特性和倾向性等特征。最常用的方法有问卷和投射技术。问卷法由许多涉及个人心理特征的问题组成,进一步分出多个维度或分量表,反映不同人格特征。

常用人格问卷有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 (MMPI)和卡特尔16因素人格测验(16PF)。投射技术包括几种具体方法,如罗夏克墨迹测验、逆境对话测验、语句完成测验等。

摧毁一个普通人到底有多简单?

有一个回答,很有意思。它说:

无条件给他许多东西,然后再全部收回。

这个回答很妙。

因为,它涉及到人性深层的一个机制。

-01-

讲一个故事。

前阵子,有个朋友来咨询我。

他拿到两个 offer,A 公司是他心仪已久的公司,但只能给 16k;B 公司相对不太喜欢,但可以开到 20k。

他倒不怎么考虑去 B 公司,主要苦恼的是:应不应该跟 A 公司提提,把薪酬再往上加点。

我问他:你是想在 A 公司长期做下去,还是做一阵子就走?

他说:当然是长期做下去。

我问:如果没有 B 公司的 Offer,你会不会接受 A 公司 16k 的条件?

他说:其实也可以,但现在这样,总觉得心里有点疙瘩。其实我之前跟用人部门的老大稍微提过,他说,这个是规定死的,比较困难,但如果你真的很想要,我可以尽力帮你向总部申请。

其实,有了这些条件,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我告诉他:你最好的策略,是接受 16k 的条件,去 A 公司上班。但与此同时,跟老大约定好:如果业绩出色,在公司规定的范围内,你希望能优先得到调薪的机会。

为什么呢?

非常简单:如果他坚持要 20k 的薪水,那就需要部门老大走一个「非常规」的流程,相当于欠了一个人情。

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部门老大对他的期望,会调得非常高。

老大会觉得:你是我辛辛苦苦招进来的,我甚至还为了你跟上面沟通了半天,你不做得出色一点,对得起我吗?

在这种情况下,做得好,是理所应当;做得不好,会被放大。他的工作压力将非常大。

反之,如果他接受 16k 的条件,老大多多少少对他会有一点亏欠感。

也就是说,假设他的成绩是 100 分,在前后两种情景中,前者的要求是 120 分,后者的要求,是 80 分 —— 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长期来看,部门老大对他的满意程度,以及他上升的空间和潜力,绝对大于每个月 4k 的收益。

简而言之:你能否满足别人的期望,比你实际上做了多少事情,重要得多得多。

工作,学习,人际交往,概莫能外。

-02-

这就是我想说的:

人,永远都是非理性的。

我们用来判断满足感的,不是客观现实,而是客观现实与期望的差距。

哪怕你工作非常努力了,只要你没有达到别人的期望,或者跟期望不在同一个方向,你做得再多也没有意义。

这一点,对于我们自己,也是一样的。

无论实际境况如何,只要它低于我们的期望,我们都会感到不满足。

所以,当你的期望,被自己或外界,调到高水平时,你就要注意了。

因为高水平的期望,往往伴随而来的,都是强烈的挫败感和失落。

2010年,时代周刊刊出过一篇文章,报道了经济学家 Roland Fryer 的一项实验结果。

Fryer 教授在基金会的支持下,花费 630 万美元,针对 18000 多名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制定了一个「奖励计划」。

他规定:参与计划的学生,如果每次测验成绩优秀,可以得到 20 - 50 不等的美元奖励。

按照这个计划,最顶尖的学生,一年累积下来,可以得到 2000 美元的奖金。

结果是什么呢?几乎所有参加实验的学生,学习热情和态度都有了明显改善,其中部分学生的成绩更是进步明显。结果似乎非常光明。

但是,当实验结束之后,后续的跟踪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热情急剧降低,甚至跌破了实验前的水平,出现了缺勤、厌学、成绩下滑等等现象。一项旨在提高学生能力的计划,竟然造成了反效果。

为什么会这样呢?

答案非常简单。

在这个实验中,长期以来的金钱激励,已经把这些学生的期望拉得非常高。他们建立起了一个回路:考试成绩好,就能得到奖金。

而当这个回路被打破,他们所面临的,就是跌入深渊的失望。

这种失望所带来的负面情绪,要远高于激励所带来的正面情绪。

这就是「期望」的力量。

-03-

很多人会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取消奖金激励,无非就是回到之前的情况罢了。你实际上相当于挣了好几百美金。

但当你身处其中的时候,你是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思维的。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的大脑,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也就是说,长期激活「奖赏回路」,会改变我们大脑的部分结构,使它被调整到「高水平期望」的状态,从而产生「戒断症状」。

是的,你一定看出来了,这本质上,就是成瘾的机制。

我们的大脑有两个部位,一个叫做「前额叶皮质」,负责决策;另一个叫做「腹侧纹状体」,负责激励。

当我们作出有益选择的时候,腹侧纹状体释放多巴胺,提高我们对情绪的感受能力,使我们感受到兴奋,从而推动「前额叶皮质」继续作出相同决策,对行为产生正反馈。

这就是一个「奖赏回路」的过程。

Kuss 和 Griffiths 在2012 年的一篇论文中指出:成瘾性药物,会阻塞多巴胺受体,使它接收不到多巴胺,从而刺激大脑大量分泌多巴胺。这些多余的多巴胺聚集在神经突触间,会导致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

左图是摄入食物的多巴胺,右图是可卡因图片来自 Coursera The addicted Brain

长期重复这个过程,神经细胞就会适应这种状态。一旦停止摄入药物,神经细胞适应不了低水平状态,就会产生强烈的戒断反应。

也就是说,通过剧烈的刺激和奖赏,我们的大脑,会被我们一步步推到「高水平」的期望状态。

一旦我们满足不了它,就会带来强烈的失落感和痛苦。

这种痛苦是难以忍受、难以控制的。因为这个时候,是我们的大脑失去了控制。

不仅仅是成瘾性药物,包括游戏,信息,乃至一些行为,都可能具备成瘾性,将大脑的期望水平拉高。

2011 年 和 2014 年的两个实验,分别都证实了:与不玩游戏的人相比,经常玩游戏的人,腹侧纹状体灰质更多、对血氧的需求也更旺盛。简而言之,跟药物成瘾的人大脑结构是相似的。

信息也是一样的。

在刷微博、朋友圈和新闻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不断受到新异刺激,一次次获得满足感,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行为成瘾」。

当我们离开手机,同样会引起「戒断反应」的作用。

所以,我们习惯了什么呢?买大量的书,却一本都不去读;刷大量的信息,却完全不去思考;我们越来越读不进深度内容,看不下去长文章。

原因就在于,大脑已经习惯了高频、强烈的刺激,期望水平被我们人为地调得太高。

我们再也坐不住了。

-04-

更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我们会习惯于通过游戏、综艺、信息,来不断获取刺激,强化自己的奖赏回路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来自现实世界的压力。

媒体和自媒体们,不断渲染着金钱、财富、阶层、世俗的成功,不断地制造出一个个逆袭和阶层跃迁的例子,不遗余力地为我们描绘一个理想世界:

有房有车,有流动资金,每年2次出国游,孩子必须留学,最好藤校,财务自由,这才是成功人士的标准。

—— 按照最新的说法,这好像已经降低到「中产阶级」的标准了。

但实际上呢?

国内有一个调查,叫做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给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结果。

如下图:横轴表示「受访者实际所处的社会阶层」(按收入划分),纵轴表示「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处的阶层」。蓝色表示低估,红色表示高估,黄色表示估计正确。

直接报结论吧:估计正确的人只有10%,高估的人是30%,低估的人达到了60%。

也就是说,在全国范围内,有60%的人认为自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实际上他们的境况,比自己想象的要好得多。

所以,很多人说,我们如今都活在一个「中产阶级焦虑」的社会中 —— 低于中产阶级的人,焦虑着想要挤进中产阶级;位于中产阶级的人,又担心自己阶级跌落。

这种焦虑,是谁给予的呢?其实,都来自于我们外界。

外界的压力,把我们的期望无限制拉高。对比着媒体为我们塑造的「生活标准」,再看回自己的现状,焦虑便无法抑制地产生。

努力却看不到终点,投入却始终没有回报,而目标还遥遥无期 ——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用各种刺激去给予大脑兴奋感,就成了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

但这样的做法,只会一步步,把路走得更窄。

而这一切本都是可以避免的。

-05-

那么,如何才能缓解焦虑,管理好自己的期望水平呢?

下面几个方法,可以参考。

1. 避开外界为你营造的「懒人收益」。

这个时代,媒体和商家们,喜欢做一个事情:千方百计地帮你节省时间和认知成本。

他们希望你躺下去,舒舒服服,不动脑,用各种学习和进步的幻觉,来为你营造满足感 —— 同时,拿走你的一点钱。

对有些人来说,这是一个好事,但我会有意识地保持审慎。

因为,我知道,有些状态,你一旦陷进去了,也许就再也出不来。

与其喝醉,不如滴酒不沾。

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高效的行动力,保持对事物的探寻和思考,你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思维。

2. 将奖赏和行为绑定,而非结果

我做任何一个项目,其实首要考虑的,不是结果。而是在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我需要做些什么,可能获得些什么。

简而言之,就是经验导向。

如果我觉得一个项目,对我的能力和经验有帮助,哪怕它的结果不乐观,我也会去尝试。

这样一来,我就将注意力,从结果,转移到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关注自己的行为,获取反馈,并从中学习,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奖励。

这样,就可以把对于结果的期望,压制在一个比较平衡的水平。

就算得不到理想的结果,也不至于沮丧。

3. 摒弃「有付出必有回报」的因果思维

记不清有多少人,跟我诉苦过:我很努力,也很勤奋,但总是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怎么办?

实际上,回报跟付出,本来就不存在线性关系。

并不是努力一定会有所得 —— 它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如果保持着这种思维,你就会在每一次的「付出」时,不断地累积期望。

期望累积得越高,所带来的负面结果,也就越强烈。

更好的方式是什么呢?把你的行为,当做一颗种子。你种下它,给它提供阳光、土壤和水分,等待外界条件合适的时候,自然地萌生出来。

能长出来,自然很好;长不出来,也不要紧,你已经尽你所能。

这样,对于结果的期望、焦虑和烦恼,也就将不复存在。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