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是节日又是节气,十二生肖与二十四节气有十么关系?

2023-08-07 03:10:03 45阅读

即是节日又是节气,十二生肖与二十四节气有十么关系?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早在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今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即是节日又是节气,十二生肖与二十四节气有十么关系?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表现在婚姻、人生、年运等,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如婚配上的属相、庙会祈祷、本命年等。现代,更多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成为娱乐文化活动的象征。

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古往今来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除中国外,世界多国在春节期间发行生肖邮票,以此来表达对中国新年的祝福。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是何人所创?

关于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何人所创,首先强调的是韩国人无关,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跟韩国人无关,跟韩国人无关。关于二十四节气,我们自小就懂得一个歌谣。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小时候,幼儿园就在教二十四节气口诀,我们虽然有了公历,但是你会发现,老一辈依然会按照传统的农历过节日,而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是密不可分的。甚至有些读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对于古代中医产生兴趣,还有读者对《周易》卦算的生辰八字预测学有研究,而掌握这些必须要对二十四节气有所了解和研究,因为不掌握好二十四节气这把钥匙,想要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会有点老鼠拉龟,无从入手的感觉。

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朴素唯物的自然科学成就,当然有读者会说我吹捧的有点过高,不就是将365天划分一下吗?其实这想法是有所偏差的,因为现存最早记载二十四节气的太初历,启用于公元前104年,比起当时西方罗马的公历,还要早上60年时间,而更重要的就是在此之前,远的可以追溯到伏羲,近的可以追溯到颛顼,中国古代先民,很早就有了自己对天象和天气对应的观测,并且一路演变产生了二十四节气,所以二十四节气起源起码有5000多年的时间,

可以想象5000年前,中国先民就改变了游牧的方式,以农耕中探索自然和改变自然,相比那些一直过着游牧过生活的民族,确实在文化上已经领先了不少,而历法的使用,也推动了古代中国在数学上的研究,所以大家仔细看一些,古人已经将360天分成24个节气,每个节气有十五天,每五天为一候,而每一候也有相应的天气变化和歌诀,可以看出这里是很严谨的大数据分析的,

同时太初历的观察也十分的严谨,当时太初历已经是接近了现在的数据,《太初历》规定一年时间是365.2502日,一月等于29.53086日,这都是经过多年研究和对古代的天文观察基础上制定的,同时它还为了调整时差,利用了加减法,并且还出现了闰月的规定,而二十四节气也是明文规定和确认为汉朝官方历法,

太初历使用了接近一百八十年的时间,取代了和优化了之前曾经出现过的黄帝、颛顼、夏、殷、周、鲁的六种历法,成为了后世一直借鉴和不断再次基础上继续优化的历法,而就此数据可以看出,二十四节气的提出已经有2200多年的历史,

那么为何二十四节气那么重要?

中国历法中,反复会提到二十四节气,而无论是中医的典籍,还是古代的算卦方式,还有古代文学家的诗词歌赋,都会对二十四节气非常的看重,为何二十四节气如此重要呢?

如果说中国是个农耕社会,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十分重要,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其他领域却依然看重二十四节气,那么肯定是有其科学实在的用途,而这和中国古代最本土的道家文化有很大关系,

道家文化和道教是有区分的,可以说在远古的伏羲时期,当伏羲观天查地后,画出的第一条横扛,中国的文化起源就开始了,而这两道杠,渐渐演变成了后来的乾坤两卦,在后来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样一来中国上古文化就奠定了基础,

不过这套东西,却在当时只是用到了两分律,中国远古时期的律法,也就是两分律而已,就是春秋两季,不过在先秦时期,已经渐渐的细化,演变成了四分律,固定为春夏秋冬四季,这比起当时非常混乱的罗马历来说,都是一种先进的自然科学和创举。

而历法也经历了,几个不同时期的发展,当然其中黄帝和颛顼历法,虽然我们无法找到起源是他们,但是却是几千年前就拥有的历法,而其来源还是和道家文化有关系,但是上古神秘的道家文化是掌握在一部分懂行的人手里,随意轻易不外传的,

所以古代的老百姓都无法掌握这套知识,到了周朝取代了商朝以后,周文王以外的发现了伏羲留下的古老瑰宝,经过他到研究后天八卦出现,同时也建立了一套可以取代商朝龟卜预测的新体系,由于周易更加方便和简易,点亮了科技树的周人得到了其他部落的支持,战胜了强大的商朝,

周易的出现影响了后世的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可以说中国的大部分文化多少和周易都有关系,和找到一些影子,而二十四节气本来的出处就是上古的这一批智慧人物,而他们总结出来的精华有渗透到不同的领域,所以我们才看到中医会针对不同节气,有不同的治疗方法,而对于人体的毛病,除了望闻问切还会考虑天气和节气的影响,

而更不要说神秘的预测学,完全要和节气和时间有一个很好的掌握,因为古人觉得出生的时间,就是人体的代码,这个代码是会先天影响人的发展,而这个也是一个数学概率学,当然说他准不准,得看各人对知识的把握了,而除了人,事件一样可以做预测,特别是在中国古代,先秦时期,两国之间的大事和要事,都的找人来庙算一下,所谓庙算其实就是预测,当然解读的权利是在士大夫手里,而在左传中就对此有很多的记载,而其预测的准确度,还是挺高的。

所以古人除了农业耕作,对于二十四节气那么重视,是有原因的,

但是二十四节气是哪个人创立的呢?

由黄帝开始就有了二分历,到了太初历才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时间,前后共花费了5000多年的时光,当然减去一些虚构的成分,2000年的演变过程肯定是有的,所以这个过程下来,肯定不是只有一个人去创立这套完整的历法系统,而是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演变和改变而成。

而最早可以追溯的人虽然说是黄帝,更应该是古代部落里面的一些重要人物,或者是上古的巫师,因为他们是掌握了当时最先进文化群体,而这些群体是具有延续性和传承性的,在上古的奇书山海经中就记载了许多大巫,还有能见到有专门培养巫师的国度和地方,

在近代的三星堆发掘中,我们看到的青铜树中的十只金乌,相传就是十日历的由来,也是上古十天干的一个佐证,在古代人们已经建立了十天干的,而商朝的许多帝王名字,还是用天干来命名的,后来出现了十二地支,结合起来就是现在我们的六十甲子,

可见上古巫族对于天象的研究,也有自己的一套科学的记录和理论,自从结绳记事开始,甲骨文占卜,对于河图洛书都发现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经历东周末年,周朝无法养活那么多的人员,各路人物只能将自己掌握的理论和知识,传给大众来养活自己,毕竟吃饭和生活还是人生最重要的。

所以大家才发现,忽然出现了诸子百家一堆人物才传授知识,但是有没注明他们的知识哪里来的,但是他们的知识体系又很完整,特别是古代的经络学,前不久欧洲才证实的确人体是有经络的存在,而人体的穴位和针灸学,很离奇的是完整的就出现在我们面前,没人告诉你是怎么起源的,而针灸和经络也和二十四节气有关联,因为古人研究这个的时候,也在综合研究天道运行对人体的影响,自然二十四节气也会对人体出现影响,而他们不断深入细化的研究,最终在一代又一代人手里,定型了二十四节气的说法,将这个说法记录下来颁布的几个重要人物,汉武帝,司马迁,还有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可以说他们是二十四节气制定的划时代人物,不过他们只是总结和汇总而已,

为此做出贡献的是古代的先民们,因为太久远的历史,加上许多典籍失散,所以我们无法知道他们是谁,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要做到的就是让古老而富有智慧中华文化,迎来一个伟大的复兴。

为什么有些中国人也要过这个节日?

圣诞节,最直接的含义就是耶稣的生日(对此说也有分歧)。但圣诞节延续到今天,基本上已经完全演化为一个世俗化的节日了。类似我们过端午节,虽然也有关于屈原的传说,但大家包粽子,喝雄黄酒,有些地区还有赛龙舟等等,纪念屈原的意义基本上被节日的气氛所掩盖,在民间,很少有人会把两者联系起来。但这既不妨碍这个节日成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也不妨碍愿意纪念屈原的人在那里写文章,阐释其意义。

再比如我们中国的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既是上一年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涉及太多有关信仰、农事、时令等等含义,因此中国人就格外重视。

西方人对圣诞节的重视,不亚于中国之于春节。一方面跟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关,同时更多的人只是在过一个世俗化的但很重要的节日而已,而未必就是因此抒发其宗教情怀。

四九年以前,中国的上海等地同样是过圣诞节的。之后因为历史原因,圣诞节在中国几乎销声匿迹。随着改革开放,圣诞节又随着对外开放的加深而受到许多年轻人的追捧。可以说,这是对外开放、历史进步的必然衍生品。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要跟着外国人过圣诞节,除了有极少量的宗教因素外,绝大多数人也只当做一个带点外来文化、新潮的、洋气的节日来过的。

其实这种对于圣诞节的追捧并不奇怪。就今天的社会生活而言,我们在文化、经济、科技乃至政治方面,与外国的合作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文化产品,科技产品,不一而足。相对而言,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几乎代表了当今世界发达、文明、先进的方向。他们所产生的一切,必然对相对落后的我们来说,都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这毋庸置疑。

因此,圣诞节的进入,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或者说只是一个节日而已。其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构不成什么威胁。除非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堪一击(如果真的不堪一击,只能说明已经腐朽了)。在一个包容的社会里,既有本土传统文化,又有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各取所需。通过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传统文化才能更加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至于那些担心圣诞节会冲击我们的传统文化因此呼吁禁止的人来说,一则是杞人忧天,其次也是螳臂当车。

可是二十四节气里的夏至和冬至却都是固定的?

地球是太阳的卫星,它每天都在绕着太阳转,同时地球也在自转。因此,在它绕着地球转的时侯,因太阳是一个燃烧的球体,有热度和光,在地球上就会看到一次一次的日出和日落,会有白天和黑夜,人们就把看到一次日出和日落叫做一日,也就是一天。当计数到365个日出日落时,地球就回到了原始的位置,人们就把这一个周圆叫年。年也不同,因四年会多出一个日出日落。于是,每过三个365就会过一个366天,周而复始。而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月亮不会发光,当它受到太阳光的照射时,就会把光反射到地球上,我们就看到了月亮。当我们看到月亮的一个完整周期时称为一个月,这个周期大概是29.5天。

根据天体的运动规律,古罗马以太阳的运行规律制定了历法,因太阳为阳称为阳历。起初将一年划为十个月,后又修改为十二个月。前半年的单月为31天,双月为30天,后半年的双月为31天,单月为30天,每年二月为28天。我国在夏朝时就以月亮的运行规律制定了历法,因月亮为阴称为“阴力”,又因是夏朝始也叫“夏历”。“阴历”是一个月30天一月29天,这样每年都会多出几天,每大概三年就会多出一个月,我们把这个月叫“闺月”,这就有了阴历的“三年两头闰”的说法。这个“闰月”赶到哪个月就在哪个月下加一个月,因此,我们的历法每个月都能在相应的时间看到相应的月亮。在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的民谚“初一生,初二长,初三初四晃一晃”,“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等在地球上看到月亮的情景。

我们的祖先要比西方人聪智的多,早在春秋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将太阳对地球的运行轨迹,划了一条黄道,在这条道上划出了最早的四季“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到了公元前104年,就确立了二十四节气。它是将地球一年在黄道上的位置,按每15度一个点,正好固定了24个点。在秦汉时纳入了《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1949年开始,我国正式开始使用世界通用的公历记年。后又将公历和农历融合,将二十四节气,以河南的气侯条件为特征,置入公历。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每年的“夏至”和“冬至”在公历上都一样的原因。而“除夕”是我国传统的阴历年,是每年阴历的最后一天,阴历又有“闺月”,所以在每年的阳历上不是一天。

二十四节气为我国独有,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被称为我国古代“第五大发明”,2016年已被我国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也是同时使两套历法的唯一国家。

24节气对农事有什么作用?

五律【除夕逢立春】

文/熙本

乾坤自有神,日月不由人。

岁节归除夕,天时合立春。

道存三界故,夜去一晨新。

紫气还门第,清风涤俗尘。

五律【雨水共元宵】

文/熙本

凭栏忆旧庚,天暗迫心平。

雨水潜晨雪,元宵乏卫城。

烟花休了俗,鞭炮禁无声。

一纸官文惧,谁堪与令争。

五律【惊蛰点卯】文/熙本

烟柳水朦胧,寒辞意未穷。

云开浓雾散,雨过远山空。

时合通三界,天苏醒百虫。

雷从惊蛰起,概不欠春风。

五律【采春分】文/熙本

苍生谢帝君,旸谷采春分。

水碧温如玉,花红彩若云。

软情心上烙,酥夜枕边闻。

唯恐东风去,今朝买几斤。

七律【清明】文/熙本

暖回寒尽复葱荣,叶茂枝繁厚土情。

世代书香承运起,祖宗仁德佑天成。

魂牵梦绕三山动,灵现神通万物生。

时节催开春剑舞,扫除浊气化清明。

七律【谷雨】文/熙本

牡丹颦笑醉云烟,麦拂涟漪绿陌阡。

暖戏春情鱼上岸,凉栖柳荫雀鸣川。

此时日盛难留雪,正道人勤不负天。

潮报信风连谷雨,蛙声一片唱丰年。

七律【立夏遣怀】文/熙本

才觉春辞绿荫长,方知立夏促时光。

树栖倦鸟刚趋静,日扰来风不见凉。

枉叹今天徒过去,莫怨岁月度平常。

世间万事谁言尽,难改人生总是忙。

七律【小满】文/熙本

春尽芳华小盛阳,苗生旺季信风长。

琼浆贯肚屯田翠,苦菜飞花秀麦黄。

尚使谦虚难自满,更须谨慎把芒藏。

天时谋划成于计,夏定年丰岁足粮。

七律【芒种】文/熙本

远望田间满眼黄,丰收作色画阳光。

得随季节栽瓜果,莫误农时插稻秧。

逢旱畅霖天地润,开镰快刃夏初忙。

但祈结粒真心实,不负艰辛换麦香。

七律【夏至】文/熙本

流云无意掩高阳,阵雨随风降一方。

看雾吞峰浮大小,听蝉噪叶诉炎凉。

秋千荡去飘游夜,夏九巡回数落霜。

日晷至归牵冷暖,感恩天地热心肠。

七律【小暑】文/熙本

楼近乌云暗压城,气摧小暑势峥嵘。

难眠骤雨敲窗醒,更自淫风袭夜惊。

无奈出梅人酷夏,谁怜入伏热酣情。

正当时节蒸蒸起,早上三分闷汗生。

七律【大暑】文/熙本

难胜骄阳焰伏香,高烧不退气彷徨。

心烦怎奈蝉声闹,意乱谁堪热浪狂。

求雨祈风平大暑,消炎败火辅沧桑。

几时解得今宵闷,或许三更梦里凉。

七律【立秋】文/熙本

陌上斜阳秀稻香,立秋时节赶农忙。

满田粒饱新禾熟,入夜阴生暑气藏。

荷叶摇篷撑日晒,蝉声退热叫天凉。

清风拂过千山爽,夺翠镶金遍地黄。

七律【处暑】文/熙本

今朝处暑起风凉,树荫蝉鸣闹叶黄。

吵落白芦肥大雁,笑开红脸醉高粱。

一年人望三秋熟,万亩粮丰百姓康。

有道上天存厚德,众生积善庆余香。

七律【白露】文/熙本

正午虽炎早晚凉,秋蝉声噤叶镶黄。

清风无意将天爽,白露当心逐夜狂。

莫道云寒催季节,不堪月冷换衣裳。

叹时阴气匆匆紧,欲慢谁能勒马缰。

七律【秋分】文/熙本

几重山色几重云,露重低川误日昕。

冷暖难孤平季节,阴阳各半划秋分。

往来夜夜随寒至,坠落声声贯耳闻。

莫怪天凉多肆意,西风叹叶少根筋。

七律【寒露】文/熙本

露气凝寒萎叶秧,西风正劲草飞黄。

温低折翠吹箫落,冷降蔫青抚瑟扬。

时不过秋难汹涌,云将逢雨起猖狂。

天随季节人无惧,何必诚惶一脸霜。

七律【霜降】文/熙本

望雁南归折菊黄,西风瘦叶烈空扬。

宵深结露寒霜降,晓淡明光煞气藏。

怎敌蛮秋催夜冷,谁怜酷月坠心伤。

高楼不解孤灯诉,独倚阑干道道凉。

七律【立冬】文/熙本

叶落声声唤立冬,看霜尽染万山重。

丹峰欲接云霄近,明月难消夜色浓。

若遣寒冰藏水影,可期白雪访仙踪。

闻风贯耳愁秋去,一树梨花笑自庸。

五律【小雪怨】文/熙本

门外夜无风,听窗雨蹴篷。

声声敲梦急,阵阵迫心匆。

小雪怨时节,重云乱汉空。

掌灯光似箭,令我射长弓。

五律【大雪戒】文/熙本

天寒酷意浓,朔气挟风从。

雪绽花千树,冰封水一冬。

已知阴得势,再幸暖无踪。

善合乾坤道,阳虚理不容。

七律【冬至启】文/熙本

阴极终归转一阳,怎堪冬至酷寒光。

朔风夜吐霜花落,煞气烟吞雪月藏。

唐突几时休得意,纵然千尺枉牵肠。

莫愁此刻春芳远,不吻清梅不懂香。

七律【小寒过】文/熙本

三更气急骤云忙,风吼宵惊夜恐惶。

雪扫残枝愁绪结,冰封寂水苦心凉。

欲知冬起人何意,唯盼阴开暖乍阳。

数九渐隆天冻地,小寒说冷就铿锵。

七律【大寒调】文/熙本

大寒逆极冻天荒,冬日匆匆数九忙。

三候序时凉透骨,一团朔气冷穿墙。

定将风起驱云雾,更待晨来盼旭阳。

黑恶阴霾除未尽,人间岂会有春光。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