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作者,天下谁人不识君和劝君更尽一杯酒?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作者,天下谁人不识君和劝君更尽一杯酒?
这两个句子,分别出自唐代两位大诗人高适和王维的两首诗《别董大》和《送元二使安西》。
从字面上看,前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告慰:离别一个人远游又怎样呢?别担心没有懂你的人,你这样的人又怎么会无人识呢?
后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依依深情,深切的不舍和关爱:请您再喝一杯酒吧,西出阳关之后恐怕难以再见到老朋友了。
可是,不能凭单纯的两句话的字义说谁的心更温暖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别董大》之一首中的两句。前面两句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先生这首送别诗是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在睢阳送别著名的琴师董庭兰所作。盛唐时盛行胡乐,而董庭兰的七弦琴这类古乐却难得有人欣赏,琴人难免感觉曲高和寡郁郁不乐。而当时浪迹天涯捉襟见肘很不得志的高适,因境遇相似而与董庭兰惺惺相惜,对他的处境感同身受。在两人依依惜别时,高适既以深沉的体谅来宽慰友人“莫愁前路无知己”——不要担心此次远游遇不到知己,告慰远去的游子;又豪迈的直抒胸臆“天下谁人不识君”——天下有谁不认识你呢,你是天下名人啊,到哪里都会遇到知音的!既深切体恤又开朗阔达,看似鼓励友人,又何尝不是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对自己的蕴藉与激励呢?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唐代诗人王维著名的《送元二使安西 / 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小学课本里就有这首诗。
要准确深切理解这首诗的诗意,首先要了解“西出阳关”在当时的寓意。与北面的玉门关相对的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通往西域的通道。盛唐时代,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无论从军还是出使阳关,都是人们心目中的壮举,然而毕竟当时的阳关以西还是荒寒凄绝之地,与内地不可方物。朋友“西出阳关”要走了,他需要经历多少艰难的长途跋涉啊,要尝尽多少独行穷荒的艰辛困苦!同时,曾经到访过边塞的诗人内心深刻了解“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战争的残酷!
因此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不能简单从字面上理解诗意,而需要读得懂诗人内心深处隐含的复杂情感。
送友人去守护边疆,怎能不期待凯旋呢?有诗佛之称的诗人王维,以类似倒序的手法,将读者的思绪引导至与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邈远的疆域历尽千难万险,而为他送行的那个“我”,也许等不到他凯旋而归了……不免情绪复杂又隐忍含蓄,而历史的真实真的是,在送走友人后不到六年(761年),诗人真的离世了!
许多年来,“西出阳关”一直被解读为走出了阳关,其实他真正是禅意诗人王维先生的“双关隐语”:按着时空的发展排序,一是“西出阳关”指友人踏上征程出了阳关,因为渭城位于东面,阳关位于西面,于是谓之“西出”;再就是“西出阳关”指历经千难万险的友人,凯旋而归离开了阳关,渭城依然位东,阳关依然位西,可却是“西面而出”了,于此恰是诗人的隐意所在。
哦,原来,那深挚浓情于瞬间转换了时空,浓缩成短短两行汉字,创造出撼动人心的力量,那依依惜别的不舍与惦念,时空中对人生的广角认知和了然,也表达了诗人对漫漫人生的思考与无奈。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惜别,浓缩在一杯酒里,也浓缩了时间和空间。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于一瞬间——蕴含。
诗人们以温暖心感受生活,感受友情,呈现各自不同而又相似的人生,丰富,细腻,让读者品味感受和思考,从而得到提升。
原创,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请告知删除
朋友赠我一句诗莫愁前路无知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首诗描述了友人之间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不舍之情,其含义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唐代 高适原文: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译文:满天阴沉沉的云,太阳也变得暗暗的,北风呼呼地吹,大雁在纷飞的雪花中向南飞去。
不要担心新去的地方没有朋友,凭着你的琴声、你的音乐修养世上有谁不知道你、不敬重你呢?《别董大》创作背景: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宝六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管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是年冬,与高适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高适写了《别董大二首》。《别董大》作者简介:高适,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
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待集》。参考资料来源:
天涯何人不识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诗的意思是: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诗出自唐代高适《别董大二首(其一)》,原文为: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他也是对远行的朋友的鼓励!意思是说你这样优秀的人在未来一样能遇到懂你的知已,你一定会被赏识的!
天下谁人不识君意思相近的诗?
就是王维那首《渭城曲》了。其实要说是意思相反,也并不正确。这两首诗都是送别,只不过前一首是劝人宽心,叫人“莫愁前路无知己”。而后一首却是依依惜别,劝对方多饮几杯,等对方离开以后,两个人就要分别,不能在一起喝酒了。
你怎么理解莫愁前路无知己?
古人送别不同今人,一旦分离,不少于三年,远达10年者更是不在少数,官场被贬,一趟下来也得大半年,进京赴考近者一次中第也要花大半年时间,更何况那些考至不惑甚至古稀者。
说到古代的送别诗,最简单却也最情深的便是唐人高适这首《别董大》,也很好的诠释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其原文如下: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共同的身世背景“别董大”就是送别董大,董大原名董庭兰,陇西人(今甘肃)史书中对其记载不是十分详细,就连董庭兰这个名字也不是十分确定,盛唐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音乐家,擅长抚琴。董庭兰在唐朝时期久负盛名,在文人墨客中十分受追捧。据传为他所作的《胡笳》二曲悲怆婉然,百年后的元稹都写诗夸赞他:“哀笳慢指董家本”。除了哀曲,他退隐后所做的《颐真》却是十分娴静,悠然自得。因他在家中排行老大,高适便叫他为董大。
高适,唐朝著名诗人,号达夫。《全唐诗》收藏了他的著作二百四十多首,其中尤以今天为大家解析的《别董大》知名。高适是沧州渤海县人(今河北景县),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是安东都护,到高适是已然败落。
高适擅文,董大擅长于音乐,唐诗中曾经称赞他为“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董大从小生活凄惨,甚至在京城做过乞丐,后来才在“梨园老祖”唐玄宗爱好音乐的影响下走上了乐途,虽是在不断历练之下,董大的音乐越来越精湛,但是能够被他称为知己的却只有一个——诗人高适。一个爱文,一个爱艺,文艺本一家,能有个这样的“蓝颜知己”自然情谊深厚。
高适一生重情重谊,对待朋友极为慎重。据说,他跟李白、杜甫等唐代大诗人一起在汴州把酒言欢,可见其为人是极佳的,诗作虽少,但他却是唐朝诗人中比较少见的将军。而董大也是从乞丐摇身一变为著名音乐家,两人都曾高高在上过,但是唐玄宗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两人却奇迹般的同时沦落在河南睢阳。
当时两人一见如故,高适在朝中不得志,只能四处漂迫,寻求知己。而董大的上一任家住吏部尚书房绾被贬边地,董大也受到牵连,失去了靠山。天宝六年冬,失意的高适听逢知名音乐家董大我在睢阳,便上门拜访,两人一见如故,无话不谈,好不快活。
然而,美好的时间都是短暂的。两人因有事在身,不得不在睢阳离别。临别之际,高适便为董大写了一首诗,题目言简意赅——《别董大》,内容也十分简单明了,但是意境不一般。
背景渲染要想理解后面两句,前面两句的作用不可忽视。首联和颈联写的是当时的背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塞外不比中原,凛冽的冬天,黄沙漫天,云朵也变成了黄色,日头微醺。在这刺骨的北风中,是不是有成队的大雁南飞,天空中也渐渐飘起了飞雪。
很显然,这两句主要就是在渲染当时的环境,也是高适在告知董大,塞外的寒冷,萧瑟。但在这悲凉的天气中,诗人自己却不能陪伴友人,流露出的是高适对董大的不舍之情。
反衬卓绝高适的这首《别董大》最令人称奇的是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后来的诗论家评论这两句是“独辟蹊径马离别”。为何会有这种论断呢?其实看这首诗上下绝对要衔接在一起看,前两句写的是环境的悲凉,后两句却笔锋一转,告诉有人不要担心,离愁别绪会过去的,你乐绝天下,即使没有我的陪伴,天下谁人不识君呢?
能写出这种诗句来,也是只有高适这种“多胸臆语,兼有气骨”之人。前后对比,一悲一乐,正是在这种悲凉之中才体现出了诗歌的绝美。
上天总是会眷顾乐观的人,即使高适曾经和友人董大惺惺相惜,怀才不遇,但是在写下这首后的两年,高适便开始高升。
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在朋友张九皋的举荐之下,已经知天命的高适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机。他被朝廷授封丘尉,官宦生涯自此开启。虽是小官,却也能满足了高适对于官场的执念。后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慧眼识珠,将高适纳入自己门下,高适的前途一片光明。
天宝十八年,已经爆发了四年之久的安史之乱逐渐被平息,高适跟随着哥舒翰在这次平定叛乱之中受到了玄宗的赏识,官职得到了提高。官场得意,诗场便失意。没有了前期怀才不遇,四处流浪的失意以后,高适写出来的诗也不如从前。
虽然如此,但也不得不说,高适不仅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也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唐诗宋词,中国文学顶端的两颗明珠,要说谁更胜一筹,可以说各有千秋。唐诗胜在雄壮,诸如高适这种边塞诗比比皆是,宋词胜在婉约,兜兜转转,起承转合,何不是另一种美呢?
寒中透暖与暖中透寒有人曾经这样评价高适:“高适就是这样,将极具洞察力的写实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感慨融为一体,驱策着人们从被误读的戍边拓疆洞见边塞战争的真相,一举超越其他边塞诗人,成为大当家的。”
其实,这一点也不为过。高适的诗,慷慨激昂,不似其他边塞诗人那般缠绵幽怨,其中也透露着丝丝暖意。就拿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来对比,同样是唐诗中的送别杰作,《别董大》给人来的感觉就是寒冷中透露着暖意,而《送元二使安西》中却是反过来,暖中透露着丝丝寒意。
《别董大》中前两句写的是冬景: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送元二使安西》中前两句写的的春景: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两首诗都在第三句进行转折,《别董大》是“莫愁前路无知己”,《送元二使安西》是“劝君更尽一杯酒”。很显然,到第四句中这种意境更加突出:“天下谁人不识君”和“西出阳关无故人”。但是如若说谁更胜一筹,这也十分难于抉择,面对友人分离,在这种不同的情景之下,如若是董大这种名人,当然是告诉他,不要担心,天下谁人不识君啊!如若是元二这种普通人,当然在他远走之时,让他多喝一杯酒,多留一段情!西出阳关无故人了啊!
(感谢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