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相婚配,中国的历代人口是如何变化的?

2024-07-14 21:59:09 82阅读

命相婚配,中国的历代人口是如何变化的?

接近四千字的长回答,估算了各个朝代的人口数量,及整个中国人口变化的曲线,看看要是万一穿越了,选择哪个时期比较好!关于中国历代人口统计的数据,全部来源史料记载和专家的估算。但史料记载很难说有多准确,因为官方的统计数字,仅限于官府实际掌控的人口数(税赋人口,而且长期以家庭为单位)。

而更可怕的是官方掌控人口的多少,取决于政府统治的有效程度。吏治严谨时期,数据会准确一些,而中央政权暗弱,地方豪族便会掌控大量非户籍人口(不缴纳官税),这些人口变成了“隐户”,不在官方统计数据内。

所以,这个问题谁都只能说个大概范畴,没法精确到很小的数量级。

命相婚配,中国的历代人口是如何变化的?

我的回答是基于赵文林、谢淑君两先生的《中国人口史》、葛剑雄先生的《中国人口发展史》、蓝勇先生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等资料而来,如果和您的观感不同,大家只能求同存异了。

据甲骨文记载,商、周时期中国王朝便开始进行全国性的人口普查,当然了那时候全中国的面积也没多大,这种被史料称之为“登人”或“登众”的工作,主要是为了征兵和征税。

等到西周时期,最初版本的人口普查和登记制度已经出现。

元朝人马端临曾在《文献通考》中记载,夏朝时已经有人口1250余万人,西周成王时期有人口1375万余人,但这份史料距离夏和周时间跨度太大,而且属于孤证,很难说有多准确。

综合各种零散的史料记载,到战国后期,整个中国地区的人口基数大概是在2千万~3千万之间。

秦朝建立后,户籍登记制度也日趋完善,秦始皇十六年(前231年)规定男子不论成丁与否,一律登记年龄。

估算其国家人口应该稳定站在3000万以上了,但随之而来的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让中国的人口数量大幅降低,估算至少损失了全国人口的三到四成。

以至于刘邦憋得没招了,想出了“征收生育税”的办法。女子育龄(15岁以上)如果不婚配,年赋税120钱。

这个办法还是挺见效的,70多年后(前202年—前129年),汉朝的人口便从高祖时期的约1600万人飙升到3600万。

之后随着汉武帝的大规模用兵和征税,汉朝的人口数量开始停滞和下降,到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只有3200万。

好在之后的昭宣中兴又让形势得到扭转,到汉平帝元始二年时(2年),人口数量涨至5700万人以上。

但新莽时期的全国性动乱和绿林赤眉起义打击,等到东汉光武帝时,估计全国人口跌落到只剩2800万人左右。

这也就意味着,在西汉、东汉衔接的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全国人口损失了接近51%。

随后,东汉人口一直处于波动上升的曲线中,至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人口已经稳定站在五千万以上,达到了5648万余人。(数据来源:《晋书·地理志》)

随之而来的三国演义大家都很清楚了,中原地区杀得赤地千里,白骨露野,根据《三国志》、《晋书》、《通典》等史料记载,估算魏蜀吴三国的人口大概为:

魏国440万人左右、蜀国94万人、吴国230万人。

其中,蜀国九十多万人带甲之士就达到了十万人以上。这其实便可以说明,诸葛亮为什么要着急忙慌的六出祁山伐魏,因为这些百战老兵耗光了,蜀国更没机会了。

等到三国归晋后,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国人口不过1600多万人。

紧随而来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和南北朝,让中国人口剧烈波动,估算人口最少时不会超过1000万人,但其中有大量逃散的户口不在统计之列。

隋朝建立后,全国人口再次迅速回升,至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人口数量达到了4600万人。这里面除了人口自然恢复外,还有一部分是逃散人口重归官方统计的原因。

但隋末动乱让人口基数再次大幅跌落,不过短短九年,至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赋税人口居然从隋炀帝时期的890万户,跌落至180万户,大概不到一千万人。

所以,李世民才会被逼着在渭水河边与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聊天,史称“渭水之盟”。因为,唐朝当时的军事实力实在是打不过东突厥。

不过随着,唐初“贞观之治”、高宗、武后朝的延续以及“开元盛世”的辉煌,唐朝人口迅速膨胀,达到了中国人口基数的第一个巅峰。

至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户籍人口到达了89万户,5300万人。不过,当时的史学家杜佑就承认有巨量人口被瞒报、少报,当时唐朝户口数量至少有“一千三百万户到一千四百万户”。

也就是说,按照杜佑的估算,唐朝当时至少有6900至7500万人。冻国栋先生则估计,如果再算上唐朝城市的流动人口、边疆城傍制度归附的少数民族部众,唐朝全部人口数量估计要到8000万以上的数量级。(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2卷)

紧接着,短短七年的安史之乱,将整个黄河流域,唐朝最富庶的地区彻底打烂,也让唐朝户口数量暴跌了2500万人以上。。

但需要注意一点,之后唐朝的人口统计凌乱不堪,大量割据地区不在上报户口数量,因此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的统计数据,唐朝只有不到1700万人。

但这个数据是不准确的,因为上报州的数量只有169个,不到安史之乱前的一半。

而且,黄河流域的动乱让大量人口南迁,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衣冠南渡”,大量人口的涌入使江南地区的经济飞速发展。

据统计,安史之乱前后,唐朝人口的布局从华北占据75%,华南占据25%,变成了唐亡时,南北人口各半。其中,襄州人口增加120%,鄂州增加100%,苏州增加30%,泉州增加50%,广州增加75%。

急速膨胀的江南经济,不但承托了中晚唐绝大部分赋税,也让唐朝在历经安史之乱的创口后,又摇摇晃晃的走了一百五十多年。

这就是很多人疑惑的,唐朝在所谓“都城六失、天子九逃”后,怎么还能支撑得住?

因为,肃宗时期第五琦颁布的“盐铁专营”和德宗时期杨炎的“两税法”改革,保证了唐朝的国家经济始终没有崩溃。

第五琦是个人名,别以为这兄弟姓“第”名“五琦”,他姓“第五”同宗名人还有“第五伦、第五访、第五种”。这是个很怪的姓,在唐朝从“第一”到“第八”都有人姓。

由此可见,张巡以全城死节的代价苦守睢阳,死死挡住叛军南下江南的脚步,实际上是在给整个唐朝续命。

可笑的是现在居然还有人,以其吃人肉斥其为“禽兽”,真不知到底谁才是“禽兽”!

我们回来接着说人口,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 ,唐朝有据可查的人口数量大概在3300万左右,不过之前已经说了,这个数据不会很准确。

之后黄巢之乱,不过九年间,大约造成了800万人以上的死亡。随后又是五代十国的动乱周期,这时候的史料户籍数据很难说有多少可靠性,因此这期间人口数量也是众说纷纭。

至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 ,北宋已经灭亡了北汉,开始呈现大一统的模样,因此《宋史》、《宋会要》、《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料,也开始详细记载宋朝的人口数据。

但需要注意的是,宋朝的统计数据是以户为单位,结合成年男性数(人丁数)。这也是国家政权感觉能用的上的人口数量,女的他们觉得用不上,不需要统计。

至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北宋户籍数据为二千零二十六万户,男丁4500多万人,以此估算宋朝人口肯定已经超过一亿了。

等到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户口数量膨胀到2200万户以上,估算实际人口应该达到了一亿三千万以上。

但随着蒙古人南下,中原人口再次狂跌,1234年蒙古灭金,估算长江以北的人口,只剩金朝统治期间的不到20%,大约在一千万人左右。

1279年,元军全部占领四川后,所余户口数量仅剩70多万人,只有入侵前的2.38%。

但需要注意的是,蒙古人屠城主要发生在黄河流域和四川地区。进入江南后,估计是因为全杀了就没人交税了,屠城的比率降低的很多。

不管怎样,在蒙古人南下的过程中,中国人口数量迅速走低是毋庸置疑的。但有些网文传言,蒙古人杀了一亿汉族显然是夸大其词了,因为要按这个数据推算,整个中国基本就没人了。

到了元代中后期,虽然国家治理的烂七八糟,但至少在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1265—1307年)到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1320年—1370年)至正初年(1340年)几十年间,日子还能凑合过。

所以,这期间元朝的户口数量一直处于增长之中,估算人口数量大约恢复到了八千五百万左右的数量级(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随后,在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年—1370年),元朝爆发了大规模的瘟疫和灾荒,诱发了红巾军起义,中国人口再度狂跌。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据《明史》和《明实录》的记载,户籍人数只剩不到六千万人,换句话说又有至少两千五百万人死于非命。

随后,关于有明一代人口的数量,专家们的估算差距极大,从最少的六千万(易中天),到最多的接近两亿(葛剑雄、曹树基),相差可谓天差地别。

但到了康熙初年,随着社会生活的稳定,中国人口再次过亿基本是定论了,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中国人口已经上升到一亿五千多万。

随后,中国人口持续膨胀,虽然期间经过了太平天国、捻军及甘陕回乱,大约损失了八千万左右的人口。但到了宣统二年(1911)中国人口依旧膨胀到了四亿三千多万的数量级。

1912年清帝退位,进入了民国时期。后面的就不好说了,我放两张图大家自己看,从人口增长的速率和死亡率来分析,民国时期是不是某些学者嘴里的“黄金时代”。

兔子和老虎属相配吗?

虎兔婚姻运势详解

1、感情运势

属虎的人强势霸道,属兔的人温柔和顺,所以虎跟兔子在感情上还是非常合得来的。双方能够互相谅解,偶尔会有争执,但在两人沟通之后都能化解,这样的家庭在彼此共同努力下自然会蒸蒸日上,婚姻也更加幸福美满。

2、事业运势

属虎人事业心是非常强的,而且更加喜欢有刺激有挑战性的东西,而属兔人比较胆小内向,喜欢很安稳的工作,所以在事业上两个人的看法还是有些不一致的。不过也并没有很大的矛盾,因为属兔人对属虎人非常信任,所以会给予对方全力的支持,这于属虎人事业的发展还是有很大好处的。

3、财运运势

虎兔婚姻只是一般的婚姻运势,所以两个人的财运也只处于中上等。不过在十二生肖中,属虎人和属兔人的财富都还是不错的,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是总体而言也处于中等偏上。因此虎跟兔子属相结合是不必为以后的生活发愁的。

4、健康运势

每个人除了对财运非常关注之外,也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对于生肖虎和生肖兔的婚姻来说,属虎人的身体在晚年的时候会因为积劳成疾,而有下降的趋势,不过属兔人温柔体贴,能给予属虎人很好的照料。而属兔人来说平时就很注意养生,所以两个人能够白头到老、共度一生。

吕雉为什么会嫁给当时一穷二白的刘邦?

在中国历史上,吕雉嫁给刘邦是一段经典传奇。

首先,先来看看刘邦当时的身份,刘邦年轻的时候,不好劳动,所以其父都骂他无赖。于是被骂无赖的刘邦,后来离开家乡,以游侠的身份游历天下,而正是这段难得的经历让他开阔视野,胸怀天下。那他后来为什么要回到家乡了呢?主要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不允许游侠等不固定人口到处走动,为防患于未然, 保持社会结构稳定,将所有无业游民遣送回乡谋生。

于是,刘邦就回来了。

其次,我们要看看刘邦真的是一穷二白么?事实上,刘邦家里不怎么富,但也不是传说的那种一穷二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秦朝有规定,家贫并且无德行的人,不得择吏为官。韩信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因为家贫无行,所以不能当官,每天都是在市井游手好闲,虚度时光。

而当时刘邦能够当上亭长,说明他家里经济情况还是可以的,而且他为人还是有一定口碑的。

当然,论经济实力, 刘邦当然是赶不上吕公了。

当时情况是,吕公为避仇,率领全家前来沛县避难,成为县令的座上宾。有人认为,吕公当时能够如此爽快地将吕雉许配给刘邦,是看中刘邦在当地的势力,然后想利用刘邦来保护吕氏家族的安危。我认为说这话的人,以为吕公是如此肤浅之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试想一想,既然吕公都成为县令的座上宾了,而且县令也看中吕雉,吕公借县令官方势力来保护吕氏家族,不得更得心应手么?为什么偏偏绕过县令去找连小吏都算不上的刘邦?

对于吕公此举,不要说现在,就是当时吕公的妻子也莫名其妙。当她听说吕公在宴会上,不是将许吕雉配给县令而是配给刘邦时,不由心中一火,大骂吕公。

但是吕公却很轻蔑地回了妻子一句话:“此非儿女子所知!”

吕公的意思很明白,我这种做法不是你们一般女人所能懂的。

更让人莫名其妙的是 ,吕公后来还将二女儿吕须嫁给了杀狗出身的樊哙,而不是嫁给县令。这不符合常规呀,在一般人那里,要想得到人身安全,最好的做法就是黑白皆通,所以吕公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一个嫁给刘邦,一个嫁给县令,而为了不得罪县令,最好将吕雉给县命,然后将吕须嫁给刘邦,这才符合一般人的趋利避害之做法。

可偏偏是,吕公宁愿得罪县令,一个女儿也不嫁,通通将她们嫁给了草根出身的吕公。

那么,吕公凭什么要将两个女儿嫁给两个经济实力不怎么样的草根?

在我看来,吕公下如此巨大赌注,是在进行一项史无前例的人力投资。

当时,秦始皇刚刚统一天下,不但不让百姓休养生息,还大兴土木工程,驱民如驱牛,为了他的政绩而让天下人承受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于是,百姓面对如此暴政可谓是敢怒而不敢言,那怎么办?只有忍了。但是当忍到无可忍之时,民愤绝对如火山爆发,将暴秦掀倒。

秦秋战国数百年的历史是中国贵族没落,百姓觉醒的时代。当时诸侯各国的贵族已被秦始皇消灭殆尽,而一旦天下有事,敢于出头的肯定是那些敢于敢做的草根。

吕公不仅是个善于度势之人,且还是个会察言观色的看相之人。他在宴会上通过与刘邦一席话,晓得了刘邦的经历以及魅力,看出刘邦身上有三种天下人没有的品质,那就是霸气,流氓气,英雄气。

也就是说,一旦百姓造反,就是刘邦这种集霸气,流氓气,英雄气的人春天。因为他们敢做敢当,敢于投入到时代滚滚的洪流之中造反起义。

所以说,吕公能将吕雉给刘邦,后来又将吕须嫁给樊哙,这都是对当时形势发展的精准把握,以及对未来精准的预测基础上做所的一种明智的选择。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吕公赌赢了!

遗下人指的是什么人?

刘玉兰结婚第8年,丈夫喝药去世了。公婆认为刘玉兰克夫,将她赶出家门。刘玉兰在外打工时,遇见了比自己大5岁的朱伟亮,朱伟亮的父母得知刘玉兰是遗下人,坚决不让儿子将她娶进门,他们告诉朱伟亮,如果他不听劝,日后会倒大霉的。

但是朱伟亮和刘玉兰已经交往一年多,他相信娶了刘玉兰不是他的劫难,而是他的福气。一开始,朱伟亮的家人不肯接纳刘玉兰,但是了解了刘玉兰的经历,再加上后来发生了一些事,家里人改变了对刘玉兰的看法。

刘玉兰和第一任丈夫赵伟是相亲认识的,赵伟老实到有些木讷,不善言辞,刘玉兰本不想同意这门婚事,但父母觉得女孩子嫁人就要嫁一个老实本分的男人,刘玉兰在父母的说服下,同意了这门婚事。

婚后,刘玉兰发现赵伟虽然对他很好,但性格太过老实,没有自己的主见,公婆让他干什么,他就言听计从,从来不会说不。

刘玉兰怀孕时,想吃葡萄,婆婆认为刘玉兰怀的是女儿,不让赵伟给刘玉兰买葡萄,赵伟就告诉刘玉兰,他妈妈不让他买。刘玉兰很生气,婆婆不让他买,他就不能偷偷地买?

赵伟却说:不行,我妈说了不让买,就不能买。

更让刘玉兰生气的是,她到了预产期,婆婆说孩子出生要花不少钱,让赵伟外出打工。刘玉兰认为孩子还有半个月就出生了,等她出了月子再出去打工也不迟,但赵伟竟然在夜里,趁她睡着时外出打工了,女儿6个月大时,他才回来。

刘玉兰怪赵伟太听从父母的话,她和赵伟已经结婚了,如果赵伟总是听他爸妈的话,丝毫不考虑她的感受,不如离婚。赵伟从来没有想过离婚的事,再加上当时农村人离婚的很少,赵伟觉得离婚有点丢人,只好向刘玉兰保证,他以后会考虑她的意见。

结婚第5年,刘玉兰的儿子出生了,公婆得知刘玉兰生了儿子,喜极而泣。不过刘玉兰的日子却不好过了,公婆觉得刘玉兰不会照顾孩子,孩子满月后,公婆就让刘玉兰外出打工,他们老两口在家照顾孩子。

刘玉兰不同意,公婆就说刘玉兰不会过日子,只想在家享清福,不想出去打工。家里有他们照顾,刘玉兰有什么不放心的?

刘玉兰让赵伟站出来说句公道话,孩子刚满月,正是需要妈妈的时候,她不能离开。再说了,公婆重男轻女,从来不对女儿正眼相待,她要是外出打工了,女儿以后还有好日子过吗?

赵伟夹在中间,不知道该怎么办,公婆劝赵伟和刘玉兰离婚,刘玉兰也哭诉日子没办法过了,让赵伟给她一个说法,赵伟除了沉默,就是沉默。最终,刘玉兰坚持留在家带孩子,不过公婆不让赵伟给她钱花,刘玉兰只能做一些杂活赚生活费。

儿子2岁时,赵伟打工回来,公婆让赵伟和刘玉兰离婚,他们说刘玉兰不孝顺,不懂事,总是忤逆他们的意思,这样的儿媳妇娶进门何用?刘玉兰也对赵伟失望之极,不愿意和他说话,赵伟回到家,两人也分床睡。

公婆哭着对赵伟说,如果赵伟不和刘玉兰离婚,他们就不认赵伟这个窝囊废儿子。赵伟不同意离婚,婆婆就指责赵伟不是个男人,竟然管不住自己的妻子,真是让人笑掉大牙。她要是知道赵伟这么没骨气,当初就不该生他。

公婆一连闹了半个月,直到那天早上,刘玉兰到卧室喊赵伟吃饭,才发现他在卧室喝了一瓶农药,人已经不行了。

公婆认为赵伟这样都是因为儿子和刘玉兰八字不合,坚决让她滚出这个家。刘玉兰舍不得孩子,公公拿起一根木棍将刘玉兰打得浑身是伤,刘玉兰才不得不离开家。

走之前,婆婆将躲在一旁不敢吭声的孙女拽到刘玉兰面前,让她带着女儿一起滚。刘玉兰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先带着女儿回娘家。刘玉兰知道公婆年纪大了,已经没有外出打工的能力,为了让公婆和子女过得好一些,刘玉兰将女儿放在娘家,自己外出打工。

过年时,刘玉兰将省吃俭用攒下的钱给公婆一半,又给儿子买了几件新衣服,可婆婆竟然当着她的面就把衣服烧了,刘玉兰给他们的钱,也被她扔出来,公公一手拿着砖头,一只手指着刘玉兰说:从今以后,我们家和你没有半毛钱关系,我们也不会让光辉认你这个妈妈的,你要是敢进这个家门,就别怪我不客气。

刘玉兰无奈,只能转身离开。儿子5岁时,得了肺炎住院,刘玉兰得知后,请假赶回家,结果还没进病房,就被公公一脚踹到地上,疼得半天没爬起来。刘玉兰为了见儿子,只能偷偷躲起来,趁公婆不注意的时候看他两眼。

但公婆每次知道她悄悄看孩子,都会对她拳打脚踢,刘玉兰只好打消了见儿子的念头。

刘玉兰在外打工时,认识了现在的丈夫朱伟亮。朱伟亮家庭条件不好,所以一直到35岁还未结婚,刘玉兰本来没有动过再婚的念头,但朱伟亮比赵伟体贴,也懂得心疼她。她和朱伟亮同居时,朱伟亮每天下了班会做饭,刷碗,吃完饭还会牵着她的手下楼遛弯。刘玉兰想吃什么,朱伟亮都会给她买。虽然两人赚得不多,房子也是租的,但刘玉兰和朱伟亮在一起,第一次体会到家庭的温馨。

朱伟亮的父母反对他们在一起时,朱伟亮也是力排众议,坚持要娶她进门。刘玉兰觉得朱伟亮比赵伟值得依靠,所以思虑再三,和他领了结婚证。

婚后,朱伟亮知道刘玉兰身体不好,不适合再次怀孕生子,从来没有要求她必须为朱家生下一儿半女,朱伟亮还让刘玉兰将女儿从她娘家接回来,给她一个幸福完整的家。

夫妻俩在外打工时,就将女儿带在身边,女儿在学校借读。朱伟亮的父母一开始并不接纳刘玉兰和孩子,但朱伟亮对刘玉兰太好,所以刘玉兰和公婆在一起时,能忍则忍,很少和公婆顶嘴。

婆婆中风后瘫痪在床,公公身体不好,没办法照顾她,刘玉兰就辞职,接过照顾婆婆的重任,每天给她擦洗身体,洗衣做饭,上午和下午还要各抽出一小时的时间带婆婆外出锻炼。为了婆婆的身体着想,刘玉兰还在家门口安装了可以让婆婆锻炼的器械。

在刘玉兰的精心照顾下,婆婆一年后,就能下地走路了,虽然说话时含糊不清,走路也只能慢吞吞地走,但是相比之前的情况,已经好了很多。

刘玉兰的付出,身边的人都看在眼里。村里人见到刘玉兰的公公婆婆,经常夸他们有福气,娶到刘玉兰这样的好媳妇。如果不是刘玉兰,他们现在的日子一定不好过。

公婆仔细想过,如果没有刘玉兰,朱伟亮肯定要辞职在家照顾他们,那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来源怎么办?虽然现在朱伟亮一个人在外打工,要养活一家人,但刘玉兰的女儿已经能自食其力了,刘玉兰又在家里种了菜,喂了鸡和鸭,能减少家里不少开支。总的来说,刘玉兰嫁到他们家,好处大于坏处。

公婆以前对刘玉兰嗤之以鼻,好在他们不像赵伟的父母,总是对她动用武力,老两口都是甩脸色给刘玉兰看。不过现在他们看到刘玉兰干活累了,会劝她多休息一会。刘玉兰去地里干活,公公会烧好饭菜,等着刘玉兰回家吃饭。

刘玉兰心里很感动,虽然家里依旧贫穷,但心里是甜的。

朱伟亮的父母身体不好,不过在他们在世期间,刘玉兰尽心尽力照顾他们,葬礼也办得十分体面,所以朱伟亮一直对刘玉兰心存感激。

刘玉兰以为日子能一直这样幸福下去,谁知就在她58岁这年,发生了两件大事。女儿因为丈夫背叛了家庭,决定离婚。刘玉兰不想让女儿像她一样对子女愧疚,离婚时支持女儿要回了3个孩子的抚养权。好在3个孩子都是女孩,很懂事听话,成绩优异,刘玉兰心里宽慰了不少。

唯一让刘玉兰内疚的人是朱伟亮,因为他不仅同意刘玉兰的女儿离婚后带着孩子跟他们一起住,平时他打工赚钱,也会将大部分钱都贴补到孩子身上。

刘玉兰心疼朱伟亮,朱伟亮笑着说:都是一家人,你女儿也是我女儿,我疼自己的外孙女和女儿是人之常情啊。

刘玉兰觉得朱伟亮为她背负了太多,本就心存愧疚时,儿子突然联系上了她。

原来刘玉兰自从再婚后,就没再找过儿子。刘玉兰认为公婆重男轻女,一定会对儿子好,谁知儿子为了养家,小小年纪就背着箩筐上山捡煤,十几岁就跟着师傅学木工赚钱。因为年纪太小,身高不足,干起活来十分吃力,手上磨出不少血泡。

赵伟的爸妈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不能赚钱,还要经常吃药,赵伟的弟弟只顾着自己一家人,从来不管父母和侄子的事,所以刘玉兰的儿子小小年纪便扛起了这个家。

因为家里太穷,如今他已经三十多岁还未结婚。他年少时吃了太多苦,如今又得了急性肝衰竭,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可能没命。

刘玉兰得知这件事后,嚎啕大哭。刘玉兰得知赵伟的妈妈还活着,她哭着跑到家门口质问她,儿子已经病入膏肓,为什么不通知她?

赵伟的妈妈却理直气壮地说:我就是不想告诉你,你自己身体也不好,如果我孙子康复了,以后还要给你养老,我自己养大的孙子,凭什么给你养老送终?

刘玉兰这才知道,前婆婆这么做就是担心她和儿子因为这件事和解。刘玉兰觉得前婆婆不可理喻,如今孩子重病,危在旦夕,她不想着治好孙子,竟然还在担心她和儿子会和解,她到底是爱孙子,还是只爱她自己?

刘玉兰来到儿子的病房,看到儿子身上插满了管子,心疼不已。儿子看到她时,却黑着脸说:你现在来干什么?你早不来看我,现在来看,已经晚了。当初你抛下我,从未来看过我,就已经把我这个儿子抛弃了。

刘玉兰的女儿知道母亲心里委屈,她告诉弟弟,母亲这些年一直都挂念他,只是爷爷奶奶总是欺负她,打她,母亲才不敢来看望他。这次得知他得了病,就急忙赶来了。她相信弟弟也是想见妈妈的,不然为什么给他打电话呢?

刘玉兰知道儿子要换肝,她跪在地上哭着求医生将她的肝换给儿子,不过儿子治疗的事,要考虑的事情很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刘玉兰儿子的病需要换肝,但换肝要符合他的身体状况,其次,就算手术成功,后续治疗费也要不少钱。

朱伟亮告诉刘玉兰,他知道刘玉兰愧对儿子,他愿意砸锅卖铁,四处借钱给她儿子看病。刘玉兰在医院日夜守在儿子身边,儿子发现母亲对她关怀备至,这才对奶奶的话产生怀疑。他喝着母亲亲口喂的鸡汤,突然对母亲的恨释怀了,如果母亲真的不爱他,怎么会在危急关头对他不离不弃地照顾呢?

亲戚邻居见刘玉兰对孩子照顾地很好,还为他四处借钱,也觉得刘玉兰做得不错,他们劝赵伟的母亲和弟弟也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大家一起为救孩子出一份力。

如今刘玉兰的儿子身体已经有了好转,刘玉兰和儿子也和解了。朱伟亮多了一个女儿,如今又多了一个儿子,虽然两个孩子都不是他亲生的,但是他相信,这个家走向圆满,就是最大的幸福。

俗话说:“宁娶二度花,不娶遗下人”,“遗下人”指的是什么人?

“二度花”,指的是离异后再婚的女人,女人结婚后因为夫妻性格不和,或者婆媳矛盾等问题选择离婚,离婚后遇见合适的人会再嫁。

而“遗下人”就不同了,在古代,“遗下人”一般指的是丧偶或者被夫家休掉的女人,这类人要么人品不行,要么被人认为命硬克夫,所以她们离婚后很难再嫁。

那么,遗下人真的不能娶吗?

我认为很多事不能一概而论,在赵伟父母眼里,刘玉兰不是合格的儿媳妇,她成为遗下人,不配再嫁,就算再嫁也过得不好。

但是从刘玉兰的立场来看,公婆一直在插手她的婚姻,导致她和丈夫矛盾不断。她为夫家生儿育女,公婆却不让她见儿子,明明公婆才是她家庭不幸的始作俑者,但是公婆却将所有的过错都交给刘玉兰背负,这对刘玉兰是不公平的。

如果刘玉兰不是一个好儿媳,为什么朱伟亮不顾父母的反对也要娶她?如果“遗下人”不能娶,为什么朱伟亮的父母会接纳她,觉得儿子娶了她是家里的福气呢?

幸福的婚姻需要两个家庭共同努力,我们不能因为婚姻失败,就将问题全部归咎在一个人身上。

幸福的婚姻,考察的是双方的人品和经营婚姻的方式,而不是通过“二度花”或者“遗下人”这种方式将女人分为三六九等。只要对方心地善良,人品过关,不管她是二度花还是遗下人,都值得被爱。

邳州结婚风俗及流程?

一、 说亲事,信天命

邳州旧时农村有早婚的习俗,民间有“闺女过了十七八,不填房就嫁穷家”,“闺女大了不可留,留来留去结怨仇”之说。所以男女到了婚嫁年龄,由媒人从中说合,一旦双方同意,便要合年命。

合年命就是根据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推算其命运是否相合。例如,一个金命,一个土命,土里生金则合,日子越过越红火。假如属相不合,龙虎相斗、鸡狗不合、乌猪怕猿猴等,则说明他们命中注定无缘分,乘早别结婚。只要命相不合,即使男女愿意,双方家长也会极力反对。算命先生还会算出该婚配是上等婚、中等婚或下等婚。只要不是短头婚都能结合。

不过多数算命合年都会在主家破了钱财之后,算命先生做点法事、指点迷津,再选个好日子便能逢凶化吉,皆大欢喜。

由此可见,在人生婚姻大事的第一关,宿命观起了决定作用。

二、 送彩礼,讲究多

男女两家一旦婚事说定,便会选选一个好日子,有好事成双之意的农历双月双日送彩礼。彩礼除必备若干块布料和首饰外,还要有两颗艾草——寓意夫妻恩爱;红纸包的米面——寓意米面夫妻,天长地久;红纸包一点盐——寓意贤惠;包点麸子——寓意带去福分。两颗大葱和蜡烛——寓意稼禾长青,有聪有明。

两尺半见方红士林做包袱皮,由一对儿女双全的原配夫妻打包,再用认上红绿丝线的缝针关上,意为真心真意。

彩礼,只是定情信物,在苏北婚俗里却被赋予了更多的美好祝福。

三、 套喜被,内容多

结婚前几天,选个好日子套喜被。这被子不是会针线活的人都能套的。必须是全乎人(即儿女双全又是元配的人)才可以,而且是两辈子的两个人。

被子的四角放有红枣、栗子、花生和白果,寓意是早立子,早生贵子,而且要男孩女孩插花生,并且夫妻白头到老。

四、 上下轿,不沾尘

新媳妇上轿之前从头到脚换个新,梳妆打扮之后脚便不能占地。上轿时跪在坐床子上,由近房哥哥捧上花轿也叫抱轿。

下轿时花轿前放有两张花席,新娘走在席子上。走到第二张席子,再把第一张从头顶穿到前面(此为传席,谐音传喜,也有的地方传麻袋,叫代代相传),以此轮流,直到新房。

新衣新鞋,不沾丁点灰尘,寓意新人爱情的纯洁。

五、 吉祥歌,祝福多

结婚正日子的前一天晚上铺床,又有全乎人高唱铺床歌:上房金鸡叫,下房凤凰啼。今日黄道日,正是铺床时。铺好床再填枕头,全乎人高唱填枕头歌:一把麸子一把草,填的枕头正好好。一对枕头八个角,白头到老乐呵呵。两个枕头都填完,夫妻和好过百年。……

床铺好后,有两个晚辈的男孩在床上翻滚,铺床人高唱滚床歌:红鸡蛋满床串,明年生个大头蛋。

新人一下轿,就有撒帐人高唱撒帐歌:一撒金玉满堂,二撒荣华富贵,三撒良田千顷,四撒骡马成群……字字句句都是对新人婚后生活美满幸福的祝福。

新人进入洞房,又有上头人唱上头歌:今天上头入洞房,来年早生状元郎。祝愿新人早生贵子。

婚礼最热闹的环节要数晚上送房。有祝福新人生活美满的:新人到门前,福寿两双全。……有赞美新娘的:看新人,真稀罕,俊俏雅静盖江南……整个送房过程房歌不断,直到深夜。

六、 吉祥物,寓意多

除了喜被中红枣等吉祥物外,喜事过程中还有许多充满寓意的吉祥物。如喜床上铺的芝麻秸和高粱秸,寓意日子象芝麻开花节节高;喜床腿下垫铜钱,寓意床上生贵子,前程似锦;洞房点长明灯,寓意长添男丁,长命百岁;新人吃长寿面,寓意长生不断,子孙万代;铺喜床时撒五谷杂粮,寓意撒子(籽),床生百子。

撒帐用斗,意为斗满升平,五谷丰登;斗内插称,意为称心如意;称上搭青色毛巾和镜子,寓意清清白白。

新媳妇从娘家带来团圆饼,团圆饼上印有用碗口和酒盅口沾红颜料印的红圆圈,并且是大圆套小圆,意为心心相印,团团圆圆。

从开始到结束,从形式到内容,苏北婚俗充满了值得品读的寓意。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