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鲜花店,山西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交城鲜花店,山西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山西由于在太行山的西部而被称为山西。
山西省地图。
提到山西、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产煤大省。产煤的企业很多,以煤而闻名。当然、山西的醋也非常出名,也是我们国人的最爱。山西省内各市也有众多的文化古迹,可以说是全国头几名的文化古迹大省。其中有:晋中的乔家大院、大同的云冈石窟、吕梁的武当山、忻州的五台山、阳泉的娘子关、长治的八路军太行山纪念馆等等。
乔家大院
大同云冈石窟
吕梁的武当山
忻州市五台山
阳泉的娘子关
八路军太行山纪念馆
在中国明清以来的近代经济发展史上,晋商也是举世瞩目。以山西晋中地区为代表的商人前辈,经营范围很广,创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在我们中华大地上留下了光辉的晋商文化。
总之,山西是风景秀美、物产丰富,古迹众多、历史文化悠久的大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请问有谁知道做圆枕头的尺寸?
宋 珍珠地划花八方竹节枕(山西交城窑)47×22×17cm 唐 戳宝相花纹三彩方枕(河南巩县黄冶窑)长11.5厘米、宽10厘米、高5.5厘米。
金 三彩刻花子母狮形枕(山西长治窑)长24厘米、宽13.5厘米、高11厘米。金 绿釉划鱼纹镂空栏杆花卉枕(河南辉县窑)长41.6厘米、宽22厘米、高12厘米。宋 珍珠地划花八方竹节枕(山西交城窑)长47厘米、宽22厘米、高17厘米。唐·黄釉绞胎倭角方枕(河南巩县窑)长15厘米、11厘米、高7.5厘米你觉得哪种方法祭奠逝去的亲人比较合适?
鬼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农历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部分地区也有在七月十四日过,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相似。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这一天,民间多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鬼节和清明节相同,都是祭奠祖先亡灵的一种活动。
祭祖的来源按竹简纪年有曰:“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仗而庙祀之。”从帝王开始而发生祭祖的祭祀。
祭祖活动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国家为了环保不提倡烧纸,而改用献花和网上祭奠。
祭祖传统起源于商朝。商人把鬼神分为天神、地衹,人鬼三类,并且把人鬼(祖先)作为祭祀的主要对象。
祭祀的信仰有以下两种心态:一是饮水思源,追念祖先功德;二是祈求福祉,希望祖先保佑子孙。还体现了人与祖先之间的情感关联,酸甜苦辣的人生境况,喜怒哀乐的情愁,在祖先哪里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释放。所以祭祖就是孝敬祖先的追忆、追思的情感举动,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精神魅力所在。
祭奠逝者用那种方法比较合适?本人以为以下二种比较合适。
一,城市内公墓祭奠活动
居住在城市的人们,由于受到环境和各种条件的限制。比如亲人逝去后归葬在公墓,地盘小,墓碑众多,假如烧纸会影响其余墓地、万一发生火灾。央及旁边的墓地,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及后果出现。除了献花之外,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做几个晕素的菜式上供,外带一壶酒(或一瓶)来得更逼真,实在一点、也更显效果。
网上祭祖也是一种无奈之举。毕竟来的抽象和虚无飘渺。
二,农村祭祀祭扫活动
在天宽地阔的乡下农村来说,祭祖扫墓又不一样,在有的公墓还没有完全形成之前,多数是单独土葬。这时一般按农村祭扫规律,香烛纸和各种样式的冥币及各种纸做房子、轿子并生活用具等等一应俱全。
扫墓开始清除坟地,坟头杂草(也有用水泥浇注的,各种地方的坟墓大小排场不一),然后上香、上供、祭拜,最后再燃放鞭炮。
根据我们的经验是:把带来的纸及纸供品、供具,然后判断风向走式来燃烧,至最后燃尽为止,再压上一些细泥土,确定无火星后再走人离开。这样才能保万全之策,不会引火烧山,做到安全,细心,放心,以杜绝零事故发生的可能得到保全、保证。
古代长方形枕头的尺寸?
古代的长方形枕头的尺寸:
宋 珍珠地划花八方竹节枕(山西交城窑)47×22×17cm
唐 戳宝相花纹三彩方枕(河南巩县黄冶窑)长11.5厘米、宽10厘米、高5.5厘米。
金 三彩刻花子母狮形枕(山西长治窑)长24厘米、宽13.5厘米、高11厘米。
金 绿釉划鱼纹镂空栏杆花卉枕(河南辉县窑)长41.6厘米、宽22厘米、高12厘米。
宋 珍珠地划花八方竹节枕(山西交城窑)长47厘米、宽22厘米、高17厘米。
唐·黄釉绞胎倭角方枕(河南巩县窑)长15厘米、11厘米、高7.5厘米。
你的家乡还有哪些端午习俗?
故乡端午的记忆
【原创】文/摄影:孙成岗
说到端午节的习俗,离不开我的外婆。她生于晚清,日常用词总与我的父辈有异。她把端午节叫做“五月端午”。外婆很长寿,直到1990年才去世,活了90岁。
这里的问题是除吃粽子之外有哪些习俗?因此,“吃粽子”就不能讲了。不过“吃粽子”之外的事还是可以说道说道的。
我的故乡在苏中里下河地区,那里水网密布,河流纵横。我已离开故乡多年,但对于故乡端午习俗的记忆依旧跟昨天一样,历历在目。总结起来,大致如下几点:
一、采集苇叶进芦苇荡采集苇叶是“五月端午”提前送给孩子们的乐趣。长江以南地区的粽子是用竹叶包的,苏北地区没有毛竹,但水网密布的地理环境使得芦苇很多。包粽子的苇叶是很讲究的,虽然小河岸边也有芦苇,但清香程度不够,上等的苇叶还要到大的芦苇荡中去采。
孩子们喜欢跟着大人进芦苇荡。由于芦苇荡面积较大,芦苇密布,极易迷路,平时孩子们是万万不敢单独进入的。进入芦荡中,主要任务就是玩。如果运气好,还可能在荡中某个地方发现一个鸟窝,从中掏出几枚鸟蛋,小心翼翼地拿着,回到家中便缠着大人赶紧煮给自己吃。
大约在阴历三月下旬就开始了苇叶的采集工作。那个时候苇叶刚刚长成,非常鲜嫩。采集好的苇叶要一片一片规则地码好,捆成一个个小把,放在阴凉通风处阴干,以防止变形。端午的前两天,把阴干的芦苇叶放入凉水中浸泡一夜,然后放入大锅中加入凉水烧开,待沸腾后,再重新泡进凉水中备用。经过浸泡蒸煮的芦苇叶才能是粽叶!
煮芦苇叶时,不时有阵阵清香在屋子里弥漫,浓郁着“五月端午”即将到来的氛围。孩子们也拿着小碗,迫不及待地想喝上一口清香四溢的粽叶水,败一败夏日来临前积聚在身上的内火。
二、插菖蒲、挂艾叶、洗药澡“五月端午”的内容不仅仅是吃粽子,还有些必不可少的“关目”。初四的那天晚上便是端午的前奏。大人们在大门的两边插上菖蒲和艾叶,以求驱邪避毒。菖蒲大多是自己在河边采来的,而艾叶多是在集市上购买的。插在门楣边上的艾叶都非常齐整,剩下来的艾叶放在椭圆形的木盆中倒入开水浸泡一会儿,然后兑上凉水给小孩们洗澡,据说这样可以祛病防疫。只是苏北的端午前后晚上还较冷,孩子们不愿洗,大多是被生拉硬拽进木盆之中的。
三、栓五色丝线栓五色丝线是端午早晨必不可少的功课。清晨,尚未起床,外婆便拿出一把由青、红、白、黑、黄组成的五彩丝线拴到我们的手腕上。拴线的时候是不准说话的。这也让节日的早晨充满着肃穆。这些五彩丝线一旦系上,便不能随便取下,通常要等到洗澡或下雨时放可取下,随洗澡水倒掉或扔到河里冲走。据说五色丝线戴在身上,便捆住了疾病,扔掉它也就扔掉疾病,一年之内就会健健康康。
(本张照片来源于网络)
四、戴香囊起床后,外婆便会把一个红布做成的香囊用针线缝在我们的衣服上。香囊形状各异,一般为心型,讲究一点的,也有做成虎、豹、猴、鸡、兔等动物形象的。香囊里不知放了什么药材,有一股沁人心脾的独特香气。接下来的几天,孩子们碰到一起,总会相互比较,看谁的香囊香味更浓。不过,即使对方的香囊再好,也不会起与之交换的念头。因为香囊一旦挂到身上,便成了自己的护身符,是与别人交换不得的。
(本张照片来源于网络)
五、涂雄黄酒粽子是在早上和晚上吃,中午好像是不吃粽子的。既然是过节,那么午饭总要做一点好吃的。有条件的,大人们会喝上一杯雄黄酒。孩子们不能喝酒,大人们便用掺了雄黄的酒在孩子们的额头上涂一个“王”字,意思是让孩子虎虎有生气,百虫不侵。孩子们大抵是不喜欢酒味的,一个劲儿地往后挣,大人们便说,蛇怕雄黄,涂了雄黄酒,蛇就远你走。我母亲是戏迷也是票友,她还说道行很深的白素贞喝了法海的雄黄酒也现了原形。听大人们这么一讲,苏中里下河地区那些天生怕蛇的孩子们也就乖乖地伸着脑袋,一任大人们涂抹。
(此2张照片来源于网络)
南方的端午节,多有龙舟竞渡的习俗,而我们那里,虽然河流不少,渔船也很多,但却从未见过划龙舟。龙舟只在外婆讲的故事中听说过。外婆早已辞世,母亲也离开我们好几年了。我们兄妹小的时候,她们给我们讲节日掌故时总是一脸的神圣,心中充满虔诚。她们文化水平不高,却能把传统节日中的文化比较准确地告诉我们,我想这就是传承。我们这代人,小时候经历了批孔,对传统失去了敬畏;我们知识丰富,对于传统节日渊源的了解远远高于我们的父辈,但我们在向下一代讲述传统节日时,心中又带有多少神圣与虔诚呢?
【原创】文/摄影:孙成岗