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树长什么样子图片,悼亡诗词中哪首最让你动容?
柏树长什么样子图片,悼亡诗词中哪首最让你动容?
《悼~*赵忠祥*》
文/@汉子诗人【原创】
声播九洲
音悠扬
动物世界
人空巷
骑驴泼墨
痴收藏
逍遥自在
上天堂
《汉子诗人~2020年元月16日*腊月廿二日*九时十九分.闻“赵忠祥先生78岁生日日一一驾鹤西去……”悼诗赋纪》
《悼*李咏》
文/@汉子诗人【原创】
天传噩耗收
李咏
去也匆匆走
亦匆
曾经豪发谈
笑中
踏遍九州主
荧屏
如今俊生驾
鹤去
泪雨磅礴无
笑声
《悼*金庸》
文/@汉子诗人【原创】
星河忽坠
一星灿,
喜载金庸
上青天。
仗笔江湖
六十年,
射雕倚天
鹿鼎传。
一代枭雄
黯然去,
泪溅群书
祭人间。
《恨*李咏*金庸…》
文/@汉子诗人【原创】
雁字回首
悲满头,
人间陡失
俩榜红。
娥娥婵娟
迎香袖,
可传亲友
啼仄声。
万丈高楼
接天否?
相思泪水
一曲流。
《但愿这是2018年最后一个噩耗……悼*二月河*》
文/@汉子诗人【原创】
帝王三朝有史篇,沥血
凌侠树笔端。
二月河声正能量,圈乱
贪腐忿戳言。
狗年噩耗频人间,不放
书匠天太贪?
《愿*2018最后一噩耗……!!!悼*萧墅*>
文/@汉子诗人【原创】
噩闻萧墅辞人间,艺界又失一狂癫。
书画诗文欲盖贤,酒翁挥笔丹青颤。
一生熬苦不得志,天界有位待兄添。
《吊*梅兰竹菊*》
文/@汉子诗人【原创】
残挴虬缀
苍穹杖
兰垂如刀
锋巍峨
竹干凋零
扫江河
菊败骷头
髅霜多
《李恭觉~2019年元月尾日*腊月廿六日于北京〉
重量上百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1953年10月13日,北京前门西站彩旗飘飘、锣鼓喧天,朱德老总亲自率人在这里迎接一辆从青岛发往北京的列车。
这辆列车拉得就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
其实,人民英雄纪念碑通高37.94米,碑基面积约3000平方米,分为碑身、须弥座和台座三部分,共由17000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组成。
其中,最核心、最大的、也是最难运输的就是“碑心石”。
根据建筑设计,碑题石面长14.4米,上宽2.48米,下宽2.72米,厚度0.6米,正面镌刻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背面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150字小楷字体碑文。
根据我国的传统,石碑应该是一块剖面的整石,如果尺寸较大,可以将碑座和碑帽用相应的石头拼接。
但是,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意义深远、非同儿戏,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永远牢记革命的胜利果实来之不易,要永远铭记革命先烈英勇奋斗的精神。
所以,赋有深远意义的“碑心石”更应该是一块剖面的整石。
再结合施工经验,要想做出这么大的碑心石,就要找到一块厚度多达3米的石料毛坯。
如此算来,石料毛坯重达320吨以上。
上哪里寻找这么大的碑心石?找到后又怎么运输?这让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委员会犯了愁?
下面,我们一起了解这块碑心石的来龙去脉和运输过程。
1. 找:千里挑一,优中选优为了找到最合适的碑心石,兴建委员会在全国进行征集,并派出专家不远千里在全国各地考察、调研,走遍了各大山脉,经过无数次的对比、分析和讨论,最终选定了青岛崂山的一块黄岗岩大石料。
这块石料采自崂山最西端浮山的大金顶上,石质均匀,石英含量较多,韵母较少,质地非常坚硬,而且,耐风化,颜色素雅;品相、质地最符合纪念碑的石材要求,说得形象点,这一带的黄岗岩有一种“永垂不朽”的品格。
石材找到了,具体选择哪一块开采,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毕竟,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一件隆重而又庄重的事情。
所以,选择的毛坯石料绝对不能有裂痕,哪怕是再小、再细也不行。
这就要求专家们现场验证石料有没有裂纹。
一番讨论后,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用水浇。
这是一个生活常识,因为有裂纹的地方会留下明显的水渍。
于是,在确定好毛坯石料开采的具体位置后,30多名经验丰富的石匠师傅花费3个多月的时间,在预定位置周围凿出了一条深沟,在深沟里灌满水,然后,在毛坯石料上面反复浇水,以此来检查石料有没有裂纹。
就这样,石匠师傅们观察了六天六夜,不仅没有发现裂缝引起的水泡,而且,深沟里的水位也没有下降。
这就意味着这块石料可以使用。
对于现场的工匠师傅们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让师傅们非常高兴。
就这样选好了开采位置,可是,又一个难题接踵而至,那就是如何开采的问题。
毕竟,在当时,没有电钻,也没有特种掘砌设备。
但是,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为了“纪念死者、鼓舞后者”,与革命英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相比,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2.采:石匠师傅们一锤一锤地凿出一块300多吨的碑心石没有电钻,没有特种掘砌设备,那就采用放炮的方式吧。
可是,在当时,放大炮害怕把来之不易的石料炸出裂痕,只能放小炮,可是,放小炮又无法将石坯从岩壁上分离出来。
经过大家反复讨论,决定用人工抡大锤的方式将石坯从岩壁中凿出来。
结合施工经验,石匠师傅们沿着石坯周围凿开了一个两米多的槽,再沿着石坯底部横向凿开很多楔子,然后,大家一起喊着号子,一起抡大锤,慢慢地凿开了。
就这样,在数百名石匠的努力下,凿出了一块长15.3米,宽3.55米,厚2.1米,重达300多吨的碑心石,单采掘这项工程,就耗时3个多月的时间。
随后,为了防止有人破坏,军队派出警卫班在现场守护,甚至,还派出海军和陆军部队驻扎在青岛浮山,全程保护这项重点工程。
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采出了这块300多吨重的毛坯石料,让人兴奋不已;可是,又一个难题浮出水面,那就是怎么将这个庞然大物运送下山,在当时,山上没有可以行走的路面,想把这块300多吨的巨石运到山下着实是一个难上加难的问题。
3.运:给巨石安上“轮子”,15公里的路程走了一个月为了将这块石头安全地运送下山,青岛市特意成立了搬运委员会,并研究决定,将这项搬运任务交给青岛市搬运公司起重队来做。
从浮山石料厂到青岛铁路专用线装车点,是整个运输过程中最为艰难的一段路程,这段路程约15公里,崎岖不平,七高八低,别说是搬运巨石,就是行人也难以在这里步行。
碍于这种情况,本打算在这里铺一段临时铁路,可是,当时,建国之初,百废待兴,人力、物力和财力都跟不上,所以,也就没有采用这种办法。
思考来,思考去,最终,大家决定靠人工运输。
别说用人力搬运这么重的巨石,就是搬运100斤左右的石头,也非常费劲。
但是,没有办法,只能这样。
为了减轻困难,施工人员只能对这块毛坯巨石进行“瘦身”。
第一次瘦身时,他们将石料上面削平,减轻质量,这次加工后,石料重量减为280吨。
然后,施工人员将这块280吨的毛坯巨石从开采地点运到半山腰的一块平地上,进行清洗,发现没有出现裂纹才放下心来。
接下来,又进行第二次瘦身,石匠师傅们将毛坯石料初步打造成纪念碑粗型,再一次减轻了石料的重量。
经过这一次加工,毛坯巨石的重量减到了102吨。
瘦身之后,就开始运输了。
这时,一位叫张合符的老起重师傅提出了一个运输建议:滚杠。
也就是先铺上一段移动铁轨,上面铺上一层钢管,钢管上面垫上方木,再铺上钢板和木板,这就相当于给巨石安上了轮子。
在前进过程中,钢轨和钢管交替前移,巨石就可以缓缓前进了。
就是采用这种办法,这块巨大的毛坯石料才从浮山石料厂安全地运到青岛空军油库铁路专用线,全程15公里,运输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虽然有些缓慢,但是,每一公里都浸染了施工人员的血汗和智慧。
这就是劳动人民的勇气,也是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采用这种方式,在短途中运输已实属了不起,可是,接下来,要将这块巨石从青岛运送到北京,谈何容易?
4.半路上的惊魂一幕,让施工人员紧张万分1953年8月的一天,济南铁路管理局调度室的调度长袁遐庐接到一个电话:“现在需要往北京运送一块花岗岩巨石,无法用现有车辆装运,特请求调配一辆120吨的平板车。”
可是,济南铁路管理局只有载重40吨和60吨的车辆,根本无法满足这个需求。
随即,他们向铁道部请求调入载重120吨以上的平板车和特殊加固器材。
不过,当时条件有限,在我们国内,这种平板车还没有生产出来。
没有办法,我们只能求助苏联。
苏联派出专家到济南和青岛实地考察后,决定从二战中待存的军用物资中查找是否有这种大型车辆。
幸运的是,经查找发现,他们确实有这种车辆,随后,苏联将空车借给了我们。
但是,借来的平板车最多也只能运90吨,而两次“瘦身”后的毛坯石料多达102吨,这大大超出了额定载量。
为了能顺利运输这块石料,石匠师傅们又对它进行了一次“瘦身”,经过第三次加工,将这块石料减到了94吨,连同束车设备和垫木,共重100吨。
就这样这辆专列从青岛出发,以直线20公里/小时、弯道及进站10公里/小时的速度,在胶济线上缓缓向济南驶去。
为了安全起见,在整个运输工程中,由警卫排全程护送,并由公安机关派专人随车监护,沿途各站站长亲自接车。
可是,尽管施工人员小心翼翼,在路上还是出了“意外”。
当专列到达德州时,需要更换车头。
司机一时紧张,挂车时将车厢撞出了十几米远。
看到这惊魂一幕后,众人的小心脏提到了嗓子眼上,他们担心千辛万苦运下来的毛坯石料经不起这一撞。
警卫排长赶快下令停止前进,随即,用水把石块浇了个透,看看有没有出现裂纹。
幸运的是,第二天一检查,光滑的石面上没有出现一丝水渍,这就证明这块石料毫发无损。
这个“小插曲”既让人紧张万分,又让人惊讶不已。
1953年10月13日,碑心石的毛坯石料安全地运送到北京,全程历时半个月的时间。
这一天,朱德老总亲自带队来到北京西站,迎接这块碑心石进京。
之后,工匠师傅们又采用同样的办法,将这块碑心石运送到了天安门广场。
当时,北京西站距离天安门广场不足千米的距离,工匠师傅们花了足足3天的时间才安全地运送到位。
据统计,为了运送这块碑心石,先后有7116名工人参与其中。
最后,在天安门广场,工匠师傅们对碑心石做了最后一次“瘦身”,加工后的石料长14.4米,宽2.72米,厚0.6米,重约60吨。
此后,青岛又分两批将138块底座花岗岩石料运送到位,这些石材大小不同,大的如方桌,小的如板凳。
毋庸置疑,众多石材中,那块碑心石最为难运。
现如今,北京西站早已不存在,而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
最后,补充一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正面向北,朝向天安门,碑心上雕刻着毛泽东亲笔书写的8个鎏金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为了写好这8个字,毛泽东写了3幅交给工作人员,然后嘱咐他们要请专家们多提意见,确定哪一副可以用;也可以从这3幅字中挑出单个字重新编排;当然,如果写得不够好,还可以重写。
碑身背面,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亲笔书写的碑文,共有150个字,全部是小楷字体。
就是这一篇碑文,周恩来前前后后写了40多遍,最后,选择了一篇最好的。
运送碑心石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在坚硬的碑心石上刻上这些碑文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
毛泽东的8个题字是在信纸上写的,每个字只有两寸大小,要把这些字雕刻在碑心石上,就要放大20倍,比如一个“永”字就有两米多高。
工作人员只能将两寸大小分的毛笔字投影到碑心石上,然后,用光影将字描下来。
考虑到碑心石又硬又脆,雕刻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裂纹。
所以,工作人员只得用胶皮覆盖在碑体上,雕刻的时候,再把胶皮挖下去,形成“阴文”轮廓。
然后,再用高压喷射矿砂往花岗岩上来回的“打”,就这样,才打出一个个边缘整齐的大字。
最后,又以紫铜为胎,采用我国传统的鎏金工艺,做成金字镶嵌进去,使其300年不变色。
碑题和碑文共用黄金130两。
你拍过哪些小动物的特写镜头?
邂逅“飞鼠”(鼯鼠)(听村里人说,这种小动物是夜里出行,晚上用手电筒一照,眼睛反光极亮,呆楞在树上,很容易被发现击伤捕获)。
那年9月,结束拍摄下了瑞云山。行走到大源村路口大樟树下新建的排水涵洞上方路面时,无意间的往涵洞下看了一眼,却看见了涵洞底下一条高约60cm的缓冲水泥坝上,蹲着只似猫非猫似鼠非鼠的小动物。搭在背上的尾巴绒毛粘结直立着,好似“嬉皮士”的发型。身上的绒毛也成团粘结。看来这小家伙是掉入涵洞水中过。路面距涵洞底太高,拍不清也看不清。得下去。一来可以靠近拍摄。二这涵洞大且深,没有外来帮助,这小家伙是难以脱困,也容易落入些人之手(此时已有不少过往和等车的路人也在围观)。
从涵洞的出水口进入,新建的涵洞道淤沙很少,流水平缓刚没脚面。很容易接近。小家伙看上去有些惊恐。怕过于近惊跑了小家伙,便在距离其5米多时停了下来,放缓脚步,边拍边往前挪,近些,近些,再近些~不知为何,小家伙竟然让我移到不足2米的近距离,并没有逃走意识。这倒是可以安心的拍摄。边拍心里边嘀咕着,这是什么动物,肯定不是松鼠,哪是什么,眼睛那么大,是夜行动物。也担心处在背光处的小家伙光照不够,试着打开机顶闪光灯,按下快门,就见小家伙两眼白光一闪,哈,好强的眼睛反光,这只有在夜行动物中才有。继续往前挪。小家伙跑到坝的另一端,那儿有条依着坝竖立起来的长条木板凳。小家伙立在板凳顶端,阳光下,好配合~好了,小家伙谢谢你,到了该我们一块走出这儿的时候了~可就刚稍收拾好相机往前走进一步时,板凳端上的小家伙一跃飞起,不,不能说是飞,是滑行~只见这小家伙平伸的前后肢上连着整片的毛膜,尾巴平伸直在身后,那模样就象个平稳滑行的风筝。我不禁脱口喊出:是飞鼠~。这只有在《动物世界》里见过的场景,今天见着真实版的了,只是可惜了,没料到有这么一出,也就没能拍下来。
滑行落地的小家伙快速往下涵洞进水口方向逃走,可没多远,就停了下来。前方的洞底已经让水流覆没。看来,小家伙畏水,只好又回到水泥坝上了。重新回到坝上的小家伙再也没离开坝上,只是在坝面上来回逃避着“请走”。借助涵洞底下一把丢弃的大竹扫帚将小家伙压制住后,用戴着的渔夫帽将小家伙象逮猫样由脖颈处裹住抓起。说来也奇特,在走出涵洞的途中,小家伙很安静。可刚一接近出水口,小家伙便折腾起来,赶紧走上几步来到地面上,顺势松手,小家伙一落地,眨眼间就没入草丛之中。鼯(wu)鼠,也称:飞鼠,飞虎。头宽眼大,耳廓发达。后肢略长于前肢。前后肢之间有披软毛的皮褶,称:毛膜。在高处,往下跃时伸出四肢,展开飞膜,就可以在空中由上往下的向远处滑翔。成年鼯鼠体长约25cm,尾巴几乎与身体等长。收拢飞膜时外形类似松鼠。巢穴多建在岩石崖壁洞隙或树洞里,洞内铺垫干草,冬季以干草封洞口御寒。昼伏夜出,性喜安静多独居。尤其爱采吃松树柏树的籽,针叶和嫩皮。偶尔也捕食甲虫等小型动物。全世界现存13属34种。中国有7属16种。
(原创图文,谢谢观看)
有哪些能悼念逝去的人的诗词?
问题:有哪些能悼念逝去的人的诗词?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郑重地强调一下:这个问题的描述,在语句上读起来拗口别扭,有严重语病!请题主尽量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尊重一下读者,可否?回答问题:
古人云:普天之下,亡者为大。
对于逝去的人加以缅怀和追思,古今中外在观点上几乎是步调一致。而在中国这个礼仪之邦,在古代文学史上甚至形成了一个专有的文学符号和称谓“悼亡诗”。
悼亡是古诗词一大题材,相比于其他题材的诗词,悼亡诗词数量不多,但知名度都很大。中国古代诗史上,晋代潘岳的《悼亡诗》堪称“鼻祖”,可谓首开以“悼亡诗”的形式纪念亡妇的先河。
自此以后,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都有此类题材的千古佳作。诸如唐代元稹的《遣悲怀三首》、《离思五首》;苏东坡的《江城子》、贺铸的《半死桐》、近现代林觉民的《与妻书》,以及毛泽东主席的《蝶恋花•答李淑一》等等,都是悼亡诗词中的千古绝唱。
其余与此类题材相似相近的还有南唐后主李煜的《谢新恩》、南宋李清照的《孤雁儿》也都是真情实意,感人肺腑的不休之作。
这里我就不列举这些文学作品的内容,倘若有兴趣的话,文友们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自行查阅欣赏。在这些诗词歌赋中,最有名的有公认有五位大家为后人称道,为后人留下许多千古名句: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晋•潘岳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宋•苏轼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唐•元稹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宋•贺铸我失娇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现代•毛泽东结论: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多少美丽动人,感人至深的爱情篇章,展现在我们面前。
爱之深则思愈浓念愈切——当相伴身边,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伴侣忽然间天人永隔,只留下一只单飞的孤雁零落天涯,那种肝肠寸断的悲伤,那种美满的幸福忽然间灰飞烟灭的痛楚,催生出无数凄凉哀婉饱蘸血泪的诗篇。
针对题主的问题,我以自己的一首“悼亡诗”作别此次回答:【七言古诗/友人父离世诗以慰藉】
惊闻挚友痛殇尊,特寄兰巾拭泪痕。
自古元循怜寿短,从来造化泯长恩。
当知百世虚空尽,看淡千年所谓存。
欲养休嗔亲不待,一花一季一乾坤。
【七言古诗/悼乡愁·余光中先生】
序:惊闻诗老驾鹤仙游去,哀叹海峡两岸明月寂。千里寄相思,两岸独乡愁。班门弄斧飨我心,诗人门前歌一首:
天涯明月两地乡,桑榆情怀几度凉。
一帧邮戳鉴相思,两地新娘欲断肠。
梦景依稀吟吴语,诗意朦胧融秋光。
斯人已去乡愁在,绣口一开蕴诗香。
【八声甘州/题金庸先生】
记天龙八部赤子情,忘忧侠客行。
谁能一统江山?倚天屠龙。
书剑恩仇万里,白马啸西风。
射雕英雄传,大漠枯荣。
痛念神雕侠侣,越女碧血剑,鸳鸯刀横。
雪山飞白狐,鹿鼎记长缨。
逐中原,金戈铁马,连城诀,豪气正峥嵘。
儒侠殒,再华山论剑,谁与争锋?
备注:钦定词谱,中华新韵,步刘过格再次感谢悟空问答平台!
【温馨提示:兵法天下,诗词文化。用最美的文字点缀生活,讲述身边的人和事,原创不易,敬请文友关注分享,留言转发,评论雅正】
什么的山上到处是松柏?
前面的山上到处是松柏,苍翠而英俊地矗立着,有的在山腰,有的在山顶,有的则在山脚下。
靠近那条河的山上到处都是松柏,一年四季整座山都显得生机勃勃,郁郁葱葱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