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为何说三国演义中华容道上无关羽?

2023-08-21 08:10:03 40阅读

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为何说三国演义中华容道上无关羽?

每每读到《三国演义》中关羽义释曹操这一情节,我们不由自主便为关云长义重如山的气概,知恩图报的品性所折服。那么历史上关羽义放曹操的行为是否真实存在呢?

一 传统描述

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为何说三国演义中华容道上无关羽?

《三国演义》对关羽义放曹操这一段描写的可谓是深入肌理,豪气干云,极富渲染力,触动人心。《三国演义》如是描述:云长义重如山,不敢轻负曹操恩义,回想起当初临别赠袍之事,这叫他如何能下得刀去?又见曹军惶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行动不堪,皆欲垂泪,心中更加不忍。于是长刀一挥,马头一勒,向大军呐喊:给我四散摆开!大军一看,这是要临阵通敌的节奏啊!但关羽军中威严,无人敢犯,于是依言摆开。曹操见关云长转身回马,一想啊,机会不容错过,好运错过不来,于是率领众将一发冲将前去。云长转身犹豫时,眼见敌军已过,大喝一声,对方军马立刻下马跪拜,垂泪不止,一时间哀声遍野。云长眼见此情此景,又动故人心肠。此时张辽骤马而止,关羽仰天长叹,一副悲天悯人之态,于是策马放行,并不阻拦。

这一段把陷入忠义两难之境的关云长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环境渲染上也极富情景代入感,将关羽义薄云天,感恩知性的豪侠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心潮澎湃,为之动容。可当时的情景真的是这样子吗?关羽真的义放曹操的吗?我们从关羽的个性,赤壁之战战场的形势分析并结合相关史料进行论述说明。

二 战略分析

赤壁之战上曹军与孙刘联军隔岸对峙,曹军驻阵乌林,兵马占领赤壁对岸;孙刘驻阵夏口,与曹军针锋相对。《三国志》载:刘备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兵与关羽,张飞俱……”意思是刘备当时想,曹操那边的阵仗有点吓人,我们这边可能干不过他,于是将两千兵马给了关羽,张飞,并且让关羽的部队驻扎在离敌人较远的地方,好做接应,如文中所言,“以备进退之计也”,通俗点讲就是得给自己留一手,干不过人家好准备跑路。

纵观整个战场情形,当时关羽的部队奉刘备之命驻扎在后方,假使曹操在逃跑时真的被孙刘联军这边的人给截住了,那么在华容道上第一个逮住曹操的不可能是关羽的部队。况且东风一起,火势蔓延,曹操的兵败非常突然,以曹操自负的性格来看,他也没有在事先做好跑路的准备,弃走华容道更是临时的决定,孙刘联军根本想不到曹操兵败将走华容道,更别说提前派兵埋伏了。而且战火之下,守备森严,驻扎乌林的曹军本身在战前就已经控制了华容道,派遣了大量曹军整戈备战,整装待发,还想着一举击溃孙刘联军威震天下,这时候刘备又怎会派兵前往触及锋芒呢?恐怕连曹军的防守阵还没有过,全线军马便已被养精蓄锐的曹军腰斩于马下。

由此可见,关于奉命埋伏华容道阻击曹军既没有战略策划上的准备,也没有时空环境上的可能,更不会阴差阳错遇上曹操这个知遇之人,那么义放曹操一说又从何而来呢?

三 人物分析

历史上的关羽其实并不如小说里那么风光,哪怕他对刘备本人忠心耿耿,又在其争夺天下的途中立下赫赫战功,其实终其一生都未曾身居要职,重权在握,这与他个人的性格有莫大的关联。是他在忠义上表现的不够完美吗?不,恰恰是太过完美,太过理性,虽有义绝之称号,却让人对他不放心。其实历史上的关羽与小说里的关羽在世人眼里几乎都是传统完人的化身,简直是忠,义,礼,信,明,勇结合为一体的理想存在。

小说里关于的形象一向是世人喜闻乐见的:他一出场,作者便突出地描绘了其外在的英雄形象,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其勇武忠义故事妇孺皆知。温酒斩华雄、砍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会、降汉不降曹、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义释华容、兵败麦城、玉碎不降吴。至死忠于蜀汉,义于刘备。毛宗岗评日: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不愧“义绝”称号。而这样一位对蜀汉忠心耿耿,愿为兄弟两肋插刀,在思想上又高度自律,高度理性的传奇人物,又怎么会因为一己私情,而放下心中的政治抱负与军事报负呢?

退一步说,即使曹操对关羽真的有赠袍之义,关于又真的在华容道上遇上了曹操,那面对这个敌方将领,他是杀还是不杀呢?

对于关羽杀不杀曹操的态度,我们可以根据他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一件事来判定。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兵马追至当阳,气势汹汹,势不可挡,而刘备惶惶如丧家之犬,被曹兵追赶的没了脾气。但就在危急关头,幸得关羽水军接应,才让刘备缓了口气。可往日里对刘备一向俯首帖耳,恭敬顺从的关羽这次却对刘备大发脾气:往日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这恐怕是史料中记载的关羽唯一一次对刘备发脾气,关羽的意思是说,当初许田射猎的时候我就说要把曹操给杀了,可你不听,现在好了,当初的机会没有了,放出去的狼也长大了,还不知道怎么逃脱今天的困境呢!刘备被关羽说的没了下文,想来心里也有点后悔,看来在仁义与政治立场上,关羽看得反而比刘备还明白。

由上可知,即便是在赤壁战之前,关羽对曹操依然抱着一种急欲杀之而后快的态度,甚至还旧账重提,捡起陈芝麻烂谷子抱怨刘备没有抓住当初许田狩猎的好时机杀了曹操。那么他又怎会自相矛盾选择义放曹操呢?

在敌我立场上,关羽内心是清醒而理性的,他知道一已私恩与家国大义孰重孰轻,也看得出曹操当年的举动是阴谋伎俩,政治手腕,还是真心欣赏,真诚相待,男女私情与个人恩怨在他眼中不过是过眼烟云,大公大义价值观下的他又怎会选择做出在两军对阵的战场之上义放曹操这种完小义而损大义的事情呢?

说句玩笑话,如果历史流传义放曹操的不是关羽而是刘备,恐怕关羽要第一个站出来跳脚。

四 史料记载

从现有的历史文献资料上,我们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据《三国志·魏书》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说曹操整顿兵马到达了赤壁之后,和刘备展开了交战,然而战事失利,打不过人家,可屋漏偏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好巧不巧军中又爆发了瘟疫,曹操的部队又死了好多军官和士兵,于是曹操就带兵回来了。在这里并没有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义放曹操这一相关情节的描述,也没有讲到刘备是否埋伏了相关兵马在华容道上等着曹操,关羽义释曹操难以让人相信。

据《山阳公载记》记载: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天所及。文中讲述了曹操兵败逃跑之后发生的事:曹操的船箭都被刘备一把火烧掉了,这下曹操可威风不起来了,但打不过我还跑不过吗?于是带领参与部队从华容道步行回归大本营,结果没想到华容道路途泥泞,压根过不去。但好在曹操的军队也聪明,把一堆堆草背来,填在坑里,虽说很多人被掉坑活埋,“陷泥中,死者甚众”,但好歹是跑出来了。于是曹操大喜,对身边的将领说:“刘备是我的同类啊!可是想出计谋有点晚,如果他早一点让人埋伏在这里放一把火,那么咱们可就跑不掉了。”后来,刘备在曹操从华容道匆忙逃走后才姗姗来迟,想放火把曹兵烧出来,但曹操的部队却早已无迹可循。在这里就很清楚的说到了,刘备在曹操兵败逃走前,并没有料到他会败走华容道,也没有派出兵马在这里埋伏放火。因为华容道泥泞无比,车辆人马简直无法通行,谁知道曹操会突然决定选择在败兵之后选择从这条小路逃跑呢?

五 写入原因

那么罗贯中为何要选择将一段史焉不详的历史事件写入《三国演义》中致使混淆了后世读者的视听呢?

其一是《三国演义》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史书巨作,而是作为一部长篇历史性质的明清小说面世。而小说创作素材的选用标准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小说的内容情节设置,人物标签的设定,以及创作手法的运用都得为小说的艺术性服务。而当小说邂逅了历史时,历史的真实性也得为小说的传奇性与艺术性让路,这便解释了为何《三国演义》中有许多明显不符合认知的奇谈怪说,神鬼之流。这也是《三国演义》与真正描述三国历史的鸿篇巨制《三国志》最大的区别。

其二是小说人物性格刻画,形象塑造的需要。《三国演义》需要塑造的是一个重情重义,知恩图报,豪气冲天的关云长形象,即后世所说的“纵然诺,感恩遇,报知己”。因此小说中的关云长可以越过个人的政治立场,越过敌我间的相互攻伐,直接以个人恩怨为准则对待紧急战事,用所谓的知恩品性处理政治大事,并将其报恩地点设定于历史上其实并没有到达过的华容道上,令其感曹操之恩遇,系个人恩怨于戎马之中,脑门子一拍,义放曹操,纵虎归山,用一人一刀一马就敲定了战场的结果,令诸葛先生空余长恨。

其三是小说前后内容连贯,情节合理推进的需要。许多读者在读到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挂挂金印而去这一段情节时,都会对曹操的反应感到非常奇怪,因为曹操表现的实在太不像世人传统印象中的曹操了。传统印象中的曹操腹黑阴险,心狠手辣,睚眦必报,善感多疑,但这段情节上的曹操却对关羽表现的太过宽容。先是在下邳城中派遣谋士张辽招降关羽时,进不由分说满足了关羽三个明显不合理的条件:一 降汉不降曹。二 谁也不能动我嫂嫂,给我二位嫂嫂给予皇叔俸禄。三 知道了我大哥刘备的去向,我就要走的。

对此曹操不仅答应,还欣然设宴款待,并在抵达许昌后,拨豪宅,赠美女,配宝马,更在关羽斩颜良后,表奏朝廷,拜其为汉寿亭侯。在得知关羽挂金印不告而别后,眼见留不住关羽,潮州还特地骑马过去送他一身锦袍,并笑着说:“云长天下义士,恨吾福薄,不得相留。锦袍一领,略表寸心。”这番殷勤让读者感受到更多的似乎不是曹操对关羽的欣赏,更像是一种无事献殷勤的讨好。然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只是读者并不明白当时曹操为何表现得那么博爱宽容。

直到读到关羽在华容道上一放曹操这一段才猛然惊醒:原来是在这里等着啊!《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其实是用了一根道义上的绳索,实时绑住了关羽那颗义薄云天的心,让他能感激自己的恩育之情,日后在关键时刻能放自己一马,饶自己一命。说到底是一种政治伎俩,用人情债来算计关羽,也借机完成了对曹操的形象构建,凸显了其深谋远虑的枭雄本色。倘若华容道前无前情,华容道上就不会再有曹操,关羽的忠义性格无法体现,下一篇曹操大宴铜雀台的情节也不会出现。小说的脉络如同一根因果的线,将不同人物的命运紧紧串联在一起,故事的情节转合也因此而得以展开,如果罗贯中没有安排关云长在华容道上义放曹操,那么所谓的演义也便到此戛然而止,不会再有后面的风云。

综上可知,华容道上并无关羽,义方曹操一事也并不存在。小说与历史终究还是有着本质的差别,官方正史于稗官野史也往往不能画上等号,考评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其实离不开我们认真而理性的观史态度与科学而谨慎的探索精神。对史,对事,对人,想来亦是如此。

败走华容道曹操是怎么样的人?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他曾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基本统一中国北方地区,先后官至东郡太守、兖州牧、丞相,爵至魏王。220年3月15日,曹操病逝于洛阳,谥号武,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是谁?

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这句歇后语来源于《三国演义》第50回。

话说孔明在东吴作法借东风后,便回夏口,布置各路兵力敲击曹操退兵。关羽见所有将领多已经派遣出去了,却没有他,便高声说道:“今天碰上这等大战,军师却把我搁在一边,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孔明道:“云长,;我想过了,今天曹操兵败,必走华容道。你是个讲义气、重情面的人。当初曹操待你不差,只怕这番遇着,讲起前情,你就不能下手,误了大串。”关羽听了,哪肯心服,坚决争着要去,并立下军令状。后来曹操果然败走华容道,关羽见曹操兵败势穷,想起当初曹操对他的恩义和后来过五关斩六将的事,不禁生出恻隐之心,便把曹操放过去了。

这句歇后语比喻有预见性。

曹操杀蔡帽的下一句是什么?

曹操杀蔡瑁 —— 操之过急

关于曹操的歇后语还有很多:

曹操下江南 —— 来得凶,败得惨

曹操张飞打哑谜 —— 你猜你的,我猜我的

曹操割须 —— 以己律人

曹操杀蔡瑁 —— 操之过急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遇蒋干 —— 误大事

曹操背时遇蒋干—— 倒霉透了

曹操败走华容道 —— 不出所料

曹操杀吕布 —— 悔之莫及

曹操战宛城 —— 大败而逃

曹操做事 —— 疑心重

曹操打徐州 —— 报仇心切

曹操的人马 —— 多多益善

曹操作事 —— 干干净净

曹操用计 —— 又奸又滑

自不量力回天乏术调兵遣将足智多谋变幻莫测不计其数?

古今往来,战场上的形势往往( 变幻莫测 )。

就说“赤壁之战”吧,曹军80万,东吴军3万,谁都以为周瑜是拿鸡蛋碰石头,( 自不量力),再怎么( 调兵遣将 ),也是( 回天乏术)。不曾想东吴的将领( 足智多谋),用火攻之计打得曹兵死伤( 不计其数),曹操败走华容道。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