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说明岳家军,如何评价岳家军和岳飞?

2023-08-08 16:25:04 20阅读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说明岳家军,如何评价岳家军和岳飞?

提起民族英雄,不得不提起岳飞和岳飞的岳家军,岳飞使我们伟大的民族英雄,而他的岳家军也为保卫华夏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人无完人,岳飞其人我们还是应该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岳飞的武略兵法绝对称得上是万里挑一,他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伟大的军事家,岳飞经常遇到以少胜多的战例,生平120余战未有败绩,曾在南熏门战役中击溃数十万敌军,有“战神”之称,除了在战场上能征善战,有勇有谋,在其他方面也非常优秀。

岳飞虽是武将,但是他并不是个大老粗,岳飞的文采非常出众,博学多知,涉猎广阔,就像岳飞的《满江红》、《小重山》等诗词都在后世传唱千年,大家应该也非常熟悉,同时岳飞这个人的人格魅力也很强大,岳飞为人坦荡、光明正大、胸怀天下,和人相处的时候非常率真,岳飞曾经的敌人,有许多都成为了岳飞的部下和战友,称兄道弟,尽释前嫌.其中就包括岳家军,如果不是因为岳飞的胸怀坦荡,也无法成就后来的能征善战的岳家军。岳飞既然是我们的民族英雄,因为他还胸怀天下,爱民恤民,十分关注民生问题,当年宋军南撤的时候数十万江北百姓不愿岳飞离开就可看出岳飞的为人。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说明岳家军,如何评价岳家军和岳飞?

岳飞黑白分明,爱国忠君,面对外族人侵坚决抵抗到底,身先士卒,但是这个人也有缺点,那就是在政治方面,眼光太过短浅,对赵构太过愚忠,因为立太子一事,还以辞官一事来威胁赵构,毕竟赵构是一国之君,岳飞这么做难免有点挑衅君权的一位,这些事情都是成为了赵构杀他的理由。岳飞带领的岳家军就是非常完美的存在了,这支队伍深刻的继承了岳飞的骁勇善战,不少历史专家认为在公元1140年的时候,岳家军应该属于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人军队了,这可不是自吹自擂,而是岳家军有足够的实力让我们这么说,包括敌军对岳家军都是赞不绝口,当年金兀术就曾说过: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意思就是愚公移山容易,想要打败岳家军比愚公移山还要难,这个评价可是相当高了。

起初的岳家军组成成分相当复杂,有跟随岳飞一路打出来的河南老乡,有朝廷的正规军,还有岳飞收编的地方武装,甚至包括土匪,还有各种流民和俘虏,所以岳家军的人数一直挺多的,最多的时候有十万多人,但是这十万人放在现在绝对不是什么好军队,因为这是一支杂牌军,杂牌军绝对是兵家大忌,军心不起是杂牌军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但岳家军显然不受这些原因,岳飞本人文武双全,骁勇善战,他的两个儿子岳雲和岳雷也非常勇猛,比起老爹来毫不逊色,金兀术就曾在岳家一门三杰手底下吃过不少苦头,一个好的军队离不开优秀的领导班子,除了岳家父子,岳飞手底下还有著名的五虎上将:王贵、张宪、徐庆、董先、牛皋等人也非常强大。

岳飞对于岳家军的管理非常严格,别说欺压百姓,手底下的人干抢民间一文钱都将面临斩首,当时岳家军其实也没必要去做这些事,因为岳家军的后勤供应相当充足,不克扣一分军饷,所以士气一直都十分高涨。在岳家军中最精锐的应该就是背嵬军了,背嵬军是真正的野战王牌,背嵬军是标准的一人三马,一共八千背嵬军,光战马就两万四千匹,再加上马具武器、盔甲、粮草等等,培养一个士兵就要将近一百两白银,岳家军中除了日常的粮饷,还有三五不时的犒赏,南宋朝廷可以使说是下了血本养岳家军了,但是岳家军一点没让朝廷失望,可以称得上是百战百胜,战无不胜的神兵劲旅!

岳飞和李元霸有什么关系?

岳飞和李元霸没有任何关系。岳飞是历史上真是存在的人物,生活在南宋时期,是著名的抗金名将。率领的军队被称作岳家军,军纪严明,有很强的战斗力。曾让金军发出撼山易,憾岳家军难的感叹。最后岳飞被害死在风波亭。李元霸是小说演义里虚构的人物,真是历史上没有这个人存在

曾经强大的岳家军去哪儿了?

岳,韩,余三人之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岳飞和他的“岳家军”。岳飞是河北相州汤阴人,“岳家军”也基本都是河北人。河北地区,是战国时期,燕国和赵国的故地。燕赵之人,自古以来就是以“慷慨悲歌,不惜一死”而出名。

大宋帝国时期,河北地区是直面大辽帝国的最前线,因此,此地武风极盛,士兵战斗力强盛。女真入侵后,岳飞组织起一小支义军,保家卫国。不过,由于皇帝无能,岳飞被迫南下,等待机会反攻。

在淮西,岳飞和他的小义军终于站稳脚跟。此时,大宋帝国被迫放松对武将的压制。岳飞终于可以大展拳脚。岳飞以收复故土为号召,大量招募河北流民,初步组建起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河北之民,本来就敢战,能战。之前,之所以无力抵抗,完全是因为无人领导。

在岳飞领导下,河北流民组成的“岳家军”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岳家军”先是稳定了中部防线,接着收复了邓唐等六州。“岳家军”大力抗金的事迹传到河北,立刻鼓舞了那些不屈的河北人民。一时间,河北大量涌现出抗金义军。

收复邓唐等六州后,岳飞积极准备北伐。准备的同时,岳飞积极联络河北义军。河北义军接到岳飞的联络后,立刻选择接受岳飞的领导,全力配合岳飞。准备妥当后,岳飞全力北伐。

金军主帅金兀术一败再败,完全无力抵抗,准备放弃汴梁,退回燕京。河北义军也全力配合“岳家军”,河北大地上四处烽烟,女真人的统治即将瓦解。就在这时,皇帝赵构强行逼迫岳飞撤军,岳飞被迫同意。

岳飞回到临安后,被冤杀。之后,赵构强行改编“岳家军”。“岳家军”中南方将士被迫接受。“岳家军”中的河北流民,则拒绝接受,他们脱离大宋帝国,返回北方与河北义军一同抗击女真。

为了能与女真议和,赵构无耻的下令放弃北方广大地区,并强行断绝对河北义军与“岳家军”余部的接济。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河北义军与“岳家军”余部最终失败。

不过,虽然失败,但是,河北义军与“岳家军”余部依然对女真采取不合作态度。不久之后,完颜雍即位,完颜雍全面汉化,使得天下大治。同时,南方的大宋帝国依然醉生梦死,腐朽不堪。在这种情况下,河北义军与“岳家军”余部终于放弃抵抗,并归心臣服。

女真汉化不久,女真军队就彻底丧失了战斗力。偏偏此时,蒙古开始崛起。女真被迫开始重用汉族武装力量。而汉族武装力量里面,只有曾经的河北义军与“岳家军”余部拥有战斗力。

于是,女真贵族被迫册封河北义军首领与“岳家军”余部首领为公爵,并大量分封,史称“封建九公”。因为对大宋帝国彻底失望,加上金世宗时期已经归心,又因为女真贵族以诚相待。所以,曾经的河北义军与曾经的“岳家军”开始全力为女真“狼主”与蒙古铁骑死战。

虽然“封建九公”全力以赴,为女真“狼主”死战。不过,依然不是蒙古铁骑的对手。最终,女真“狼主”在蒙古与大宋帝国的夹击下败亡。在曾经的“河北义军”曾经的“岳家军”庇护下苟延残喘的女真“狼主”曾经的“河北义军”与曾经的“岳家军”也没有辜负“狼主”对他们的期望,坚持到最后一刻,被蒙古铁骑彻底击败。

岳家军

当时诸军多以主将姓氏称某家,如韩世忠部称韩家,张俊部称张家。

岳家军

以 牛皋、董先各部义军为主干,后陆续收编杨么等农民军部众,吸收山东两河忠义社梁兴、李宝等,汇成大军。飞申明纪律,加强训练,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 掠”,金贵族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语。部队久驻鄂州(治今湖北武昌)、襄阳,世居其地,南宋末年抗击金蒙的将士,犹多其子孙。 岳家军只是民间的说法,并不是官方承认的。南宋时起义军蜂拥而起,有很多都投靠了

岳飞

(岳 飞虽然级别不是最高的,但在民间威望很高,否则就不会直到今天知名度还这么高了)。然后那些归顺岳飞的农民军队就自称为岳家军,这个称呼也得到了广大人民 的认可。而且岳飞武功高强,在金兵中也颇有名声,岳家军的称呼常常出现在两军对垒自报家门时,可以起到震慑敌军的作用。 所以岳家军只是口头的称呼,并不是一个编制。在正式的场合是不会出现的。不过岳家军的称呼被皇帝听说可能是他害死岳飞的原因之一。 在岳飞死后岳家军并没有就地解散 首先,岳家军其实是民间的叫法,官方是没有这个叫法的。其次,岳家军本身其实由三大部分组成,最核心的是所谓“背嵬军”,这是岳飞亲自组建的一支战力 强悍的骑兵(所谓踏白、游奕两支骑兵也是背嵬军的组成部分)及其辅助步兵;剩下的是招降的民间起义军,还有就是北方降将及其部队。你所说的解散,解散的主 要是后两者。岳飞死后,帐下名将傅选还担任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背嵬军统制”呢。

岳飞是历史上面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当然岳飞也是一个杯具,岳飞被害无疑是让人非常痛惜,而岳飞死后,岳飞的一些忠心手下同样也有不得善终。后来者只关注到岳飞之死,却鲜少有人关注岳家军的结局。那么岳飞死后岳家军的结局如何?手下的一些大将又是怎样的下场呢?让我们一起来揭秘。

岳飞死后的岳家军结局如何?

岳飞死后,很多人当心岳家军会被派上战场战死,但是这种事情并没有发生,这支部队自从岳飞被害后,战斗力锐减,原因在于秦桧破坏国防,以至于到孝宗朝京湖之地的部队从十来万锐减至五六万人。

岳飞手下的大将们是什么结局呢?

张宪与岳云:在岳飞死的当天,其子岳云和张宪也被当街斩首;

牛皋:在岳飞死后第五年,牛皋被张俊他女婿毒死;

王贵:在岳飞死后,王贵离开岳家军去了福建任职,基本等于退养,八年后去世;

徐庆:徐庆被迫离开岳家军之后,到地方任职以后不知所踪;

董先:被打捞到御前干了几年后又调回鄂州任职,最后善终在鄂州;

幕僚:不是编管就是流放,相当一批没等到平反就死在流放地了;

胡闳休:也许是精神真的受挫,装疯装了几年后去世;

李道:在岳家军部将里,结局最好的估计就是李道了,之前屡战屡败,归了岳飞以后也混的人模人样,后来长期驻守襄阳属于后方干活的。岳飞死后他也没受牵连,再后来闺女李凤娘不知道沾没沾岳飞部将后人的光,被岳飞的粉丝宋孝宗挑去当儿媳妇了。升格成皇后以后权势熏天,皇帝都怕,李道又是加封又是赏赐的安享晚年。

近代史上河南籍名将都有谁?

到1965军衔制取消时,河南共有将军109名,其中上将1名、中将9名、少将99名。上将即许世友将军。1988年恢复军衔制后,有两位开国少将被授予上将衔,就是尤太忠将军和李德生将军,同期万海峰将军晋升为上将。至此,河南共有四位上将。巧合的是,这四位新中国时期的河南籍上将都来自信阳。

要说河南近代最著名的将军,非彭雪枫将军莫属。

彭雪枫(1907-1944),生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参加过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组织过土城岭战役,两次率军攻占娄山关,直取遵义城,横渡金沙江,飞越大渡河,进军天全城,通过大草原,是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之一。2009年9月10日,彭雪枫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彭雪枫,是公认的德才兼备、文武双全、智勇过人的名将。

遵义会议之后,很重要的一场战役就是遵义战役,战役的高潮点就是攻打娄山关,彭雪枫当时率领的红军十三团是担任打娄山关的主力,继娄山关打下来以后,他又在军团彭德怀的领导下,二下遵义城,取得了遵义战役的胜利。

抗日战争爆发后,彭雪枫先后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新四军第四师师长。他组建自己的骑兵部队,横扫中原大地,在洪泽湖地区取得了著名的淮北反“扫荡”作战(又称33天反“扫荡”斗争)的胜利,取得了敌我伤亡比例5:1的辉煌胜利。

1943年3月,彭雪枫新四军第四师参加山子头自卫反击战,是役大获全胜,活捉苏鲁战区副司令长官、江苏省主席韩德勤,击毙顽军头目王光夏及独立第六旅旅长李仲寰。

1944年9月上旬,率部西进,涤荡各地顽军,基本上收复了豫苏区八个县的地区;在围歼夏邑县八里庄顽军时,彭雪枫同志亲临前线指挥,不幸中流弹牺牲,时年三十七岁。

牺牲时彭雪枫任新四军第六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对比当时的新四军序列,第一师粟裕大将,第二师张云逸大将、罗炳辉,第三师黄克诚大将,第五师李先念;彭雪枫牺牲以后,接任他第四师长是张爱萍上将,这么算的话,要是彭雪枫将军没有牺牲的话,差不多可以到大将。

上将许世友:

传奇将领,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出身贫苦农家,曾在少林寺当和尚。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副部长,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副旅长,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山东纵队参谋长,胶东军区司令员。在土地革命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朽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世友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南京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军委常委等。1985年10月因病去世,享年81岁。

中将李雪三

李雪三,焦作修武人,西北军出身,宁都起义的一员。

因为有一个在军阀部队中当军官的叔叔,出身贫寒的李雪三得以走上从军之路。宁都起义之后,他长期在部队中做政治工作,走过长征,又回到了北方,在徐海东领导的红十五军团任职。

八路军成立,这支部队编成了344旅,然后南下和新四军会师,发展成了新四军第三师,抗日战争胜利,李雪三在黄克诚的率领下,挺进东北,他当过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第三十九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东北战场一系列战争。建国后,李雪三当过总后勤部政治部主任。

中将王秉璋

安阳市安阳县人。王秉璋跟李雪三的经历非常相似,他们可以说是战友,原来都在冯玉祥的部队,1931年参加了宁都起义。起义之后,王秉璋给红五军团长季振同当传令兵班长,后来王秉璋被调到红一军团任职,走完长征。

八路军成立,王秉璋在115师司令部当作战科长,在林总的身边工作。115师挺进山东,王秉璋接替杨勇当过代理教导第三旅旅长、教导第四旅旅长,然后长期在冀鲁豫军区任职。

冀鲁豫军区走出了刘邓大军第一纵队、第七纵队和第十一纵队,王秉璋是第十一纵队司令员。当年的中原野战军只有7个主力纵队,王秉璋和陈锡联、陈再道、陈赓、王近山、杨勇、秦基伟等都是纵队司令员。王秉璋是第十七军首任军长,建国后改行当了空军,是新中国的首任空军参谋长,后来还当过空军副司令员。

中将刘少文

刘少文,信阳县人,早年留学苏联,回国后给瞿秋白当过秘书。可惜的是瞿秋白没有参加长征,后来惨遭杀害,而刘少文参加了。刘少文还参加了伟大的遵义会议,他是会议的秘书,亲眼见证了这一伟大的时刻。

很多人可能没有听说过刘少文的名字,他没有在前线领兵打仗,而是长期在白区从事情报和统战工作,和潘汉年是战友,遗憾的是潘汉年没有军衔,而刘少文最终授了中将。建国后,刘少文当过军委第二部部长等职。

中将张祖谅

张祖谅,信阳商城人,是名扬朝鲜战场的志愿军军长。他本来是第六十军的军长,因为身体原因,刚开始没有参加入朝作战,结果由韦杰统领第六十军进入朝鲜战场,其中一个师严重失利。

消息传来,张祖谅再也坐不住了,立即奔赴朝鲜战场。老军长归来,第六十军很快打了一个翻身仗。张祖谅一战成名。回国后,张祖谅被许世友抢到南京军区当参谋长,他兢兢业业工作,直到病死在任上。

中将钱钧

钱钧,信阳光山人。钱钧是许世友的少林寺同门师兄弟。从13岁进入少林寺,到18岁离开,钱钧苦练了5年武功,有一身硬功夫,尤其擅长铁砂掌,能手劈青砖岩石。

他和许世友是同乡,都因家中穷得没法存身,小小年纪,就流落到少林寺当苦役。他比许世友迟三年进寺。两个人一起在寺中呆了五年,同一年出的寺门。当时寺里僧人云集,两个“菩萨”虽在一座庙里,却各不相识。直到长征到了延安,他们彼此谈起往事,才知道原来还有这等事。

抗日战争时期,钱钧和许世友都战斗在山东,只不过许世友是胶东军区司令员,钱钧在鲁中军区。建国后,钱钧曾接任胶东军区司令员。在许世友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时,钱钧当过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中将吴先恩

信阳新县人。吴先恩是一位参加过黄麻起义的老红军。他的名字和当年的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很像,没错,他俩是一个村的好朋友。正是在吴焕先的带领下,吴先恩走上革命道路。吴焕先还是吴先恩的入党介绍人。

可惜,吴焕先牺牲在长征路上,建国后,吴先恩写了情真意切的回忆吴焕先的文章。在最困难的时候,没有吃的,他们只得扒老乡的红薯吃,还留下字条和白洋五元。

红军长征结束后,吴先恩参加了西路军,西路军失利,吴先恩突围了108天,终于回到延安,受到了朱老总和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后来,吴先恩长期战斗在晋察冀,建国后当过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中将范朝利

范朝利,信阳新县人,红四方面军的一位老将,长期担任参谋长一职。长征后期,他就是红四军第十师的参谋长。八路军成立,他在陈锡联领导的769团当参谋长,陈锡联升任385旅旅长,范朝利还是参谋长。

到解放战争时期,范朝利在刘邓大军第二纵队当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十军成立,杜义德担任军长,范朝利是副军长。建国后,范朝利当过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他非常高寿,活了99岁。

中将张池明

张池明是新县泗店乡人,他是英雄的红二十五军将领。吴焕先救过他的命。张池明被“肃反”派抓起来,吴焕先发现后,非常吃惊,这个十五六岁的娃娃怎么也成“肃反”派了?吴焕先经过询问,亲自把张池明保释出来。

如果没有吴焕先的相救,张池明可能就被当成“肃反”派错误杀害了。然后,张池明就在吴焕先身边做秘书工作,跟随吴焕先战斗了三年之久,直到吴焕先牺牲。

张池明和李雪三的经历很相似。抗日战争爆发,他先是八路军,然后跟随黄克诚南下,加入新四军第三师,最后挺进东北,所不同的,李雪三在第二纵队,张池明在第六纵队。李作鹏担任第四十三军军长,张池明是军政委。建国后,张池明也是在总后勤部任职,当过副部长和政委等职。

中将郑维山

张池明是新县泗店乡人,郑维山和他是老乡,也是泗店乡人。显然,郑维山的名气要在张池明之上。事实上,郑维山应该是河南9位开国中将中,名气最大的一位,也是成就最大的一位。

上面八位,有做后勤工作的,有当参谋长的,有政委,而郑维山是带兵打仗的司令员,是一名威风凛凛的虎将,他是华北战场第三纵队司令员,这一点只有王秉璋可以与之相媲美。

但是后来的成就,就无人能与郑维山相媲美了。吴先恩、范朝利和钱钧,都只当过大军区副司令员,而郑维山不但当过北京军区司令员,还当过兰州军区司令员,他是河南9位开国中将中,成就最大的一位。在郑维山的家乡,当地政府为他修建了管理很完善的故居和纪念馆,供后人瞻仰缅怀。而至少到现在,我还没有找到其他8位开国中将的故居或纪念馆。

少将尤太忠

1918年,尤太忠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光山砖桥镇陈岗村尤岗,家境贫寒。他13岁的时候参加了红军。由于年纪太小,领导让他在部队中当勤务兵和司号员。在过草地的时候,尤太忠身患重病,不能走路。尤太忠遇到了詹才芳将军。詹将军说:“这个大个子肯定是打仗的好手,好好养着肯定有用处,给他个马尾巴吧!”就这样,尤太忠靠拉着詹才芳将军的马尾巴走出了草地。

解放后,尤太忠将军担任过北京军区副司令、成都军区司令、广州军区司令。1988年在上将中,有两位是1955年的开国少将,就是尤太忠和李德生。而李德生,也是尤太忠将军的儿女亲家。尤太忠的女儿嫁给了李德生的儿子李和平,李和平是一位军人,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担任过12军36师的副师长。

尤太忠将军的小儿子尤海涛曾任第42集团军军长,于2014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2016年1月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副司令员。

少将李德生

李德生于1916年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李家洼村。1928年时,李德生的家乡解放了,他成了儿童团团长。1930年,14岁的李德生参加了红军,在川陕根据地一次反围攻的战斗中,他不幸被子弹打中左胸,受了重伤,因为伤及神经,一只手留下了残疾。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李德生因为作战勇敢,从排长升为团长。

1949年时,李德生成为野战军35师师长。1951年3月,李德生同志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35师师长、副军长、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先后率部参加了第五次战役、金城以南地区防御作战和上甘岭战役。在金城以南地区防御作战中,他率第35师先后与敌人进行大小战斗421次,歼敌1.9万余人,改善了我军的防御态势。在上甘岭战役第二阶段,他奉命统一指挥在前线作战的第12军、15军所属部队,机智灵活,浴血奋战,反复争夺,击退敌人数百次猛烈进攻,赢得了上甘岭战役的最后胜利。

1954年,李德生任12军军长,次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73年到1985年这十余年间,李德生同志一直担任沈阳军区司令员。1973年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李德生少将入选政治局常委。1988年时他被授予上将军衔。2011年5月,李德生将军因病逝世,享年96岁。

步兵为主的岳家军如何应付?

我虽然并不是冷兵器专家,但是本人当兵的时候也是刺杀训练标兵,从小又喜欢听评书《岳飞传》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从小就对宋金之间的战争比较感兴趣,因此将自己的拙见发上来,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什么是铁浮屠?

浮屠是佛教用语,佛塔的意思,铁浮屠就是铁塔。为什么叫做铁塔呢?这是因为金国骑兵的马肩高1.2-1.3米,而金国骑兵在马上配上铁盔之后高度达到2-2.1米(成年男性上半身高约0.7-0.8米),向宋军步兵平均身高1.6米来说确实可以算得上铁塔了。(东北地区成年男性身高相比南方地区要高不少)不少宋军士兵挥刀都无法砍到金国骑兵,因此造成了铁浮屠无敌的假象。

应对方法

历史上步兵如何应对骑兵,军事学家们普遍认为的观点是,只有在防御战中步兵才能取得和骑兵1:1的交换比,而在运动战中和进攻作战中,步兵的机动性明显处于下风,骑兵通过冲锋可以冲散步兵的方阵,之后就是骑兵对步兵的屠杀了。因此历史上金国的部队都是以劫掠为主,在进攻宋朝城镇后很少驻守大多是焚烧破坏后离开。

而宋军在防守作战中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应对方法,那就是利用防御工事和长柄武器攻击骑兵的战马,在马受伤之后攻击骑兵。或者使用未开封的钝器等打击武器打击军马并打落敌方骑兵。根据北宋时期的局势巨作《武经总要》中记载在宋辽、宋金战斗中,主力是步兵的宋军要面对铁骑上的辽金骑兵,抡起大棒和锤去砸击敌人的兵马,当然比用单薄的刀枪直射更为有力。也许这就是宋辽金时期宋军大量使用棒类砸击兵器的直接原因。

可惜的是金军并非以铁浮屠为主,铁浮屠更类似今天的坦克部队。在此之前金军都会驱赶奴隶和步兵作为前锋,当两军交战时在出动铁浮屠进攻宋军部队。在混战之中宋军通常无法之前操练的战术对抗铁浮屠,因此在面对金军步兵和铁浮屠的夹击之下,普通的宋军早已崩溃后退。而岳家军在这时会通过暂时后侧来重新组织防线,避免出现混战。一旦金军发动进攻就会按照之前演练的战术打击铁浮屠,而金军一旦撤退岳家军就会出击。岳家军是能将统帅的战略和战术贯彻的部队,可惜一代治军名将最后死于政治斗争。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