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辽王,天龙八部里乔峰胸前有个狼头刺青?
两辽王,天龙八部里乔峰胸前有个狼头刺青?
关于这个狼头刺青,是刻在乔峰身上,证明其身份的象征,所以乔峰也唤作萧峰,但要说是谁刻得?个人依剧情推断:【是大辽萧氏一族的专人刻印,是为证明其显赫身世的一种象征。】
谈及狼头刺青,必说乔峰,说乔峰,必论《天龙八部》,不免又要扯到历史的北宋时期,我对宋朝只有个流程性概念。所以,为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咱们还是以天龙剧情为基准。
萧远山与带头大哥萧远山是大辽萧氏族人,属于大辽的贵族,因家事而带上全家老小进入中原。这件事被慕容世家慕容博得知,特筹划了一次谋杀。这是天龙剧情的开端!
带头大哥是在江湖上占据主力地位的少林寺方丈,当年受慕容博的蛊惑,结合众人一起围堵截杀萧远山一行人,虽然最后众人重伤,但萧远山也被逼得跳落山崖。
临行前,将孩子留了下来。带头大哥将孩子留与山林打柴的乔氏夫妇一家,并派大师玄苦来教导乔峰行善积德,对乔峰的影响极其深远,博得少林扫地僧的赏识,当众承认不仅武功修为天下第一,而且心系天下苍生,令其佩服。
从以上可以看出,虽然不排除少林僧侣的可能性,但就其教育手法来看,少林主攻心,与刺青这种手法并无多大关系。
辽王的话与态度辽王外出狩猎,身边带侍卫不多,又巧遇乔峰所在部落,一番争斗后,乔峰禽住了辽王,为这场争斗划上了句号。
辽王并没有因被俘而厌恶乔峰,相反特别赏识乔峰,一切以乔峰马首是瞻(看出北宋年间蒙古人的性格),而乔峰不嫌弃其俘虏身份,见其谈吐不凡,愿与其结为兄弟!
并像其透露身份,辽王不愧是大辽之王,一语中的:大辽萧氏一族是辽国的贵族,萧兄弟,你与我一同回辽国,我封你为南苑大王!
这无疑是对乔峰身份的另一种揭秘与肯定。同时也说明了刺青的来历!
个人推测随着考古业的发展,越来越多有关古人的生活信息、宗族群落、迁徙更地都有了明确的记录。我们可以根据这一块儿信息进行浅析。
大秦罗网组织人员的脖子处有蜘蛛网状刺青。而黑剑士胜七的身上有来自七国的狱文刺青。现代青年男女为彰显个性,身上各处均有不同刺青。做为大辽萧氏贵族,有着专属的狼头刺青,也不过是再正常的事情了!
结语:以上论证均为个人浅析,对于乔峰身上的狼头刺青,我是这样认为的。如有不同看法!?
欢迎留言讨论交流!你的关注是我源源不断的动力输出!
被忽悠影视:一起被剧本震撼‖一起被演员感染‖一起被忽悠别人‖专注影视最新资讯,站在影视最前端,为大家提供各类影视的新颖独特之处。朱允炆的王朝能撑多少年?
朱棣不造反,朱允文的明朝不会是短短的四年,但肯定不会超过我们熟知的276年。因为一个家族的行事作风肯定会一脉相承。
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旗号发动“靖难之役”,攻进明朝都城金陵也就是现在的南京时,皇宫内却发生一场大火,朱允文不知所踪,在这样的结局下,宣告着朱棣成功篡位,开启了明朝276年的历史进程。
然而众所周知,明朝自朱元璋建国后,在永乐帝朱棣手上达到巅峰,随后的洪熙、宣德时期还是算是勉强维持强盛的局面。但到了明英宗开始衰退,这也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位昏君,到了后期昏君就比较多了,如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万历皇帝朱翊钧,明熹宗朱由校。因此明朝至少出现了5位昏君,而这些昏君也正是导致国家衰败的根本因素。
因此很多人都在想,如果是朱允炆执掌的明朝会不会更久,甚至避开清朝呢?
这里只想说,朱允炆执政后的明朝,或许昏君没这么多,但是肯定坚持不到276年!朱棣不造反,或许就有其他藩王造反。朱允炆从爷爷朱元璋接过明朝的执政权,一上台第一件事就是重用文人才子:方孝儒,齐泰,黄子澄。这些人不能说没有才干,但存在一个通病纸上谈兵,他们不清楚藩王的实力,就建议削藩。诚然这样对于皇权集中有着非常大的好处,但估错了形势,最终导致朱棣造反。就算朱棣不造反,藩王之中肯定有其他人也会造反。毕竟朱允炆半路摘桃子继承皇位就让这些叔叔十分不爽,而且削藩那就是严重侵犯到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许一个两个藩王不是朝廷的对手,如果联合起来呢?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哪怕朱棣不反,朱允炆这个皇位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朱允炆的秉性也是葬送明朝的一个致命弱点。朱允炆没有继承到爷爷朱元璋的心狠手辣,也没有继承到父亲朱标的外柔内刚,朱允炆的性格就是柔弱。这种性格会受到百姓的爱戴,但是作为皇帝这样的性格是万万不可取的。生在帝王家的悲哀并不是无情而是利用感情,没有亲情,只有争斗,残杀。
朱允炆有几次可以杀掉朱棣的机会,都因为内心的善良而错失,最终反而被朱棣篡位。退一万步讲,朱棣没有造反,朱允炆这一脉也会因为性格柔弱,迟早过几代还是被其他皇室血脉所代替。古云有云“上梁不正下梁歪”,在帝王家柔弱的性格就是一种不良的性格,这种秉性代代相传,迟早也是会害了这一脉。因此朱允炆的王朝也不会能走得太远!
朱元璋给朱允炆挖得坑。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悲痛欲绝的同时,不得不考虑接班人的问题。而此时,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都对皇帝表示非常大的兴趣,甚至都在暗中较劲。之后朱元璋接受了学士刘三吾的建议,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以杜绝诸王对皇位的觊觎。
但纵观古代历史,除了朱元璋皇位传孙外,历史上也有相同的案例,结论也是十分类似。一是晋武帝司马炎,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不怎么行,但孙子司马遹十分聪明,所以司马炎就没有选择更换太子(这点跟野史上说康熙选雍正做继承人很相似,因为康熙很喜欢乾隆)。之后全国就爆发了主要由他的另外一些儿子参与的“八王之乱”,最终他聪明的孙子司马遹被杀。
因此一个皇帝想绕过他剩余的儿子们,直接把皇位传到孙子那里,结局都是比较悲惨的。因为儿子们不服啊!如果是传给其中任何一个儿子,可能其它儿子心里有意见,但都不会有那么大的意见。传孙子就不一样了,儿子们还年富力强呢,为什么就要传到孙子的头上呢?更何况这个孙子还是一点军功都没有,无法服众。
所以说其实有点冤枉朱棣了,就算朱棣不造反,朱允炆的江山也是坐不长的。
朱重八为什么改名朱元璋?
朱重八是谁?随着明朝历史尤其是明粉的一再“科普”,很多人都知道朱重八是朱元璋。而在过去,民间除了朱元璋之外还习惯叫他“朱洪武”。当然,洪武是年号,并非朱元璋的名字。
1、朱重八的名字有“家族遗传”基因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朱元璋原本叫朱重八。为啥起这样一个名字?说起来,这跟朱家的“家族遗传”有关。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人名:
1、朱仲八:生三子:朱六二、朱十二、朱百六
2、朱百六:生二子:朱四五、朱四九
3、朱四九:生四子:朱初一、朱初二、朱初五、朱初十
4、朱初一:生二子:朱五一、朱五四
5、朱五四:生四子:朱重四、朱重五,朱重六、朱重七、朱重八
从朱重八上述5代,所有人的名字都是数目字。而朱五四就是朱重八的父亲。细心的人发现了,为啥朱五四生四个儿子,老大要从“四”开始排?不是应该叫“朱重一”吗?原因很简单——朱五四的哥哥朱五一还生了三个儿子。
2、人们起名为何这么随意
元朝很多人的名字都有数目字,比如红巾军起事后,徐州有三个人也跟着起事,其中两个的名字分别叫:李二、彭大。也许这两个人历史上没什么名气,下面再来说两个有名气的人名。
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他的曾祖父叫常四三,祖父叫常重五,父亲叫常六六。明朝还有一个开国大将汤和,他的曾祖父叫汤五一,祖父叫汤六一,父亲叫汤七一。
对于元朝的这种起名习惯,很多人认为是元朝规定汉人贱民不允许有名字。这是不是后世因仇恨元朝统治附会之说?还真不好说!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过去的穷苦人家大字不识,孩子生得多,起名字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按出生日期来。
这种习惯不只元朝独有,读过《水浒传》的都知道,梁山好汉中有阮氏三雄: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这三人可是生活在宋朝。用数目字起名由来已久,过去只有上得起学的孩子,私塾先生才会给孩子起个名字,这种习惯甚至持续到上世纪初。
3、朱重八改名果真是“诛元璋”吗
现在来谈谈朱重八为啥改名叫朱元璋。按照目前流行的说法,朱元璋就是“诛元璋”,诛,杀;元,元朝;璋,古玉器,外形如刀。这样的解释很符合民间历史的口味,似乎从改名起就意味着,朱重八怀有推翻残暴元朝皇帝的雄心壮志。
但读史的人会发现,朱元璋似乎并非如人们想象:“昔者,朕被妖人带起山野”、“朕本淮右布衣,暴兵忽至,误入其中”,上述两句不用翻译都明白。同时他还说:“豪杰何有乎仁良?”那些起义的家伙们自称豪杰,可有几个是仁良之人?
更甚者,朱元璋登基后还说“元祖宗功德在天”,把元朝世祖牌位摆进帝庙里,供人们祭拜。后人认为,历史上很多改朝换代中,后来的皇朝总要想方设法把前朝的东西,狠不能毁灭的一干二净。而朱元璋为统治需要,表现了更高明的政治技巧。
其实,除了后人的猜测之外,上述言辞也是朱元璋真实情感的流露,它更符合“做不了奴隶”的人被迫呼啸山林的传统。也至少证明了,朱元璋并非人们想象那样,从军后就有了推翻元朝的伟大理想,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无奈的一种选择罢了。
4、朱元璋名字的真正含义
目前,至少知道朱重八在叫朱元璋前,还有另一个名字:朱兴宗。这个名字的喻意不说自明,光宗耀祖。在娶郭子兴养女马氏后,军中人称“朱公子”,朱兴宗又再次改名为朱元璋,字国瑞。古人名与字互有关联,相互解释,喻意也是高度一致的。
名“元璋”,字“国瑞”,这次改名更多的,还是寄托朱兴宗希望祥瑞国运、礼化民众的愿望,跟“诛元璋”无关。元,始也;璋,古玉器,一种礼器,决非杀人用的;国,邦国;瑞,以玉为信。拆字释义后,朱元璋的名字含义应该更加清楚了。
朱元璋争天下中“独不嗜杀”,一直以仁义之师闻名。现代人认为朱元璋嗜杀是源于他对胡惟庸、蓝玉展开的大规模清洗,株连杀死4万多人,同时有对贪官的剥皮楦草等疯狂举动。
因此,在解释朱元璋名字时,很多人也把“杀气”掺杂其中,以“诛元璋”来解释确实可以表现朱重八的霸气,似乎也符合人们对他的印象。不过,这实在只是一种饭后谈资而已。
图片据网络
文字为原创 转载请注明
薛家将是不是一代不如一代?
在中国民间演义故事中,薛家将虽然比不上杨家将名气大,但也广为流传,知者甚多。薛家将起源于唐初名将薛礼薛仁贵,后面又经历了薛丁山和薛刚三代。在演义故事中,薛家是一门四元帅,祖孙三代皆封王。但从他们的功绩来看,却不免给人以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觉。
先来说说薛礼薛仁贵。薛仁贵历史上确有其人,在唐初名将辈出的时代,薛仁贵照样闯出了偌大的名头,是唐初赫赫有名的超级名将。薛仁贵于唐太宗时开始投军,在唐朝东征高句丽时,薛仁贵作战英雄,一举成名,以至于让唐太宗说出了“朕不高兴得到辽东,朕高兴的是得到你”的话。薛仁贵真正成名却是在唐高宗李治在位时。因救过李治,薛仁贵得到了重用。此后戎马生涯数十载,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丽,击败突厥。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经典故事。也因积功官至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封为平阳郡公。在演义故事中,薛仁贵的神通更是被夸大了几分。演义中说他是白虎星转世,杀伐果断,功劳盖世,因有灭国之功,甚至还和太宗皇帝结拜为兄弟,最后被封为一字并肩王和平辽王。再来说说薛仁贵的儿子薛丁山。历史上的薛仁贵有五个儿子,并没有哪个儿子起名叫薛丁山的。结合薛仁贵五个儿子的事迹,一般人认为薛丁山的原型为薛仁贵的第五个儿子薛讷。在演义故事中,薛仁贵新婚后不久就从军,留下了妻子柳金花在家,生下薛丁山后艰难求生。薛仁贵衣锦还乡,但父子二人并不相识,薛仁贵误射儿子,薛丁山被射中后一只老虎出现,将他驼到了云梦山王敖老祖处,薛丁山也因此学得了一身本事。后来薛仁贵率军征西凉,中了圈套大军被困锁阳城。高宗摆下擂台选拔人才救援薛仁贵。薛丁山大展神威,击败所有对手,被封为二路军元帅,前往西凉救援父亲。在路上薛丁山上演了娶妻窦仙童、陈金定,三休三请樊梨花的戏码,最终救出父亲,却失误射中了薛仁贵的元神,导致薛仁贵死亡。薛丁山后来也因征西凉有功,被高宗皇帝封为两辽王。这个两辽王就是因为世袭了父亲薛仁贵的平辽王,再加上被封为平西王,合起为称为两辽王。最后说说薛刚。薛丁山三个妻子共为他生下了四个儿子,分别起名为薛勇、薛猛、薛刚、薛强。薛刚为薛丁山和樊梨花所生。在演义故事中,薛刚为五鬼星转世,借他来报复薛丁山的夺妻之恨的。薛刚性格暴躁,极其好斗,正义感极强,看不惯的事就要管一管,也因此得罪丞相张天佐。在元宵节花灯会了,被父亲薛丁山关了很久禁闭的薛刚偷偷跑出来,却正遇上了老冤家,张天佐的孙子张宝强。在追打张宝强的过程中,薛刚失误踢死了二太子李奇,害得高宗气死,惹下了滔天大祸。武则天上任皇帝后第一个拿薛家开刀,将薛家满门上下二百余口全部杀死,铸成了一座铁丘坟。薛家上下只逃走了薛刚和侄儿薛姣,以及外出未归的薛强。在《薛刚反唐》这本演义小说中,薛刚后来娶妻纪鸾英,生下了儿子薛葵。借助纪鸾英家族卧虎山的力量,再联络一批对武则天不满的忠良之后,薛刚在九焰山竖起反武则天的大旗。后来薛刚扶保被武则天迫害的高宗之子庐陵王李显,自己被封为兵马大元帅。薛刚的兄弟薛强则扶保李治的另一个儿子李旦,也成为兵马元帅,最终兄弟倒好后共同合兵一处,推翻了武则天的政权。这就是祖孙三代四元帅的由来。后来薛刚也因此有从龙之功被封为郡王。在演义故事了,薛仁贵是一字并肩王,这在民间传说中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权势也就仅次于皇帝。薛仁贵的儿子薛丁山则封为两辽王,也是王爵,极其尊贵。薛刚则是被封郡王,明显要次两辽王一等。这样一看,貌似确实是祖孙三人一代不如一代。究其原因,其实除了能力方面的因素外,最主要还是和其所处时代有关。薛仁贵活跃时期大唐才建立没多久,内忧已经解决,外患尚未彻底平息,外面还有突厥、西凉诸国对大唐抱有敌意。对武将来说,最好的立功时机就是对外征战,要有灭国之功自然会被封高位。薛仁贵多次对外征战,自然容易立功。到了薛丁山成长起来,也就只剩下一个西凉国能让他打打。等到了薛刚长大,大唐外患基本已除,如果不是扶保李显推翻武则天统治,薛刚压根没有立下大功封王的机会。这完全是受时代背景所限制,个人无法决定。古代称霸一时的匈奴鲜卑族契丹族?
匈奴、鲜卑、契丹都是曾经称霸草原的游牧民族,只是他们称霸的时间不一样而已,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是游牧民族,都生活在北方的草原上,最为重要的是,三个游牧民族一度都被汉化,只是汉化的程度不一样。
三个游牧民族之中,匈奴出现的时间最早,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也最长,鲜卑其次,契丹最晚,存在的时间也最短,其中匈奴与鲜卑在中国历史上,有一段时间是共存的,但是后来先后消失了,三个游牧都建立过政权,不过后来都灭亡了,其中匈奴亡于羯族人,鲜卑亡于隋朝,契丹亡于蒙古。
一、匈奴按史书的记载,匈奴就是华夏后裔,《史记》上说匈奴是夏朝最后一任君主夏桀的后裔,夏朝灭亡时,有个叫淳维的夏桀后裔带着族人逃到了北方草原,从此脱离了华夏,与不断与原本就生活在北方的部落进行一系列的融合,同时与华夏进行了数千年的纷争。
匈奴族
由于北方的地理环境,匈奴养成了游牧的特性,也就是说匈奴从夏朝末年就开始存在了,一直到西晋末年,存在了1900多年,匈奴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是从秦朝末年到西汉中期,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中,此时的匈奴处于不断地扩张期。
匈奴在鼎盛时期,统一了整个北方草原,打败了东胡、吞并了楼烦、赶走了月氏、侵袭了汉朝的河套地区与月氏的河西走廊,并用武力臣服了西域诸国,其势力范围东到大海,西至西域,北到贝加尔湖,南到黄河河套地区,只可惜匈奴遇到了更为强盛的大汉王朝。
匈奴与汉朝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争,汉武帝时期,派出卫青与霍去病率军大败匈奴,使得漠南漠北无匈奴王庭,并打通了河西走廊,开辟了丝绸之路,到了汉宣帝时期,匈奴内部由于权力斗争,出现五个单于争位,并且分裂为南、北匈奴。
汉匈战争
南匈奴以呼韩邪单于为首,投降了汉朝,北匈奴以郅支单于为首,最终被汉朝西域都尉甘延寿、陈汤所杀,余部远走中亚,消失在中国历史之外。
到了东汉时期,依附于汉朝的原南匈奴再一次因为权力斗争而分裂为南、北匈奴,以日逐王为首的南匈奴再一次称臣东汉,而留居漠北的北匈奴被东汉的窦宪、耿秉率军打败,一部分人被杀,余部再一次远走中亚,再一次消失在中国历史之外。
而留在汉朝边境依附于东汉的南匈奴一直就是东汉的附庸,三国时期的匈奴依附于曹魏政权,曹操还把匈奴分为五部,到了西晋时期,匈奴大量内迁,与汉人杂居,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时期,匈奴人刘渊起兵反抗西晋,刘渊去世后,汉赵政权终于在313年攻破洛阳,316年攻破长安,彻底灭亡西晋政权。
汉匈和亲
刘渊是匈奴人,之所以用汉朝国姓,就是因为此时的匈奴已经汉化一半了,汉朝灭亡后,匈奴皇族自认是汉朝公主之后,便改用了刘姓,刘渊是冒顿单于的后裔,是于扶罗的孙子,刘渊所建立的政权也有一个汉字,除了敬仰汉文化,他们也自认是汉朝的继承者。
刘渊的政权以匈奴人为主,除此之外还有羯人和汉人,汉赵政权的最后一任君主刘曜因为猜忌羯人石勒,后被石勒打败,汉赵政权也被羯人为主的后赵政权灭亡,这一年是公元329年,刘渊、刘聪、刘曜都是匈奴人,他们所建立的政权是匈奴人最后的政权,汉赵灭亡后,匈奴人流落各地。
那么匈奴人最终去了哪里?主要有三个去处:
1、融入汉族。
绝大多数匈奴人是融入汉族了,从西汉开始,不断有匈奴人投靠汉朝,比如霍去病时期,匈奴休屠王与浑邪王率领数万部众投靠了汉朝,休屠王有个儿子叫金日磾,还成为汉武帝的托孤四重臣之一,这两个匈奴部落数万人,改汉姓,生活在汉地,并与汉人通婚,就直接成为汉人了。
匈奴骑兵
在汉朝与匈奴数百年的战争与融合中,不断有匈奴人投靠汉朝,与汉族人融合,即使汉朝灭亡后,匈奴也没有忘记汉人,连匈奴皇族都改为汉朝国姓“刘姓”,并且刘渊所建立的政权也叫汉国,虽然匈奴政权最终被羯人政权所灭,但部分匈奴人还是融合了汉人。
2、融入鲜卑与乌桓。
还有一部分匈奴人融入了鲜卑,东汉时期,匈奴没落,鲜卑开始崛起,东汉时期的匈奴再一次分裂,南匈奴依附于东汉,而北匈奴则势力进一步衰弱,在东汉、南匈奴以及鲜卑的打击下,北匈奴越来越弱,被窦宪大败后,一部分逃到中亚了,另一部分被鲜卑人征服,臣服鲜卑,也就融入鲜卑人了。
另一部分匈奴人投靠了乌桓,乌桓与鲜卑同祖不同族,在东汉时期兴起,乌桓多次跟随东汉一起与匈奴和鲜卑作战,白狼山之战,乌桓主力被曹操打败,余部融入了鲜卑,而匈奴与乌桓和鲜卑都彼此融合,他们的后代被称为铁弗人,铁弗人在南北朝时期在河套地区还建立了胡夏政权,后来被同为鲜卑人的北魏所灭亡。
匈奴融入了鲜卑
3、逃到了中亚与其他民族融合了。
匈奴人还有一部分逃到了中亚,一次是甘延寿与陈汤杀死郅支单于后,北匈奴余部向西逃走,有人说400年后在欧洲大陆称霸的匈人就是匈奴人,还差一点灭亡了西罗马帝国,但这个说法是有争议的。
另一次是窦宪、耿秉大败北匈奴时,北匈奴余部逃到了中亚的康居国和乌孙国,康居国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乌孙国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这一部分匈奴人后来的去处史书就没有记载了,大概是融入了当时的民族吧。
二、鲜卑鲜卑的祖先来自东胡或者东夷,《后汉书》与《三国志》上记载鲜卑是东胡的后裔,东胡是中国北方最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从商朝开始就生活在中国北方,战国时期,东胡与赵国、燕国多次发生战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曾打败了东胡,战国后期的赵国大将李牧也打败过东胡,赵国的骑兵中也有部分东胡人。
鲜卑人
《晋书》上说鲜卑人是有熊氏部落的后裔,有熊氏就是黄帝的部落,如果属实的话,鲜卑人也是炎黄后裔,《国语 晋语》中说周成王大会诸侯时,鲜卑首领与楚国国君熊绎一起负责守望火种,说鲜卑来自东夷,所谓的东夷,就是生活在东方的非华夏部落,东夷的部落很多,存在的时间也很长,从夏商时期,东夷就有部落存在,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并入华夏。
所以鲜卑与华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西汉时期,匈奴最为强大,东胡曾经被匈奴征服,成为匈奴的别部,匈奴衰弱后,东胡也崛起了,不过分裂为鲜卑与乌桓等部落,到了东汉时期,鲜卑与乌桓相继强大起来。
东汉中期,鲜卑臣服于东汉,并与东汉一起打败了北匈奴,北匈奴余部逃到中亚后,鲜卑开始接收了匈奴的地盘与部分族人,开始在草原上强大起来,东汉晚期,鲜卑部落首领檀石槐统一了鲜卑各部落,并与东汉发生战争,一度击败了东汉军队,这是东汉时期鲜卑唯一的一次强盛。
鲜卑骑兵
檀石槐去世后,鲜卑分裂为若干个部落,主要有步度根和轲比能两大势力,轲比能势力越来越强,几乎要统一鲜卑,诸葛亮北伐时期,还派人联络轲比能一起攻打曹魏,此时的中原处于曹魏政权统治期间,曹睿时期,幽州刺史王熊派出刺客韩龙刺杀了轲比能,鲜卑再次陷入四分五裂。
随后的几十年间,鲜卑一直处于发展期,并分裂为很多部落,主要有慕容部、宇文部、秃发部、拓跋部、段部、乞伏部等,一共有36个部落,有些史书上记载为46个部落,如此多的部落,鲜卑内部也是矛盾重重。
西晋时期,凉州鲜卑部落首领秃发树机能发起声势浩大的反晋起义,大败晋军,先后杀死了晋朝的三任凉州刺史,最后司马炎派出文鸯、马隆等将领率军打败了秃发树机能。司马炎去世后,先是杨骏弄权,接着是贾南风乱政,然后是八王之乱,最后是五胡乱华,引发了北方的混乱。
五胡乱华
先是匈奴人刘渊起兵,建立了汉赵政权,他的继任者灭亡了西晋,然后汉赵政权又被羯族人石勒为首的后赵政权所灭亡,再之后,后赵政权被汉人冉闵为首的冉魏政权所灭亡,而冉魏政权又被前燕政权的慕容儁所灭亡,慕容儁就出自鲜卑部落慕容部。
五胡乱华时期,直到前秦政权的符坚统一了北方,才短暂和平,符坚是氐族人,但在淝水之战,符坚败于东晋,北方再次陷入混乱,此时在北方建立政权鲜卑人的主要是鲜卑慕容部,慕容垂在河北建立后燕政权,慕容泓与慕容冲在关中建立西燕政权,拓跋圭在代地建立了北魏政权。
公元394年,西燕政权被后燕所灭亡,北魏又打败了后燕,北魏用了几十时间,到后太武帝拓跋焘时期,统一了整个中国北方,到孝文帝拓跋宏时期,北魏迁都洛阳,开始大规模汉化,整个南北朝时期,是鲜卑人最强盛的时期,而北魏则是拓跋鲜卑最强盛的时期,占据了整个中国北方,并建立政权长达一百多年。
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
拓跋鲜卑汉化后,皇族把姓都改成了汉姓“元”,北魏末期,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和西魏只能算傀儡拓跋部鲜卑政权,后来,东魏被北齐代替,西魏被北周齐代替,北周是宇文部鲜卑政权,北齐是汉人政权,北周灭亡了北齐,最后,隋朝代替了北周,统一了整个中国。
从此之后,鲜卑人为主体的政权不存在,那鲜卑人去了哪里?
鲜卑族融入了其他民族,主要是汉族。
以统一中国北方的北魏来说,虽然是鲜卑人为主体,但基本上就是个大杂烩,其统治区什么人都有,有匈奴人、鲜卑人、羯人、氐人、羌人、汉人,这是民族大融合,五胡与汉人不断通婚,北魏皇族连鲜卑姓氏都放弃了,改为汉姓了,皇族还带头与汉人通婚,彼此间已经融合了。
北魏迁都洛阳并汉化
到了隋朝统一天下后,其政权内部也有为数不少的鲜卑人,唐朝取代隋朝,同样如此,比如西魏八柱国,其中三个是汉人,五个是鲜卑人,八柱国中的李虎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祖父,独孤信是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岳父,也是李渊的外祖父,更是北周皇帝宇文毓的岳父,这说明当时汉人与鲜卑人通婚是很正常的,皇族、权臣、百姓之间都进行通婚与融合。
之后鲜卑这个民族也消失了,绝大多数融入了汉族。而唐朝又是华夏历史上,对外族最开放的政权,唐朝内部有很多不同的民族共存,共同创造了大唐盛世。
三、契丹关于契丹的起源,史书也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东胡与鲜卑的后代,另一种说法是匈奴与鲜卑的后代,《后汉书》上说契丹是鲜卑宇文部,宇文部建立了北周政权,后被隋朝所取代,北齐与北周并存期间,北齐皇帝高洋还打败了南下的契丹部落,俘虏了10万余人,并使契丹不敢南下。
契丹人
到了隋朝时期,契丹部落在辽西地区游牧,并臣服于隋朝,隋末天下大乱,契丹又臣服于强大起来的突厥,唐朝灭亡了突厥之后,契丹又臣服于唐朝,唐朝名将李光弼就是契丹人,此时的契丹已经形成了部落联盟,其首领最初为大贺氏家族,后来因内部权力斗争转入遥辇氏家族,到了唐朝末年,又转入耶律氏家族。
唐朝末年,契丹开始强大起来,唐朝灭亡的同一年,耶律阿保机称契丹可汗,并利用盐池之变,杀死了反对他称可汗的其他七个部落首领,并统一了契丹的八个部落,分别是: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絜部、黎部、吐六于部。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仿汉人制度,废除可汗制度,自称皇帝,建立“大契丹国”,这就是辽朝的前身,耶律阿保机就是辽太祖,定都临潢府,也就是今天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临潢府也被称为上京。
耶律阿保机建立大契丹国
此时的中原正处于五代十国的乱世,936年,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以割让幽云十六州的条件,让契丹出兵协助其攻灭了后唐政权,947年,契丹南下灭亡了后晋政权,同年,契丹改国号为“大辽”,从907年唐朝灭亡契丹建立,到辽朝灭亡的1125年,这218年的时间,是契丹人建立政权的存续期。
契丹人建立的辽朝一心想统一中国,但遇到了赵匡胤建立的北宋王朝,双方实力相当,谁也无法消灭谁,只能维持现状,与此同时,西北地区又崛起了一个西夏政权,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辽朝到了晚期,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同时又要面临北方崛起的女真人,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开始起兵反辽,1120年北宋与金进行海上之盟,决定联合起来灭辽,1125年辽朝末代皇帝天祚帝被金后俘虏,辽朝灭亡,其人口、城池大多被金朝所吞并。
契丹武士
那么契丹人去了哪里?
大多数契丹人留在了原地,成为金朝的百姓,与女真人融合了。宋金联合灭辽后,金人发现北宋不堪一击,于是继续南下灭亡了北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耻,大半个中原地区被金朝占领,不光是契丹人,很多汉人也处于金朝的统治之下。
金朝统治期间,部分契丹人被强行迁移到东北的中北部地区,受到女真人的压迫,此外还有一部分契丹人不愿意接受金朝的统治,逃到了蒙古高原和新疆一带,公元1132年契丹贵族耶律大石在今新疆额敏称帝,建立西辽政权,西辽存在87年,后来被蒙古军队所灭亡,其属民则臣服于蒙古。
西辽灭亡后,有部分契丹人在契丹贵族八剌黑的带领下,在今伊朗南部靠近波斯湾的克尔曼地区建立了一个伊斯兰化的“库图鲁厄汗”政权,也叫“起儿漫王朝”,这个王朝臣服于蒙古和伊尔汗国,存在了80年,中国历史上称为后西辽,最后这个王朝因为内乱而灭亡。
契丹族人
1212年,辽朝宗室耶律留哥在隆安(今吉林省农安县)、韩州(吉林省梨树县)一带起军反抗金朝。耶律留哥自称辽王,建立东辽政权,依附于蒙古,东辽存在了57年,后被元世祖忽必烈撤消,东辽灭亡。
1216年,耶律留哥的弟弟耶律厮不叛变,在澄州(今辽宁省海城市)称帝,建立了后辽政权,1220年,蒙古军队讨伐东辽,耶律厮不被部下所杀,其部将耶律乞奴率九万契丹人越过鸭绿江进入高丽境内,1230年,后辽因为内乱灭亡。
从辽朝的历史来看,契丹人因为历史的原因开始分散各地,有留在中原的,有到达蒙古与新疆的,有留在中亚的,还有到达今伊朗一带的,也有逃到了朝鲜的,此外,契丹人也跟随蒙古人一起南征北战,最后灭亡金朝,也有契丹人参与,契丹人也分散在世界各地了,但大多数留在了中国。
契丹人流落各地
根据DNA技术显示,现在的达斡尔族是契丹人的后裔,现在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带,以及新疆塔城、辽宁省等地。
此外在云南地区,有阿姓、莽姓、蒋姓的“本人”也是契丹人后代,分别属于汉、彝、布朗、佤等十多个民族,这里的“本人”是一个称呼,跟汉人这个称呼是类似的作用,并在当地一块《阿公碑文原序》的墓碑上也记载了他们来自辽东,是耶律阿保机的后裔,这些契丹人后裔分散居住在云南省保山、大理、临沧等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