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花和走马灯,走上了人生的巅峰的?
走马观花和走马灯,走上了人生的巅峰的?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
秦昭襄王嬴稷,绝对堪称历史上的捡漏大王。
他本是秦惠文王嬴驷的庶子,他爹他娘从没想过要立他为王储,年纪轻轻就去了燕国为人质;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12年后,年轻的秦武王嬴荡意外身亡,还没儿子;当然,即使如此,还是没人想到他,就连他娘也没有;
然而,意外再次发生了,敌国君主竟然想到了他,点名要他回国即位!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争得面红耳赤的竞争对手们竟然同意了!
后来站上人生巅峰的嬴稷此时并不知道,他的捡漏之旅,才刚刚开始。
01与《大秦帝国》中描述的不同,嬴稷从来就不是天选之子,小时候的嬴稷,几乎是个透明王子。
嬴稷出生于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嬴驷称王的第二年,是其母芈八子的第一个儿子,但却不是嬴驷的第一个儿子。
为了突出这个未来的秦王,《大秦帝国》中的嬴稷,从小就享受着与太子嬴荡几乎一样的培养和待遇,但事实上,这基本上是扯淡。
首先,芈八子和秦惠王算是政治联姻。她在秦宫的地位并不高,而嬴驷对这个儿子并不重视;
其次,嬴稷大约属于激情的产物,芈八子后来又有了公子芾、公子悝两个儿子,对嬴稷并没有特殊的疼爱;
所以,嬴稷真实的童年,就是秦宫里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王子,爹不疼娘不爱。
这一点,从他入燕为质也可以看出。
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嬴稷入燕为质的时间和原因,但根据秦惠文王时的秦国大事,此事大约发生在公元前318年前后。
这一年,张仪的连横引起了山东各国的警觉,三晋深受其害,韩赵魏遂联合燕楚,发动了历史上第一次五国攻秦,史称函谷关之战。
然而,此战事实上参战的却只有韩赵魏三国,第二年秦国反击在修鱼斩杀韩赵联军8万,仍旧不见燕楚有什么动静。
这只能说明,秦国拉拢了燕楚,他们才会坐视三晋战败。而以嬴稷为质燕公子,大约便是拉拢燕国的手段之一。
战国时期,为取得信任,互质公子是常事,但嬴稷质燕却不那么寻常。因为他是单方人质。
也就是说,是秦国单方面急于得到燕国的中立,派了嬴稷为质,燕国方面却没有派公子入秦。
这足以说明,对于秦惠王嬴驷来说,嬴稷是个无足轻重的王子,修鱼之胜足以弥补损失。但对于嬴稷本人来说,这也就意味着生死由命。
当年仅8岁的嬴稷入燕为质的时候,或许不会想到,他这一去就是10多年不能回到故土,秦国的一切都跟他再无关系。
而10多年后,19岁的嬴稷或许更不会想到,一个人的意外死亡,会让他从此开启了幸运的捡漏之旅。
02公元前307年,嬴驷的嫡长子,即位仅仅四年的秦武王嬴荡,在洛阳举鼎身亡。他死时年仅23岁,并没有留下任何子嗣。
消息传到咸阳,惠文后却顾不得悲伤,因为他还要忙着给另外一个“儿子”站台,争夺秦国王位,以保证她的太后之位。
与电视剧描绘的不同,嬴稷此时还在燕国喝西北风,嬴荡死前并没有指定王位继承人,也没有人想起嬴稷,因为大家都在忙着争夺谋夺王位,包括他娘芈八子。
秦惠文王嬴驷儿子众多,并不缺继承王位的人选。而在觊觎王位的公子之中,呼声最高的是公子壮和公子芾。
关于公子壮的身份,并不十分清晰,比较得到大家认同的是,他是嬴驷的庶长子,担任庶长之职。或许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得到惠文后的支持,成为最有可能的秦王人选。
与公子壮针锋相对的是公子芾,芈八子的另外一个儿子。除了芈八子,宗室重臣樗里疾、将军魏冉也是公子芾的坚定支持者。
魏冉作为公子芾的舅舅,自然会支持自己的外甥;但樗里疾竟然为了公子芾,与正牌太后惠文后对着干,这就不得不说芈八子的手段了。
顺便说一句,这从侧面说明,芈八子并没有与儿子嬴稷一起质燕,而是在秦国,否则怎么能拉到樗里疾这么重量级的盟友。
一时间,两公子斗得如火如荼,秦国王位竟然久久悬而未决。
然而,在燕国孤苦伶仃地喝了12年西北风的嬴稷,估计从没想过他能捡这个漏,因为连他娘都放弃了他而选择了弟弟公子芾。
而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在这关键时刻,另一位敌国君主竟然对他伸出了橄榄枝,最终帮他成功捡漏。
03这个从天而降的敌国君主,叫做赵雍,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胡服骑射的那个赵武灵王。
赵雍可是个雄才大略的人精,他曾冒充使者入秦亲自考察地理,并制定了从北地南下灭秦的战略,要不是后来阴差阳错地死了,或许还真能让秦国至少冒一身冷汗。
那么,既然如此,他为何要横插一杠子,干预秦国王位人选呢?
因为赵雍正在谋划一件大事,胡服骑射。看起来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
原理是这样的,伤筋动骨一百天,这个么大的军事改革,赵国内政肯定要动荡一阵子,这段时间内赵国会很虚弱。
所以,赵雍需要一个友好的国际环境,防止邻居们趁机浑水摸鱼。
而现在,强大的赵国已经从衰落的魏国手中,接过了三晋大哥大的位置,韩魏服帖了;燕昭王姬职也是他刚刚扶上王位的,燕国也搞定了;看看地图就知道,赵国的邻居之中就差秦国没有搞定了。
所以,秦王暴毙,王位空悬,对于赵雍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要是能扶立一个亲赵的秦王,那不就大功告成,可以埋头搞他的胡服骑射了吗。
这个问题搞清楚了,那么赵雍为什么选择了嬴稷呢?
这个人选当然也是赵雍深思熟虑的。
首先嬴稷在燕国,燕国亲赵,所以有操作的空间,能保证接地回来;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嬴稷长期质燕,国内没啥根基,而秦国国内惠文后、芈八子、还有商鞅变法以来的两朝新贵,都不是省油的灯,让嬴稷做了秦王,猜猜会发生什么?
由此可见赵雍的阴险。主弱臣强,如此一来,秦国短时间内肯定是平静不了了。
要是嬴稷和芈八子斗败了,被赶出了秦国,那正好给了赵雍率军入秦的好借口;如果芈八子和嬴稷斗赢了,那么肯定元气大伤,短时间内不会威胁赵国,而且嬴稷会感激赵雍的扶立之恩;如果双方斗得难解难分呢?那当然更好,一个混乱虚弱的大国邻居,还有什么是比这更让赵雍高兴的事情呢?
赵雍的算计不可谓不深沉,但是人家同不同意呢?公子壮和公子芾斗得面红耳赤,你说嬴稷继位就继位吗,你哪位啊?
好歹,两位公子都是吉祥物,都是他们背后的两个女人说了算。
芈八子这边肯定没意见,反正都是我儿子,谁上位我都是太后;惠文后就有些尴尬了,不知是被赵国国势所逼,还是被什么人说服了达成了某种协议,总之,惠文后最终点了头。
于是,这场鹬蚌相争的大戏,最终让傻小子嬴稷捡了漏。
捡漏大王嬴稷估计只知道自己的幸运,而不知道赵雍的这些算计。而大阴谋家赵雍估计也没想到,嬴稷这辈子捡的漏,可不止他给的这一个。
04公元前306年,嬴稷在燕赵军队的护送下回到秦国,即位为王,这便是秦昭襄王;芈八子升级为太后,史称宣太后。
秦昭襄王二年,公元前305年,嬴稷估计刚刚适应过来自己的新身份,还没有从捡漏的惊喜之中缓过来,就又迎来了更大的危险。
到手的肥肉被人抢了去,公子壮心有不甘。他本是最有可能的秦王继位人选,惠文后支持他,秦国宗室、朝堂老臣、各地诸侯,也很多都是他的坚定支持者。
于是,正如赵雍算计的那样,公子壮发动了叛乱,准备武装夺取王位。
宣太后虽然没有宗室的广泛支持,但既然敢出来争夺王位,那也是有两把刷子的。公子壮叛乱后,三下五除二就被魏冉干掉了。
跟着公子壮一起倒霉的,是大量的宗室元老、公子、诸侯,大臣,还包括惠文后和武王后。
经过此次变乱,秦国朝堂估计为之一空。嬴稷的王位虽然坐稳了,但秦国的实力却被严重削弱。
然而,大阴谋家赵雍算准了开头,却没猜到结尾。他失算的这个人,正是宣太后。
不得不说宣太后的手腕和识人用人的能力。她首先让宗室元老、智囊樗里疾出来撑住场面,而后又提拔弟弟魏冉主政。而魏冉也不负所望,很快就掌控了局面。
而另一边,楚怀王因为自己的小九九,又给宣太后送来了一大堆娘家人,宣太后又从中提拔了芈戎、向寿等一批人,很快就稳住了秦国政局。
虽然有人送来了王位,但宗室元老离心离德,庶兄弟们虎视眈眈,嬴稷又多年远离秦国,除了王位可以说要啥没啥。没人培养教育,也没有人脉基础,这本是一场不对等的较量。
然而,不仅有深谙政治的母亲顶起大梁,还有实力超群的舅舅帮忙平叛,现在又有人送来了一大批肱骨,自己的王位总算坐稳了。
这可以算是嬴稷的第二次捡漏了。
可能有人质疑,宣太后和魏冉明明是架空了嬴稷,为何还要说嬴稷捡了漏?
事实上,如果没有宣太后和魏冉,宗室也不可能支持嬴稷,他除了被从王位上赶下来,没有别的出路。
而从后来的事情来看,宣太后和魏冉对嬴稷还是不错的,并没有将他完全架空。而且,对于嬴稷来说,会有人来帮他捡这个漏的。
05抛开别的不谈,宣太后和魏冉,的确是两个非常优秀的当家人。
对外,秦国在宣太后和魏冉的打理下,已经隐隐有了独步武林的苗头。
韩魏早在秦惠王时就已被秦压制,秦昭王时更是被打怕了,只要秦国一出兵,他们就得跪下来叫爸爸;
秦齐楚在秦惠王时号称三强,彼时秦国还略显下风;但昭襄王时代,秦通过武关和巴蜀地利,从两面将楚国钳得死死的;秦又利用五国伐齐一战将齐国打垮;赵国虽然崛起,但还是稍逊风骚;
对内,秦国内政也还差强人意。
嬴稷并没有完全被架空,虽然决策力有多少不好说,但各项重大决策,嬴稷多半还是亲自参与的。
虽然引入了楚系集团执政,但秦国各项决策都是以秦国利益为重,并没有因此把楚国看做娘家人而有所偏颇;
因此,40年间,秦昭襄王嬴稷垂拱而治,宣太后决策,魏冉当国,秦国国内至少保持了表面的和谐,各方都没有什么过激的行为举动。
然而,魏冉终究还是有些膨胀了。公元前471年,秦昭襄王三十六年,魏冉准备让客卿灶率秦军攻打刚、寿二城,以扩大自己的封地。
这件事,说好听点叫策略失当,不好听则叫以公谋私。
于是,第三个帮助嬴稷捡漏的人,也在这年来到了秦国。这个人的名字叫做范睢,大名鼎鼎的远交近攻策略的提出者。
昭襄王三十七年,范睢任秦国客卿,有机会接触到秦王,在接下来两年的时间里,他系统地向嬴稷介绍了什么叫权臣当国,以及权臣当国的危害性。
终于,嬴稷下定了决心,撸掉老娘和舅舅,自己登上人生巅峰。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嬴稷宣布罢黜宣太后、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以及泾阳君公子芾、高陵君公子悝的的权力,以范睢为秦国丞相,而自己掌握秦国最高政权。
公元前266年,花甲之年、捡漏三次的嬴稷终于登上了人生巅峰,成为天下最大战国的唯一扛把子。
有人说,这是嬴稷的权谋和决断,算不得捡漏吧?
这话大体也没错,但嬴稷捡漏的方面在于,宣太后和魏冉主动放权,嬴稷掌权的行为十分平稳和顺利,并没有引起任何骚乱和暴动。
这不像是一场夺权运动,而更像是一场权力交接。
我们都知道,拿起来容易,放下来难,权力这个东西更是如此。况且,宣太后魏冉等人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还有楚系一大帮子人,说不定谁就会鼓动他们做点什么,那时候他们还是有能力做点什么的。
但宣太后和魏冉并没有阻止这一切的到来,而是选择了安然隐退。嬴稷也没有为难,选择了让他们安享晚年。
第二年,宣太后和魏冉双双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一切尘埃落定。
如此平稳而又和谐的夺权行为,历史罕见。所以,嬴稷捡了人生的第三次漏。
子彧说此后的人生中,包括长平之战和储位人选的决策,都是嬴稷独立担当的算不得捡漏。
然而,长平之战虽打败了赵国,却错失了灭亡赵国的良机,还逼死了武安君白起,算不得圆满;而身后事的传递,则差一点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
对于秦昭襄王嬴稷,赞誉还是远远多于指责的,但秦昭襄王晚年的历史,却因此增添了许多遗憾和苍凉的感觉。
公元前251年,75岁的秦昭襄王嬴稷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无瑕不成玉,没有遗憾的人生也不完整。上天给了嬴稷足够长的寿命,三次捡漏的幸运,让他终于有机会登上了人生巅峰,而晚年的遗憾,或许正是为了让嬴稷的人生经历变得更加完整吧!
文/子彧
如果国足进不了2022卡塔尔世界杯决赛圈?
谢谢邀请!
解散国足是唯一归宿。有人早几年叫嚣我国的投入不够,于是我国有模有样的搞起了职业联赛,甲级,乙级,中超,应有尽有,可谓是钞票滚滚来,黑人、白人外援一股脑的引进,如此还不过瘾,直接上亿元引进名教练,与国际接接轨,斗转星移,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怎么样?战绩几何?不该学会的国足都会了,吃喝嫖赌样样精通,高薪到手了,呼风唤雨。
只是球越踢越烂,战火纷飞的叙利亚9年没有间断,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颠簸流离。叙利亚国家足球队根本没有多余的钱训练,也请不起名教练,名外援,只能发奋图强,刻苦训练,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以区区疲惫之师竟然挫败我国肠肥脑满的鼎鼎国足,豪气冲天。我国足除了怨天尤人,丢人现眼还能干嘛?还想继续糟蹋国家资源吗?
他的哪些行为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文殳子云】 崇祯非亡国之君,也非救时之君,无天时、无地利、无人和,因不是在“做正确的事”,而只是“正确地做事“,无法挽回甚至加速了明亡的进程。具体分析如下:
公元1620年,在明朝皇帝位置上坐了整整四十八年的朱翊钧驾崩,庙号神宗,他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一度创造“万历中兴”之后的14年,即1644年,明朝京城便被闯王李自成攻破,皇帝朱由检自缢煤山。近代史学家孟森说:“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
一、明朝灭亡已是定局1. 明朝实亡于万历
自朱元璋立国以来,大明已经走过了250多年,本来已弊病丛生,幸遇千古良臣张居正,在吏治、赋税、军事等领域开展了比较深入和成功的改革,让明朝重新焕发出强大活力,史称万历新政,但好景不长,张居正很快去世,结果新政戛然而止。后人常想,万历若是能接着励精图治,推行改革,明王朝的寿命再加百年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是,与之前勤政节俭相比,明神宗很快选择怠政,长达四十余年不上朝听政、不批复奏折,朝政几乎停摆,党争已成规模。同时,发动万历三大征,平定蒙古、打败丰臣秀吉、击败苗疆土司,很快消耗了张居正好不容易积攒的家底,被迫加征“辽饷”乃至成为惯例;东北李成梁养寇为患,使女真势力兴起,逐渐尾大不掉。朝政、财政、边患问题逐渐显现,成为明朝灭亡的重要起源。《明史》言:“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2. 朱由检留下彻底的烂摊子
宦官党政、朝政混乱。因为朱常洛登基不足一月便因沉湎酒色、纵欲淫乐而亡,其长子朱由检即位,因为没有受到良好的传统王室教育,又爱好制作木器,被称“文盲天子”“木匠皇帝”。因厌恶朝政,朱由检便由魏忠贤代处公务,于是宦官当政。当时,朝堂上尚有大量正直官员,尤其是东林学院出身的党人为主的文官集团,但阉党逐渐掌握了内阁和六部,兼管东厂,屡行大狱,以东林六君子为代表的正直官员大量被贬或杀,又有大批官员自号“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投奔阉党,朝堂朝政乌烟瘴气;当时各地方为魏忠贤建立生祠,毫无廉耻,人称“九千岁”,天下人只知有九千岁,而不知有皇帝,几乎要到篡权夺位的地步。《明史 · 熹宗本纪》记载“帝之庸懦,妇寺窃柄,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财政几近崩溃。明末财政连年赤子,至天启年间,每年土地赋税收入约1400万两白银,其中600万两由皇室开支,而光辽东每年开支达2000万两,后来持续增加三饷,即辽饷、剿饷与练饷,后期每年达到1500万两。足见明朝基本的财政体系已然崩溃,这里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十七世纪初全球气候适逢小冰河时期,连年天灾,瘟疫爆发,各地人口锐减;其次,王朝寄生虫太多,数百万朱氏家族占据各地巨大财富,而官僚地主掌握大量土地却又不缴纳税赋;再次,军屯制被破坏,兵饷全靠国库,以致兵饷时有拖欠,阵前哗变不少。《明史·流贼传》:“庄烈之继统也,臣僚之党局已成,草野之物力已耗,国家之法令已坏,边疆之抢攘已甚。”内部起义遍地。天启年间,因为持续辽东作战,赋税不断增加,阉党的残酷手段,加上天灾不断,各地起义不断,不仅消耗王朝有限的精力,还截断了朝廷的财税命脉。1622年,山东徐鸿儒以白莲教名义发动起义,范围最大时达到五省,历经近一年被剿灭;1627年,陕北王二杀官起事,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最终明亡于此。
女真崛起,辽东退守。在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在辽东逐渐失去对女真的战略和军事优势,开始转攻为守,随后努尔哈赤攻占沈阳、辽阳及其他地盘,使明朝在辽东仅剩锦州、宁远、松山三个据点,而后宁远之战中袁崇焕指挥部队取胜,不久努尔哈赤去世,辽东暂时平稳,但也没有足够进攻能力。
二、崇祯只是“正确地做事”1. 诛灭魏氏阉党
在天启帝去世、自己刚登基后,朱由检欲擒故纵,抓准时机,令魏忠贤自辞职务,贬去凤阳守陵,使其于途中自杀,而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随后平反冤狱,重新启用被阉党罢黜的官员。这使天下民心大振,但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总需要革除前任弊病,并没有在此基础上重振朝纲。梁启超评论宦官说:"其下者,则巧言令色,献媚人主,窃弄国柄,荼毒生民,如……明之刘瑾、魏忠贤,穿窬斗筲,无足比数。”
2. 勤勉俭朴
明史记载,称朱由检“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相比神宗惰怠、光宗好色、熹宗无能,朱由检在位十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曾六次下罪己诏,在道德品行上绝对算得上是一位好皇帝,若是在王朝中兴之时定会做出更大功绩,但逢乱世,若方向策略不对,也只是瞎忙。
3. 气节可嘉
有人说,“明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在辽东尽失、闯王围城之时,朱由检砍死劝降的大臣,在逼后妃自缢之后,于煤山自尽,时年33岁。其气节、勇气令后人钦佩、同情,但自己也有责任,不能全怪旁人。
朱由检遗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三、崇祯“未能做正确的事”1. 用人却又疑人
朱由检智除魏忠贤、剪除阉党势力后,大批启用东林党人,希望他们辅佐自己重振朝纲,廓清宇内。然而,朝堂党争已成旧习,原先一心为公、正直忠诚且能干的大批人才都被处死,剩余的要么是从阉党转投过来的骑墙派,要么是平庸无能之辈,上台之后成事不足,内斗有余,继续沿袭党争恶习,以保证自己的官位、利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一点没有。这种情况下,朱由检看到文官集团日渐膨胀,却整日勾心斗角,一方面不得不依靠他们处理基本政务,但不不愿放权和信任,据统计十七年更换内阁大学士50位,足见官员更换频率之繁;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与他们斗智斗勇,致使心力交瘁,看谁都是朋党,用而不信,什么事情也不能办成。北京城破之时,满朝文武无人上朝,待李自成进宫后纷纷投奔,无人为朱由检殓尸。
朱由检无奈之下,只好又开上历史倒车,提拔宦官为自己所用,如张彝宪任司礼太监、分管户部、工部;高起潜出任关宁军监军,太监李国辅、许进忠等分守紫荆关、宣府等地,但往往杀良冒功,贻误军机;李自成攻打北京时,守城多是太监,最后有人开门迎降。据史书记载,有朝臣、御史进谏,朱由检说“苟群臣殚心为国,朕何事乎内臣”,但事实证明这办法也于事无补。
2. 用兵却又摇摆
在面临农民起义军时,历朝多是剿抚兼用的策略,既能分化瓦解,甚至为己所用,又能减少军事支出,提高军事行动成功概率。对于各地农民军,朱由检时和时战,加上兵员、兵饷不足,即使有孙传庭、卢象升、洪承畴等名将,仍然让农民军声势日增,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并建立大顺政权,崇祯十七年(1644)京师三大营投降,不久破城,同年张献忠攻占成都,称帝并建立大西政权。
《明史 · 流贼列传》论,“当夫群盗满山,四方鼎沸,而委政柄者非庸即佞,剿抚两端,茫无成算。”朱由检登基后,后金皇太极也已继位,他改变以往部落体制,加强统治集权;体恤民力,发展农业生产,实现自足;两次攻打朝鲜,迫使其不对明朝称臣;采取“慑之以兵,怀之以德”的政策,击败林丹汗,统一漠南蒙古。1636年,皇太极定国号“大清”,改元崇德,改族名女真为满洲,并将主要兵力用于对明战争。
松锦之战后,明朝在辽东仅剩宁远一城,同时多次从蒙古直接攻打明朝都城和直隶地区。朱由检起初重用主战派袁崇焕,而后数次军事行动均遭惨败,明军精锐在辽东被消耗一空,又中了反间计冤杀袁崇焕,朱由检也知道两面作战不利,私底下同意议和,但朝臣鉴于南宋教训,以与满人和谈为耻,始终在和战之间徘徊。
3. 赏罚太过分明
史书记载,朱由检“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对辽东战事,任用袁崇焕为蓟辽督师,信任他五年平辽的目标,结果接连失败,甚至直达京师,袁崇焕虽然急行军救援,但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却误中反间计,随后以与后金媾和之罪将其凌迟处死,致使辽东军备功亏一篑,副将祖大寿愤而投金。明史作者张廷玉说:"崇焕智虽疏,差有胆略,庄烈帝又以谗间诛之。"朱由检求治心切,重赏有之,重罚亦有之,且滥杀严重,十七年间诛杀总督7人、巡抚11人,致使能人志士不愿出仕,朝堂无人可用。
4. 求治却自乱阵脚
朱由检在历代皇帝中属资质平庸之辈,缺乏治国之谋,面对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既无良臣辅佐,又无整体策略,偏偏又志大才疏,频繁下罪己诏,然而却于事无补。 同时,性格迂腐,拘泥正统,明朝自迁都北京以来,南京始终保持着另一套朝廷班子,当时若听从周皇后迁都建议,并不是没有机会,从后来南明诸政权看还是有号召力的,至少可以分土而治, 但最终决定遵于组训,抵抗到底。明朝学者甚至说“秦桧力主和议,缓宋亡且二百余载。崇焕以龌龊庸才,焉可上比秦桧。”
结语:综合来看,崇祯是一位悲剧皇帝,正如史书所说,“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他于明亡之际即位,虽锐意进取,但因用人不当,用兵失误,加上性格缺陷,终难力挽狂澜,而以死谢罪天下。
走马灯的形容词?
走马灯形容词走马观花看灯。
特朗普任命博尔顿为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特朗普近期连续调整重要阁僚,最近又任命博尔顿为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博尔顿是华盛顿著名的鹰派之一,他的名言“美国同世界的关系就是锤子与钉子的关系,美国爱敲打谁就敲打谁”,使他成为美国霸权主义的最典型代表。
现在,博尔顿与新任国务卿蓬佩奥、国防部长马蒂斯三位鹰派人物占据了美国对外交往、发动战争最重要的三个职位,媒体把特朗普的新内阁称之为战争内阁也是很有道理的。特朗普组成战争内阁究竟意欲何为?我看既有调整人员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的需要,也有树立强势形象迎接中期选举的问题。
特朗普对叙利亚不放心俄罗斯在叙利亚进展顺利,土耳其有一直叫嚣要亲嫂,美国支持的库尔德武装。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不仅被老对手压制,还被小兄弟欺负,是特朗普不能容忍的。美国近期在叙利亚问题上调门越来越高,大有直接出手参与叙利亚内战之时。此时正是博尔顿这样历经里根、老布什、小布什三朝元老发挥作用的时候。
特朗普也废除伊核协议特朗普对奥巴马达成的伊核协议十分不满,认为现在的伊核协议在2030年就会到期失去约束力,同时对伊朗发展导弹计划没有作出限制。近期特朗普加大力度抨击奥巴马的伊核协议,同时积极向欧盟国家施压。新任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伊核协议问题上的观点,与特朗普完全一致。特朗普搬开鸽派国务卿蒂勒森换上鹰派的蓬佩奥,几乎就是在向外界宣示他将于近期废除伊核协议。
特朗普还要帮帮韩国近期韩国周边关系缓和,美国也即将直接进场参与相关谈判。博尔顿正是处理韩国问题的老手,此时换上波尔顿,正可以配合经验不足的蓬佩奥,共同应对韩国问题。
特朗普要想要赢下中期选举当然,对于特朗普来说,更为重要的是11月份即将举行的美国中期选举。应该说,特朗普执政两年来,虽然招式非常凌乱,但是目标十分明确,他在竞选时做出的竞选承诺大都都得到了落实。目前最困扰特朗普、最可能影响选举结果的,仍然是通俄门问题。
近期,特朗普除了将主要内阁班底换成共和党内的鹰派,还大打贸易战,加强对俄罗斯的外交攻势,三招齐发,目的就是一方面要稳住保守的共和党基本盘,另外一方面也要向外树立他强硬形象,避免被民主党以通俄门拉下水。
特朗普组成他的战争内阁并不是真的要打仗,或者说并不是要打大仗,而是要借这三位著名鹰派的名声,向国外竞争对手施压,向国内树立自己美国至上、美国第一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