弩的做法,感觉现在农村丢荒的田地那么多?
弩的做法,感觉现在农村丢荒的田地那么多?
这个问题不是昨天,今天的问题,恕我“瞎说”弄不好还会问题下去,
对发问本人谈点个人看法与众友交流,分享。
一,农民为什么丢荒土地,弃田不耕,只有农民最有发言权,理由特简单,种地亏,凡人亏本的买卖还有人做吗……。
二,农民弃田不耕,从内心讲他们不愿意这么做,可现实证明:理想很丰满,也高大上,可现实很骨干,几近苛刻。
我想反问题主,农民不弃田,还有更好的选项可供选择吗。
鸟为食人图财是地球上所有动物的生存本能。
三,虽然农民土地已确了权,可自主自愿经营,但凡经营,讲盈利,收益,如今,农村,中青人多有外出打工谋生,这群人由何离乡打工,家里有地怎么不种呢……
在农村呆过,种过地的农民深知是什么,为什么……
由上:所问怎么处理?
农民能怎么处理呢,发问者估计对农村,农民,农业了解不多。
现在一亩地给你确了权,除不得买卖外,可种,可不种自个选。
所问怎么处理,农民弃田不耕的问题,我想说,谁来处理?怎么处理?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怎么处理是个宏大问题,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省事。
其它,不占众友宝贵时间,自个去悟了。
楚汉谋士排名前十?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 ,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蜀汉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马谡才气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建兴六年(228年),马谡在诸葛亮北伐时,因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而导致街亭失守,撤军后被诸葛亮斩首。
孙乾
孙乾(?-约215年),字公佑。北海郡(治今山东昌乐西)人。 东汉末年刘备的幕僚。最初被大儒郑玄推荐于州里。刘备领徐州,以孙乾为从事。自徐州跟随刘备,多次作为刘备的使臣。刘备定益州后,拜孙乾为秉忠将军,其待遇仅次于麋竺,与简雍相同。不久后便病逝。
简雍
简雍(生卒年不详),字宪和。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本姓耿,而幽州人将耿说成简,便改为姓简。汉末三国时刘备帐下谋士。他年少时便与刘备相识,后跟随刘备奔走。常作为谈客,往来使命,刘备围成都时,简雍劝说刘璋投降。不久,官拜昭德将军,地位次于麋竺。简雍擅于辩论、议事。性情简单直接、不拘小节。与刘备同坐时,亦盘腿而坐,不理威仪。和除诸葛亮外的人相处时,他都独占一榻,卧姿对话,从不屈就于人。
马良
马良(187年-222年),字季常,因眉毛中有白毛,人称白眉马良,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马谡之兄,三国时期蜀汉官员。马良兄弟五人都有才华名气,而马良又在五人中最为出色,因此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赞誉。建安十四年(209年),刘备担任荆州牧,征召马良为州从事。马良与诸葛亮关系友善,曾奉命出使东吴,受到孙权恭敬的接待。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任命马良为侍中。章武二年(222年),刘备东征东吴,派马良招纳五溪少数民族。同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兵败,马良也遇害身亡。
伊籍
伊籍,字机伯,生卒年不详,兖州山阳郡(今山东金乡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年少时依附于同乡刘表。刘备落难到荆州时,伊籍时常拜访,托请刘备照顾。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病死,伊籍便转投刘备,一起渡江南下。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入蜀帮助刘璋,伊籍亦有跟随。随后刘备和刘璋双方决裂。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平定益州,任命伊籍为左将军从事中郎,其待遇次于简雍、孙乾等。后升任昭文将军,并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共同编制《蜀科》。
张松
张松(?-212年),字子乔 (字永年为演义混淆,实为蜀中另一位名臣彭羕的字)。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 。建安十三年(208年),为益州牧刘璋别驾从事,被派遣至曹操处而不为其所存录,因而怀怨恨。回蜀后,劝刘璋与曹操断绝关系,并说璋连好刘备;其后,又说璋迎备以击张鲁,皆为璋所采纳。建安十七年(212年),暗助刘备,为其兄张肃所告发,刘璋怒而将他斩杀。
徐庶
原颍川郡长社县人。徐庶本名单福,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被同党救出后改名徐庶,求学于儒家学舍。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曹操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且终生未向曹操献技谋策。
庞统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法正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风郿(今陕西省眉县小法仪镇)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名士法真之孙。原为刘璋部下,刘备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而后又与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连哭数日。被追谥为翼侯,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法正善于奇谋,被陈寿称赞为可比曹操帐下的程昱和郭嘉。《全三国文》辑录有其文一篇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风郿(今陕西省眉县小法仪镇)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名士法真之孙。
工匠该怎么从墓里出来?
皇帝都下葬了,工匠还能出来吗?在古代几乎是不可能事情,给帝王修建陵墓的工匠大多结局是非死即残。再者就是工匠事先给自己留好逃生的暗道,不过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皇帝没有直接杀死修建陵墓的工匠,给工匠有了逃生的机会,并且只适用于规模较小的陵墓,对于大型的陵墓并不适用。
古代是封建帝制社会,古代的帝王是至高无上的,无人可与其平起平坐,有着无法被超越的权利,皇帝可以独断专行,是凌驾于国家机器上的,皇帝对全国的人民土地财富等一切有控制权和管理权。并且在封建社会存在严重不平等情况,阶级分化太严重,普通的百姓在贵族面前就似“羔羊”,皇帝的陵墓则是机密,工匠参与陵墓工程修建,知晓了陵墓机密,下场可想而知。
在古代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给皇帝修建皇陵的工匠一般都难逃一死,尤其是负责修建地宫和熟悉皇陵内部结构的工匠,只要对陵墓有着很大影响的工匠在皇陵工程结束之后都必须要死,一些对陵墓工程没有什么影响,只是负责修建一些陵墓次要工程的普通工匠还可能有活路,但也没啥好结果,不是被致残就是发配边疆终生劳役。
处死工匠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防止皇陵的地宫入口被泄露出去,从而导致皇陵遭遇打扰和盗窃,所以那些为皇帝修建陵墓的工匠,在操劳了几年甚至是几十年换来的只是“无情的杀戮”。中国古代文化中讲究“视死如生”,中国古代文化认为人死之后会进入两种状态,一种是进入轮回再次投胎做人,如果功德圆满的还可以“成仙成神”。
另一种就是人死之后可能会去往另一个世界,而去往另一个世界也是需要生存和生活的,所以人在死后都会带一些随身物品,也形成了一定的祭奠民俗文化,比如在现今逢年过节的时候给故去的亲人烧纸钱,如在清明等节日的时候去祭奠亲人,相信大家也有经历,给亲人上坟烧纸钱,不仅是民俗文化,也是以孝举来寄托哀思。
在经过历史的发展后,逐渐形成了陪葬制度,尤其是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身份地位很高的人去世之后还会有活人来进行陪葬,会将自己的妻子等人进行殉葬,来避免自己在另外一个世界孤单,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人殉制度就非常残忍和野蛮,在秦国秦献公之前的时期,秦国一直有活人殉葬的制度。
陪葬、殉葬等制度的盛行的原因是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时间都是皇权专制的社会,在古代奴隶社会时期,社会上形成了以皇帝为金字塔顶尖的不可逾越的森严等级,王公、贵族、大官僚可以任意杀戮奴婢,并且祖先死了以后,要用他生前用过的车、马、器皿和他喜爱的婢妾等去殉葬,让祖先在阴间也有人侍候,甚至可以继续左拥右抱。
秦国人殉制度在秦献公之前更是将君主生前的王公大臣进行殉葬。古代君主、帝王的陵寝都有大量的陪葬物品,基本上每一位君主、帝王身后都有一座大型的“宝藏”,比如始皇帝的陵墓——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内的财富是人们无法想象的。
《史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意思是说皇陵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铜加固地基,然后放着棺材,在墓室里面放满各种奇珍异宝,并且还在陵墓内设置的机关暗器,有装着弩箭的弓弩,只要盗墓者接近就会被射死等等。秦始皇陵在嬴政13岁继王位的时候就开始修建,分三个施工阶段,动用人力70多万人,皇陵工程历时39年,直到秦始皇驾崩之时都没有完工。
《史记·秦始皇本纪》: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
陵墓工程在秦二世胡亥继位后还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可见秦始皇陵工程的浩大。帝王陵墓财富多了,自然免不了被“照顾”,各种盗墓者频繁光顾各大有记载、无记载的王侯陵墓,也就导致古代帝王为了防止自己百年之后被人打扰,一般都会对陵墓的的建造有一些其它要求,比如设置机关暗器,用来保护陵墓的安全。
除此之外,就是将皇陵地宫入口的位置保密,那么修建皇陵的工匠是知道皇陵的内部构造与入口的,而皇陵在竣工后,大部分的工匠就销声匿迹,加上史书中的对此也没有多的记载,那么工匠的下场可想而知,有了工匠全部被灭口的猜测,不过将所有工匠都灭口是不现实的,重要的工匠灭口被灭口还是必要的。
比如皇陵在修建完毕,负责皇帝下葬的工匠和封闭地宫的工匠基本就没什么活路了,如秦二世为了防止秦始皇陵的秘密泄露,将所有参加地宫修建的工匠全部杀死,现今在秦始皇陵周围发现很多的尸体,应该就是修建皇陵而被杀掉的工匠。不过秦始皇陵修建了近40年,而先秦时期人的平均寿命不超过40岁,显然不是一批人修建,最后负责修建的工匠很大可能就被胡亥处死了。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藏皆知之,藏重即泄。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
所以在古代的时候,有很多工匠皇陵工程结束之后,就会遭遇杀害,防止将皇陵中的秘密说出去,从而招来其他盗墓贼。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大量杀害修建皇陵的工匠是有伤天合,在一些朝代只会将一些主要的工匠处死,一些普通工匠一般会陵墓工程结束后下毒导致聋哑,然后发配边疆劳役,比如秦始皇陵的囚徒就被派往攻打农民起义。陵墓工程的保密工作做好之后,也就导致后来盗墓者找不到入口。
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工匠也知道在给皇帝修建陵墓的工作是非常危险的,就会想尽办法地留一手。比如负责修建地宫的工匠,如果不想成为陪葬品的话,就会提前留好后路,方便之后逃走,或提前想办法逃走从而来保全自己的性命。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事先预留好逃生暗道,不过这种情况适用于没有被直接处死,而是在陵墓中被闷死、饿死的情况。
在地宫封闭之后,用预留的工具进行逃生,其次就是用装死、装瞎等方法,然后贿赂看守的卫兵,后逃出去隐姓埋名,不过真的能活着走出来的工匠并不多。在一些朝代也会在工匠进入皇陵前,做一些保密工作,让工匠带上面罩,起到保密的作用。到了清朝时期,在征召修建皇陵的人员会选择一些聋哑人并不识字的人来修建,算是比较“人性”的。
总之为帝王、君主、皇室贵胄修建陵墓的工匠是没什么好下场。在一些朝代中,负责陵墓重要工程的工匠大多逃不脱被灭口的下场,普通工匠也会被致残(聋哑),即使再好的结果就是被征兵出战,发配边疆劳役,或者被强制迁居指定地点,虽然生活开销全部由国家负责承担,但是从此失去了自由,直到死亡,不过放在古代,工匠们能保住性命已经是万幸了。
对于在为修建皇陵辛苦工作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工匠,换来的只是悲惨的结局,真是可悲可叹。大家对于修皇陵的工匠结局怎么看?
文/历史紫陌阁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中国明朝被凌迟的太监刘瑾是有多惨?
根据明朝的凌迟惯例,该刑法至少应在3000刀以上。1510年,明朝大太监刘瑾被判处“剐刑”三日,也就是凌迟处死,俗称“千刀万剐”。刘瑾被割了3357刀,也有一说是4700刀。第一天割完后,他还喝了两碗粥,第二天在行刑中途死去。
在他行刑时,燕京围观百姓争夺其肉,下酒生食之,以泄其愤。可见,吃人在我国历史上是有迹可寻的,怪不得鲁迅先生会写出《狂人日记》、《药》这样的经典文学作品。
那么,刘瑾究竟犯了什么罪,才会享受到中国古代刑罚中的“超豪华”待遇--凌迟处死呢?
刘瑾上位朱元璋曾立法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他死后,明帝国的宦官专权现象却愈演愈烈,正统王振专权、正德刘瑾专权、天启魏忠贤专权,这些大太监不仅搅乱了朝廷的权力格局,也使得朱元璋的乌托邦走向褪色和混乱。
刘瑾,六岁净身入宫当太监,他本性谈,陕西兴平人,因进宫后投靠了一个姓刘的太监,叫刘顺,因此更名为刘瑾,就连他的父亲也改名为刘荣。
刘瑾在景泰年间进宫时,只是乾清宫里一个小厮。明孝宗时期,曾因违反了宫规,差点被处死,后来侥幸逃脱。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偶像,太监也不例外,刘瑾的偶像就是大太监王振,他有个梦想,那就是有朝一日也像王振一样威风。
人一旦有了梦想,只要你不断寻找机会,就有实现的可能性。刘瑾后来在权宦李广的引荐下,转到了东宫侍候太子朱厚照,也就是后来的明武宗。
正德初年,与皇帝关系最为密切的太监有八人,分别是马永成、谷大用、丘聚、刘瑾、张永、高凤、罗祥和魏彬,人称“八虎”或“八党”。
这八个太监整日与15岁的小皇帝混在一起,成天用鹰犬、歌舞、角觝等玩物引诱小皇帝,由此获得了皇帝的宠信。
朱厚照在“八虎”的“照顾”下,逐渐沦为傀儡皇帝,皇权被置于太监的掌控之下。这一点引起了外廷官员的极度不安与反感。因此,针对遏制宦官势力的声音也不断在明武宗耳边响起。
但明武宗对于这样的谏言根本听不进去,表面接受,暗地里依然我行我素,甚至还和太监联合起来敛财。
正德元年(1506年)冬,一场文臣与太监之间的生死对决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外廷官员以清君侧的名义,联合起来要铲除“八虎”。
在这次事件之前,刘瑾在“八虎”中的排名并不起眼。而在这次事件之后,他的命运由此转折,明帝国也迎来第二个宦官时代。
文臣的带头大哥是户部尚书韩文,他发动五府六部各衙门联名上疏劝谏明武宗。奏疏是由李梦阳起草的,此人是位文学名士,他的奏疏文风犀利,直击要害,以致于让皇帝读得“惊泣不食”。
对于李梦阳这样的“直臣”,一般来说,皇帝是又爱又恨。爱他是因为他的确是为了帝国的长治久安着想,恨则是因为他“直”得让皇帝太没面子,有损皇帝的威仪。
明武宗少年登基,哪里经历过残酷的政治斗争?再加上心理承受力差,自己刚登大位就陷入一场权力的纷争,实际是因为感到恐慌才会“惊泣不食”。
皇帝、廷臣、“八虎”,他们三者之间的博弈,谁会是胜者?关键人物当然是皇帝,皇帝这个产物自诞生以来,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在权力的三方博弈中,皇帝作为恒量,他会从另两方中选择一方作为自己的权力经纪人,至于选择哪一方,就是由上述“通病”决定的,他不会和强势的一方来共享他的权力,所以他只会联合弱势的一方来打压势大的另一方。
明武宗为保全“八虎”,提出将他们安置于南京,这一提议引发了内阁大学士刘健、谢迁等官员的极力反对。这只不过是皇帝的权宜之计,治标不治本,等到风头一过,刘瑾等人又会卷土重来。所以,廷臣的诉求是,要将“八虎”全部处死。
得到消息的“八虎”成员万分惊恐,赶忙商量对策。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他们公推刘瑾为代表,去夺取太监的最高权力机构--司礼监的位子,以借助皇帝势力与帝国官僚集团分庭抗礼,以此“脱祸固宠”。
面对弹劾,“八虎”不仅没有胆怯,反而激发出了他们的斗志。刘瑾站在全体宦官的利益上,对他的同仁说,只要让我掌权司礼监,我就能摆平那些文官,“科道结舌,文臣拱手”。
同时,刘瑾还不忘在皇帝面前为自己“拉票”,他跪在皇帝面前说,司礼监王岳勾结阁臣欲制陛下出入,所以先致我辈于死地。
这一招果然厉害,可谓一箭三雕,既打击了司礼监王岳,又打击了阁臣,同时还把他们存在的重要性提了出来。
明武宗果然选择了信任刘瑾,而“八虎”也在皇帝的庇护下,虽受到了些惊吓,但毫发未损。此后,明武宗朱厚照长年居于豹房,开始了他游戏人生的帝王生活。
这起群臣弹劾“八虎”事件,最终以失败告终,而刘瑾则在这次事件中成最大受益者。他被任命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任团营提督;马永成为东厂提督,谷大用为西厂提督,张永等掌管京营军队,宫廷的机要、特务及警卫,在一夜之间,统统落入了“八虎”之手。
于是在一夜之间,明帝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惊天逆转。朝臣一心想把“八虎”踢出权力中心,结果却成全了他们,他们以闪电般的速度攫取了帝国的巨大权力,刘瑾更是坐上了宦官的头把交椅,成了帝国的第二代宦官之王。
刘瑾的罪恶在明武宗的庇护下,一场声势浩大的“倒虎”运动以失败收场。内阁大学士刘健等官员见无力挽回败局,于是纷纷提出辞职,以避其锋芒。
正德元看(1506年)十一月,当上司礼监太监的刘瑾也开始实施他的“权力清盘”计划。他将户部尚书韩文、户部郎中陈仁、还有李梦阳等反对派人士全部清理出了中央朝廷。
为了架空皇帝,他对刘瑾使的是“迷龙术”,就是让皇帝沉迷玩乐,无所作为。然后他打着替皇帝分忧的旗号,将批阅奏章的权力转移到自己手上,成为皇权的代理人。
他在权力上的肆意妄为,使得京师流传“两皇帝”之说,一为“立皇帝”,一为“坐皇帝”,前者说得就是刘瑾。
那么刘瑾在其位上做了哪些恶行呢?
其一,不择手段的打击政敌。在他专政期间,争议最大的就是“罚米例”。这种制度并非刘瑾独创,早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就定下了“罚米赎罪条例”。
正德初年,国家财政陷入困境。为了缓解帝国的财政危机,刘瑾主持了盘查核实全国各地仓储的运动。
从客观上来说,刘瑾通过盘查以达到“使边储充实,国库足用”的目的也是合理的。但从主观上来看,他借助“罚米例”的手段来达到打击朝臣的目的,这就属于滥用制度,因此受到争议。
比如前户部尚书韩文被 罚米千石,输往大同;张缙被罚米五百石,输往宣府。据不完全统计,罚米二百至五百石的,就有一百四十多人。
其二,设立内行厂。在他当权期间,为了做到一家独大,他还搞了个内行厂,其主要功能就是用来监视其他太监主管的东厂和西厂,甚至包括锦衣卫。这个内行厂自成系统,侦辑范围广,权势居东西厂之上。
东厂、西厂和大内行厂的头目,基本都是由司礼监太监充任,当时“八虎”中的马永成和谷大用分别掌管着东厂和西厂,随着文官集团的败退,宦官集团内部也因为权力分肥出现了分裂,马永成和谷大用与刘瑾就产生了矛盾。
内行厂的存在,使得明朝的官场更加黑暗,刘瑾利用厂卫制度铲除异己,对官员的残害也更加残酷。
其三,收受巨额贿赂。在《亚洲华尔街日报》评出的50个世界级的“千年最富”排行榜上,大太监刘瑾赫然在列,那刘瑾聚集了多少财富呢?
《亚洲华尔街日报》给出的数字是:黄金1205.18万两,白银2.5亿两。这个数字有多庞大的,可以做个横向比较。
在刘瑾生活的年代,明帝国的财政年收入是白银200万两。如果按照这个数字,刘瑾的财产相当于明帝国的150多年的财政收入。如果按照1两白银约折合人民币400元来算的话,刘瑾的个人资产则高达1200多亿元人民币。
那么刘瑾是如何聚集这些财富的呢?主要来源于“分红”。但凡有京官奉命出差,他都要狠狠敲上一笔竹杠。因为对于那时的京官来说,出公差基本等于获得了一次敛财的机会。所以,刘瑾玩得是权力分肥。
当然也有直接送钱给他谋权的,比如右都御史齐宇,出手就是上万两银子,此后成为刘瑾“阉党”的核心成员,仕途通畅,官至兵部尚书,加太子太傅。
第四,为镇守太监扩权。正德二年(1507年)三月,刘瑾伪造圣旨,将镇守太监的权力扩大到巡抚、都御史一级,可以干预地方政事。
由此可见,刘瑾集团的存在就是明帝国的一场灾难。那么,他是如何翻车的呢?
刘瑾的覆灭黑暗与光明,如同白天与黑夜,总是交替出现。尽管明武宗统治下的政坛黑暗,尽管明朝的士大夫们生活在一个最没有尊严的时代,但士大夫的气节一直在线。
在刘瑾操纵政局的五年时间里,尽管打压猛烈,但还是有人对他说“不”,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南京御史蒋钦。
正德二年三月,刘瑾公布所谓的53人“奸党”黑名单,蒋钦为此上疏弹劾刘瑾,说他“悖逆之徒、蠹国之贼。”,蒋钦在奏疏中大担揭露了刘瑾收受贿赂,抱着必死的决心与刘瑾斗争,最后被杖击致死。
蒋钦之后,没人再敢具名上书,但匿名上书还是有的。正德三年六月,早朝结束后,街上便出现了一份匿名书礼,里面内容全是刘瑾的罪状。
刘瑾为了找出匿名书写者,将三百多名官员收入锦衣卫,导致一些官员因中暑而死。刘瑾的做法令大学士李东阳十分愤怒,他极力劝说刘瑾释放百官,而刘瑾在得知匿名书之人是一太监所投放后,最终释放了百官。
俗话说,危险总是来自于内部,来自于同一阵营。刘瑾行事太过张扬跋扈,终于迎来了对手的报复。这一回,“八虎”之一的张永出手了,他将担任起除掉刘瑾的历史重任。
和刘瑾一样,张永也深受明武宗的信任。他十岁进宫,弘治九年调到东宫侍候太子朱厚照。说起来,张永也算是老干部了。
但是,尽管张永和刘瑾同属一个阵营,但二人关系却是水火不容,他们敢在皇帝面前明目张胆的干架。为此,皇帝还亲自给他们调停过,但并没有起来实质性的作用。
正德五年(1510年)春,世居甘肃的安化王朱寘鐇以刘瑾乱政为名,举兵造反。于是朝廷派杨一清前往讨伐,同时又派宦官张永监军。
杨一清因在修筑边墙时被刘瑾以贪污边费的罪名送入大牢,遂与其结仇。但实际上,杨一清并非贪官,后来在李东阳等人的营救下,得以获释,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
杨一清在得知张永与刘瑾之间存在矛盾时,他便决定借力打力,可以让张永出手除掉刘瑾。
杨一清建议张永趁进京奏捷的机会,揭露刘瑾的罪恶,力劝皇帝诛杀刘瑾,但张永不敢呀,蒋钦就是前车之鉴。
但最后在杨一清的鼓动下,张永以“献俘”的名义准备行动。就在此时,京城也传来刘瑾要在八月十五起事的消息。于是,张永在八月十一就向皇帝献俘,并呈上写有刘瑾不法十七事的奏疏。
对于刘瑾的不法十七事,明武宗倒没多在意,倒是刘瑾谋反给了他当头一击,听完张永的密奏,他说了句“刘瑾负我”,算是给刘瑾定下了谋反的罪名。
张永既然已奏密疏,他自然是不能等到八月十五的,万一没有发生谋反,他怎么收场呢?于是,他一不做二不休,又继续说了不少刘瑾坏话,以及分析了形势的紧迫性。
最后,皇帝终于做出了一个历史性的决定:下令逮捕刘瑾。
但逮捕刘瑾只是胜利的一小步,只有诛杀了刘瑾,才是张永最后的胜利。于是,张永极力要求皇帝籍没刘瑾的家产。
刘瑾家一被抄,共财物令皇帝震惊,关键他还私藏刀、甲、弓弩,这下刘瑾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坐实了谋反的罪名。
最终刘瑾被凌迟处死。
不过,明朝并未因刘瑾被诛而变得多么晴朗,刘瑾死后,还有后来人。
为什么经过索马里海域的商船不能配两挺重机枪?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商船携带轻武器本身没有问题,但携带重机枪甚至火炮,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你携带重武器,会被当做军用武装船只,不会当做商船。
而各国对于军用武装船只是有很多限制的。
很多武装船只不得在没允许下进入别国领海,更别说停靠港口了。
如果强行进入,对方可以当做是你武装入侵,可以派军队对付。
所以,携带重机枪火炮当然是不行的,想都不要想。
携带轻武器原则上可以,但实际操作也很麻烦。
就像科罗廖夫说的那样,我国在八九十年代以及之前,其实很多远洋船只甚至渔船,都配有大量轻武器。
萨沙有个好朋友的爸爸就是跑远洋船的,当时都是国家的年轻干部。
他们在东南亚跑,那时候海盗很多,而且国民党的军舰有时候也会拦截甚至掠人抢船。
所以,他们的标准配置是有56式冲锋枪、40火箭筒、轻机枪。
如果需要通过危险海域的,有时候还配备一挺可以搬运的高射机枪。
当时船员名义上都是民兵,大部分接受过武器训练,一旦爆发战争就要上前线的。
我们在西沙海战中,占领岛屿的就是武装民兵,不是解放军。
不过,一旦船只靠港的时候,就要将这些武器搬运到一个专门的武器库,然后封存起来,离港以后再打开。
进港之前,你要主动申报,对方国家会来检查,确定你的武器库封存才行。
其实,这些手段对于发达国家是不行的。
人家根本不允许你商船携带这些武器,封存也不行,相互交涉起来很麻烦。
久而久之,我们就逐步不携带武器了。
自然,大环境变好,不需要武器了。
第一是台海关系好转,台湾军舰不去骚扰普通大陆船只;第二是全球海盗情况好转,东南亚海盗被打压的厉害;第三民间运输为主,国企运输不是主流了,民企船只去哪里搞武器?
所以,普通船只陆续就不携带武器了,省得麻烦。
搞笑的是,当年东南亚最厉害的海盗在印尼,他们什么国家船只都敢抢。
但第一不抢中国船,因为中国船有机枪。第二绝对不敢抢挂着俄罗斯国旗的船,因为很多是来东南亚走私军火的,船上有 机关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