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姓名测试,如果冥冥之中确实有一个什么东西在控制住我们?
周易姓名测试,如果冥冥之中确实有一个什么东西在控制住我们?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严格地说,利用现代科学还不能完美解答这个问题。下面我从天时地利人和、暗物质暗能量、奇门遁甲模型、因果规律等几个方面分析一下。
1、天时地利人和
一个人做事要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这句话的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膑兵法·月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现代人认为:天时是成功之路的机遇,地利是成功之路的环境,人和是成功之路的条件。比如,有的人到某单位面试,遇到面试官提出的问题,刚好是准备过的,结果超水平发挥成功了。要是遇到另一个面试官,可能完全是两回事。这就是每个人的机缘巧合,不可强求。
2、暗物质、暗能量
宇宙中除了普通物质,还有暗物质以及暗能量。研究表明,宇宙中普通物质占4.9%,暗物质占26.8%,暗能量占68.3%。宇宙中占比约95%的暗物质暗能量,会不会对我们人类活动造成影响?会不会像量子纠缠一样,发现意想不到的现象或结果,目前科学还未给出完美明确的答案。
3、奇门遁甲模型
奇门遁甲是中国古代术数著作,号称最高预测学,传说由九天玄女梦授而来。奇门遁甲是中国古代很多代人共同研究的结果,包含有天文学、历法学、战争学、谋略学、哲学等。这是华夏上古时代非常优秀的著作,对很多方面很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奇门遁甲的结构独特,其理论应用天干、地支、八卦、九宫、九神、九星、八门等元素,来判断掌握胜负关键的趋势。其中九神、九星等可以认为是一种神秘力量,一种超越自然的力量。
我认为,奇门遁甲模型,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将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复杂的内外在影响元素化、模型化。从这个角度说,是多个内外在因素共同影响我们,最终导致事情的结果。
4、因果规律
佛教认为,一切皆有因果。简单地说,就是种善因得善果,做坏事受恶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那个冥冥之中控制我们的就是因果规律。
古人云,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古人的这种认识,其实本质上说也是因果规律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如果冥冥之中有一个东西控制我们,可以认为是目前科学尚未探明的神秘力量、暗物质暗能量、多种内外在因素共同影响、因果规律等。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有一天一定能为我们揭开谜底。
太阳系绕着银河系转?
由于四大基本力的作用,宇宙中从宏观到微观的物质基本都在运动着。而我们所看到的宇宙天体,基本都处于引力控制之下作着自转和公转式的运动,完全可以说根本没有绝对静止的天体。
在具有公转模式运行的天体系统中,通常都是质量较小的天体在围绕着质量较大的天体运行。我们都知道月亮在围着地球转,地球在围着太阳转,由于月亮比地球质量小得多,而地球又比太阳的质量小得多。而太阳只是银河系中的一员,所以也也在随着银河系的运行趋势围绕着银河系中心旋转,那么银河系还在围着什么旋转吗?
实际上银河系的确也在环绕更大结构的质心旋转,因为银河系本身属于本星系群中的一员,他和仙女座星系,三角座星系,以及大小麦哲伦星系都位于这个星系团之中,不过在这个包含了54个星系的星系团中,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是两个最大的星系,它们巨大的质量也形成了这个星系团的中心,其他的相对较小的星系以及一些矮星系,都在围绕它们运行,但是相对运行的速度不大。
而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则处于相互绕行的状态,因为它们两个有一个共同的质心,由于仙女座星系的质量要比银河系大上一倍,所以这个至心也更靠近仙女座星系,银河系也就围绕着这个质心运动,而银河系旁边的一些矮星系也是跟随着银河系围绕这个质心运动。
那么本星系团还在围绕着什么运行吗?其实本星系团之上还有更大的宇宙结构,那就是室女座超星系团了,原则上讲本星系团也在随着室女座超星系团运动,因为天文观测很难发现如此大尺度的天体运动现象,有天文学家估计室女座超星系团旋转一周大约需要1000亿年,比如今宇宙的年龄都要长的多,所以从相对距离上而言,这个庞大的星系团至今不过移动了一点而已。
但是超星系团也并非宇宙的最大结构,其上还有斯隆长城这类的长达几十亿年的巨型结构,这些巨型结构也是宇宙丝状结构中的一部分,它们是否在旋转呢?或者说它们是否在绕着宇宙的中心旋转呢?这些方面目前更看不出来,而且关于是否绕着宇宙中心旋转的问题,其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因为加速膨胀的宇宙没有一个几何中心,更何况也没有一个参照物,所以我们也就无法知道宇宙是不是也在旋转了。
用哪些方法能让自己从书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在这个读书已不再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唯一途径的时代,对于每年出版的几万册纸质书,大部分我们都不会阅读第二遍。这便需要我们在一次阅读的过程中,尽可能消化书籍内容。传统摘抄、批注的读书笔记方法非常耗时耗力。这几年兴起的思维导图也有其局限性:逻辑必须十分清晰、观点明确、易于总结。而其他笔记法,如康奈尔笔记、3R ……更适用于专业学习。我个人有些强迫症,就是笔记一定要满足逻辑 + 美观这两项。而且,我也懒得写读后总结之类的长文。总的来说,自己懒(笔头而不是头脑),同时还想消化一本好书。所以由懒而生,逐渐摸索出一套记读书笔记的方法,我称之为「格式笔记」。今天,就在 AppSo(微信号 appsolution)跟大家分享我总结的这套懒人笔记法。「格式笔记」的特性格式笔记有三个特性,按重要程度区分:
精简易读;
以应用为主;
边读边记,读后便于延伸、补充、回顾。
如果有第 4 点的话,整齐美观也能算上。格式笔记提倡阅读同步思考、强调应用、提炼观点,把概念转化为事例。一句话总结:记的不是作者的话,而是自己的理解。以下我会详细阐述以下内容:
适合读书类型与目标对象
「格式笔记」怎么记
为什么我们要关注这四个特性
「格式笔记」如何数字化
「格式笔记」的适用范围就目前我的使用经验来说,格式笔记更适合阅读非虚构(Non-Fiction )的书籍。其他类型书籍的话,我还是更喜欢摘抄和批注的传统方法。格式笔记目标读者画像:
有记读书笔记需求的读者;
手懒脑不懒;
笔记外观要求高;
不为展示,为我所用;
经常要借阅公共书籍。
「格式笔记」要怎么记其实一张图就能说明白。下图是我读《反脆弱》到 20% 左右的格式笔记。它的核心是:通过模块化「强迫自己思考」。很多人不知道读书笔记该记什么?这种「预设式套路」可以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套入套路、归类。「右栏」负责记录知识性信息、理解观点、延伸阅读…… 更私人化。
概念:所有之前没接触过的「术语」,只要看到就记下来。不用记解释,可以记些关键词。
事例:书中提到的典型实例、自己想到的事例。
灵光一现(名字有些中二):记下自己的脑洞。
改进:这是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模块,为我所用,如何应用到自己身上,改进现状。后面会详细展开。
注意:在灵光一现一栏中,简要表达出最触动自己的观点即可。这点我也在《你应该读一本能唤起你生理反应的书》中提到了。 被 shocked 到一刻,一定要记下来。「左栏」是自己压缩、提炼、总结的过程…… 更客观。
章节观点:逻辑顺序,只讲观点;
整本书核心观点:整本书作者围绕的核心观点,比如塔勒布在《反脆弱》中说的就是「脆弱性与反脆弱性」 ;在《黑天鹅》中说的就是「黑天鹅现象」。
之前我提到,这是高度私人定制的读书笔记。那是因为这些模块的决定取决于你。针对内容不同的书籍,可以随时添补新的模块。「格式笔记」三大特性详解1. 精简易读记笔记也有效率一说。
输入效率:如果你仅仅是记笔记,就比读书时间还长,那无疑是输入效率太低了;
消化效率:也就是你记下的部分究竟理解了多少。
以上也提到了,传统摘抄+批注方法整理耗时,更糟糕的是回顾性低!看看你在印象笔记里的读书笔记的上次查看时间吧。而且我们常会出现这种情况:看到摘抄,却不再理解摘抄。一个好的读者不会因为发现了什么警句妙语而欣喜若狂或情不自禁地鼓掌——一个忙于分析的读者恐怕无暇顾及这些。——尼尔 • 波兹曼《娱乐至死》所以,精简并不是说掠过重要内容,而是压缩、提炼、消化。让你时隔很久后还能理解。同时,还能节省你记笔记的时间,提高易读性。采用格式笔记记笔记的话,一本书可能也就用 1-2 张 A4 纸的正反面就够啦,且便于随时查看。2. 以应用为主我们选择阅读 Non-fiction 非虚构书类,总结起来就两个原因:提高认知、为我所用。前者为知识,后者为指导。但大多数读者往往只关注到了前者,就是说我读完一本书我学到了什么,而没想过读完这本书可以给我哪些具体的指导?前者更客观、普遍。比如,一个经济学学生和一个高中生都阅读了一本经济学基础,其实在收获知识方面两者没多少差距(并不是说相同,你可能用了两个小时就理解消化了,但高中生读了两个月把这本书读个十几遍,也能明白)。两者都能明白一些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那是因为信息是死的,但怎么把信息转换成知识,就取决于读者的认知水平和状态。上面例子体现的就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读完这本书,如果经济学学生只是记住了一堆名词和解释,那其实没有太大意义。因为。这些都还只是「信息」,而没有转换成「知识」,而这些信息其实你 Google 一下就有了。如果高中生读完后,决定自己向父母借一笔小钱,暑假去试着做点儿小生意的话,这就是应用。所以,在「格式笔记」里我更强调 「改进」。也就是说,通过读这本书对我目前生活能做出哪些改变。比如,我就很简单地写了「健身上尝试力竭法训练」。而一个不健身的投资者,可能就会写上「分散投资」、「提高察觉力」、……甚至更具体的内容。好多笔记方法都强调说你怎么记住它,怎么理解它。我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到达怎么应用的阶段。因为,我认为读书的「内化」就是一个由外(书)及内(个人)的过程:
看-看懂-理解-开悟-应用
边读边记,读后便于回顾、延伸、补充
这和传统批注法其实很类似。不一样的是,在读书过程中,你身边只要有一张纸就可以了,几笔打个格,填上模块名称(这对图书馆借书来说太方便了,过去只能用铅笔标注,还书之前还得再擦掉。)然后,就开始读吧,而且在读书过程中,你会不自觉地想到「模块要求」,但并不会打断阅读。过去,我读到一个故事就当个事儿看,最多算个谈资。但使用格式笔记读书的时候,我会不自觉地想,这个故事对我有什么指导意义?为什么可以支持这个观点……换句话说,它在强迫你提问题。所有的读书笔记不都是边读边记嘛,那格式笔记不同之处在哪呢?在你读完的时候,你的读书笔记就已经完成 70%-80% 了。这也就是记笔记效率的问题。而需要你读后总结的,只有一页纸左右的大纲观点摘要,类似你自己重写一遍这本书的目录。但这远远没完。书我们可以只读一遍,但是我们记读书笔记不正是为了可以「快速地回顾这本书」吗?所以,读书笔记的重要性不在于读书时,而在于读完后。格式笔记便于回顾、条理清楚。所以,在读完书后也能很方便地延伸内容。比如「概念」一栏,说实话,我读完书后两三天再看「概念」里记下的名词,一大半我都不知道什么意思了。这时候只需要 Google 一下就行了。原来只是书中针对作者观点所作的解释,在 Google 后了解会更全面,能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尤其是在你做主题阅读的时候,相同主题下不同的书中,其实很多概念、定义、延伸说明……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只是支持观点和事例。所以,根本没必要去死记硬背,你看第一本书时,这些概念可能只是能 Google 出来的信息,读得多了就会内化为知识。「补充」也同理,读完一本书几天后,你的认知模型会渐渐升级。然后你会察觉到,一个一直发生在你身边的事,其实可以通过某个原理进行解释,那么你就可以直接补充到事例上去。假如,我打算做些小投资,那么「改进」或者说「应用」上,我也可以补充上投资的方法论指导。你甚至可以当这个板块为一个长期的 To-Do-List ,你改进成功了,就可以 checked it 了!如何实现数字化格式笔记在线下记录的时候非常方便,随便拿张纸打个格子就好了。但从便于回顾和保存的角度来说,我更喜欢在记录完后,定期把这几页数字化整理一下。不仅为了知识管理,也是一次回顾。过去采用传统的摘抄、批注笔记法,读完一本纸质书,想存到笔记库里,打字要打好久。现在基本上都能在半个小时内整理完毕。以下只是我自己的数字化实例,其实和软件关联度不是很大,不一定要用例子中的 app 才能实现。1. 以 Microsoft Excel 为代表的「办公」 app用最常见的 Excel 合并个单元格,输入「模块」名称,存为模版就好啦。
优点:平台覆盖广、普及度广、操作简单
缺点:调整和排版麻烦
2. 以 Sketch 来举例的相关「设计」的 appSketch 比起其他以设计为主的 app 更简便。所以,目前我选择 Sketch 来作为数字化格式笔记的工具。但 AI 、PS、Indesign 等所有能打格,输入文字功能的 app 都可以实现。
优点:方便美观,便于调整、修改
缺点:app 本身成本高,如果只是为了格式笔记没必要购买安装
3. 各类扫描 app由于我线下笔记记得过于凌乱,所以没有实例附图。
优点:拍一张就好,不能再简单
缺点:不好调整、修改。清晰度问题也可能出问题
整理完后,你可以一张图直接甩到你各种笔记 app 里,或者建个专门的文件夹,亦或者打印出来夹在书里。以上就是「格式笔记」的介绍,我也还在继续摸索和完善。我认为一个「好」方法的要求是:结构简单清晰、应用度高、学习成本小。比如费曼最经典的学习方法,其核心就是「不懂就去查!顺藤摸瓜!」学习成本以《如何阅读一本书》举例。 我当时完全是「啃完」的,记了十几页笔记,然而没有在一本书上完整的用过,但几个核心观点倒是指导了我如何读书。但我觉得学习成本就过高了)以上的叙述可能比较啰嗦,使用了一整篇文章来说。跟费曼教授比起来还望尘莫及,人家几句话就能阐述清楚。最后希望大家注意的一点: 格式笔记不是静态的,更不是一种规则和模式。我总结的只是参考,具体还是要结合个人思考、读书习惯、书籍类型……去自定义!欢迎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做快乐的懒癌读者。
你看过最好的心理学书籍是什么?
如果说最好,有些不好说,因为心理学是个系统科学,每个部分都是它的重要组成。心理学史也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很多书这这个过程中都起到划时代的意义。而且心理学有很多好看的书。在治疗领域,比如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弗洛姆的《爱的艺术》,温尼科特《妈妈的心灵课》,马斯洛的《动机和人格》《人性梦达到的境界》,罗杰斯的《罗杰斯心理治疗:经典个案及专家点评》 《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 《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 ,欧文亚隆系列,卡尼曼《思考快与慢》,等等都是非常不错的。
而且这是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心理学又是一个大的学科,还有其他分支,也都有相当好的书。您一定可以每一个阶段,遇到让您感到好看的书。
下面就心理治疗领域在做个比较完整的分享,如果大家对心理咨询感兴趣可以进一步阅读。一、认知行为
《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
《认知治疗技术:从业者指南》
《学习认知行为治疗图解指南》
《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第三版)
《心理咨询师的问诊策略》
《伯恩斯新情绪疗法》(又译《好心情手册》)--伯恩斯
《理智胜过情感》--格林伯格
《接受与实现疗法:理论与实务》
《辩证行为疗法》
《辩证行为疗法与情绪调整》
《边缘性人格障碍治疗手册》
《改善情绪的正念疗法》
《正念与接受:认知行为疗法第三浪潮》
二、人本主义、存在主义、格式塔
《罗杰斯心理治疗:经典个案及专家点评》
《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
《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
《以人为中心的心理咨询实践》
《爱与意志》--罗洛·梅
《人的自我寻求》--罗洛·梅
《存在心理学:一种整合的临床观》--罗洛·梅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Irvin Yalom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
《日益亲近: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心灵对话》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
《完形治疗:观点与应用》
《格式塔咨询与治疗技术》
三、后现代
《焦点解决治疗:理论、研究与实践》
《焦点解决模式:理论和应用》
《超越奇迹: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儿童与青少年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的应用》
《用故事打开心扉 隐喻治疗案例示范》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儿童叙事治疗》
《叙事治疗入门》
《合作取向治疗:对话·语言·可能性》
四、精神分析
(1)经典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入门》
《精神分析治疗指南》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
《梦的解析》
《儿童心理治疗技术:心理动力学策略》
《弗洛伊德文集》《克莱因文集》
(2)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
《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客体关系入门》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理论、实务与案例》
《客体关系治疗——关系的运用》
《心理治疗入门》(整合自体心理学的实践)--巴史克
《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务》
《精神分析治愈之道》
《自体的重建》
《言语与象征》
《移情与投射》
《病人与精神分析师》
《重寻客体与重建自体-在精神分析中找到自己》
(3)短程动力治疗
《短程动力治疗》
《10倍速療法-短期心理治療實戰錄》--巴史克
(4)其它
《荣格心理学入门》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霍妮
《我们的内心冲突》--霍妮
《逃避自由》--弗罗姆
《弗洛伊德文集》
五、积极心理学
《Marva Collins' Way》--Marva Collins & Civia Tamarkin
《Gratitude and the Good Life_ Toward a Psychology of Appreciation (2014)》--Philip C. Watkins
六、家庭治疗
《家谱图》
《回家》--米纽秦
《家庭与家庭治疗》--米纽秦
《家庭与夫妻治疗案例与分析》--米纽秦
《掌握家庭治疗:家庭的成长与转变之路》--米纽秦
《为家庭疗伤(上下)》--李维榕
《家庭会伤人》--约翰·布雷萧
《爱的功课》(病人、家属和治疗师的故事)
《婚姻治疗的九个步骤:情绪取向的婚姻治疗》
《夫妻家庭治疗案例研究——认知和系统的观点》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萨提亚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萨提亚
《萨提亚治疗实录》--萨提亚
《萨提亚转化式系统治疗》
《妈妈的心灵课》--温尼科特
《母亲与婴儿》
《依恋治疗中的依恋:从养育到治愈,从理论到实践》
七、整合取向及其它疗法
(1)整合取向
《短期心理咨询:一种基于实践整合的方法(第二版)》
(2)TA沟通分析
《人间游戏: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沟通分析——TA治疗的理论与实务》
(3)意向对话
《我是谁》--朱建军
《意象对话心理治疗》--朱建军
(4)森田疗法
《自觉和领悟之路》--森田正马
八、危机干预与创伤处理
《危机干预策略》--詹姆斯&吉利兰
《心理创伤的治疗指南》
《创伤危机干预心理案例集》
《创伤后应激障碍自助手册》
九、测量
(1)常用量表使用
(2)投射测验(房树人等)
《树木人格投射测试》
十、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师之路(第4版)》
《心理咨询的技巧和策略——意向性会谈和咨询(第5版)》
《心理治疗师的问答艺术》
《心理咨询面谈技术》
《心理咨询师的问诊策略》
《111个失败的案例——常见的心理治疗错误》
《突破心理治疗中的不可能案例》
《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及案例》
《心理咨询与治疗经典案例(第七版)》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第八版)》--科瑞
《心理治疗与咨询理论:概念与案例》
《登天的感觉》
《不寻常的治疗》
《Handbook of Psychotherapy Case Formulation》--Tracy D. Eells
十一、基础及其它
《心理咨询师》
《神经症》--许又新
《情绪的解析》
《给未来的记忆:河合隼雄回忆录》
《神话的力量》
《千面英雄》--坎贝尔
做心理咨询师,哪怕西方的所有心理学书都看了,我国的如下也不错:《易经》《道德经》《论语》《孟子》《庄子》《大学》《中庸》《史记》《坛经》《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苏东坡文集》《中华文明史》等。
我是心理咨询师,心理学专业毕业,专注学生学习家庭情感事业心理咨询。欢迎【关注】@解忧心理医生 ,一起遇见那真那善那美!为什么假大师都用太极拳这一拳法欺骗大家?
这个问题问得好,但是用假大师一词,用的就不准确了,因为既然是大师是假的,大家知道了,他就骗不了人,太极拳界基本上没有什么假大师,那么对这些大师的所做所为,怎么定义好呢?其实是太极拳界,隐藏很多的“伪大师”。这些“伪大师”的共同特征是,用一些技巧性的手段蒙蔽了很多人。而盯上“太极拳”,是由于“太极”的名气太大了,“太极”一词一直是道家的图腾,而由于道家在中国古代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杨露褝、杨班侯父子因机缘巧合摘得此名,所以各路豪杰见”太极”之名落入杨拳之冠,“太极”一词的名气冠于拳名,是任何一个拳名都比不了的,既然“太极”一词落入凡间,何不抢来为自己所用?所以傍“太极拳”之名成了一种“高大上”,同时也好在江湖的扬名立万艰困之路上少奋斗甚至不奋斗,在有心之人的运作和操纵之下,终于“百花齐放”了,同时,由于“太极拳”的练习方式是一个极易临摹的载体,所以各路大师进行简单模仿与篡改,就轻松上路了。
这种经过模仿篡改的太极拳,以似是而非的太极理论做包装,就堂而皇之的走向了社会,也就形成了今天的“伪大师”横行的局面。例如,神吹自己的功夫最好的是能“接化发”的“马大师”,哦,不,是“马宗师”,从其比赛的look中,就看不到其“接”招的影子,只看到如“疯猫”一样的双爪乱挠,没有了“接”,“化”是不可能的,“发”也就成了嘴喷而已,根本就看不出其有“接化发”的能力,其就是标准的利用太极拳“接化发” 的行拳要求,结合一些技巧性的东西伪装起来的“伪大师”。再如,某些大师在电视上拍西瓜,显示功力,其实都是外家拳的东西,拍不坏,切开看,内部汤了,说内功雄厚,拍烂了,也说是内力击穿,无论如何讲都是神功盖世,其实这种拍西瓜的烂戏,是一个体力劳动者都能做到的。加之媒体为了捞钱,造几个神就不可避免了。而太极拳讲的是粘黏连随的贴身打。
真正的太极拳是杨露褝、杨班侯父子搏命而来的,是杨班侯打出的名头,所以有“杨露褝闯天下,杨班侯打天下”之说。近日看到,战败的“雷公太极”说:太极拳创拳之初,就不是为了搏击。这种说法其实为了自己的失败辩解的无耻之谈。如果说:杨家以授拳为生,没有应传尽传。倒是一个可说的理由,因为,杨氏父子教拳是以十年为期的,“太极十年不出门”吗?
另外,近日看到一条消息,1931年出版的《太极拳使用法》,将杨班侯之子杨兆鹏列为杨澄甫之徒,可以想见,年长杨澄甫十一岁的杨兆鹏,随其父杨班侯习武之时,杨澄甫尚在襁褓之中,如何能出现如此低级失误,此种列入书中之误,是有心或无意,就不是外人能够了解得到内情的了,但杨兆鹏有一个外号叫“十八场”,意即一天打十八场架,若师从杨澄甫,学拳之时,杨兆鹏应该近三十岁了,三十岁的人会这样吗?所以,笔者提出这个事情,读者会懂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