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成就,为什么他的儿子却一事无成?
孔子的成就,为什么他的儿子却一事无成?
你好,我是千年历史千面游,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不应该提在历史领域里,应该在社会学或者教育领域里。但是既然看见了,我就把我的想法说出来,大家交流一下。
首先说,孔子对孔鲤的教育太过严苛了。这里就要提到那个故事,过庭语。简单说来就是孔鲤依照礼法,在父亲面前小步快走的经过庭院,却被孔子叫住,问询是否学礼,是否学诗。当孔鲤回答“还没有”之后,孔子对儿子提出了批评。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孔子对儿子的要求非常严,即使在孔鲤已经知道“礼”而“趋而过庭”的时候,依然没有一句表扬,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的教育学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叫做“赏识教育”,家长必须经常表现出对自己孩子的认可,这样孩子才能获得动力。而孔老夫子做的正相反。在他这种严苛的教育之下,即使孔鲤有什么好的苗头也会被打压,也就难怪日后无所建树了。
第二点,传说中的邻居的孩子现代教育观念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邻居的孩子”,家长总是有意无意的表现出对别人孩子的羡慕,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去比人家的优点。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孩子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我们看看孔老夫子,他很赏识颜回,于是动不动就是“贤哉回也”,不知道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自己儿子的感受。
第三点,孔子无私孔子是个无私的人,他对待人是很客观的,孔鲤确实在才华上有所不足,孔子也没有出于私心可以提拔他。纵观整个论语,孔鲤出现的次数比较少。而在相关的文献中,也几乎没有孔子对他儿子学业上的夸赞。相反,却常常向国君推荐他的优秀弟子。孔子的这种无私,也在客观上让孔鲤失去了出人头地的机会。
第四点,孔子的资源不少,孔鲤用不上从孔子的生平能够看出,他一生在政治上是很失意的,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而且,他也没有多少经济基础,虽然收学费,但是真正的打钱也是子贡在赞助。他真正的资源,也就是人脉和人望了。但是孔鲤作为儿子,在父亲在世的情况下,因为礼制,必然是大部分时间躲在阴影里,曝光率不足,也就造成了他的名声不大。
第五点,孔鲤早死孔鲤在50岁时就死了,对于一个学问世家,50岁正好应该是学问瓜熟蒂落,该出成果的时候,但是孔鲤却死了,既失去了展示学术成就的机会,也失去了维护自己名声的机会,自然在历史上存在感低。
孔子学说具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除在当时打破“学在官府”局面而使文化下移,促进士阶层兴起外,今天的义务教育也与之不无联系。
2、教育作用于社会和培养人。今天于此尚有偏差,圣人先见何等高明!
3、教育目的培养“士”。辩证地看“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既有重大意义也有引起偏差理解的副作用。
4、教育内容“文、行、忠、信”。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既重德育又不薄智育。加工整理补充修订“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紧扣“文、行、忠、信”施教。其于礼仪之邦的深刻影响举世公认。作为当今教育工作者不能不认真领会。
辩证地看待,孔子的教育思想确有自相矛盾之处,如鄙视生产劳动等实际知识,又囿于当时自然科学知识的贫乏,忽视思辨知识和能力培养,缺乏充分的哲学思辨气息。这也可以说与死板教条教学有一定的源流关系。
5、道德教育四原则:
(1)立志有恒 当代教育应于此认真反思,实施“挫折教育”。中日夏令营中的“较量”发人深省。养尊处优,好逸恶劳,玩物丧志,“不知好歹”的状况令人忧虑。
(2)克己内省 当代教育,包括教师在内,很缺乏此种精神,为人师表意识淡漠;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自负,以己之长比人之短,以人之过掩饰自己之过。当然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孔子思想带来的消极一面;要培养学生胆大心细,发展个性,有主见又能理解别人。
(3)改过迁善 要敢于认错勇于改过,切忌文过饰非。怎样看待教师自身的不足,最好的方法就是勇于正视,努力学习,敢于自责。
(4)身体力行 言行一致对于教育工作者尤其不可忽视,教师言不由衷学生还不会理解,其负面效应特强。
6、教与学主张八原理:
(1)勤于学习,广于见闻 当代教育,既应教导学生,更应要求教师自己,即“群体观”,摆正教师群体中个人位置,取长补短才大有裨益。
(2)学而时习,温故知新 师生都应学而时习,培养温故知新,用教改新名词谓之“反刍”和“迁移”,要防死记硬背,纸上谈兵,要注重培养的是牢固掌握知识,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3)学思并重,以学为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学以致用,言行相符 当今教育也存在学用分离的问题,比如语文教师写不好文章,说不好话(结巴、不畅、不规范、口头禅),学生识读、书写水平低,会背条条不会应用等等。
(5)虚心求学,奋发不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老师成为教书匠,往往就是缺乏奋发不息的求学精神,故作玄妙,装得神秘,实际又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使自身渐渐老化、僵化、退化。
(6)启发思维,举一反三 当今教改强调的就是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学;语文单元教学重在举一反三,实现纵横迁移。
(7)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 备课要备学校、备教师、备学生、备教材。照本宣科,满堂灌实际是惰性的表现。学生观“天生其人必有才”。
(8)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要认真领会“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和“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为人师表须有强烈的角色意识,当然另一方面也应培养学生“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独立人格意识。
孔子资料卡?
孔子(孔夫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他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传》《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出生地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字号
仲尼
别称
孔子、尼父、孔夫子
主要成就
开创儒学
编纂《春秋》
修订《六经》
创办私学
性别
男
妻子
亓官氏
尊称
孔圣人,大成圣至先师,至圣
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本名
孔丘
祖籍
宋国栗邑(今商丘夏邑)
父亲
叔梁纥
母亲
颜徵在
主要作品
《六经》、《春秋》
信仰
儒家思想
倡导
仁、义、礼、智、信
所处时代
春秋末期
出生时间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去世时间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民族
华夏族
孟子谁的成就最高?
老子,姓李名耳字博阳又称老聃。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曾授孔子周礼,被孔子称为“犹龙”
孔子,姓孔名丘,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弟子三千,出众者有七十二人。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继孔子之后儒家最伟大的思想家。被称为亚圣。
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李悝?
法家是百家争鸣中最晚显露的,最早的是儒家,然后是墨家、道家。所以说法家的学术综括了各家之长!
他们为国君改革内政,用法律来统一国家的政治体制,以核心权利的任命权为中心,设置分层级的官僚体制,上有相国,下有大夫,然后就是太守,在下级设县令。用行政方式来建立整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法家的这一种思想一直被我们沿用至今。
在战国时期,魏国是第一个实行变法革新的国家,而主持这个变法革新的人就是李悝,他在变法中最先制法律之典。李悝制定的《法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法典,因此李悝也被认为是中国制定法典的具有文字根据的第一人。就连商鞅变法也是从结构上仿效李悝变法!
李悝在魏国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深侧改革,第一点:尽地力之教,也就是强行命令全国的农民,让他们充分利用每一分土地,让所有土地都充分地发挥作用。同时还根据农作物之间自然生存的特性,研究出了套种的方法,(因为古代的农业基本上都是望天看收成,各种植物在自然界都有其生存的特性,哪一种受不了干旱死了,还有受得了干旱的补充。哪一种怕水涝死了,还有不怕水涝的补充。)这种方法来提高粮食产量。
第二点:行平籴之法,粮食在丰收之年,国家就要购买粮食把它储藏起来。到了灾荒之年,在把粮食卖出去,以此稳定时局,李悝规定粮食定价要合理,(如果价格定得过高,就会伤市民,他们买不起粮食就会流亡,如果价格订的过低,就会伤农民,耕种没有所得)采用这种政策来稳定民心。
第三点:夺淫民之禄,(夺取贵族的特权,剥夺他们不该享用的俸禄,用这些财富来供养军队)第四点:建立武卒之军,武卒是魏国特有的一种“特战部队”魏军在选士方面的首要条件,就是力气大,身体壮,要经得起那种艰苦的训练。
魏国通过李悝变法之后。经济实力壮大,国力富强,使得魏国在战国初期就占据了霸主地位。同时期的各诸侯国也不再墨守成规,纷纷开始仿效魏国变法。
李悝在主持魏国变法的同时,赵国的相国公仲连也在进行着政治改革!吴起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在楚国主持变法,邹忌在齐国变法,申不害在韩国变法,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社会改革。
如果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变法,那么今天法学家们提出的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也应该是战国时期,法家们提出了万物皆有法式之后,不断演变与完善而来,可以说他已经覆盖了全部社会,指向了社会生活的任何一个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